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艾提尕在新疆的清真寺裡具有指標性意義。 它位於喀什市的地理最高點,歷史悠久,宗教學術領導人濟濟,寺產資金來源多,文化積澱厚。
喀什市政道路2000年左右重修了主要幹道。測量發現艾提尕的位置正是喀什的最高點,而不是東湖附近的高臺民居。這讓規劃人員撓頭,因為他們把一個大轉輪放到了一個至高點上。但好在從轉輪上也可以看見艾提尕,所以也沒人深究。
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不是最老的清真寺。它對面洽潘巴扎裡那個清真寺要老得多。所以,洽潘巴扎清真寺的住持在喀什的阿訇中也是個顯赫角色。
阿榮汗•阿吉在時,他是全國政協常委,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全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三位哈提甫依馬目之一。在艾提尕清真寺,經常還可以看見背誦古蘭經的年輕學生,他們都是宗教學校的。
圍繞艾提尕清真寺那些小門面房,多為寺產,需每月交租。市內中型卡車禁入,但有一輛除外。這輛貼著艾提尕清真寺標誌的卡車專為葬禮服務,也是寺產。進入寺內,在第二道門的門柱下,有個象郵筒的箱子。無明顯標誌,實為捐款箱。據說艾提尕還有一些田產。我見過維吾爾族殺了羊,把皮子直扔進寺門裡作為捐助的。這與佛寺的募捐非常不同。
艾提尕本義為節日聚集的地方。除了每日五次的禮拜,每個星期五下午和兩個節日(肉孜節和庫爾班節)的早禮拜尤為重要。許多穆斯林趕了很遠的路來。只有男性穆斯林可以在寺內做乃瑪孜。許多婦女則端著吃的沿門道站在寺外,等他們出來往食物上吹氣,據說這拿回去可以治病。
兩個節日的早禮拜後,鼓樂(嗩吶)齊鳴,以男子為主的舞蹈隨之而起。很多人圍觀,也沒人專門管理,觀眾拉起的場子隨舞蹈時開時合,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秩序從來不亂。
不管何時去艾提尕,總能找到一個不駝背的卡西莫多[1]。他長相猙獰,總提著串鑰匙出沒於各處。餐廳,買瓜子的小攤,理髮店都是他最喜歡去的。因為管鑰匙,要參觀,得他打開大殿的門,會客室的門,邊門,幫克塔的門。好在找他不難,只要問坐在寺門邊的閒人,3分鐘之內,最多不超過五分鐘,他就會一路鑰匙叮噹出現。別人參觀時,他常常機敏地打某塊地毯下翻出片饢,掰一點兒扔嘴裡。有幾回實在看不下去,我就給幾塊錢請他出去吃半份拉麵,喝個不免費的茶。
旅遊業發展起來,這位仁兄更牛了。賣票收入歸旅遊局,伊斯蘭教協會負責水電,後者自然要厲行節約。他歸伊協管,來了伊協方面的客,他殷勤開燈,人家一走,立馬關燈。大殿裡有塊拉夫桑賈尼送的大地毯。平時他用黃帶子圈起來,遊客只許遠觀,不得觸碰。但他可以酌情去掉隔離。晚上,他還有項重要工作,管入住的乞丐和禮拜的人。據說,喀什的乞丐多是吉普賽人後裔。但我從未聽說他們在寺內鬧過麻煩。看來這位喀什的卡西莫多比起巴黎那位可厲害多了。
在南疆,庫車縣的清真寺也值得關注。那裡有過宗教法庭。古伊斯蘭教的行政和司法用的是波斯語。所以,庫車的穆提甫們可能在語言學習上頗有獨特之處。
[1] 卡西莫多: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人物,被父母遺棄的畸形兒,既醜又聾,而心地善良的鐘樓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