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古道名村,下張家莊!

2020-12-13 騰訊網

古道名村——下張家莊

作者/山西馮恩啟

【一】

汾陽峪道河下張家莊村,傳說有張氏在此築寨建莊,故得名。為有別村西上張家莊,故叫下張家莊。村莊始建於何時無記載。清時,下張家莊屬西鄉孝友裡。

我認為:姓張的人家可能斷族,也可能遷徙出村。據村人說:早年有苗氏兄弟來此開荒耕地,築廬建家,繁衍生息,但發展很緩慢。期間有始祖馬春從陝西扶風縣輾轉遷徙而來。居住在拐子溝蔡家灘一帶。到第三代馬金,馬銀兄弟時得到很好發展。可能是天助馬氏,馬家兄弟,很快由佃農,或開荒種地,成為擁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馬家兄弟立足後,家族得到很好發展,隨後又有陝西馬家人,不斷遷徙而來。時間不長,馬家便成村裡大戶望族了。而苗家卻一蹶不振,逐步走向衰落。正如村裡流傳的戲言:「馬兒來了,把苗兒都吃了。」當然這是村人的妄說。馬家在村裡已有600餘年歷史了。現在馬姓為村主要姓氏。

一個家族的發展,除了得助天時地理因素外,無疑是人為因素了。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中,族人團結,勤勞耕作,積極進取,不斷累積財富,不斷休養生息,嚴格族規,用優秀的思想文化教育後人,這個家族一定能得到好的發展,反之,家族就會逐步走向敗落。我看,馬家能在下張家莊這個村裡很好的發展延續下來,無疑是祖先有道有德,後人勤奮努力的結果。

下張家莊村,位於汾陽邊山丘陵地帶的峪道河新石器遺址圈內,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勞動、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峪道河新石器文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遊,在河北邢臺沙丘病死。隨行的胡亥、趙高、李斯為掩人耳目,製造了秦始皇未死的假象,在屍體車上放著臭死魚,一路從邢臺北上,轉西過井陘秦皇古道,路經太原,然後繞呂梁邊山,進入汾陽向陽三十桃花谷,翻過黃蘆嶺進離石過黃河達陝西回到鹹陽。殺太子扶蘇,大將蒙恬。立胡亥為帝,為秦二世。昏庸無能的秦二世,使強大的秦國很快滅亡。下張家莊就位於東連文水、交城、太原,西通向陽桃花谷的這條古道上。這條溝通晉中與晉西達黃河入陝甘的古道,自古以來一直是軍事通道。

公元304年,劉淵在方山左國城,聚遊牧胡人,築壇設祭,自稱漢王。隨後領兵翻越呂梁黃櫨嶺,穿過三十裡桃花谷,他們在羅城村築八門城,攻取汾陽城,然後,攻下介休城,殺介休令賈渾及夫人。然後四面出兵佔領山西河東,公元308年在臨汾稱帝。那時我們可以想像,下張家莊一帶一定是滿山遍野全是高鼻深眼,膚白髮黃,彪悍無比的胡人。他們源源不斷地從西湧來,然後,揮刀揚鞭,東去南下,攻城掠地,改朝換代。

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建國號齊,稱齊文宣帝,改元天寶,定都鄴。北齊為防禦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遊牧雜胡,先後分六次在北齊西、北邊疆修築長城。據史載:汾陽城西北六十裡處的黃櫨嶺北到社平戍(山西朔縣南)四百裡長城,修於天寶三年即公元552年。下張家莊這個地方,就是汾陽平川進入呂梁山黃櫨嶺的第一站之地。北齊軍民,晝夜不斷地從山裡出來駐紮這裡,又不斷地從這裡進山而去,保家衛國的戰鬥情景,在下張家莊這塊兒土地上,絢爛成了一段美麗史話,被記入史冊,呂梁山上北齊長城雖然隨著北齊的滅亡而被棄用,但中華民族不斷抗擊外來侵略的光芒卻亙古照耀著這塊兒土地。

郭子儀平叛的隊伍來了,李自成的隊伍走了,晉商在這裡晝行夜宿,走西口的歌唱了一年又一年,唱的山河動容,唱的大地換新,一個個城堡式村莊在此拔地而起,一座座豪宅大院聚金積銀。悠揚的駝鈴,打破了清晨曉霧,馬隊的嘶鳴,驚飛了歸巢的鳥兒。一聲「走嘞」喚醒了沉睡的溝梁,一壇汾州老酒迷醉了天邊的夕陽。快吃飽喝足吧!西去關山路遠,山高水長,東去大河橫流,前路蒼茫。坐丘陵高地,西眺呂梁雄峰,東瞰汾水平川,橫笛吹支思鄉曲,明月不眠,碎了一地月光,蒼白了田野山丘,也蒼白了離鄉人的旅舍客愁。

下張家莊村,一個秦晉古道上的村莊,帶著自信,帶著幾分神奇,悠然從古道深處走來,抖落一身滄桑,展示著勃勃生機,走進了新的時代。無不讓人喜愛與嚮往!

【二】

夏禹在離村不遠的峪道河疏通山谷,讓水順利流入晉陽湖。後人為紀念夏禹功績,叫這條峪道河為禹導河。河水常年不斷,風光秀美,被譽為是汾陽境內的「避暑山莊」。

下張家莊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夏禹「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後,有一條古龍,從湖底爬出,向西爬來,當爬到下張家莊這裡時,身疲力竭,永遠地停在了此地。因此村人很自豪地認為,下張家莊村為龍伏之地。並形象具體描述道:村由東向西俯視為一條龍,龍頭為大廟,龍瓜為紅門溝、後背溝、南溝、桃溝。龍尾為龍堡,老百姓稱為舊堡。

下張家莊大廟位於村西南部,始建年代不詳。大廟內供奉有玉皇、龍天、關帝、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由此可知大廟為佛道綜合廟宇。據清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立的碑文年記:「考厥由來建自萬曆而捨此地基 老馬和也迢歷數千載後馬天眷已經修葺一次又經歷至雍正年間廟貌神像仍舊修。」可知,明清曾幾次修復,但乾隆後無修繕記載。大廟坐北朝南,南北長大約76米,東西寬大約24米。佔地1800餘平米。大廟最南為戲臺,最北為玉皇殿,中部關帝廟早已無存。原先這座廟,氣勢雄偉,香火旺盛,但歷經漫長的歲月和戰火紛飛後,已殘破不堪,瀕臨毀滅。2019年村原籍馬朝賢先生的積極倡導、集資,化費130多萬完成了第一期修復工程。

2019年農曆9月1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傳統村落《下張家莊村首屆旅遊文化節開幕式》活動。來自汾陽、孝義、平遙、靈石各界人士齊聚大廟。村領導講話介紹了村莊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以及大廟修復情況。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發表賀詞。戲臺唱戲,歌舞昇平,殿閣香火,信徒祈福,一片祥和的景象。

寫詩一首七絕以抒懷:

舊戲新風連日唱,神人共樂賀豐年。

金光漫染庭前草,秋樹蟬鳴古道邊。

開幕大會後,我們在村書記馬琮的帶領下,參觀了村裡一些古院,並進古堡參觀。村原書記馬琨(現在興縣扶貧)對古堡進行了詳細講解。由於那天人多,時間緊,沒有細看。因而,我在2019年11月6日,我約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會員毋克慧、梁勝亮,村古建修復協會會長馬朝賢在村委領導的帶領下,再次對下張家莊村堡進行了參觀考察。

2019年11月6日上午,我和武克慧去的早,在一位村裡老人的帶領下,沿著村外去向陽的古道。查看了幾裡,並拍照留念。回村後 在和武會長與馬朝賢匯合後,一起考察了古堡。時過多日,古村古堡古院的古樸風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閃現。不斷地流動成了一幅幅壯觀的畫面,美麗了我的心空腦海。

【三】

古堡居高垣,地處龍尾。故村人稱為:祥龍堡。祥龍堡東、南、北三面臨天然豪溝,西接梁垣。祥龍堡西內外有兩個大堡門。整個古堡近似三角形,東窄西寬,東西長有500餘米,佔地大約15萬餘平米。多為明、清建築,從現存的的幾處風雨侵蝕成的「鏤空磚雕」的殘牆斷壁,可看出房院歷史的久遠。

堡內好幾十幢院,房屋幾百間,基本荒廢,為空院空房。那些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在秋日的陽光下,顯得蒼白而無力,那些堅固的窯洞,城牆式的院牆,磚木街門,孤獨地散發著往日的富奢繁華,荒草淹沒不住房主人的文化情懷與美好追求,在一磚一瓦,一門一房間,熠熠生輝,驚嘆了所有來此參觀的人。我們不知道,誰有力量修復開發?也不知道何時才能修復?但我們相信,時間不會太遙遠了。

在古堡內,明井暗道,非常神秘。同行武登雲會長說:地道與井相通,一是為了地道裡取水方便,二是通風透氣。古堡地道究竟有多長,誰也不知道。只是同行的一位村人說,他孩童時曾與夥伴鑽入地道,走了幾百米。不敢再前行就出來了。他帶我們參觀了一地道口。地道不僅與各家各戶房間院落相連,而且與堡下溝底相同。堡內人可從地道,下到溝裡,遇特殊情況,可從地道入溝逃走。地道被美譽為「龍潛地道」。

這可真是:暗道遊龍潛地走,祥光幾度入雲樓。今來閒話堡中事,不覺風塵染白頭。

在堡子內,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汾陽商人王庭榮故居了。王庭榮故居,現存二進院。主院窯坐西朝東,有偏院,下院門朝南,門廊寬敞,明柱、鬥拱、椽梁、全為木榫結構,沒用一個釘子,但鉚合嚴密堅固。雖歷經風雨侵蝕,頂上瓦片脫落,但木結構,依然穩固。從整個院落,可看出當年院主的富奢與對居住的講究。

據有關記載:「我國最早的一家帳局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汾陽商人王庭榮出資4萬兩開設於張家口的"祥發永"帳局。帳局亦稱"帳莊"。從事商業存放款業務的舊式金融機構。」帳局一直延續到民國。對張家口的「祥發永」帳局建築與經商等,汾陽文史學者宋志強在他出版的《汾州歷史文化補缺》一書中,有詳盡描述。2018年8月19日,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武登雲會長、侯廷勝、侯荃、呂世宏、成鈺一行五人親自去張家口堡子里考察了「祥發永」帳局舊址。

堡內現存有明代水井,成語「轉彎抹角」處,老幹部馬玉藻故居。堡外有,1945年8月18日到23日賀龍路居院、將軍馬子安院、晉劇名家馬玉樓院等。我們在馬朝賢先生的帶領下,站在堡子東遙望明慶成王堡,看部隊拉練時掏的一個個土窯洞,思緒在古堡歷史的長河裡遊走,不斷地採集著閃光的文化浪花,美麗了我們的心情。我們雖沒趕上龍崖看日出的壯景,但依然能看到秋日陽光穿嵐破霧,光怪陸離的奇美景象。

厚重的堡門,裸露的土牆,撩動著我的情懷,作為軍事功能的堡寨,已在王朝更替,戰火殆盡的歲月後,失去它的防禦作用,但它依然以非凡的氣勢告訴人們,要想永久平安,啥時候也不要忘了「守城」的思想。

【四】

2019年6月6日,下張家莊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市建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新村舊堡,相輔相成,融明清晉商文化、堡寨文化、古道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在傳統文化回歸的今天,越發顯示著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西面嘉賓,匆匆前來參觀考察,寫詩書文,潑墨繪畫,壯抒情懷。

坐在離去的車裡,看著梁上、溝中一片又一片核桃林,幸甚至哉,無以言表!回望呂梁雄峰,東瞰一馬平川。新修的柏油路,連接著下張家莊古老的追求,新生的希望;也連接著,我們對古道名村下張家莊永久的喜愛與嚮往!再寫詩一首以讚美:

一座古堡

記錄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把豐厚的文化 描繪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無不讓人嚮往

一座村莊

展示著時代的蓬勃發展

把村人的追求 融化進了深溝大梁 碧水藍天

無不讓人歌唱

下張家莊啊!

一座汾州古道上的村莊

千年風雨 洗淨塵煙

正以龍馬開創精神

全力打造屬於自己的

盛世風貌 美麗家園

2019一12一1

作者簡介:馮恩啟,網名,神龍。大型詩集出版《上海詩葉》常務副主編,《黃浦江詩潮》第一副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文群聯合會主席。中國詩詞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詩詞》月刊編輯(紙刊)。全國少陵詩詞文學總社副社長,中國書畫雜誌社暨《少陵詩刊》月刊編輯(紙刊)。上海格律詩社社員。山西省汾陽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汾陽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汾陽三晉文化研究會古建文化保護專委會委員,汾陽民俗會員。汾陽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汾州文化交流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散文網審核編輯。中華神龍文軒作家群群主,汾州文史論壇群主。在百度輸入山西馮恩啟,可瀏覽部分詩文作品。

部分圖片來源:我的峪道河我的鎮「連轉」

汾陽人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張家莊的路》
    禹州市鳩山鎮有個張家莊《張家莊的路》(散文)
  • 2020看中國大好河山之北京古村落:燕家臺,張家莊,東石古巖
    京西古道的主幹線「西山大路」穿村而過。村東口「紫氣東來」、」西園翰墨」的大影壁牆傲然屹立,迎接著遠方的來客。樹幹中空,卻是枝繁葉茂,傲然屹立在主街東端的老槐樹,時時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張家莊村張家莊村位於清水鎮西邊,109
  • 致富路上谷前堡鎮張家莊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張家莊村頭的大喇叭裡,村會計正在向全體村民公布2018年經濟收入情況。聽廣播的村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在三年前可是另外一種場景。天鎮縣谷前堡鎮張家莊村有農戶249戶,852人,耕地1475畝,主要種植玉米、谷、黍、山藥、豆類等,產業單一、主要是「靠天吃飯」,收入渠道少、增收非常困難,脫貧形勢異常嚴峻。
  • 汾陽鄉村文化簡史之:演武村
    演武村,西距汾陽市區12公裡,東距平遙古城25公裡,北距文水縣城22公裡,南距高速路口「汾陽東「僅三公裡。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演武,處於汾陽到平遙的古官道、商道上,是連接介休綿山和汾陽杏花村的中間要道演武是汾陽的東大門,自古是汾陽東部政治、商貿重鎮。演武位於古代汾河、文峪河、磁窯河三河漫流的衝擊平原上,地勢平坦,能引汾河水灌溉,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較好。20世紀八、九十年代種植棉花、小麥、高粱、玉米。現主要種植玉米、高粱。演武現有耕地6250畝,戶1091,人口3716,人均耕地面積1.68畝。
  • 張家莊的故事
    張家莊有一個關於財富的傳說。張家莊位於禹州市鳩山鎮西南方向的群山之中,村口東南方有一座山,滿山紫紅色的巨大紅石,一團團摞在一起,肌理粗獷,顏色鮮亮,如同一塊塊碩大無朋的剛出鍋牛腱肉堆在這裡。當然,這山不會根據吃貨的想像叫成牛腱山,而是叫瑪瑙山。
  • 民建汾陽總支醫療服務隊深入汾陽市楊家莊鎮後賀家莊村義診調研
    2020年11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氣溫驟降,但是寒冷的天氣不能阻止汾陽民建會員為山區村民服務的熱情。為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化「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在中共汾陽市委統戰部的號召下,民建汾陽總支部組織醫療隊員開展了送溫暖義診調研活動。
  • 日軍在衡罪行錄(三) --張家莊慘案
    這年秋後,距衡水縣城西南約14華裡的張家莊,面對敵人頻繁「掃蕩」的險惡形勢,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人民生命安全,在縣、區委的領導下,動員全村民眾,在村裡挖了一條環繞全村、東西溝通的地道。整個地道呈「日」字形,共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當時,我縣其它一些村莊,也都根據本村的地形特點開挖了地道。這些地道有效地保護了我抗日軍政幹部和人民群眾,使敵人的囂張氣焰受挫。
  • 【徵集啟事】舉杯汾陽·品味世界 山西省汾陽杏花村酒文旅融合規劃...
    為推動汾陽市「千年古鎮」杏花村酒文旅融合發展,將「中華詩酒第一村」打造成世界一流酒文旅景區
  • 閻錫山治下的山西汾陽 初級小學限收學費
    汾陽,因位於汾河之陽(西)而得名。據《明史·地理志》,汾陽縣,奉宋金元汾陽軍,汾陽軍取義則因地當汾河之陽。汾陽始建於春秋初期,為瓜衍縣,屬并州。民國年間廢府、道,縣直屬省。民國29年(1940年),屬晉西北行署第八專區;民國32年(1943年),屬晉綏邊區行署第八專區;民國34年(1945年),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區;民國37年(1948年),縣劃屬華北區晉中專區,同年7月,汾陽全境解放。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
  • 第三屆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在汾陽盛大開幕
    、經銷商、零售商代表等齊聚汾陽,共品美酒美筵,共話世界酒業發展大計。九月的汾陽,「酒中奧斯卡」餘香在,美酒佳釀續飄香。第三屆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以「舉杯汾陽·品味世界」為主題,從9月19日開幕至9月22日閉幕共為期四天。本屆酒博會展覽面積達35000平方米,特展面積20000平方米,標準展位310個,參展企業650家。
  • 茶馬古道名村束河,麗江四大集市之一的束河四方街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茶馬古道名村束河,麗江四大集市之一的束河四方街。希望大家喜歡,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好的了解茶馬古道,更好的理解我們的歷史人文。在距麗江古城6公裡的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靜悄悄地恪守著那從古時候就沿襲下來的一片古老和沉靜。它是作為麗江古城明清建築群的一個外延村落群。
  • 張家莊隧道預計下半年通車
    原標題:張家莊隧道預計下半年通車近日,有市民致電晚報交通熱線反映,張家莊隧道不知什麼原因停運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市民出行十分不便 希望晚報記者予以關注。記者從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蘭新客專張家莊隧道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家灣村南側,是蘭新高速鐵路上位於青海省民和南站至樂都南站間的一座隧道。2016年1月,張家莊隧道山體突發地質災害,後經搶險加固恢復列車運行。
  • 山西汾陽太符觀、聖母廟、杏花村
    太符觀在山西汾陽城東北偶的上廟村,為道教廟宇,規模宏敞,布局合理,場面開闊。設山門三間,有如精巧的牌坊,三彩琉璃團龍,鑲嵌在門外兩壁,盤曲臃腫,勁健有力。觀內東西配殿各五間,懸山式屋頂,前簷插廊,東奉后土聖母,西奉五嶽大帝,塑像壁畫基本完備,雖經幾次重裝,不失原作風格。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汾陽地秧歌
    汾陽市流傳著一種獨具地方風韻的民間舞蹈,她吸收了當地民間傳統藝術精華,融匯汾陽人剛而不猛、柔而不軟、剛中有柔、柔中藏剛的人文個性,化武術套路為舞蹈動作,寓和諧理念於跳挪騰躍,數百年來在汾陽及其周邊傳承不息,並於2008年1月19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那便是——汾陽地秧歌。
  • 自古忠臣出孝子:千年古村汾陽「孝臣村」名考
    汾陽孝臣村名考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郭小惠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鄉有一村名「孝臣」,是一個以郭姓為主的村莊。據專家考證,自宋代《汾州圖經》至明萬曆前,汾陽七修方志,均已散佚,關於孝臣村最早的記載,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汾州府志》卷三「建置類」下,「堡寨:汾陽縣,孝臣堡」。當代汾陽著名學者趙擎寰先生指出,孝臣村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 汾陽曾經有一個地方,48人被活活燒死在裡面(上古池慘案遺址)
    汾陽有這麼一個地方,它叫上古池,曾經有個窯洞裡,48個人被活活地燒死在裡面,是當年日本人留下的罪證。汾陽市峪道河鎮上古池,在古代是晉秦古道通往離石和西路的重要通道。在去往上古池的路上,路過下古池路邊有個」麻窟」(蓄水池),應該是這個村不缺水,因此取了帶水的名字。
  • 山西省汾陽醫院又有2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山西新聞網2月6日訊(記者 王曉豔 通訊員 朱俊琳)今日,山西省汾陽醫院再次傳來好消息:2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癒出院。至此,該院已有3名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出院。上午10點,在汾陽醫院傳染病區醫護人員的陪伴下,兩名患者走出了隔離病房。因為汾陽今天的天氣格外寒冷,醫護人員暖心地為兩名出院者穿得嚴嚴實實,怕他們出來著涼。汾陽醫院院辦主任張沛剛、醫務科主任張祺斌、護理部主任張紅梅、感染管理科主任高福梅、傳染病區主任張耀武、護士長張小娟等醫護人員集體歡送兩位患者出院。醫護人員向他們獻上了祝福的鮮花。
  • 相約汾陽!2020汾陽首座7D玻璃天空之境,6月1日盛大迎客 !
    傾情打造的汾陽首座7D天空之鏡與藍天交相呼應,暖陽下宛若蓬萊仙境,熱氣球緩緩升起,美輪美奐,還有各類網紅遊樂嗨玩一夏......關鍵是天空之境門票免費送!傾情打造的汾陽首座7D天空之鏡與藍天交相呼應,暖陽下宛若蓬萊仙境,熱氣球緩緩升起,美輪美奐,還有各類網紅遊樂嗨玩一夏......關鍵是天空之境門票免費送!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汾陽圍鐃
    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因此稱為「虢虞圍鐃」,後稱為「汾陽圍鐃」。迄今為止,虞城村留傳著「夾道隱壁朝天吼,三宮六院八角樓」民謠,正是對這一歷史的記憶。圍鐃在汾陽可謂深入人心,唱詞也朗朗上口,一進臘月門,村人便在廟中活動開來,一鼓一鐃一鈸一鑔,三五個人圍在一起就能排開陣勢,有時連看熱鬧的孩子也會耳熟能詳來幾句口訣:「染豆沙,染豆沙,豆沙豆沙染豆沙!」
  • 新疆瓊庫什臺:從古道驛站到「流量名村」
    連續幾日,位於伊犁河谷的瓊庫什臺村遊客數量超過3000人次,是本村村民數量的近兩倍,58個民宿店一床難求。一撥撥遊客來到村子,將他們看到的哈薩克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傳到網上,讓這個有雪山、河流、森林、牧場的半遊牧半定居村落,成為短視頻APP上的「流量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