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徐顯秀墓壁畫方圓50米內禁動土木 村民守護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太原市迎澤區列入全市整村拆除改造的城中村有4個,分別為郝莊、東太堡、王家峰和雙塔村。此外,迎澤區又自加壓力,將因道路改造已經啟動的棗園、趙北峰,以及因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被列入改造範圍的新溝村等3個村,一併列入今年的整村拆除改造之列。

  代表文物:北齊徐顯秀墓壁畫

  今年太原城中村整體拆遷改造,迎澤區王家峰村似乎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因為這裡有重要的歷史文物「王家峰墓群」,包含了從漢代到近代的眾多地下埋藏文物。其中,獲得2002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王家峰整村拆除後,按照規劃這裡未來是一個文化生態旅遊區,坐落其中的「徐顯秀墓壁畫館」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它對王家峰以及村子裡的人又有什麼影響呢?

  守護者老劉:壁畫館附近一震動,我心都疼

  「我們王家峰村在明朝崇禎年間就有了。村裡原來有個白龍廟,在解放太原的戰鬥中被毀掉了,但留下來的石碑上記有村名。這裡原本是塊很大的墳地,據說幾家看墳的人最初在此安家落戶,由于姓王的比較多,所以取名王家墳。這是老人們的說法。但《太原市南郊區志》記載,明成化年間,吏部尚書王瓊葬於此村北,故名。」王家峰村民老郭說,後來村民發現自己的家園地勢不錯,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到整個太原城,又改名王家峰。姓郭的、姓梁的和姓閆的也陸續來到這裡,一代代住了下來。以前村裡名氣比較大的地兒是梨園,現在是古墓,每年國內外來考察的人不斷。

  北齊徐顯秀墓在村東的梨園裡,用鋼結構防護棚臨時保護著,被稱為「徐顯秀墓壁畫館」。館前立有兩塊碑:「王家峰北齊墓群」和「王家峰墓群」,前者碑文刻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者碑文刻有「國務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60多歲的老劉是守護人之一。

  老劉對這個國寶級文物的感情很深,他指著離壁畫館有一段距離的建築垃圾說:「晚上有人開著車偷偷地倒,只要那兒一響,我這兒心都疼。不管多遠,只要我感覺到震動,就覺得對壁畫有威脅。這個牆上的文物真的怕震,一震就脫落了。」「哪兒的施工隊呢?」記者問。「不是什麼施工隊,是個人拉土方的車。」老劉說。

  老劉算半個王家峰人,當年從晉陽古城的開發中被聘到這裡搞管理接待,後來成立了壁畫館,就一直幹到現在。「守了十來年,不光有感情也有責任。雖然我是臨時工,可這麼多年,我沒有休息過一天。」「有人破壞嗎?」記者問。「現在專門破壞的倒沒有,不過像剛才說的那個大的動靜也是一種破壞」。老劉從他多年的職業角度強調。

  國寶在王家峰地界上,王家峰人心裡有譜

  在老劉帶領下,記者和工作人員梁春生順著坡道下到墓室:北壁繪製著墓主人徐顯秀夫婦宴樂圖,西壁為鞍馬出行圖,東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正中的墓門為出行隊伍的前導。這幅浩浩蕩蕩的出行圖,展示了1500年前墓主人出行時的壯觀場景與華雍氣象。尤其是緊跟坐騎的腋夾公文包、臂挎馬扎、手捧官印的僕吏,無一不透露出墓主人對宦海生涯的眷戀之情。「當時科技不發達,只能用書畫來記錄,和咱們今天的錄像是一個道理,起個紀念意義。」梁春生說。

  2000年12月1日,徐顯秀墓被盜時,是王家峰村巡邏隊發現的,當時村裡還沒人知道這個墓的文物價值。「村委會梁春生把情況反映給我們考古所,李非所長讓我和周健副所長馬上趕來。我進到墓裡,發現已經被盜好幾次了,剩下為數不多的器物,還有這個壁畫。經過考證是北齊時期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常一民說,「多虧了王家峰村民,不然文物的損失無法估量。」迄今為止,300多平方米的徐顯秀墓壁畫在北齊時期磚石結構的大型壁畫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同時由於科學發掘的質量相當高,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徐顯秀墓在王家峰村,梁春生當時是村治保主任,他的擔子很重。我們趕回去和領導匯報,就是他擔負外圍保護工作。」常一民至今說起梁春生,還充滿感激。

  徐顯秀墓從外觀看是個荒涼的土圪堆,可在王家峰村人的眼裡,比任何東西都珍貴。2008年,一場暴雪把罩著古墓的帆布棚壓得岌岌可危。一尺多深的雪,梁春生愣是邊挖邊走上來的,他通過手機呼叫搶險隊,這些隊員中有一半是王家峰人,有一半是考古所工作人員。他們來了以後,有的登高掃雪,有的用肩扛木板,有的用鐵錘打樁,硬是撐住了兩三百平方米的棚頂。「大梁沒有臥下,壁畫保住了。」梁春生說。

  古墓壁畫,在考古所專家眼裡是國寶,但地處王家峰地界,王家峰人心裡也有譜。

  整村拆除的同時徐顯秀墓壁畫館也在規劃中

  王家峰村拆遷改造的同時,徐顯秀墓壁畫的建設保護性工作也在進行。「其實,規劃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在做。如今已經在徐顯秀墓葬中心區域徵了30畝地,這屬於絕對控制保護範圍。」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有關人員如是說。在壁畫館的牆壁上,掛著徐顯秀墓保護暨壁畫館平面圖、鳥瞰圖,還有預計用地400-500畝的徐顯秀遺址公園總平面圖,展現出壁畫館的美好前景。「在壁畫館中心點絕對保護範圍50米以內,不能有任何的施工和運輸作業,這是有關專家提出的意見。」這位負責人說,趕快建館是當務之急,現在的壁畫館硬體很簡陋,配套措施跟不上,墓室環境不穩定,基本處於一種粗放式的保護狀態,比如館內對溫溼度和病蟲害的檢測有專業要求,但目前這些檢測難於達到。

  太原市迎澤區文廣新局局長暢耀宗說,王家峰村的拆遷正在進行中,由於壁畫文物在轄區內,將積極配合市文物部門工作,對有損文物的違法違規行為,一定會聯合城管等部門進行綜合治理。保護歷史文物,是全民的事情。

  拆房規劃壁畫館給村子形成新的文化產業

  59歲的老郭是土生土長的王家峰村人,村裡有幾個溝幾個坎心裡一清二楚。「以前沒房住,就住到溝裡的窯洞中,打下一口口深井,把坡開成大大小小的梯田。大家就這麼經營著自己的家園。」老郭說,他年輕時候種過地,放過羊,趕過驢車拉糞,挑水抗過旱,辛辛苦苦幹了大半輩子,種玉米、小麥、穀子等農作物,積攢了些積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蓋起房子和小院,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全村有三千多人,大概三分之一已經住進安置的新樓房,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老郭住進樓房後,心裡亮堂了。「以前讓拆房子,我在家呆了一個月,傷心得不出門。家裡再爛再破也心疼,那是自己辛辛苦苦蓋下的,說拆就拆了。當時我流淚了,一輩子的情感在裡面哪!現在做夢還能夢到,老電影《戰鬥裡的成長》有王家峰舊村子的鏡頭,那就是古老的歷史。」老郭說,政府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大家就得配合,「我們全家住上樓房後,有煤氣、供暖、淋浴、衛生間等,生活就是幸福。村子建設好了,依託徐顯秀壁畫館、梨園文化及特色飲食、高蹺、鑼鼓、剪紙、快板、扭秧歌等文化與生態遺產,形成新的文化產業帶,王家峰村人的日子就更好了。」

  王家峰整村拆遷,徐顯秀壁畫館規劃,這兩件大事相得益彰,會給王家峰人帶來一個全新的面貌。

  城中村改造名單上還有這裡

  棗園村

  迎澤區郝莊鎮棗園村東大橋溝內山崖兩壁有洞穴式村落遺址,約百年以上。這種洞穴(當地人稱為「窨子」)式建築必須依靠天然的險峻地形,在絕壁之處構建居住之所。在崖壁中、下部,分為一層或兩層疊洞,洞穴狀布局。約有一平方公裡範圍,為太原規模最大的洞穴式村落遺址。

  棗園村洞穴式村落,據考證其形成原因有二:其一棗園村舊屬馬莊村,而馬莊在明清之際為太原重鎮,十分繁榮。外來謀生者紛紛而至,由於普遍貧困,只能鑿穴而居。其二鑿穴居住,是為了躲避戰亂,是避難的場所。

  整個村落遺址分布在兩條溝內,原有200多個洞穴,由於年長日久,有些洞穴已垮塌。現存有洞穴100餘處。該洞穴式村落多是以家族為單位聚居的。

  新溝村

  新溝村有一座明末清初建築——劉家大院,建築高大,氣勢恢宏,規格較高。

  劉家祖上是從永寧州(離石、中陽一帶)遷至馬莊的。初到馬莊以製作帽子為生意,其後代劉瑛、劉玳步入仕途,封為「大夫第」。

  清朝初年的劉家,與祁縣的喬家、靈石的王家、榆次的何家一樣,同屬晉商大軍中赫赫有名的一支。劉家祖輩苦心經商、發家致富,不久便建起這座深宅大院。

相關焦點

  • 中華藝術探源|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掘與保護
    其中,太原迎澤區王家峰村梨園內所發掘的北齊徐顯秀墓就是最好的例證。徐顯秀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繪畫方面,而且表現在對當時現實社會生活的描繪上。徐顯秀墓壁畫布局代表著墓室壁畫一種新的格局的產生。它直接影響到唐代墓葬壁畫的布置,開唐墓壁畫繪畫布局之先河,如永泰公主墓壁畫就繼續了徐顯秀墓壁畫布局,長卷式一氣呵成。
  • 典藏|清涼寺的風 雲岡的佛眼 戴大力神戒的北齊猛將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研究畫面對稱,過渡自然,徐顯秀墓前所未見的壁畫布局,顯然經過精心設計,形成一個莊嚴肅穆的整體,再現了墓主生前的豪華與排場。這種講求整體效果的大布局,把魏晉以來的墓葬壁畫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後來絢麗壯美的唐代墓葬壁畫開闢了先河。同在山西太原發現的北齊婁敘墓壁畫,以剛勁的鐵線勾勒造型和一絲不苟的細節描繪聞名,類似於後世的工筆畫法。
  • 太原小井峪小學操場下,挖出唐代壁畫墓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唐代壁畫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地區相較於中國其他省份 我大山西的文物價值何止是優勢 簡直有「碾壓之勢」墓葬內的壁畫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以前就是學校操場,改建時我們將地面下沉了一些,所以施工人員才能發現這座古墓。
  • 濰坊臨朐市村民發現可疑洞穴 附近曾現北齊古墓
    北齊古墓據洞穴不遠 已成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濰坊市臨朐縣冶源鎮紅新村蔡先生說:「北齊古墓就在那邊海浮山,離這裡沒多遠,不超過2裡地。」  村民們口中的崔芬墓是1986年發掘的北齊古墓,除了出土的青瓷器、銅鏡等珍貴文物之外,崔芬墓內的壁畫更是堪稱北朝繪畫的佳作,如今崔芬墓已經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封存。
  • 河北發現神秘古墓,頂部畫有天象圖,墓內有人夜夜哭泣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到磁縣,發現這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古墓,編號M1,位於磁縣東淮村西北,為一磚築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道為斜坡狀,長約50米,寬3米——1米,前寬後窄;順著墓道進入墓室,石棺兩側的甬道寬為0.5米左右;專家在墓內發現墓誌一盒,墓誌蓋中心有篆書十六字:"齊故侍中假黃鍁垂相文昭王墓志銘";和一塊裝有四個鐵環的墓誌碑,刻字蒼勁有力,記載著
  • 江西萬載縣村民自發世代守護無名烈士墓
    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這些從湖南過來的人們,是湖南徐氏宗親代表。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
  • 北齊墓中所出編鐘、編磬的來源
    漢代前期以後,在墓中隨葬編鐘、編磬的例子目前只見到四例:河北磁縣茹茹公主墓陶質編鐘12件、編磬9件,磁縣灣漳北齊大墓陶質編鐘33件、編磬21件
  • 濟南東八裡窪曾發現北齊古墓 墓主為當地名士
    1986年,一座埋藏著眾多精美陶俑的北齊壁畫墓在打夯機下現身,墓中出土的大武士俑,成為研究北朝時期軍隊武裝的重要資料;兩年之後,又有3座古墓在同一片區域現身,兩塊墓志銘的出土,揭示了埋葬在這裡的兩位濟南名士的人生傳奇。  如果沒有居民樓的建設,我們也許無法了解地下埋藏的歷史秘密;而偶然的發現和科學的考古發掘,讓我們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時,多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感。
  • 石棺千年無人敢動,一動就海浪翻天,專家進入墓中後傻了眼
    我們今天所講的主人公是一座千年間無人敢動的神秘石棺,它就是——存放神秘「韃摩王」的石棺。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不是概念上的沒有,是地理和肉身的定立不動。他們沒有離開過那座墓一步。左起:劉美琴、胡益源、胡如英墓,背靠金華很有名的九峰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和考古隊在九峰山下發掘九峰禪院遺址,考察周邊遺蹟時,經過了這座墓。
  • ...守墓人劉延寶因病再難上山祭掃 兒孫「接棒」繼續守護無名烈士墓
    一家人知道老人的心思,「不要忘記祭奠從祖輩就開始守護的無名烈士墓」。  港溝神武村村民劉延寶一家五代人,擔當著義務守墓人的重任,守護著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這一守就是70年。  輪椅上無言的守墓人  臨近濟南綜合保稅區,神武村村址老舊的磚瓦房已變成一棟棟在建高樓。2013年,劉延寶一家也從村裡暫時搬到雍景豪庭小區租住。
  • 義務守護紅軍無名烈士墓66載
    &nbsp&nbsp&nbsp&nbsp10月11日,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槽上村民小組凌端清、凌莊雲父子領著記者,踏上了陡峭溼滑的山路。這是一條紅軍走過的山路,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爬山40多分鐘,登上黃皮尖,來到了「上峰無名烈士墓」前,凌家父子動作麻利地打掃落葉,擦拭烈士墓碑。
  • 「鮮卑」南下深圳,北朝虞弘墓漢白玉石槨現真跡
    觀音菩薩像  北齊雙耳銅鍑  北魏 大同市御東海力村保障性住房項目北魏墓出土鎏金銅帶銙 北魏 2005年公路局交通苑北魏墓出土菩薩頭像  北齊 1954年太原市花塔寺出土黃綠釉瓷燈 北齊武平元年(570年) 1980年太原市婁睿墓出土石雕柱礎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1965年大同市城東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
  • 晚唐「一代詩宗」韓偓墓在南安豐州環山村 顏氏族人世代守護
    守護千年韓偓墓的,除了石人,還有像顏天柱這樣的村民。­  你可知道,南安豐州鎮環山村葬著一位晚唐的著名詩人——韓偓,被尊為「一代詩宗」。­  而在龜背形墓頂前立有墓碑,高1.7米,寬0.8米,上刻楷書「唐學士韓偓墓」,原墓碑之一為清末舉人曾遒所書。在其邊上則立有「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與1993年南安市、豐州鎮有關領導所撰韓偓略傳碑文碑石。­  「韓偓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拄劍武士翁仲、石羊、石虎也站了1000多年,保存相對完整。」
  • 在5000米高山撿垃圾守護雪山 這個鄉的村民都是「爬山俠」
    守護雪山「爬山俠」 貢嘎山鄉村民自發在5000米高山撿垃圾    「守護好木雅貢嘎,讓人們能看見雪山的美,也讓雪山一直巍峨聖潔。」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吳楓 康定 攝影報導  格桑花開,貢嘎山下的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