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原以來,迅速發展壯大,不但在統治階級有著不少信徒外,更是滲透到了百姓基層,其影響遠勝「孔孟之道」,成為了中國影響最深的教派。到現在,佛教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但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不算文革,有四次大劫難。國家以行政手段大力打壓佛教,拆除寺廟,強迫僧尼還俗,並且命令禁止修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這四次大劫難,被現代佛教徒批判貶損不已。作為吃瓜群眾,初聽之,可能貶低者居多,佛教不是教人向善嗎?那滅佛肯定是打壓好人是壞事。但是事實上這四次滅佛運動,筆者認為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其意義不一定是負面的,且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鑑參考的價值。
今天我們就不普及歷史了,百度下就行,我們要分析下這四次滅佛的原因,其實都是一回事。
1「三武一宗」時期,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土地兼併嚴重,收稅困難,民間矛盾嚴重,且需要龐大軍資對外戰爭。
2僧尼不交稅。當時老百姓為了逃稅,就會選擇出家做僧尼。有數據統計超過5成的納稅人口都出家做僧尼。加上權貴封地人口和地主階級隱瞞的人也是不交稅的,實際國家收稅人口不足兩成。
3寺廟私自擴大,大量佔用農地建樓閣。隸屬於寺廟的農地的收成屬於寺廟不屬於國家,並且寺廟大量兼併土地,用各種手段將不少農民的地兼併為寺廟所用。
4大量斂財造成國家經濟混亂。其收入包括香火、出家費、地租、借貸利潤等。寺廟在古代承擔了一定的銀行作用,每座寺廟都擁有非常巨大的資產,同時寺廟會放高利貸借給百姓,還不上錢的百姓只能變賣土地或人口,這也是寺廟兼併土地的手段之一。當時民間借高利貸情況極為普遍,大部分底層百姓都負債嚴重。
5寺廟有私人武裝。練武的可不止少林寺,其實每座寺廟都有武僧,武僧是寺廟的私人武裝,由於寺廟規模越來越大,這些私人武裝規模已經發展成了地方軍閥。這些私人武裝並不在國家軍隊編制,且寺廟僧人不受國家徵兵。
在這個背景下,「滅佛」可以說是一件必然的事,因為你在皇帝最需要錢的時候偷稅漏稅;你在國家最需要穩定的時候,搞壟斷放高利貸;你在國家需要打仗但是沒有兵源的時候,還擁有大量私人武裝,試問你是皇帝你滅不滅佛?皇帝不敢動王公貴族的利益,但拿佛教開刀還是小菜一碟的。
皇帝通過「滅佛」,獲得大量納稅人口,得到大量耕作土地,並且廢除了百姓的債務,穩定了經濟。同時國家得到大量高素質兵源(武僧),可用於對外戰爭。諷刺的是,拆毀寺廟得到的木材銅鐵的存量遠勝於國家軍備需要的量。可以說,滅佛在當時是非常正確的國家戰略,有百利而只有一害,這一害就是對佛教的發展是毀滅的。
可能您又要問了,佛教不是教人向善嘛,怎麼會做出損害國家百姓的事?既然佛教做出這麼多不利於國家發展的事,那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皇帝在一開始就直接禁止傳播不就行了嗎?
事情還是要一碼歸一碼講。說佛教是偷稅漏稅大戶、搞土地兼併的地主、放高利貸的黑社會或者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都是以偏概全,因為佛教在不同時代情況各不相同。佛教最大的優點在於指導人向善,皇帝出於政治目的需要大力推廣佛教提倡眾人向善,這在某些特殊時期譬如國家剛剛建立老百姓習慣打打殺殺的時候推廣起來特別有效,這也是皇帝看重佛教並在全國推廣的原因。
為了推動佛教發展,而給了佛教很多優惠條件(不交稅、土地可以私有等)。佛教的精神是高尚的,但是和尚和尼姑也是要吃飯啊,吃飯就要花錢啊,錢哪來?不偷不搶,只有賺了,也就是說寺廟是一個需要盈利的機構。現在寺廟不也是這麼搞?不是還有一家已經準備上市了。那麼問題就很好解釋了,我們可以把寺廟當成一個企業,這家企業擁有多項優惠政策,其競爭力巨大,因此迅速發展壯大並收購不少小企業,逐漸成為了壟斷企業。在這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已經對國家產生了危害,那麼國家肯定要著手收拾他了。壟斷對國家和百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不用說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就算是現在,反壟斷也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非常重視的事情。「三武一宗滅佛」雖然粗暴了點,但是其出發點就是反壟斷。
聯繫到當下,國家雖出臺了反壟斷法,但是並沒有完全覆蓋到所有行業,如今,無時無刻都有各種新事物新行業出現,這也就給很多人鑽了空子,在損害國家和百姓利益的情況下非法得利。如今越來越多的趙薇、黃有龍、賈躍亭、丁寧、張小雷在出現,不少佛教寺院亂像叢生、不擇手段非法斂財,對此國家肯定會堅決制裁,國家在承辦他們時候,我們肯定會拍手叫好,那麼對「三武一宗滅佛」,我們也應該給予肯定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