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曾經的老碼頭您還記得多少?》後續
聽鼓浪嶼故事
2017年,黃家渡如今是鼓浪嶼重要貨運碼頭之一。(記者林銘鴻攝)
20世紀30年代,從海上拍攝黃家渡的舊照。(鼓浪嶼管委會供圖)
昨日,本報介紹了留下歷史驚豔瞬間的新路頭碼頭。今天,我們將為您再介紹一座鼓浪嶼的老碼頭。之所以選擇它,不僅僅因為它也有著近百年的歷史,更是因為如今它還真實地存在於鼓浪嶼上,讓人可觀可感。
這是一座特點鮮明的碼頭,一座經過填海造地而建的碼頭。伴隨著鼓浪嶼發展及其海岸線的變遷,幾經滄桑的它依舊承擔著鼓浪嶼進出貨運的歷史功能。儘管碼頭已然改變了當初的模樣,但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夕陽下的貨船在此靠泊,似乎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它剛開始使用時的情景。在兩邊客船碼頭之間,它顯得格外獨特,這便是黃家渡碼頭。
有研究者認為,黃仲訓在1928年出資十幾萬塊的銀元,促成了這片區域填海成陸。據介紹,當時建成的碼頭是鋼筋水泥材質的,並且還修建了黃家渡碼頭的門樓。門樓高7米、寬9米,通道寬5米,頂部橫寫著「黃家渡」三字。後來,隨著鼓浪嶼的發展,這個門樓也消失在時代的大潮中了。
本期,我們採訪到了兩位不同年代出生的鼓浪嶼人,通過他們的回憶,再次感受不同時代裡,黃家渡碼頭書寫在鼓浪嶼上的歷史。
90歲的老鼓浪嶼人林世巖:
碼頭附近曾有貧民聚居
1943年被飛機誤炸過
關於黃家渡,不同年代的人有著不同的回憶。今年已經90歲的老鼓浪嶼人林世巖,看到了黃家渡邊上太多苦難。
「當時鼓浪嶼上很多貧窮的人都住在黃家渡附近,貧民屋連了一大片,很多人都靠碼頭為生」,林世巖回憶說,當時9歲的他在龍頭百貨公司做童工,小小年紀便看到連片的貧民屋遭了火災,大火燒了兩天,「窮人本來就窮,又遭受這樣的災難,當時真的感覺太慘了。」
1943年黃家渡還發生過一次慘劇。「當時鼓浪嶼被日軍控制,那一年,美國的飛機執行任務,來轟炸被日軍控制的、為各燈塔供貨的大汽船」,林世巖回憶說,然而,轟炸時目標沒有瞄準,炮彈落在了如今的海底世界前的海灘處,「當時,那片地被炸了一個坑,一些住在那裡的漁民被炸死了,炮彈的威力太大,把鷺江裡的魚都給震死一片。」
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鼓浪嶼人林聰明:
碼頭有一個垃圾中轉站
清潔公司被稱為「民產公司」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鼓浪嶼人林聰明的回憶裡,記者看到的是鼓浪嶼淳樸的生活畫面。這和黃家渡碼頭的一個垃圾中轉站有著密切的關係。
林聰明回憶,當時鼓浪嶼上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糞便都集中到這裡,然後再由輪船載到龍海農村作為肥料。「當時,老鼓浪嶼人把清潔公司稱呼為『民產公司』。每天早上和黃昏的時候,都有清潔工人拉著垃圾車和糞車。」林聰明說,清潔工通過搖鈴提示各家各戶倒垃圾,而倒糞是通過閩南語叫喊來提示,清潔工喊出「倒尿」的聲音,「倒」字是重音喊出,而「尿」字則拖得很長,非常有節奏感。
那個年代出生的人都幹過粗活,勞動不分貴賤,特殊時期公務員更是身先士卒。林聰明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鼓浪嶼工作的時候,每當春節來臨,很多從外地來的清潔工要提前回家,身為公務員的他們便臨時當起了環衛工。在過年前幾天,他和同事拉著垃圾車給島上居民倒垃圾,有幾年都是在除夕晚上幹完活,回到辦公樓洗下澡才回去和家人過年的。
【背景】
黃家渡
鼓浪嶼重要貨運碼頭
對於黃家渡碼頭的歷史,老鼓浪嶼人林聰明如數家珍。據他介紹,黃家渡碼頭是越南華僑黃仲訓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後修建的碼頭。「其實,在黃仲訓填海造地之前,從三丘田碼頭到輪渡碼頭這段長几百米的岸線,甚至到如今的福州路還有海底世界一帶,都是一片海灣。」林聰明說。後來,黃仲訓開發商業地產填海造地,讓這一帶的地理形態發生了很大改變,而碼頭也正是在這期間修建起來的。
廈門文史專家盧志明依舊還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家渡碼頭依舊保持著細小石條鋪就的原貌,而到了後來,重新修建後,小石條就變成如今的較為寬闊的石板了。
在林聰明看來,後來不斷的人工填海造地使鼓浪嶼面積擴大,才形成了鼓浪嶼如今的形狀。事實上,黃家渡從建成之後便一直都是鼓浪嶼最主要的貨運碼頭。盧志明說,在老廈門眼中,黃家渡是不折不扣的貨運碼頭。林聰明持同樣的觀點,黃家渡承擔著鼓浪嶼對外水上貨物運輸的主要功能。(廈門日報 記者 鄔秀君)
原標題:見證華僑黃仲訓往事 黃家渡碼頭曾有七米高門樓
責任編輯:袁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