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鄉柞樓村攔河堰
淮源鎮老灣村四連堰
新集鄉磨溝村景觀堰
回龍鄉柞樓村塘堰
平氏鎮雷莊村塘堰
新集鄉磨溝村五連堰
城郊鄉北楊莊古村落堰
風拂荷生香,碧水扮柳灣。盛夏時節,天朗氣清,堰塘內綠水盈盈,岸坡上矮草如茵,高樹蔥綠,堰塘旁的健身休閒廣場上,幾位老人在鍛鍊身體,這是南陽市「千村萬塘」綜合整治觀摩團在桐柏縣埠江鎮看到的一個場景。
日前,南陽市「千村萬塘」綜合整治暨現場推進會在桐柏縣召開。會議指出,實施農村坑塘整治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先易後難、綜合整治、保障需要、建立機制、長效管理。會議強調,推進「千村萬塘」綜合整治是改善農村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的重要抓手,要下大力氣治好管好,各縣市區要統籌考慮,精準施策,對標先進,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會前,與會人員分別到桐柏縣埠江鎮、新集鄉、淮源鎮、城郊鄉等地觀摩了坑塘整治工作情況。
美麗鄉村展新顏
走進新集鄉磨溝村,一幅幅鄉村美景映入眼帘:村組道路通到每家每戶,道路兩旁的景觀樹錯落有致,村內塘堰波光粼粼,河渠流水潺潺,小橋橫跨,塘堰內魚兒在蓮葉間嬉戲,村邊的休閒涼亭內遊人漫步其中,賞景拍照。
「原來這塘堰裡堆滿垃圾,塞滿淤泥,長滿雜草,一到夏天,蚊蠅亂飛,晚上都不敢在門口納涼。現在好了,堰塘治理美化後,村子就像大花園,很多城裡人慕名來我們這裡遊玩。一到周末,我這院子裡坐的都是人,我和家人都有點忙活不過來。」提起塘堰治理給村子帶來的變化,磨溝村「芭蕉扇」農家樂主人魏振甫深有感觸地說。
「靠山吃山」,這幾年,磨溝村依託「四水共治」政策,持續進行塘堰治理,對村子進行亮化美化,該村由以往的垃圾遍布、淤泥滿塘轉變為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旅遊「新寵」。村子美了,村民的素質也慢慢上去了,街上擺放了垃圾箱,大家也不亂扔垃圾了,晚上路燈明亮,鄉親們都到廣場上健身、跳舞,心情舒暢。
在桐柏縣城郊鄉北楊莊村,乾淨整潔的道路從村口通到每家每戶,有著550餘年樹齡的參天大櫟樹安靜佇立,幾口池塘內碧波粼粼,點綴著村子,草木翠綠,小橋流水,宛如一幅山水畫卷。
「這裡原來是兩個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的荒廢坑塘,經過綜合整治,水塘裡培育了觀賞蓮花,岸坡周邊鋪設了健康步道,還配備了健身器材,現在已經成了周邊群眾休閒娛樂的場所。」該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近年來,北楊莊村依託良好的森林資源,大力推進「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把坑塘整治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相結合,科學規劃,因塘施策,將具備經濟利用價值的坑塘建設成生產型坑塘,把經濟利用潛力低的坑塘建設成景觀性坑塘,鼓勵養殖戶發展魚蝦產業,打造「網紅橋」,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提升了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如今,走進桐柏縣,「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帶來的新變化令人欣喜:淮河上遊生態廊道成為群眾早上晨練、中午賞景、晚上散步的最佳去處,一個個水清岸美、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如顆顆珍珠鑲嵌在淮源的青山綠水中,構成一幅幅風景各異的美麗畫卷。
精準施策建標杆
桐柏縣屬典型山區縣,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多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桐柏縣大力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有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0.68萬立方米;小型水庫104座,總庫容1.1億立方米;塘堰9886個,總庫容1.18億立方米。
2019年,南陽市正式啟動「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副市長掛帥的專項領導小組,市政府先後印發工作指導意見、實施方案,並多次召開高規格的現場推進會。
一年多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等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桐柏縣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作為踐行「四水同治」治水新思路的重要抓手,構建「來水能引,降水能善,瀝水能排,旱澇能調」的農村水網格局和「水清岸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水和諧」的農村水文景觀。
桐柏縣堰塘分布分散,整治工作基數大,任務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分解任務,多措並舉,堅持把「千村萬塘」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粒紐扣」強化推進,樹牢全縣「一盤棋」思想,形成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針對山區縣生產型塘堰為主的實際,桐柏縣注重恢復坑塘原有的調節水源、防澇抗旱、保障用水、美化環境等功能,以清淤修渠為主、綠化為輔,發揮除澇灌溉功能。明確村莊生產生活型塘堰疏浚整治要求,做好植樹綠化,做到塘成、堤成、綠化成。初步形成了「溝渠為線、坑塘為點、點線相連」的生態水網。
桐柏縣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群眾致富增收的根本之策,通過對有效利用的坑塘進行修整,鼓勵養殖戶大力發展魚蝦產業,達到修整一個堰塘、形成一個產業、帶動一片致富的效果。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堅持以點帶面、打造標杆,對新集鄉磨溝村、城郊鄉北楊莊村和吳灣村等進行重點打造,實現荒廢坑塘從「一坑」到「四塘」(景觀塘、休閒塘、產業塘、生態塘)的華麗轉變。
而今,新集鄉磨溝村已成為全市美麗鄉村的典範,城郊鄉吳灣村、北楊莊村的網紅橋、蓮蝦共養水面及水上廊橋已成為縣城周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遊玩。
以獎代補重管護
針對「千村萬塘」整治工作,桐柏縣出臺了《桐柏縣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指導意見》《桐柏縣人民政府千村萬塘驗收獎補辦法》《桐柏縣千村萬塘考評辦法》三個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通過以獎代補、獎罰激勵,強化責任,配置資源。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資金實施以獎代補,將塘堰整治與土地整理、扶貧開發等涉農涉水項目結合,發揮綜合效益,通過社會捐助、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充分引導調動社會各方投入塘堰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帶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約1.8億元,掀起「千村萬塘」整治高潮。
為推動「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工作落實見效,桐柏縣明確驗收標準、驗收辦法和獎補措施,嚴格按照「千村萬塘」綜合整治獎補辦法對每一座綜合整治的塘堰進行驗收。對於整治標準合格、管護措施到位的塘堰,按照大小分別給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以獎代補補貼,通過以獎代補和考評獎罰激勵政策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廣大幹群塘堰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的幹事氛圍已經形成。
圍繞部分塘堰改造進度緩慢等突出問題,桐柏縣出臺具體管理辦法,建立考核、督導及獎懲體系,縣「千村萬塘」綜合整治領導小組通過抽查、督查、評比等方式,嚴格實行「一周一報進度、一月一排名、一季度一評比」等措施,對該項工作加大督導力度,對塘堰綜合整治工作高度重視。力度大、標準高、措施得力的鄉鎮(集聚區),經評比劃分為一、二、三等獎,縣政府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5萬元獎勵。年終對領導重視、組織得力、整治效果明顯的鄉鎮(集聚區)分別給予60萬元、50萬元和30萬元的獎勵,對於落後的鄉鎮給予10萬元處罰。
塘堰整治重在治理,貴在管理,必須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桐柏縣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建立村莊塘堰常年管護和考核制度。同時,將塘堰納入河長制體系,將塘堰定位編號、建檔立卡,實行塘長制,一塘一長,豎立管護牌,確保產權明晰、管護到位,補齊管護短板,逐步形成建管用並重、責權利一致的長效管護機制。
推進「千村萬塘」綜合整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農村環境、保護農村生態、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作為一項百姓受惠、多方得益的公益性工程,桐柏縣把坑塘整治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相結合,疏浚一個坑塘,暢通一片水系,綠化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環境,造福一方百姓,以坑塘整治推動發展,改善民生。
穿行在桐柏的村莊,總能看到廢棄的坑塘變了樣,各具特色,有的成了花園式休閒觀光地,有的成了「荷花湖」,有的成了水產養殖園……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文明。
至目前,桐柏縣已整治生產型塘堰3679個,打造生活型塘堰212個,正在打造的生活型塘堰76個,受益群眾20萬人。通過「千村萬塘」整治工作,小塘堰做出了大文章,發揮了高效率,顯現了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