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名村——下張家莊
作者/山西馮恩啟
【一】
汾陽峪道河下張家莊村,傳說有張氏在此築寨建莊,故得名。為有別村西上張家莊,故叫下張家莊。村莊始建於何時無記載。清時,下張家莊屬西鄉孝友裡。
我認為:姓張的人家可能斷族,也可能遷徙出村。據村人說:早年有苗氏兄弟來此開荒耕地,築廬建家,繁衍生息,但發展很緩慢。期間有始祖馬春從陝西扶風縣輾轉遷徙而來。居住在拐子溝蔡家灘一帶。到第三代馬金,馬銀兄弟時得到很好發展。可能是天助馬氏,馬家兄弟,很快由佃農,或開荒種地,成為擁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馬家兄弟立足後,家族得到很好發展,隨後又有陝西馬家人,不斷遷徙而來。時間不長,馬家便成村裡大戶望族了。而苗家卻一蹶不振,逐步走向衰落。正如村裡流傳的戲言:「馬兒來了,把苗兒都吃了。」當然這是村人的妄說。馬家在村裡已有600餘年歷史了。現在馬姓為村主要姓氏。
一個家族的發展,除了得助天時地理因素外,無疑是人為因素了。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中,族人團結,勤勞耕作,積極進取,不斷累積財富,不斷休養生息,嚴格族規,用優秀的思想文化教育後人,這個家族一定能得到好的發展,反之,家族就會逐步走向敗落。我看,馬家能在下張家莊這個村裡很好的發展延續下來,無疑是祖先有道有德,後人勤奮努力的結果。
下張家莊村,位於汾陽邊山丘陵地帶的峪道河新石器遺址圈內,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勞動、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峪道河新石器文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遊,在河北邢臺沙丘病死。隨行的胡亥、趙高、李斯為掩人耳目,製造了秦始皇未死的假象,在屍體車上放著臭死魚,一路從邢臺北上,轉西過井陘秦皇古道,路經太原,然後繞呂梁邊山,進入汾陽向陽三十桃花谷,翻過黃蘆嶺進離石過黃河達陝西回到鹹陽。殺太子扶蘇,大將蒙恬。立胡亥為帝,為秦二世。昏庸無能的秦二世,使強大的秦國很快滅亡。下張家莊就位於東連文水、交城、太原,西通向陽桃花谷的這條古道上。這條溝通晉中與晉西達黃河入陝甘的古道,自古以來一直是軍事通道。
公元304年,劉淵在方山左國城,聚遊牧胡人,築壇設祭,自稱漢王。隨後領兵翻越呂梁黃櫨嶺,穿過三十裡桃花谷,他們在羅城村築八門城,攻取汾陽城,然後,攻下介休城,殺介休令賈渾及夫人。然後四面出兵佔領山西河東,公元308年在臨汾稱帝。那時我們可以想像,下張家莊一帶一定是滿山遍野全是高鼻深眼,膚白髮黃,彪悍無比的胡人。他們源源不斷地從西湧來,然後,揮刀揚鞭,東去南下,攻城掠地,改朝換代。
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建國號齊,稱齊文宣帝,改元天寶,定都鄴。北齊為防禦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遊牧雜胡,先後分六次在北齊西、北邊疆修築長城。據史載:汾陽城西北六十裡處的黃櫨嶺北到社平戍(山西朔縣南)四百裡長城,修於天寶三年即公元552年。下張家莊這個地方,就是汾陽平川進入呂梁山黃櫨嶺的第一站之地。北齊軍民,晝夜不斷地從山裡出來駐紮這裡,又不斷地從這裡進山而去,保家衛國的戰鬥情景,在下張家莊這塊兒土地上,絢爛成了一段美麗史話,被記入史冊,呂梁山上北齊長城雖然隨著北齊的滅亡而被棄用,但中華民族不斷抗擊外來侵略的光芒卻亙古照耀著這塊兒土地。
郭子儀平叛的隊伍來了,李自成的隊伍走了,晉商在這裡晝行夜宿,走西口的歌唱了一年又一年,唱的山河動容,唱的大地換新,一個個城堡式村莊在此拔地而起,一座座豪宅大院聚金積銀。悠揚的駝鈴,打破了清晨曉霧,馬隊的嘶鳴,驚飛了歸巢的鳥兒。一聲「走嘞」喚醒了沉睡的溝梁,一壇汾州老酒迷醉了天邊的夕陽。快吃飽喝足吧!西去關山路遠,山高水長,東去大河橫流,前路蒼茫。坐丘陵高地,西眺呂梁雄峰,東瞰汾水平川,橫笛吹支思鄉曲,明月不眠,碎了一地月光,蒼白了田野山丘,也蒼白了離鄉人的旅舍客愁。
下張家莊村,一個秦晉古道上的村莊,帶著自信,帶著幾分神奇,悠然從古道深處走來,抖落一身滄桑,展示著勃勃生機,走進了新的時代。無不讓人喜愛與嚮往!
【二】
夏禹在離村不遠的峪道河疏通山谷,讓水順利流入晉陽湖。後人為紀念夏禹功績,叫這條峪道河為禹導河。河水常年不斷,風光秀美,被譽為是汾陽境內的「避暑山莊」。
下張家莊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夏禹「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後,有一條古龍,從湖底爬出,向西爬來,當爬到下張家莊這裡時,身疲力竭,永遠地停在了此地。因此村人很自豪地認為,下張家莊村為龍伏之地。並形象具體描述道:村由東向西俯視為一條龍,龍頭為大廟,龍瓜為紅門溝、後背溝、南溝、桃溝。龍尾為龍堡,老百姓稱為舊堡。
下張家莊大廟位於村西南部,始建年代不詳。大廟內供奉有玉皇、龍天、關帝、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由此可知大廟為佛道綜合廟宇。據清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立的碑文年記:「考厥由來建自萬曆而捨此地基 老馬和也迢歷數千載後馬天眷已經修葺一次又經歷至雍正年間廟貌神像仍舊修。」可知,明清曾幾次修復,但乾隆後無修繕記載。大廟坐北朝南,南北長大約76米,東西寬大約24米。佔地1800餘平米。大廟最南為戲臺,最北為玉皇殿,中部關帝廟早已無存。原先這座廟,氣勢雄偉,香火旺盛,但歷經漫長的歲月和戰火紛飛後,已殘破不堪,瀕臨毀滅。2019年村原籍馬朝賢先生的積極倡導、集資,化費130多萬完成了第一期修復工程。
2019年農曆9月1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傳統村落《下張家莊村首屆旅遊文化節開幕式》活動。來自汾陽、孝義、平遙、靈石各界人士齊聚大廟。村領導講話介紹了村莊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以及大廟修復情況。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發表賀詞。戲臺唱戲,歌舞昇平,殿閣香火,信徒祈福,一片祥和的景象。
寫詩一首七絕以抒懷:
舊戲新風連日唱,神人共樂賀豐年。
金光漫染庭前草,秋樹蟬鳴古道邊。
開幕大會後,我們在村書記馬琮的帶領下,參觀了村裡一些古院,並進古堡參觀。村原書記馬琨(現在興縣扶貧)對古堡進行了詳細講解。由於那天人多,時間緊,沒有細看。因而,我在2019年11月6日,我約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會員毋克慧、梁勝亮,村古建修復協會會長馬朝賢在村委領導的帶領下,再次對下張家莊村堡進行了參觀考察。
2019年11月6日上午,我和武克慧去的早,在一位村裡老人的帶領下,沿著村外去向陽的古道。查看了幾裡,並拍照留念。回村後 在和武會長與馬朝賢匯合後,一起考察了古堡。時過多日,古村古堡古院的古樸風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閃現。不斷地流動成了一幅幅壯觀的畫面,美麗了我的心空腦海。
【三】
古堡居高垣,地處龍尾。故村人稱為:祥龍堡。祥龍堡東、南、北三面臨天然豪溝,西接梁垣。祥龍堡西內外有兩個大堡門。整個古堡近似三角形,東窄西寬,東西長有500餘米,佔地大約15萬餘平米。多為明、清建築,從現存的的幾處風雨侵蝕成的「鏤空磚雕」的殘牆斷壁,可看出房院歷史的久遠。
堡內好幾十幢院,房屋幾百間,基本荒廢,為空院空房。那些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在秋日的陽光下,顯得蒼白而無力,那些堅固的窯洞,城牆式的院牆,磚木街門,孤獨地散發著往日的富奢繁華,荒草淹沒不住房主人的文化情懷與美好追求,在一磚一瓦,一門一房間,熠熠生輝,驚嘆了所有來此參觀的人。我們不知道,誰有力量修復開發?也不知道何時才能修復?但我們相信,時間不會太遙遠了。
在古堡內,明井暗道,非常神秘。同行武登雲會長說:地道與井相通,一是為了地道裡取水方便,二是通風透氣。古堡地道究竟有多長,誰也不知道。只是同行的一位村人說,他孩童時曾與夥伴鑽入地道,走了幾百米。不敢再前行就出來了。他帶我們參觀了一地道口。地道不僅與各家各戶房間院落相連,而且與堡下溝底相同。堡內人可從地道,下到溝裡,遇特殊情況,可從地道入溝逃走。地道被美譽為「龍潛地道」。
這可真是:暗道遊龍潛地走,祥光幾度入雲樓。今來閒話堡中事,不覺風塵染白頭。
在堡子內,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汾陽商人王庭榮故居了。王庭榮故居,現存二進院。主院窯坐西朝東,有偏院,下院門朝南,門廊寬敞,明柱、鬥拱、椽梁、全為木榫結構,沒用一個釘子,但鉚合嚴密堅固。雖歷經風雨侵蝕,頂上瓦片脫落,但木結構,依然穩固。從整個院落,可看出當年院主的富奢與對居住的講究。
據有關記載:「我國最早的一家帳局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汾陽商人王庭榮出資4萬兩開設於張家口的"祥發永"帳局。帳局亦稱"帳莊"。從事商業存放款業務的舊式金融機構。」帳局一直延續到民國。對張家口的「祥發永」帳局建築與經商等,汾陽文史學者宋志強在他出版的《汾州歷史文化補缺》一書中,有詳盡描述。2018年8月19日,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侯廷勝、侯荃、呂世宏、成鈺一行五人親自去張家口堡子里考察了「祥發永」帳局舊址。
堡內現存有明代水井,成語「轉彎抹角」處,老幹部馬玉藻故居。堡外有,1945年8月18日到23日賀龍路居院、將軍馬子安院、晉劇名家馬玉樓院等。我們在馬朝賢先生的帶領下,站在堡子東遙望明慶成王堡,看部隊拉練時掏的一個個土窯洞,思緒在古堡歷史的長河裡遊走,不斷地採集著閃光的文化浪花,美麗了我們的心情。我們雖沒趕上龍崖看日出的壯景,但依然能看到秋日陽光穿嵐破霧,光怪陸離的奇美景象。
厚重的堡門,裸露的土牆,撩動著我的情懷,作為軍事功能的堡寨,已在王朝更替,戰火殆盡的歲月後,失去它的防禦作用,但它依然以非凡的氣勢告訴人們,要想永久平安,啥時候也不要忘了「守城」的思想。
【四】
2019年6月6日,下張家莊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市建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新村舊堡,相輔相成,融明清晉商文化、堡寨文化、古道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在傳統文化回歸的今天,越發顯示著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西面嘉賓,匆匆前來參觀考察,寫詩書文,潑墨繪畫,壯抒情懷。
坐在離去的車裡,看著梁上、溝中一片又一片核桃林,幸甚至哉,無以言表!回望呂梁雄峰,東瞰一馬平川。新修的柏油路,連接著下張家莊古老的追求,新生的希望;也連接著,我們對古道名村下張家莊永久的喜愛與嚮往!再寫詩一首以讚美:
一座古堡
記錄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把豐厚的文化 描繪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無不讓人嚮往
一座村莊
展示著時代的蓬勃發展
把村人的追求 融化進了深溝大梁 碧水藍天
無不讓人歌唱
下張家莊啊!
一座汾州古道上的村莊
千年風雨 洗淨塵煙
正以龍馬開創精神
全力打造屬於自己的
盛世風貌 美麗家園
2019一12一1
作者簡介:馮恩啟,網名,神龍。大型詩集出版《上海詩葉》常務副主編,《黃浦江詩潮》第一副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文群聯合會主席。中國詩詞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詩詞》月刊編輯(紙刊)。全國少陵詩詞文學總社副社長,中國書畫雜誌社暨《少陵詩刊》月刊編輯(紙刊)。上海格律詩社社員。山西省汾陽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汾陽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古建文化保護專委會委員,汾陽民俗會員。汾陽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汾州文化交流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散文網審核編輯。中華神龍文軒作家群群主,汾州文史論壇群主。在百度輸入山西馮恩啟,可瀏覽部分詩文作品。
部分圖片來源:我的峪道河我的鎮「連轉」
汾陽人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