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澤區列入全市整村拆除改造的城中村有4個,分別為郝莊、東太堡、王家峰和雙塔村。此外,迎澤區又自加壓力,將因道路改造已經啟動的棗園、趙北峰,以及因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被列入改造範圍的新溝村等3個村,一併列入今年的整村拆除改造之列。
代表文物:北齊徐顯秀墓壁畫
今年太原城中村整體拆遷改造,迎澤區王家峰村似乎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因為這裡有重要的歷史文物「王家峰墓群」,包含了從漢代到近代的眾多地下埋藏文物。其中,獲得2002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王家峰整村拆除後,按照規劃這裡未來是一個文化生態旅遊區,坐落其中的「徐顯秀墓壁畫館」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它對王家峰以及村子裡的人又有什麼影響呢?
守護者老劉:壁畫館附近一震動,我心都疼
「我們王家峰村在明朝崇禎年間就有了。村裡原來有個白龍廟,在解放太原的戰鬥中被毀掉了,但留下來的石碑上記有村名。這裡原本是塊很大的墳地,據說幾家看墳的人最初在此安家落戶,由于姓王的比較多,所以取名王家墳。這是老人們的說法。但《太原市南郊區志》記載,明成化年間,吏部尚書王瓊葬於此村北,故名。」王家峰村民老郭說,後來村民發現自己的家園地勢不錯,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到整個太原城,又改名王家峰。姓郭的、姓梁的和姓閆的也陸續來到這裡,一代代住了下來。以前村裡名氣比較大的地兒是梨園,現在是古墓,每年國內外來考察的人不斷。
北齊徐顯秀墓在村東的梨園裡,用鋼結構防護棚臨時保護著,被稱為「徐顯秀墓壁畫館」。館前立有兩塊碑:「王家峰北齊墓群」和「王家峰墓群」,前者碑文刻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者碑文刻有「國務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60多歲的老劉是守護人之一。
老劉對這個國寶級文物的感情很深,他指著離壁畫館有一段距離的建築垃圾說:「晚上有人開著車偷偷地倒,只要那兒一響,我這兒心都疼。不管多遠,只要我感覺到震動,就覺得對壁畫有威脅。這個牆上的文物真的怕震,一震就脫落了。」「哪兒的施工隊呢?」記者問。「不是什麼施工隊,是個人拉土方的車。」老劉說。
老劉算半個王家峰人,當年從晉陽古城的開發中被聘到這裡搞管理接待,後來成立了壁畫館,就一直幹到現在。「守了十來年,不光有感情也有責任。雖然我是臨時工,可這麼多年,我沒有休息過一天。」「有人破壞嗎?」記者問。「現在專門破壞的倒沒有,不過像剛才說的那個大的動靜也是一種破壞」。老劉從他多年的職業角度強調。
國寶在王家峰地界上,王家峰人心裡有譜
在老劉帶領下,記者和工作人員梁春生順著坡道下到墓室:北壁繪製著墓主人徐顯秀夫婦宴樂圖,西壁為鞍馬出行圖,東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正中的墓門為出行隊伍的前導。這幅浩浩蕩蕩的出行圖,展示了1500年前墓主人出行時的壯觀場景與華雍氣象。尤其是緊跟坐騎的腋夾公文包、臂挎馬扎、手捧官印的僕吏,無一不透露出墓主人對宦海生涯的眷戀之情。「當時科技不發達,只能用書畫來記錄,和咱們今天的錄像是一個道理,起個紀念意義。」梁春生說。
2000年12月1日,徐顯秀墓被盜時,是王家峰村巡邏隊發現的,當時村裡還沒人知道這個墓的文物價值。「村委會梁春生把情況反映給我們考古所,李非所長讓我和周健副所長馬上趕來。我進到墓裡,發現已經被盜好幾次了,剩下為數不多的器物,還有這個壁畫。經過考證是北齊時期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常一民說,「多虧了王家峰村民,不然文物的損失無法估量。」迄今為止,300多平方米的徐顯秀墓壁畫在北齊時期磚石結構的大型壁畫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同時由於科學發掘的質量相當高,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徐顯秀墓在王家峰村,梁春生當時是村治保主任,他的擔子很重。我們趕回去和領導匯報,就是他擔負外圍保護工作。」常一民至今說起梁春生,還充滿感激。
徐顯秀墓從外觀看是個荒涼的土圪堆,可在王家峰村人的眼裡,比任何東西都珍貴。2008年,一場暴雪把罩著古墓的帆布棚壓得岌岌可危。一尺多深的雪,梁春生愣是邊挖邊走上來的,他通過手機呼叫搶險隊,這些隊員中有一半是王家峰人,有一半是考古所工作人員。他們來了以後,有的登高掃雪,有的用肩扛木板,有的用鐵錘打樁,硬是撐住了兩三百平方米的棚頂。「大梁沒有臥下,壁畫保住了。」梁春生說。
古墓壁畫,在考古所專家眼裡是國寶,但地處王家峰地界,王家峰人心裡也有譜。
整村拆除的同時徐顯秀墓壁畫館也在規劃中
王家峰村拆遷改造的同時,徐顯秀墓壁畫的建設保護性工作也在進行。「其實,規劃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在做。如今已經在徐顯秀墓葬中心區域徵了30畝地,這屬於絕對控制保護範圍。」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有關人員如是說。在壁畫館的牆壁上,掛著徐顯秀墓保護暨壁畫館平面圖、鳥瞰圖,還有預計用地400-500畝的徐顯秀遺址公園總平面圖,展現出壁畫館的美好前景。「在壁畫館中心點絕對保護範圍50米以內,不能有任何的施工和運輸作業,這是有關專家提出的意見。」這位負責人說,趕快建館是當務之急,現在的壁畫館硬體很簡陋,配套措施跟不上,墓室環境不穩定,基本處於一種粗放式的保護狀態,比如館內對溫溼度和病蟲害的檢測有專業要求,但目前這些檢測難於達到。
太原市迎澤區文廣新局局長暢耀宗說,王家峰村的拆遷正在進行中,由於壁畫文物在轄區內,將積極配合市文物部門工作,對有損文物的違法違規行為,一定會聯合城管等部門進行綜合治理。保護歷史文物,是全民的事情。
拆房規劃壁畫館給村子形成新的文化產業
59歲的老郭是土生土長的王家峰村人,村裡有幾個溝幾個坎心裡一清二楚。「以前沒房住,就住到溝裡的窯洞中,打下一口口深井,把坡開成大大小小的梯田。大家就這麼經營著自己的家園。」老郭說,他年輕時候種過地,放過羊,趕過驢車拉糞,挑水抗過旱,辛辛苦苦幹了大半輩子,種玉米、小麥、穀子等農作物,積攢了些積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蓋起房子和小院,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全村有三千多人,大概三分之一已經住進安置的新樓房,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老郭住進樓房後,心裡亮堂了。「以前讓拆房子,我在家呆了一個月,傷心得不出門。家裡再爛再破也心疼,那是自己辛辛苦苦蓋下的,說拆就拆了。當時我流淚了,一輩子的情感在裡面哪!現在做夢還能夢到,老電影《戰鬥裡的成長》有王家峰舊村子的鏡頭,那就是古老的歷史。」老郭說,政府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大家就得配合,「我們全家住上樓房後,有煤氣、供暖、淋浴、衛生間等,生活就是幸福。村子建設好了,依託徐顯秀壁畫館、梨園文化及特色飲食、高蹺、鑼鼓、剪紙、快板、扭秧歌等文化與生態遺產,形成新的文化產業帶,王家峰村人的日子就更好了。」
王家峰整村拆遷,徐顯秀壁畫館規劃,這兩件大事相得益彰,會給王家峰人帶來一個全新的面貌。
城中村改造名單上還有這裡
棗園村
迎澤區郝莊鎮棗園村東大橋溝內山崖兩壁有洞穴式村落遺址,約百年以上。這種洞穴(當地人稱為「窨子」)式建築必須依靠天然的險峻地形,在絕壁之處構建居住之所。在崖壁中、下部,分為一層或兩層疊洞,洞穴狀布局。約有一平方公裡範圍,為太原規模最大的洞穴式村落遺址。
棗園村洞穴式村落,據考證其形成原因有二:其一棗園村舊屬馬莊村,而馬莊在明清之際為太原重鎮,十分繁榮。外來謀生者紛紛而至,由於普遍貧困,只能鑿穴而居。其二鑿穴居住,是為了躲避戰亂,是避難的場所。
整個村落遺址分布在兩條溝內,原有200多個洞穴,由於年長日久,有些洞穴已垮塌。現存有洞穴100餘處。該洞穴式村落多是以家族為單位聚居的。
新溝村
新溝村有一座明末清初建築——劉家大院,建築高大,氣勢恢宏,規格較高。
劉家祖上是從永寧州(離石、中陽一帶)遷至馬莊的。初到馬莊以製作帽子為生意,其後代劉瑛、劉玳步入仕途,封為「大夫第」。
清朝初年的劉家,與祁縣的喬家、靈石的王家、榆次的何家一樣,同屬晉商大軍中赫赫有名的一支。劉家祖輩苦心經商、發家致富,不久便建起這座深宅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