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比都是緬甸的首都,位於緬甸前首都仰光與古都曼德勒之間,內比都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成為首都之前,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彬馬那,彬馬那現在是內比都下轄的一個行政區。
內比都作為首都的歷史僅15年,2005年,當時執政的軍政府決定將首都前往彬馬那,並將新都命名為內比都,在緬甸古語中,內比都是京都的意思。
至於緬甸為什麼要遷都,官方給出的原因是,仰光是殖民者給緬甸設定的首都,並不是緬甸人民的意願,另外,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有利於政府的施政。
在很多人看來,緬甸遷都就是延續緬甸歷史上頻繁遷都的習慣,背後並沒有太特殊的意義,緬甸歷史上的都城經常遷來遷去,封建時代最後一個都城是曼德勒,殖民時代的首都則是仰光。
其實,緬甸遷都的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遷都是一個重大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是軍方大佬啪啪腦袋就決定了,一定是經過內部全方位論證過的。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緬甸遷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為了防止美國的襲擊,因為當時緬甸是軍政府統治,美國視其為眼中釘,即使現在,緬甸依然是軍方和民選政府共治的模式,很多政策沒有軍方的認可,是無法實施的。
另一個原因是緬甸政府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眾所周知,緬北地方民族武裝非常之多,而且經常和緬軍發生交火,把首都前往內地的內比都,有利於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緬甸軍政府為了建設好新的首都,花費是巨大的,但是在一片空白的的地方新建一座城市,規劃布局會更合理一些,功能分區更加細緻,新首都共分為政務區、賓館區、住宅區、商業區等,雖然設施已經較為完善,但是很多國家的大使館依然設立在仰光。
其實,內比都作為首都的地理條件還是非常優越的,它東邊是撣邦高原的本弄山脈,西側則是緬甸著名的勃固山脈,內比都就建在兩山之間的錫唐河沿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內比都向南是發達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向西跨過勃固山就是伊洛瓦底江中遊,屬於緬甸相對富裕的地區,北面是緬甸佛教中心曼德勒,東面則是撣邦高原,內比都正好位於中央位置,的確便於政府施政。
內比都大金塔是內比都境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這座大金塔是仿造仰光和平塔而建,規模比仰光和平塔要大得多,裝修豪華氣派,內部和外部均用貼金裝飾,是內比都的地標性建築。
內比都另外一處較為著名的景點是緬甸國家地標公園,該公園是一座以緬甸文化為主題的公園,裡面建有多處緬甸風格建築,從高處看俯瞰公園整體布局,宛如一幅緬甸地圖。
現在的內比都以發展為全緬第三大城市,從一個小鄉鎮,發展為緬甸第三大城市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這也算是一個緬甸奇蹟了,在看得見的未來,內比都的發展還會更快,說不定哪天就超過曼德勒成為第二了,如果你是緬甸人,你會去內比都買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