新快報訊 記者馮豔丹報導 據中國商飛公司介紹,C919總裝下線之後,項目在系統集成試驗、靜力試驗、機上試驗、試飛準備等幾條主線穩步推進。為準備首飛,C919已完成118個試驗項目,經歷了包括低滑、中滑、高滑在內的21次滑行試驗,並於2017年3月通過專家技術評審,4月通過放飛評審。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混合級布局為158座,全經濟級布局為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型設計航程為2200海裡(4075公裡),增大航程型設計航程為3000海裡(5555公裡),可滿足航空公司對不同航線的運營需求。
據介紹,從1970年立項研製「運十」開始,到2007年決定實行航空工業體制改革,立項研製C919,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經歷了一段艱難坎坷的發展歷程。1970年,中央批准「運十」項目,將其納入國家計劃。據統計,當時全國共有21個省、市、自治區300多家工廠、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參加了運十飛機的研製,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要求之高,為新中國歷史所罕見。上海飛機製造廠為研製運十飛機的主機廠,1976年,第一架運十飛機出廠,1980年9月26日,運十飛機首飛成功,從立項到首飛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之後,運十飛機又飛至廣州、昆明,並以最大起飛重量110噸從上海飛往烏魯木齊,驗證了運十飛機巡航性能良好,所有系統工作正常,實用航程完全可以達到8000公裡。「運十」基本設計在當時與波音、空客相差僅僅幾年的水平,但由於經費原因,研製工作難以繼續,「運十」的研製前後歷時14年,在當時中國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下創造出了一個奇蹟。但不幸的是,最終卻以一代航空人的遺憾嘆息告終。最終,中國大型客機選擇了走與美國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的發展道路,沒有堅持走自主研發,後來也導致中國民航大客機的發展跟波音、空客等的差距逐漸拉大。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2001年4月,以「兩彈一星」元勳、兩院院士王大珩為代表的20多位院士向中央建言,希望國家重視對大型飛機的研製,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大飛機。2003年6月,國家正式啟動「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同年11月陸續成立了由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大專項論證組,「大飛機專項」是第一個也是論證最為艱苦的一個「重大專項」,後來終於認證通過,2007年,大型客機項目正式立項。自2007年到2017年,經過9年的艱難探索,C919飛機首架機終於迎來首飛了!這是中國民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