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巴爾幹之旅(十一)—藍天下的海灣

2020-08-30 多倫多小珂

自我們開始巴爾幹之旅8天以來,科託爾的帥哥Vuk算是最熱心的房東了。他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科託爾的風土人情,給我們指點了在什麼地方停車最方便。我問他,南斯拉夫分裂以後,你們從一個地區大國,變成了一個邊陲小國,內心遺憾嗎?Vuk說,沒什麼啊。現在這樣子也挺好的。

告別Vuk,我們驅車來到科託爾古城。

提到歐洲的峽灣, 很多人都會想到北歐的挪威, 而位於黑山的科託爾灣(BAY OF KOTOR)就不那麼廣為人知了。 科託爾灣是歐洲地理位置最南的峽灣,最窄處僅340米,兩岸聳立的山峰高至1500米。 與宏偉的北歐峽灣相比, 科託爾灣的自然風光更為清麗明媚,而其歷史人文上的豐富沉積則遠不是人煙稀少的北歐可比的了。

位於科託爾灣的科託爾古城(Kotor),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經有先民居住,6世紀時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在此開始建城,11世紀初它被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佔領,後來又割讓給塞爾維亞帝國。15世紀初又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18世紀末被併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託爾屬於南斯拉夫聯盟的一部分。2006年,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獨立,科託爾成為黑山最膾炙人口的觀光聖地。由於保存完好的古建築,1979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

科託爾是地中海沿岸中世紀古城原貌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市定居點之一。長5公裡,寬15米,高20米的老城牆環繞著古城,與碧綠清澈的河水和背后蒼勁的山脈,構成壯美的畫面。

進入古城後,我發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兒沒有街道名只有門牌號。大部分建築都建於中世紀,大概出於戰略考慮,街道布局如同迷宮。

好在古城不大,信馬由韁地慢慢逛,總能找到目的地。

坐落於麵粉廣場(Flour Square)的皮瑪宮(Pima Palace),曾經是當地的Pima家族的宅邸,現在這兒已經被改造成酒吧。它的幾扇綠色窗戶頗能吸引眼球。

這座建築在1667年的地震中毀壞得很嚴重,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從建築的立面依然可以看出濃濃的文藝復興風格。

聖特裡芬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Tryphon),又名科託爾大教堂,大教堂修建於12世紀,坐落在一座9世紀教堂的遺址上,它是亞得裡亞海東海岸現存最古老的大教堂。

傳說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從土耳其返航,船上裝著3世紀殉道者聖特裡芬的遺物,途中遇風暴而進入海灣,暫避岸邊,商人們感到困惑的是,每當他們欲啟程回航都會因惡劣天氣無法成行,後來他們中的一位在夢中見到聖特裡芬,聖人告訴他們應留在科託爾,於是他們放棄回歸念頭,在此安居樂業。為表達對聖人的感恩,商人們建起了一座羅馬式的小教堂,這是St. Tryphon Church的前身。

雖然這座教堂號稱是科託爾地區最漂亮的教堂,但是也許因為當地人民主要信仰東正教,天主教並非主流,所以這座大教堂要比克羅埃西亞我們看到的那些天主教教堂簡樸了許多。

教堂內這座華蓋下面就是聖特裡芬的遺體。

一般大教堂都少不了附帶一個珍寶館或者聖器館,這個大教堂的聖器館東西乏善可陳。

教堂沒有一點金碧輝煌的感覺。

在科託爾小巷裡穿梭,一不留神就是一座教堂,雖然表面平淡無奇。

這是聖瑪麗亞教堂(St Mary&39;s Church)是一個雖小,卻很特別的教堂。

我們走進這座小教堂,第一感覺就是它不像是以往我們看到的天主教堂。主祭臺上既沒有耶穌受難雕像,也沒有聖母瑪麗亞,主祭臺的所在,是一面屏風。

研讀教堂內的介紹,我們才知道,這個教堂開始屬於天主教,供奉聖徒路加。但1657年到1812年,這兒同時作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堂,輪流為各自的信徒服務,後來才慢慢轉換成完全的東正教教堂。

想像著幾百年前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族人和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在一個屋頂下祈禱,在一個屋頂下做彌撒,那時候他們再也不會想到幾百年後,他們會彼此視為仇敵。

雖然聖路加教堂是我們一路走來,第一次進入的東正教教堂。但也許是因為這個教堂實在太小,我們沒有特別的感覺。真正給我們震撼的是下面這座純粹的東正教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s Church)。

現在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始建於1902年。原址上曾經有過一個東正教教堂,但毀於1896年的一場大火。

這些年在攻讀羅馬史和拜佔庭歷史的時候,我開始對東正教有所了解。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把強大的羅馬帝國分為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也由此有了兩個中心:東邊的希臘教會以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而西邊的拉丁教會,則依然以羅馬為中心。

公元451年,東羅馬帝國宣布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與羅馬主教平起平坐,但西羅馬教會拒不接受,從此東西教會開始千年的牽扯不清的糾葛。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羅馬教會卻得以倖存,繼續掌控著西方的基督教會。

公元863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互相將對方革除出教會,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雖然後來雙方的紛爭以和平結束,但羅馬教皇曾經無可爭議的首席權,開始在東方受到質疑。

公元1054年,教皇的使節出使君士坦丁堡,再次把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開除出教會,對方也不甘示弱,過後也把羅馬教皇開除出教會,說來好笑的很,導致基督教終極分裂的所謂賽魯拉提斯分裂(Cerularius schism)的起因,只是因為東方教會指責西方教會在聖餐禮中使用了無酵餅,認為這是對聖經內容的篡改。

至此,原本一家的東西教會形同陌路,水火不容。 地處東方的希臘教會自稱「正教」,於是得名東正教(Orthodox)。而地處西方的羅馬教會自稱「公教」,這就是我們後世熟知的天主教(Catholic)。

雖然1995年教皇約翰 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巴多羅買一世(Bartholomewl)相互撤銷了絕罰令,但雙方是再也不可能融和了。

雖然我對東正教的歷史略有了解,但在科託爾,我才第一次真正走進東正教堂。

聖尼古拉斯教堂有兩個頂,每個頂上都有一個十字架。我看到很多遊記都把這種十字架稱作雙十字架,其實這是不對的。

雙十字架又稱洛林十字架(Lorraine Cross),如下圖。

而尼古拉斯教堂頂的十字架是典型的東正教十字架(Orthodox Cross),它比洛林十字架多了一個小斜槓(見下圖),代表耶穌受刑的時候痛苦的腳。

走進飄散著淡淡的蜂蠟香氣的教堂(這種香氣,我在任何天主教堂都不曾聞過),迎面是四幅巨大的聖畫,他們是1998年俄羅斯贈送給黑山的禮物,描繪的是四位福音書的作者馬太(Matthew),馬可(Mark),路加(Luke)和約翰(John),對應著新約全書裡的四大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

一進教堂,就感覺到東正教和天主教的不一樣。

整個教堂大廳沒有一張椅子,因為在東正教裡,做禮拜必須站立(據說一次禮拜,需時2個小時);教堂裡也沒有管風琴,因為這兒唱聖歌的時候,沒有伴奏;教堂裡更沒有任何雕塑,取而代之的是金碧輝煌的聖像屏風(Ikonostas)。

如果說進入天主教教堂,就好像進入了一座雕塑博物館,那麼在東正教教堂,你會覺得你好像置身於一座主題美術館。

但這些聖像和我們在歐洲看到的那些宗教題材的油畫又有很大不同。據說處處標榜正統的東正教,依照拜佔庭藝術的傳統,制定了非常嚴苛的聖像繪畫標準:

規定所有的聖像必須是平面圖畫,不可以畫出立體感,不可以有透視和陰影;

規定每一位聖人的面貌,衣飾,髮型等等都必須按照規範: 比如聖母瑪麗亞的披風必須是紅色的,而我主耶穌必須身穿紅色長衫,外罩藍色披風。。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條條框框太過死板,回想起我在國內看到的那些大佛,似乎也都是整齊劃一的低眉順眼狀,也許菩薩,佛,耶穌。。都不是我們凡人,也就不需要表現個性吧。

但這些條文的存在也有一個好處,對我們這些東正教的門外漢來說,基本可以一眼認出那些聖像裡面誰是基督--比如上面的披風上,中間的那幅應該是基督和十二門徒在一起,而右下角的那幅應該是基督從天而降。。。

虔誠的母女,在親吻聖像。

緩步走出老城。

終於來到此次巴爾幹之旅的第二個挑戰點:科託爾城堡(Castle of San Giovanni)

科託爾人經常自豪地對外人說,歷史上,我們曾經迫於外力的強大而投降,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被佔領過,因為這座城堡的存在。

城堡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其後從公元9世紀到18世紀陸陸續續地修建,最後形成了這麼一個包括城牆,塔樓,城堡,蓄水池等等的非常完備的要塞體系。

開始爬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此行的艱苦。攀上城堡的這段路程有1.2公裡,總共1350級臺階。

那天科託爾非常炎熱,室外溫度超過35度,擔心兒子會中暑,我不得不經常停下腳步,從路旁的小販那兒給兒子買水。

頭頂豔陽,前面長長的石階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雖然居高臨下,景色越來越美,但疲勞的我根本沒有心思去欣賞。

埋頭向前走。

倒是LG精力旺盛,背著兩臺相機跑前跑後拍照。幾次我都想放棄了,但LG的字典裡好像從來沒有這兩個字。

終於接近山頂了。

LG趁機教育兒子,知道不?任何時候,堅持到底不放棄,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城堡雖然已經荒廢,但此處真的是風景無敵。

下山要輕鬆許多。

途經半山腰的科託爾最小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登山的人們,有很多都是走到這兒畏懼前路而折返,我們很自豪,在酷暑下堅持到底。

從城堡山下來,回首城堡,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們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下,真的爬到那麼高。。。

一路走回老城,天色漸晚。

今天是巴爾幹之旅最熱的一天,LG去超市買了一個二十多磅的大西瓜。

科託爾的沙瓤西瓜,真甜。

那晚大概因為西瓜吃飽了,我們拖到將近午夜,才出門吃飯。

科託爾大部分餐廳在那個時間段都已經關門,我們仨摸黑找到這家義大利餐廳,居然還在營業。餐廳緊鄰美麗的科託爾峽灣。

在科託爾的這頓晚餐比較豐盛。

飯後,雖然時間已過午夜,面對如此的峽灣,我們怎麼捨得離開?


無論是在黃昏,還是在黎明,我相信,科託爾這個非常小的地方,會在我們將來的旅行回憶中,留下非常濃重的一筆。。。

相關焦點

  • 2019巴爾幹之旅(十)—小國的驚喜
    )和黑山 。9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區建立「杜克利亞」國家(Duklja)。12世紀末併入塞爾維亞,14世紀黑山(當時稱為澤塔)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15世紀土耳其奧斯曼佔領了澤塔的大部分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又和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一起組成了新南斯拉夫,並成為六個聯盟共和國之一。
  • 2019巴爾幹之旅(一) --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
    終於,2019年之夏,我們啟程了,奔赴這個曾經被古羅馬,拜佔庭(東羅馬),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統治過的地方,這個著名的四戰之地,這個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交相爭輝的所在。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及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 2019巴爾幹之旅(七)—絕美海岸線
    50年代美國作家傑克 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寫過一本影響過幾代人的書--《在路上》(on the road)。 前南斯拉夫的分裂,不僅讓曾經強大的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變成了巴爾幹的幾隻小貓--分裂後的前南七國,而且也給我們這些旅行者帶來很大的不便
  • 2019巴爾幹之旅(十八)—天堂之境:(完)
    它們都位於巴爾幹半島,一個是克羅埃西亞的十六湖,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眼前的布萊德湖。16天的巴爾幹之旅,眨眼間到了尾聲。它的地理位置令人叫絕:它是盧布爾雅那盆地(Ljubljana Basin)的一部分,北部的朱利安阿爾卑斯山(Julian Alps)和東部的卡姆尼克阿爾卑斯山(Kamnik Alps)環繞著它。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五)—塞族共和國
    兩地方言也不同,塞爾維亞本土是埃卡方言(ekavski),波赫塞族區是耶卡方言(ijekavski),不完全互通。當時塞爾維亞在大南斯拉夫分崩離析之際,非常想把各塞族聚居區統一起來,成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可惜最終事與願違。
  • 2019巴爾幹之旅(十四)—悲傷之城
    下午四時許,我們終於來到歐洲的&34;,四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並存之地 -但在巴爾幹的那些日子,所有我們經過的城市的清真寺,都對非穆斯林開放,只是規定女士必須穿戴頭巾,才可入內。清真寺內部粗看起來,非常簡樸,但是其中卻很有講究。
  • 2019巴爾幹之旅(三)—大海就在我眼前
    其後,這兒分成了兩個部分: 潘諾尼亞(Panonija)和達爾馬提亞(Dalmacija)。在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以後,它們都留在了西羅馬,6世紀時拜佔庭帝國(東羅馬)佔領了這片土地。東西羅馬的文化,建築,宗教等等都在這兒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三)—涉險之地
    這段是我們在巴爾幹自駕以來最漂亮的一段山路。 2019年孤獨星球把波赫評選為歐洲最值得旅行的前十名之一。災難深重的巴爾幹啊!1984年塞拉耶佛冬奧會曾在別拉什尼察山舉辦了滑雪賽事,但是很少人知道,就在離開滑雪場不到20公裡的地方,卻隱藏著這麼一個化外之地。
  • 2019巴爾幹之旅(二)—湖色空濛雨亦奇
    官網上提供的路線就有A,B,C,E,F,G,H,K 8條之多,看的我好頭疼,好在我們家還有一個一直用做學問的態度來計劃玩兒的人。最後LG確定的計劃是從入口一入園,然後走C線。入口步行到P3,再從P3坐船到P1, 接著步行到St3, 再回到St1,然後回到我們的停車點。全程大約8公裡。
  • 歐洲巴爾幹七國遊記 (五)
    歐洲巴爾幹地區七國遊記 (五)克羅埃西亞一個上午,我們遇上了五次彩虹,隨著一個眼尖者的驚叫,大家一陣激動,順著他(她)的手指方向看去,就是一條彩虹,幸運至極。 海灣裡停泊著大型遊輪。 當天夜晚,旅行社給我們安排的賓館是巴爾幹之行最好的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七)—海風再起
    伊佐拉(Izola)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鎮,它的名字來源於義大利語Isola(島嶼之意)。該鎮由7世紀的阿奎萊亞(Aquileia)難民建立,原來小鎮有一圈圍牆,該牆在19世紀初被推倒,牆體材料被用來掩蓋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洋。
  • 2019巴爾幹之旅(六)—我的亞得裡亞海
    我們來到第一個島:布迪科瓦奇島( Island Budikovac)這裡因為海水特別清澈和蔚藍,而被稱為藍湖(Blueof Vis)。 這裡有一個神秘的海灘(Stiniva Cove),因為海灣受到環境保護規定,禁止乘船進入。
  • 2019巴爾幹之旅(五)—舊時王謝堂前燕
    為了有效地統一羅馬帝國,戴克里先要求所有羅馬公民信奉同一信仰--羅馬教,在羅馬歷史上對基督教和其教徒進行了最大的一次迫害,史稱戴克里先迫害(Diocletianic Persecution)。戴克里先率先實行四帝共治(Tetrarchy)。為了更有效的管理古羅馬日益擴大的國土,他把整個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二)—走進穆斯林
    它曾經是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之一,但相比於歷史脈絡清晰的第一個&34;--&34;(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前南裡的第二&34;--&34;,則無論從地理,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都要複雜得多。進入巴爾幹以來,我們第一次沒了網絡。好在LG還有備用的GPS。
  • 歐洲巴爾幹七國遊記 (六)
    達人的美篇 達人2019-12-01歐洲巴爾幹七國遊記    (六) 波赫波赫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納的簡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現代波赫戰爭的爆發地,歷來有歐洲的火藥桶之稱。市中心老城區保留了土耳其時代的老建築,是一座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的古城。塞拉耶佛呈全城東西走向的狹長形態,南北是起伏連綿的山巒,從東到西就像一條彩帶披掛在巴爾幹半島風景如畫的波士尼亞河源頭。我們只遊覽了老城區 ,高樓林立的新城區和別地的城市大同小異。
  • 2019巴爾幹之旅(八)—杜城的黃昏
    走在杜布羅夫尼克的大街上,我想起了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他在1929年來此訪問後曾經說:"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就來杜布羅夫尼克吧!(„Those who seek paradise on Earth must come to Dubrovnik)。
  • 走馬觀花巴爾幹(10)貝爾格勒
    但塞爾維亞是中國網民口中的「歐洲鐵哥們」,所以必須要說點什麼,猶豫許久,將此行所見所想記錄如下:從塞拉耶佛到貝爾格勒有300多公裡,這裡算是巴爾幹半島的腹地,沿途的風景還是很美的 斯拉夫人實際上所佔的地盤還是挺大的:東斯拉夫有俄羅斯、白俄和烏克蘭;西斯拉夫有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巴爾幹半島上的7個國家和地區屬於南斯拉夫國家。
  • 2019巴爾幹之旅(十六)—最陌生的首都
    此次巴爾幹之行中,波赫是我們經過的幾個國家裡面最落後的,但這三天,卻在我們前後16天的旅行裡卻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 於是帶有前庭、大樓梯和豪華的會客室的巴洛克宮殿為之興建起來。 巴洛克教堂內部通常設置較為寬敞的中央空間,禮拜者距祭壇很近,光線從頭頂上的穹頂(dome)或透光孔(cupola)照射下來。作為巴洛克建築的基本要素,穹頂象徵著天地之間的結合。其中透光孔內部裝飾著天使和聖徒的繪畫以及描述天使的灰泥雕塑,這給下面的人留下了仰望天堂的印象。 相比於新教教堂,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徒確實更能奪人眼目。
  • 2019巴爾幹之旅(四)—上帝探身之地
    整個大教堂大抵是羅馬式風格,但其拱頂是哥德式,一樓是哥德式(Matija Gojkovic 設計),二樓屬於早期哥德式(據估計可能是不知名的威尼斯工匠設計),三樓是後哥德式(Trifun Bokanic設計)。大教堂如同一本立體的建築教科書。
  • (秋高氣爽)2019年十一東京七日遊圖集
    夏威夷風味匹薩,結束一天的遊玩藍天下的新宿御苑藍天下的新宿御苑藍天下的新宿御苑藍天下的新宿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