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樂於消滅佛教?

2020-12-21 昭宣天下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原以來,迅速發展壯大,不但在統治階級有著不少信徒外,更是滲透到了百姓基層,其影響遠勝「孔孟之道」,成為了中國影響最深的教派。到現在,佛教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但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不算文革,有四次大劫難。國家以行政手段大力打壓佛教,拆除寺廟,強迫僧尼還俗,並且命令禁止修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這四次大劫難,被現代佛教徒批判貶損不已。作為吃瓜群眾,初聽之,可能貶低者居多,佛教不是教人向善嗎?那滅佛肯定是打壓好人是壞事。但是事實上這四次滅佛運動,筆者認為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其意義不一定是負面的,且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鑑參考的價值。

今天我們就不普及歷史了,百度下就行,我們要分析下這四次滅佛的原因,其實都是一回事。

1「三武一宗」時期,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土地兼併嚴重,收稅困難,民間矛盾嚴重,且需要龐大軍資對外戰爭。

2僧尼不交稅。當時老百姓為了逃稅,就會選擇出家做僧尼。有數據統計超過5成的納稅人口都出家做僧尼。加上權貴封地人口和地主階級隱瞞的人也是不交稅的,實際國家收稅人口不足兩成。

3寺廟私自擴大,大量佔用農地建樓閣。隸屬於寺廟的農地的收成屬於寺廟不屬於國家,並且寺廟大量兼併土地,用各種手段將不少農民的地兼併為寺廟所用。

4大量斂財造成國家經濟混亂。其收入包括香火、出家費、地租、借貸利潤等。寺廟在古代承擔了一定的銀行作用,每座寺廟都擁有非常巨大的資產,同時寺廟會放高利貸借給百姓,還不上錢的百姓只能變賣土地或人口,這也是寺廟兼併土地的手段之一。當時民間借高利貸情況極為普遍,大部分底層百姓都負債嚴重。

5寺廟有私人武裝。練武的可不止少林寺,其實每座寺廟都有武僧,武僧是寺廟的私人武裝,由於寺廟規模越來越大,這些私人武裝規模已經發展成了地方軍閥。這些私人武裝並不在國家軍隊編制,且寺廟僧人不受國家徵兵。

在這個背景下,「滅佛」可以說是一件必然的事,因為你在皇帝最需要錢的時候偷稅漏稅;你在國家最需要穩定的時候,搞壟斷放高利貸;你在國家需要打仗但是沒有兵源的時候,還擁有大量私人武裝,試問你是皇帝你滅不滅佛?皇帝不敢動王公貴族的利益,但拿佛教開刀還是小菜一碟的。

皇帝通過「滅佛」,獲得大量納稅人口,得到大量耕作土地,並且廢除了百姓的債務,穩定了經濟。同時國家得到大量高素質兵源(武僧),可用於對外戰爭。諷刺的是,拆毀寺廟得到的木材銅鐵的存量遠勝於國家軍備需要的量。可以說,滅佛在當時是非常正確的國家戰略,有百利而只有一害,這一害就是對佛教的發展是毀滅的。

可能您又要問了,佛教不是教人向善嘛,怎麼會做出損害國家百姓的事?既然佛教做出這麼多不利於國家發展的事,那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皇帝在一開始就直接禁止傳播不就行了嗎?

事情還是要一碼歸一碼講。說佛教是偷稅漏稅大戶、搞土地兼併的地主、放高利貸的黑社會或者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都是以偏概全,因為佛教在不同時代情況各不相同。佛教最大的優點在於指導人向善,皇帝出於政治目的需要大力推廣佛教提倡眾人向善,這在某些特殊時期譬如國家剛剛建立老百姓習慣打打殺殺的時候推廣起來特別有效,這也是皇帝看重佛教並在全國推廣的原因。

為了推動佛教發展,而給了佛教很多優惠條件(不交稅、土地可以私有等)。佛教的精神是高尚的,但是和尚和尼姑也是要吃飯啊,吃飯就要花錢啊,錢哪來?不偷不搶,只有賺了,也就是說寺廟是一個需要盈利的機構。現在寺廟不也是這麼搞?不是還有一家已經準備上市了。那麼問題就很好解釋了,我們可以把寺廟當成一個企業,這家企業擁有多項優惠政策,其競爭力巨大,因此迅速發展壯大並收購不少小企業,逐漸成為了壟斷企業。在這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已經對國家產生了危害,那麼國家肯定要著手收拾他了。壟斷對國家和百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不用說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就算是現在,反壟斷也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非常重視的事情。「三武一宗滅佛」雖然粗暴了點,但是其出發點就是反壟斷。

聯繫到當下,國家雖出臺了反壟斷法,但是並沒有完全覆蓋到所有行業,如今,無時無刻都有各種新事物新行業出現,這也就給很多人鑽了空子,在損害國家和百姓利益的情況下非法得利。如今越來越多的趙薇、黃有龍、賈躍亭、丁寧、張小雷在出現,不少佛教寺院亂像叢生、不擇手段非法斂財,對此國家肯定會堅決制裁,國家在承辦他們時候,我們肯定會拍手叫好,那麼對「三武一宗滅佛」,我們也應該給予肯定評價。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宗教,為什麼唐朝打壓佛教崇尚道家?原因與皇帝姓李有關
    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在中國流傳時間最久範圍也最廣的一種宗教,中國有很多文化成就都與佛教有關。就比如聲名在外的莫高窟,它是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寶藏。佛教在中國歷史上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卻從來沒有真正被主流價值觀認可。甚至還一度被排斥,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次針對佛教的打壓運動,合稱「三武滅佛」。
  • 為了請他到中國翻譯佛經,皇帝派出二十萬大軍,消滅了兩個國家
    為了請他到中國翻譯佛經,前秦皇帝苻堅派出二十萬大軍,消滅了兩個國家——他就是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的傳奇經歷和偉大成就讓人讚嘆,關於他破戒的事也讓人深思。在南北朝時代,秦王苻堅為了請鳩摩羅什到中國來,派出了二十萬大兵,消滅了兩個國家。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只有中國才會有這種事,為了請一位學者,一位出家法師,居然派出二十萬大軍去接護,中國文化就有如此氣派。——南懷瑾鳩摩羅什(344-413)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漢傳佛教高僧、佛經翻譯家、佛學家、佛教教育家。
  •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在民間,素有初一、十五十齋日供佛的習俗。有些人,還會特地跑到寺廟,給佛菩薩供養瓜果。當然,對於佛教的善信而言,供佛禮佛則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要供佛呢?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佛菩薩要吃我們的東西嗎?其實不然。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是對佛陀表達內心的尊重與恭敬。佛法有云:「上報四重恩」,其中有一恩就是師長恩。學佛之時,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方向的指引者。而我們的關係,自然也是師生之情。在佛陀與佛菩薩的指引下,我們才能夠點亮心燈,求得自在、灑脫與解脫之心。
  • 隋朝獨孤皇后,不僅與皇帝一生一世一雙人,還和佛教發展有著聯繫
    在封建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很平凡,女子地位低下,但是隋朝文獻獨孤皇后很有魄力地做到了,卻有魄力做到,和身為皇帝的楊堅「一生一世一雙人」,她的人生,也成為了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第一,傳說中的獨孤皇后提到獨孤皇后,相信很多朋友突然產生了興趣。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后,都是北周司馬德高信的女兒,她們三姐妹用自己的經歷寫下了時代的傳說。
  • 為什麼順治皇帝出家,選擇的是五臺山清涼寺,而不是少林寺?
    滿清四大疑案中,順治出家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個皇帝,居然會為了一個女人選擇出家,這也太有點不像皇帝了。可是順治帝確實是消失了,很多證據都表明,他的去向是在五臺山。就連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也讓韋小寶在五臺山清涼寺見到了順治皇帝。可是天下名山古剎那麼多,為什麼會是五臺山呢?難道少林寺、白馬寺、普陀山、九華山都不能讓這位順治帝當成修行之所呢?難道只是因為五臺山離北京比較近?當然不是這樣,身為一朝之皇帝,一舉一動背後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從正史資料和佛教的藏經文獻中,佛道之爭往往是皇帝組織的辯論或佛道之間關於信仰歷史和基礎觀念的辯論,道士似乎一直處於下風,這其實是佛道互涉的特殊形態。如果看六朝時的志怪小說,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佛道之爭往往是信仰資源的競爭。與此相對,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環境中看,佛教進入中國面對的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則呈現為夷夏之爭,這顯然不是佛道之爭。
  • 皇帝為什麼給教皇下跪?
    教會下層的鬥爭力量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種疑惑,通過給查理曼加冕,教皇的地位已經超越了俗世的皇帝,為什麼教皇還要革命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教會認為跟政權合作,自己吃虧了;另一個是教皇,即格裡高利七世,認為教權能贏過皇權。
  • 世界三大宗教,為什麼只有佛教,能在中國紮根
    首先是佛教本身的原因,其次是佛教很好地適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最重要是統治階級需要一種宗教用於自己的統治。>3、佛教是多神的宗教,中國的古神話也是多神的,而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一神的宗教,老百姓有點不適應;4、佛教可以廣納其他宗教、習俗、文化,然後與自己的佛教相結合,產生適應地區的佛教,比如佛教就與我國的道教有很多地方胡同有無,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神話傳說,很多都已經相容了,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堅持純潔性,不能兼收並舉,甚至於對於異端邪說,
  • 非洲為什麼貧窮?巫術盛行,每個人只要樂於聽天由命過日子就行
    巫術既是實行社會強制的一個工具(用以維持甚至強化個人對氏族的忠誠),又是一種很方便的政治工具,用來消滅任何可能出現的反抗。對於我們來說,巫術是一種心理庇護所,我們的種種無知都從它找到答案,我們最離奇的幻想都由它變成現實。 與某些人的看法相反,基督教傳入以後,遠遠沒有結束非洲的巫術,反而使巫術顯得更加有理了。
  • 為什麼佛教有那麼多的寺廟和佛像?而道教卻很少呢
    其實很正常,在我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只要你不去信邪教都是可以的,但是在我國還是佛教地位更崇高一些,畢竟進入中國較早,全國各地也基本都有寺廟、佛塔、佛像。但是作為我國的本土教派道教起源也不晚,為什麼就沒有像佛教這麼多的佛像之類的東西呢?其實宗教和人類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像現在中東局勢的混亂背後也有宗教信仰的複雜有關。
  •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建國後登基,第二天被抓 堪稱最滑稽皇帝
    說起最後一位皇帝,很多人就要說宣統。愛新覺羅·溥儀,不過今天的這位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皇帝,這位皇帝和溥儀比可是膽子更大,更滑稽。起碼人溥儀繼承皇位是大多數人認可的,連民國政府都承認過溥儀的皇帝位。一九四九年中國成立,而在一九八三年還有人做皇帝,你沒有聽錯、看錯。就是一九八三年。這個奇葩皇帝名字叫做石金鑫,他就是一個苦命人,因為他的爸爸也是一位皇帝。
  • 阿育王與佛教的起源
    眾所周知南美不是佛教的興盛之地,幾千年前更不可能有佛教的存在,那麼為什麼佛語的專用詞彙「比丘」發音會出現在印加帝國的地名之中呢?通過對古印度巴利文和印加克丘亞語的文字研究,我認為「馬丘比丘(Machu Pichu)」的意思是「蘇認可的,蘇在國外的祖宗」。
  • 歡喜佛為什麼被供奉在皇帝後宮?他的女身可能是觀音化身
    那麼,歡喜佛為什麼會被供奉在皇帝的後宮呢?歡喜佛為什麼被供奉在皇帝後宮?首先,紫禁城在古代就是皇權的象徵,歡喜佛又是藏傳佛教所供奉的本尊之一,紫禁城內供奉藏傳佛教的佛陀,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顯示出對藏傳佛教的重視。而且清代的皇帝,還被藏傳佛教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這當中,不難看出這或許就是一場交易。
  • 滿清皇室篤信藏傳佛教 最為「痴迷」者當屬乾隆皇帝
    普通人想要拜佛,會去寺廟。乾隆不僅「複製」了這座金殿,還依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軌,建造了三座掐絲琺瑯壇城。據故宮工作人員介紹,相傳拉薩布達拉宮有座壇城,乾隆皇帝知道後也要造壇城,而且要比布達拉宮的壇城大。
  • 隋朝獨孤皇后,與皇帝「一生一世一雙人」,還和佛教發展有大聯繫
    然而,這位名滿天下的隋朝文獻獨孤皇后,卻有魄力做到,和身為皇帝的楊堅「一生一世一雙人」,她的人生,也成為了傳奇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 大姐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姐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元貞皇后。而最小的那位妹妹,則是嫁給了楊堅,與夫君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開創了隋朝,被封為文獻皇后。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與佛教發展有著非常密切聯繫的,正是隋朝隋文帝楊堅的唯一一位皇后,獨孤伽羅。
  • 大理段氏的歷代皇帝,為什麼都要出家呢?
    那為什麼大理皇帝們放著榮華富貴不享,偏偏要跑去做和尚呢?一、我們都知道:大理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家,這和他們的歷史淵源有很大的關係。大理和今天的緬甸(當時叫蒲甘)、寮國(當時叫景隴)等國接壤。如圖:大理國而當時的這些國家都是佛教的興盛之地(現在也是),大理的先民和這裡的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所以他們也受到了佛文化的影響,而幾乎全民信佛。
  • 消滅黃鼠狼全家,黃鼠狼進宮見皇帝,官員沒有被殺升兩
    這一年,有個叫做鍾世奎的官員來這裡接任,此人性格剛烈,聽到府衙裡鬧黃鼠狼大為震怒,決心消滅這些黃鼠狼。誰知黃鼠狼們聽說鍾世奎到來也是有些畏懼,它們的領頭就變成了一個白髮老漢,前來對鍾世奎說:「還望大人放過我們,給我三天的時間,我將帶著一家老小離開這裡,永遠不再打擾。」鍾世奎聽了黃鼠狼的話,沒有回答。
  • 貴族世家和武人,是皇帝背後的重要勢力,卻為何在明朝銷聲匿跡
    封建王朝,名義上權力是在皇帝手中,實際上,皇帝背後的勢力也非常重要。最後梁武帝花了最大努力用佛教減弱這現象,都不成功,結果南朝愈來愈弱,最後未及改革,即被北朝(第二帝國)消滅。,唐朝國教道教也隨唐衰而衰,外族勢力(契丹)也加強了,可預見,五代如未被趙宋取代或趙宋不採任何改革,北方會更加混亂,最後如第一帝國的南朝被人(契丹)消滅,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背景下產生。
  • 菩提樹下的頓悟,佛教的誕生
    從小悉達多就特別聰明,無論什麼事情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願意問為什麼,非要得出答案不可。淨飯王非常喜歡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為一個勤政愛民的大王。但是老國王總為這個小王子擔心,因為他總是思考一些在父親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小王子問,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
  • 佛教:因果真的存在嗎?為什麼信佛出家的梁武帝,還會被活活餓死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是在對因果以及佛教沒有了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妄自菲薄的認知觀點。他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無非是因為兩種原因:1、閱歷太少並且對身邊人的經歷了解的也少2、對傳統文化以及佛教沒有足夠的接觸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