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東、北部與文水縣相鄰,東南與平遙縣、介休市相交,西南為孝義市,西與中陽縣、離石區相連。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
汾陽,因位於汾河之陽(西)而得名。據《明史·地理志》,汾陽縣,奉宋金元汾陽軍,汾陽軍取義則因地當汾河之陽。汾陽始建於春秋初期,為瓜衍縣,屬并州。
民國年間廢府、道,縣直屬省。民國29年(1940年),屬晉西北行署第八專區;民國32年(1943年),屬晉綏邊區行署第八專區;民國34年(1945年),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區;民國37年(1948年),縣劃屬華北區晉中專區,同年7月,汾陽全境解放。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
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閻錫山上任伊始就強調:「強迫教育,既為根本之要政,早辦一年,即早收一年之效果。」他專門召集全省各級官吏,表達自己在全省實施強迫教育的意志和決心,並把辦義務教育列入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
山西省出臺的《實行義務教育程序》,不但有詳細的階段時間表,而且分工和責任都明確到了具體的部門和個人。在山西全省造就一種「上學的兒童可愛,失學的兒童可惜」的輿論風氣。
學費被文件限制得很低:「初級小學以不收學費為原則,但得視地方情形酌量徵收,所收之數,每學期最多不得過1元。」教育家陶行知曾前後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義務教育實施情況,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
中國山西汾陽,拍攝於1936年。【攝影:Har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