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密運十結構 稱中國大飛機可借鑑運十基礎

2020-12-16 搜狐網

  1980年運十面世六年後淡出公眾視野 今年再啟大飛機立項

  專家稱大飛機可借運十走捷徑

  今年年初,中國建造大飛機的立項再次被啟動。原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副院長胡溪濤認為:"國家太需要大飛機了,國家航空工業需要,交通運輸需要,軍隊需要……"他透露:"我們航空工業已經具備了條件,因為中國幹過大飛機了。"

  1980年,中國自主生產的大型飛機運十面世,在國外引起強烈反響。當時有媒體稱,運十飛機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

然而運十的輝煌沒有持續下去,六年之後,它很快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在接受《法制晚報》專訪時稱:民航總局和航空工業部不支持,最後斷送了運十。國務院大飛機專家論證組成員、北京大學政府與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路風教授在他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今年,中國重啟大飛機計劃,程不時表示:如果能在運十的基礎上建立,無疑是一個捷徑。

  解剖運十

  行李艙

  前後各一個,大小分別是17立方米、21立方米

  救生艇

  充氣的救生艇位於駕駛艙上方,如果飛機降落到水上,旅客可以坐上救生艇

  駕駛艙

  按5人制設計,包括正副駕駛員、隨機工程師、領航員和通訊員

  應急滑梯

  在飛機的出口處,設置了摺疊的橡膠充氣滑梯,飛機在陸地上遇到事故時,乘客可以迅速跳到滑梯上滑下來,每個旅客可以在一分半內成功地逃離飛機

  客艙

  坐席可按需改變,按混合級布置為124座;全經濟級布置為149座;按高密度布置可達178座。

  這裡畫的是供遠程國際航線飛行的混合級安排:一等艙在前部,每排4座,共4排;普通艙每排6座,共18排

  運十PK波音707

  參數 運十波音707-320C翼展(米) 42.24 44.42

  機長(米) 42.93 46.61

  機高(米) 13.42 12.92

  最大載客量(人)178 219

  最大商載(噸) 25 30.7

  最大起飛總重(噸)110 143.8

  內艙實景圖

  運十飛機的裝飾板極具中國特色,其材料是用絲綢壓制而成。

  淺藍色的坐椅寬敞、舒適。坐椅的舒適度都達到國際航空標準。飛機即便出現粗暴著陸或強迫著陸的情況,金屬坐椅也不會開裂或破損。

  運十為每個旅客提供了個人通風口、閱讀燈光、呼喚空姐的遙控等。

  生活設備在運十飛機上,生活設備也一應俱全,如衛生間、廚房、盥洗室等都是首次裝備。

  空調系統在1.2萬米的高度上,艙內乘客所能感受到的溫度和壓力同一個人在海拔2000米的陸地上的感受一樣。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報告披露運十下馬原因 復飛是開發大飛機捷徑
    中國曾擁有自己的大飛機與波音、空客鼎足而立但擱置20餘年 中國與航空強國差距拉大(圖)  運十擱淺《報告》披露下馬原因  今年重啟大飛機計劃由國務院主抓  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稱  「運十下馬是一大教訓。」國務院大飛機專家論證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路風在其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認為。  「如果在運十飛機平臺上搞大飛機,無異於選擇一條捷徑。」當年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社會主義中國對這種戰略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目前已被國際壟斷資本完全控制了。看來說沒有需求只是不需求自己造的大飛機罷了。那麼運十下馬的原因究竟何在?局外人無從得知,但從一些披露的事實可見端倪。80年代運十首次試飛之前,某人曾提出「傾向於停止研製」的意見。運十首飛成功後,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揚眉吐氣。
  • 中國飛機專家:「運十」項目下馬源於管理不當
    李小萌:剛才胡先生說到,要掌握大飛機的整體的整體設計,剛才胡先生講到,我們自主創新的大飛機就是要掌握總體設計,這時候人們可能會想,我們是不是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其實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們國家就已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飛機,那就是運十,而運十飛機的命運卻是幾經沉浮。
  • 中國造大飛機決策始末:「運十」飛機曾創造突破
    中新網3月29日電 《瞭望》周刊載文稱,國防科工委新聞發言人金壯龍在年初舉行的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上說,「十一五」期間中國將適時啟動大飛機的研製。早在30多年前,毛主席和周總理就對發展我們自己的大飛機製造業有所考慮。『運十』就是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架大型民用噴氣式客機。」王超平介紹道。  「運十」項目於1970年8月啟動(又稱「708工程」),由中央直接指揮協調,各部委、軍隊及全國21個省市的262個單位參與研製,1978年完成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首飛上天。此後,又進行了各種科研試飛。
  • 媒體:從「運十」到C919 國產大飛機再度騰飛
    為準備首飛,C919已完成118個試驗項目,經歷了包括低滑、中滑、高滑在內的21次滑行試驗,並於2017年3月通過專家技術評審,4月通過放飛評審。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混合級布局為158座,全經濟級布局為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型設計航程為2200海裡(4075公裡),增大航程型設計航程為3000海裡(5555公裡),可滿足航空公司對不同航線的運營需求。
  • 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點評運十還有多大價值
    大飛機之夢  回首1980年,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最大飛機「運十」誕生,中國擁有了首個大型噴氣飛機開發平臺。程不時說,「這就是我對『運十』的評價。」  撰稿/李澤旭(記者)  今年3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北京傳出。
  • 程不時:運十「悲劇」削弱了國家實力和地位
    圖1: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首架大型客機運十。   中國首個大飛機——運十於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首次飛行成功,以後試航到全國包括西藏拉薩、哈爾濱、北京、廣州、昆明等在內的許多大城市,是20世紀內我國唯一自行研製的飛抵世界屋脊西藏拉薩的飛機。1986年,運十停止飛行。
  • 運十飛機成為國家工業遺產
    據中國商飛公司微信公眾號「大飛機」12月25日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運十飛機上榜!運十飛機,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幹線噴氣客機。1970年8月,國家下達代號 「708 工程」 任務,拉開了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帷幕。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運十」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25年沒有升空。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 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1971年林彪墜機後,10號任務和12號任務相繼擱淺,與708工程三者合一,在全國大協作的模式下開始了國產大飛機的研發。期間,英國曾向中國兜售客機,國內也有人呼籲引進英國客機和技術進行仿製,但因中國自主研發運10而被回絕(周恩來同志批示:同意不買這種專利,我們進口飛機品種已夠多了)。
  • 「運十」原型機 「搬家」
    12月25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客機「運十」從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大場基地前往100公裡外的祝橋總裝基地。「運十」1970年8月開始研製,1986年研製計劃終止。圖為航拍吊裝過程。
  • 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揭秘國產大飛機項目歷程(圖)
    圖片說明:運十空中飛行中    央視《面對面》4月23日播出「程不時:揭秘中國大飛機」,以下是節目內容    一架充滿非議的國產大飛機     程不時:因為中國人都在講這是仿製波音飛機。     是什麼折斷了運十的翅膀?又是誰點燃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想?大飛機對今天的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面對面》王志獨家專訪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揭開中國大飛機的前世今生。
  • 運十:錯上加錯釀成的悲劇
    "轟六1970年7月中旬,主席視察上海,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嗣後7月28日,空軍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召開緊急會議,向三機部傳達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飛機,搞什麼由三機部與上海聯繫。三機部革委會開始時擬將當時正由320廠研製的殲-12飛機交上海生產。上海市革委會提出要搞大飛機(旅客機)作為周恩來總理專機。
  • 「運十」到ARJ21 中國大型飛機之路曲折漫長
    一條和大飛機公司將面世同樣令航空界關注的話題是:我國首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支線飛機ARJ21也進入了交付前的最後階段。仿佛一對同胞兄弟,人們相信「哥哥」ARJ21的誕生經歷必會成為「弟弟」大飛機可以期待的未來。而它們的誕生地上海也因此成了各界目光匯聚的焦點。
  • 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經歷47個春秋 見證大飛機起飛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運十飛機立項,到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夢」穿越了47個春秋。作為運十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則親歷了這一夢想步履蹣跚的曲折歷程,也因此透徹地理解這一夢想的現實意義。記者:也就是在這個產品背後,還蘊含著更多的意義?程不時:蘊含著就是一個大的臺階上去。記者:您指的這個臺階是?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1969-1970年,毛澤東主席兩次視察上海時指出「上海工業基礎好,上海應當造飛機。」1970年8月,集中力量專門研製國產大型客機的708計劃正式確定。運十的總工程師是馬鳳山,他的團隊對原轟6進行了果斷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新設計方案,向國產飛機發起技術總攻關。
  • 「運十」悲劇:誰出賣了祖國?
    用什麼方法使得中國產業做大做強?我每每有不可名狀的憂慮。答案是簡單的,也是複雜的。站在「運十」面前,我總覺得往事並不如煙。  1970年代,我有幸參加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運十」的總裝。1980年,「運十」首次試飛成功。此後「運十」飛北京,飛廣州,飛昆明,飛烏魯木齊,7次跨過喜馬拉雅山,往返拉薩。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隨著中國第一種大型客機C919的總裝下線,中國第一種大飛機運10又再度走上了輿論的前臺。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從運十到C919 中國距離大飛機之夢再進一步
    5月5日,承載著中國大飛機夢想的C919型噴氣式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從二十年前下馬的「運-10」項目,到首架投入運營的支線客機ARJ21,再到如今首次飛上藍天的國產大飛機C919,中國的大飛機研製走過了怎樣的道路?。「現在我宣布,C919大型客機首飛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