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在民國時期也算一位風雲人物了,他自辛亥革命以後長期控制山西,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山西王」。和一般只會搜刮地皮的軍閥不同,閻錫山比較注重地方建設。他統治山西期間,建設了包括煤礦、鐵礦、鋼鐵、兵工、華工、水泥、造紙、捲菸等一系列輕重工業的西北實業公司,還修建了同蒲鐵路,對於山西的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不過閻錫山建設的同蒲鐵路(從山西大同經太原到芮城縣風陵渡,部分工程延續到了解放後)非常有特色。和當時國內普遍使用的1435毫米軌距的標準軌道不同,同蒲鐵路用的是1000毫米軌距的窄軌。而閻錫山這麼做,主要是出於經濟因素考慮。
當時修建鐵路使用1435毫米軌距的標準鋼軌時,每公裡的軌道需要耗費鋼材38590千克。而使用1000毫米軌距的窄軌鋼軌,每公裡的軌道只需要耗費鋼材15900千克。光鋼軌鋼材的使用量來說,就差了一倍以上。
而且當時國內不能自己生產鐵路鋼軌,都需要進口。窄軌作為一種比較落後的鐵路,已經遭到大部分國家的淘汰。各國閒置了不少窄軌鋼軌和窄軌火車頭,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此外山西是多山地區,修建鐵路的土方工程開銷也不小。窄軌軌道佔地面積更少,這樣工程量相對較小,工期也相對較短。這就意味著土方工程的開支會小,還可以更早修好鐵路,投入運行,實現創收,相對來說工程的成本也就更低。
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當時修浙贛鐵路時,每公裡的造價大約是7萬多銀元。而同蒲鐵路的每公裡造價則只有2萬銀元多一些,大約只是前者的三分之一。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國內經濟不景氣,閻錫山兜裡錢也不夠,自然要考慮鐵路的造價問題。
實際上早在清末時,山西巡撫胡聘之在山西修建正太(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鐵路時,就因為經濟因素選擇了使用窄軌。從這點來說,同蒲鐵路還可以和正太鐵路直接連通,其經濟效益就更可觀了。
所以閻錫山經過測算以後,認為使用窄軌修建同蒲鐵路,只需要二十年就可以實現盈利。而如果用標準軌,那麼就要一直虧本。為此他專門編寫了一本書,叫作《山西修築窄軌鐵路之理由》,詳細介紹了使用窄軌在經濟上的好處,並最終決定在同蒲鐵路上使用窄軌。
當然,使用窄軌以後,山西的鐵路和其他地方的鐵路因為軌道不同,火車頭也不能通用。從經濟上來說,不利於對外交流,從軍事角度來看,利於自守。如果從全國角度來說,有一定的弊端,但是閻錫山是割據一方的軍閥,對於他來說這就利大於弊。他選擇使用窄軌,也許有這方面的考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