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來在使館工作的同事,發了這幅圖給我,感覺很形象。的確,內比都就算是在喧囂的潑水節期間,也是空空蕩蕩的,更不要說疫情暴發期間,緬甸政府呼籲民眾不要出門聚會。
內比都從2005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彬馬那附近,距仰光以北約400公裡。由於各國駐緬甸使館目前仍然在仰光,所以很多拜會、外事活動均要驅車從仰光到內比都辦理。前駐緬甸大使曾統計過,他在職的200多天裡,跑內比都的歷程累計達10萬公裡。後來,仰光到內比都的航班多了,而且仰光到內比都的公路由於設計缺陷事故頻發,大使才坐飛機往來。
有時候,遇到緊急事件,需要連夜跑內比都。有一次,我陪領導到內比都參加外事活動,剛到宴會廳就碰上緊急事件需要回仰光處理。於是,我立馬趕回仰光,處理完成後,又連夜回到內比都,準備參加第二天的活動。
內比都城市規劃分成賓館區、住宅區和政務區等不同區域。面積約有6450平方公裡,比仰光市大9倍多,目前很多市政設施和建築物正在建設。內比都的面積快趕上北京市的面積。但實際上,內比都除了道路修通外仍是大片荒地,有人使用的耕地、建築用地等佔地可能不足10%。
到內比都訪問的領導,經常會問內比都的市區在哪裡,我們一般回答,這裡就是市區。內比都全市只有三四家大超市,其餘就是筆直、空曠的大道,路兩旁就是農田。在總統府、議會、總司令部、大金塔門前的大路寬闊無比,最多有12條車道,戲稱「可以起降飛機的公路」。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的首都裡也許也是獨一份。
內比都政府建築群分散在山谷中,佔地約10平方公裡,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裡。每個部門之間相隔數公裡,辦公區離公務員宿舍區也有十多公裡。內比都沒有公交車、計程車,公務員上下班只能坐班車,上班期間也不能開小差去附近喝杯咖啡之類的。
有些人看到內比都的荒涼,覺得這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肯定很欠缺。其實,緬甸政府做足了表面工程。內部度的道路建設如上文所述十分發達。一般緬甸在夏季會出現電力供應缺乏的情況,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經常隔天就停電幾小時。但是,緬政府把全國的電都保證給內比都,內比都幾乎沒有斷電的時候。夜裡,內比都公路邊的路燈燈火通明,卻沒有什麼行人,十分詭異。因此,前幾年,緬甸有議員提議,晚上只開內比都一半的路燈,把省出來的電供給仰光。
另外,內比都的通訊建設也發展迅猛。剛遷都時,出於安全保密方面的考慮,內比都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移動通訊主要靠無線電對講機。西方媒體因此將其稱之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手機服務的首都」。就算在外國人住宿的旅館內,打電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費用高昂,打國際長途一分鐘要7美元,打到緬甸其他城市的電話也要一分鐘1.5美元。另一方面是撥電話非常費勁,往往要撥六七次才能接通。但從2012年開始,緬甸在內比都修建基站,手機信號接通了。內比都的網速也越來越快,甚至遠超仰光。
內比都所謂的旅遊「勝地」都透著一股「新」勁兒。大金塔、寶石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動物園、噴泉公園、民族園都是從仰光「移植」過來的。內比都炎熱、乾燥,這些旅遊景點也少有遊客,讓整個城市顯得更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