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清涼寺的風 雲岡的佛眼 戴大力神戒的北齊猛將

2021-02-28 文博山西

5月26日,

一個好消息傳來,

2016年度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在京揭曉:

10種十佳圖書和9種優秀圖書,

從50種文博圖書中脫穎而出。



要強調的是,

其中三種最佳圖書與山西直接相關,

它們分別對應的是——



清涼寺史前墓地

北齊徐顯秀墓地

雲岡石窟

都是震動人心的發現!

都是傑出而卓越的遺蹟!

都曾為「文博山西」大書特書!

清涼寺的風,

雲岡大佛的眼,

戴大力神嵌寶石金戒的北朝猛將,

它們印證山西乃至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它們不是片段,

它們是華章。

特此,

「文博山西」在發布喜訊的同時,

將三篇曾經的文章,

集納推出。

 以誌慶賀。


1、新中國文物保護史記憶

謝辰生 口述  李曉東  彭蕾 整理

文物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2、蘇東海思想自傳

蘇東海 著

文物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3、寫給孩子的傳統文化:博悟之旅(共15冊)

中國國家博物館  史家小學編著

新蕾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4、清涼寺史前墓地(全三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芮城縣旅遊文物局編著,薛新明主編

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5、容庚藏帖(線裝本172種/182函/755冊)

程存潔主編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6、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展史

幹福熹等著,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7、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修復研究

汪萬福等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8、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

楊建華、邵會秋、潘玲著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9、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全四冊)

中美聯合考古隊欒豐實、文德安、於海廣、方輝、蔡鳳書、王芬、科傑夫著

文物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10、陝西金文集成(全十六冊)

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  張天恩主編

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三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1、載馳載驅——中國古代車馬文化

孫機著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2、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

徐堅著  科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3、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上下兩冊)

劉慶柱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人文分社2016年1月出版

4、2009-2013年合浦漢晉墓發掘報告(上下兩冊)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合浦縣文物管理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5、雲岡石窟(十六卷)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譯  科學出版社2016 年1 月出版

6、禮儀中的美術·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一集、二集)

[美]巫鴻著  鄭巖 梅玫等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月出版

7、西藏丹薩替寺歷史研究

黃春和著    文物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8、殊方未遠:古代中國的疆域、民族與認同

葛兆光  徐文堪  汪榮祖  姚大力等著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編輯部編  中華書局2016年8月出版 

 

9、吉金萃影:賈氏珍藏青銅器老照片

賈文忠  賈樹著

文物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清涼寺史前墓地(全三冊)


清涼寺,一座寺,一座靠山面水的寺。

山,是橫亙在山西最南端的中條山;水,是千萬年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北依中條,高踞芮城縣西陌鎮一處臺塬上,清涼寺坐看風雲,靜穆自如。寺西有澗,清泉不斷溢出,與寺東泉水匯為一條名為「恭水」的溪流,一路迤邐16.9公裡,注入滔滔黃河。

如今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涼寺,創建於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七月。對元朝來說,1303年註定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份:八月初六戌時(9月17日晚8時許),震驚世界的洪洞8級大地震發生——這是中國根據歷史文獻確定的第一個8級大地震,晉、陝、豫3省的平陽路、太原路、延安路、隆興路等51個府州縣的志書,均記載了這次地震的慘烈,多達27.58萬民眾喪生。

清涼寺現在所處的運城地區,當時屬平陽路。現在已經無從知曉,這座寺廟的創建者和僧眾,是如何在一片驚駭中,應對寺院落成一個月後的這場大地震的——在這座寺廟現存的7通元碑碑記裡,沒有關於這一場天災的隻言片語。

同樣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的,是寺底和寺旁臺塬深處掩藏的秘密,這個秘密,被埋藏了4000餘年。清涼寺所在的村子,就叫寺裡村,距芮城縣城25公裡。清涼寺玉器的發現,與村裡一對齊氏兄弟密切相關。

村民齊天義的老家是河南南陽,年幼時隨父親來到寺裡村定居,後來當上了村幹部。1975年春夏之交,已到娶妻年齡的齊天義決定在清涼寺大殿東側臨近一條自然衝溝的土崖壁上,碹幾孔新窯洞。

但讓他吃驚的是,在窯前院落挖土時,不斷有屍骨出現。心懷恐懼的他欲罷不能,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開挖窯洞時,要清理窯前端面,齊天義發現土裡夾雜著一些「石頭環子」,他也沒在意,丟在一邊。村裡淘氣的孩子看見了,就拿著這些磨製精細的環子當玩具丟來丟去玩。後來,齊天義把一起挖出來的12個「環子」,用繩子串起來。掛在窯前的壁面上。

不久後的一天,縣博物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到村裡辦事,意外發現了這一串環子。這名工作人員告訴齊天義,這些都是文物,屬於國家,動員他捐給國家。齊天義很痛快,與父親一起將「環子」送到縣博物館,還得到12元的獎勵。

這是清涼寺墓地發現的第一批玉器。
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

此時,齊天義當年碹的窯洞,住著的是他的弟弟齊天中。

1984年秋季的一天,一孔窯洞突然坍塌。兩兄弟在清理塌土時,窯洞頂掉下來十來件形狀不同的玉石器。

因為有1975年的那段經歷,兩人再不把這玉器當作「石頭環子」了,齊家窯頂的土裡埋著寶貝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1986年春天,一支由3個人組成的名為「運城市考古隊」的小隊出現了。

他們先拿著「工作證」獲得鎮政府的許可,然後大搖大擺來到村裡,收購了村民們手中尚存的部分玉器,並以每立方長丈250元的報酬,僱當地村民,在齊家兄弟發現玉器地點的北側進行挖掘。

這些人大搖大擺在村裡住了一個月,挖出一些器物,隨後,快速撤離了。

一年之後,這些人才被證實,原來是一夥文物盜賊。1987年春,運城市公安部門在一家旅館裡抓獲這幾個人,收繳從寺裡村掠走的64件玉器,其中有47件完整無缺。
1992年,收繳的玉器被移交到運城鹽湖區(即原運城市)博物館保存。

此時,加上民間徵集,保存在鹽湖區博物館和芮城縣博物館的清涼寺玉器,總數大約有80餘枚,種類包括琮、環、鉞、璧等。

這是清涼寺發現的第二批玉器。
1997年,這批館藏玉器在陝、晉、豫三省古代玉器精華展中首度亮相,引來一片讚嘆。此後,其中的玉器精品被新成立的山西省博物院收藏。
對清涼寺一帶的認識,其實早就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

1955年全國文物大普查中,這裡被確定為坡頭遺址,全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曾到此考察,當時認為這是一處仰韶文化遺址。1965年,坡頭遺址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頻頻發現玉器,使清涼寺村這個偏遠小村,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1992年開始,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到清涼寺進行了詳略不同的調查,初步斷定發現的兩批玉器,應該出於墓葬之中,但沒有找到與玉器共存的其他遺存。
2003年春天,山西省考古所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芮城縣博物館組成一支考古隊,對多年前就確定的清涼寺旁的坡頭遺址進行詳細調查。

仲春時節,大片麥田青綠遍野。在調查範圍內,考古隊基本確認了分別屬於棗園、廟底溝二期、龍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夏時期的遺存。

調查中,一個整理蘋果園的村民透露,清涼寺後面的山梁的斷崖上,曾經有墓葬,裡邊出來過三孔石刀。
三孔石刀!

這一消息引起考古隊的高度重視,因為這類器物在之前收繳的玉器還沒有見到過。這類器物在中原及周邊的墓葬中很少見到,怎麼會出現清涼寺呢?

此時,對遺址的田野調查剛結束,「非典」在山西就洶然而起,考古隊暫時撤離。

2003年10月,「非典」的陰霾逐漸散去,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由山西省考古所的研究員薛新明擔任領隊,省、市、縣三級文物單位參加的清涼寺考古隊,正式進駐清涼寺。
從2003年深秋到2005年冬季,薛新明帶領的考古隊共清理出墓葬355座。

清涼寺墓地的範圍,基本局限在清涼寺後面山梁下的坡地內。從發掘區的層位情況看,這塊地方最早並不是被當作墓地的,因為在該區域內發現的最早的文化遺存,是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棗園文化,有房址、灶炕、灰坑等遺蹟。但很明顯,到後來,這裡就成了一個專門的墓葬區。

薛新明分析,這塊坡地被選為專用墓地後,基本保留了棗園文化時期的地面,所有墓葬全部打破了棗園文化的遺蹟。而從地形看,至晚到這一時期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們,已經有了對「風水」概念的認識。

按照傳統的解釋,「風水」一詞,因後世總結出「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之有止」而得名。

清涼寺墓地周圍地勢封閉,西北部靠山可以聚風不散,前有汩汩泉水和恭水澗,正所謂「水界此則止」,而左近有此地理條件的並不多。此處「聚風得水」的天然地勢,彌補了區域狹窄的不足。

薛新明依此判斷,4000年前的清涼寺人極可能認為這裡有理想的「風」和「水」,可以使入葬者安息,也能使後人永得福祉,便將此處幾度選作安葬的墓地。
玉器,是清涼寺墓地的主要發現。

與之前發現的兩批玉器相比,這次考古發現的玉器,增加了鉞、石刀、牙璧以及小玉飾等。87號墓中,發現兩個憨態可掬的虎頭形小玉器,小巧精緻,惟妙惟肖,潔白細膩,當是當時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最激動人心的玉器發現,是M4內的隨葬玉器,達到12件之多,其中光套在墓主右臂上的玉璧,就達四件之多。編號為M100的墓中,雖然曾經被盜擾,但墓主和隨葬器物基本未經擾亂。

死者的骨骼已經完全朽壞,但還是能清晰地看到兩臂近腕部的位置,各種玉璧和環套疊在一起,其胸部還掛有一個鑲嵌著綠松石的多聯璧,頸部有管狀的玉飾件,頭部則斜放著一塊長方形的玉器。

值得注意的是,其左臂上套疊於中間的一件牙璧,形制特別,晶瑩光潔,質地細膩,製作精良。這塊溫潤碧綠的牙璧,成為清涼寺玉器的代表玉器之一。
「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中國古代賦予某種玉器以特殊的功能,認為玉璧和玉琮具有溝通天地人神的功能。

清涼寺發現大量玉璧和玉琮,說明當時的清涼寺人,已經賦予這些器物禮器的含義。尤其是鉞,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146號墓中的墓主,懷中就抱著一件碩大的玉鉞。

禮器是用來明貴賤、定身份的標誌性器物,清涼寺禮器性質的玉器的出現,明確傳達出一個信息——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社會階層的分化已經開始。
玉琮
通高4.2釐米 內徑6.2釐米
M52的玉琮出土時套於墓主人左手,是整個墓地發現的最漂亮的玉器之一。2004年9月21日挖掘M146時,發現右側墓主懷中抱著一件碩大的玉鉞當61號墓和相鄰的51號墓的全貌完全展現在眼前時,薛新明和考古隊員們都驚呆了。

這是兩座小墓,卻呈現出一幅扭曲駭人的情景:

61號墓的墓主人仰著身,右腕套著玉璧和玉環,旁邊還豎著一件五孔石刀,腹部橫放著石鉞,一看便知是個有身份、有權力的人物。而緊挨著61號墓的M51墓室內,卻有一個被反剪著雙手,跪在61號墓主人腳部的死者。

這種情況不但在史前時期十分罕見,就是在後來的階級社會中,也難見如此逼真再現生活真實的實例。

M51的死者是誰?

薛新明等人推測:也許是61號墓主人的陪葬者,也許是他生前得罪了M61墓主,於是被活埋或處死後,讓他永遠跪拜在M61墓主腳下,以示贖罪。
M61出土的五孔刀
有孔石刀是清涼寺墓地的典型玉器,數量佔出土玉器的一半,在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清涼寺人為什麼對有孔石刀情有獨鍾,至今還是個迷。
不單單是這一例,大型墓葬不僅規模大,而且有陪葬者和殉人,其中甚至有不少孩童;隨葬品明顯有等級區別,大部分小墓主人身無長物;有鱷魚骨片、獸牙和豬下頜骨的墓地,很明顯在有特殊地位的墓主人身邊出現…… 
階級的分化,階級的對立,是古代文明起源的標誌之一。

清涼寺所在的地區,位於晉陝豫交界,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正是堯舜禹曾經生活過的「中國」。

清涼寺墓主人活動的時間,是距今4000—5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文化時期,早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時代夏代幾百年。清涼寺墓主不同死者的身份差別,清晰地說明等級禮制的基本內容,在那一時期時期已經形成,甚至已經走向成熟。
清涼寺人的發現,揭示出諸多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原地區史前階段最重要的一段社會變革歷程。

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又去往哪裡?

「墓主人生前的顯赫地位,或許與他們對某種資源的控制有關。」薛新明推測,清涼寺所在地,與運城盆地僅一山之隔,「中條山裡,迄今還有許多條歷代都通行的小路,其中的一條,就在清涼寺墓地北的山間峽谷中,而中條山北側,就是著名的鹽湖——解池。」
鹽,是文明的尺度之一。河東大地能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有鹽。

美國學者恩斯明格甚至說,人類文明就是在產鹽地周圍發展起來的。
傳說中的黃帝戰蚩尤,為什麼而戰?

鹽池。

黃帝時期距今5000年,正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繁盛時期。據說,炎帝與黃帝為了爭奪古代盛產池鹽的山西解池,雙方在阪泉打了三次大仗。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的部族併入黃帝部族。 

炎黃部族隨後成為中原地帶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在此之後,黃帝「邑於涿鹿之阿」,堯以平陽(山西臨汾)為都城,舜以蒲坂(山西永濟)為都城,禹以安邑(山西運城之北)為都城,都在鹽池附近,顯然與保衛鹽池重地有關。

薛新明據此判斷:「清涼寺大型墓地的墓主人,可能生前就是專門負責管理鹽湖生產食鹽外銷的。」
運城鹽池邊還有池神廟,即鹽業博物館。
敬請關注隨後推出的「玩轉博物館之一:河東鹽業博物館「
清涼寺玉器閃耀的文明曙光,照亮了其後的年代。

在清涼寺人下葬之後的400餘年,夏朝在不遠處的中原誕生。其後的中國歷史,我們熟知能詳——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

且慢!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暫時停留在清涼寺建造的元代。

1303年9月洪洞8級大地震時,為元成宗七年。成宗名孛兒只斤·鐵穆耳,元世祖忽必烈孫,蒙古帝國第六位大汗,元朝第二位皇帝。《通鑑》裡記載了元成宗對這場地震的反應:

詔問致災之由,保章正齊履謙言:「地為陰而主靜,妻道也,臣道也,子道也;三者失其道,則地為之不寧。弭之之道,大臣當反躬責己,去專制之威以答天變,不可徒為祈禳也。」

《通鑑》隨後這樣記述:時帝寢疾,宰臣及中宮專政,故履謙言及之。集賢大學士陳天祥,亦上書極陳陰陽不和、天地不位為時政之弊,言尤切直,執政者惡之,抑不以聞。

又記載:江南行臺中丞張珪上疏,極言天人之際,災異之故,其目有修德行,廣言路,進君子,退小人,信賞必罰,減冗官,節浮費,劾大官之不法者,並及近侍之熒惑者。

而皇帝及身邊的人,對這錚錚諫言的反應是什麼呢?「不報」。

隨後,「珪謝病歸」。

「去專制之威以答天變」,這樣的話,即使在今天,也是振聾發聵之語,但被「執政者惡之」的結局,恐怕也不會太令人意外。

歷史的弔詭之處,不僅僅在於有「守成」之稱的元成宗的被閉塞,更在歷經數千年無多大變化的等級劃分。

其時,清涼寺人下葬數千年後的元代,整個國家的等級劃分和階級對立,在暴力原則下盡顯詭異——元朝皇帝公開地、毫不掩飾地把國人劃為四個等級: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西夏、回回)第二等,漢人(原先金朝統治地區的金人和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第三等,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江南民眾)第四等。

而在同時代的西方,文明的光芒已經從蒙昧日趨走向理性,同樣是這一年,英格蘭化學家、發明家戴維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約翰·道爾頓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學說……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研究

在太原東山,有一個叫做王家峰的村莊,村東是一片千畝梨園,園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土冢,當地人稱「王墓堆」,其所在的土坡被稱作「王墓坡」。2000年11月底一個寒冷的夜晚,「王墓坡」西北角響起一聲沉悶得爆炸聲。2000年12月1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常一民接到所領導電話:王家峰村委的梁春生報告,他們村東梨園裡的「王墓」被盜,你趕緊和副所長周健一起去看看。 

兩人立即出發,來到王家峰村找到梁春生,在他帶領下,火速趕往被盜現場。

王家峰位於太原市東南,村莊位於東山西側的緩坡地帶,村裡約有兩千人,梨園是村裡的支柱產業,被盜的古墓,就位於梨園的東部。

眼前這個土堆所在的位置在當地叫「王墓坡」,常一民忖度,它會不會是明代哪個晉王的陵墓呢?因為東山一帶是歷代晉王陵墓的主要埋藏區,附近幾個村如東峰、西峰村,就有明代晉王、端王、簡王的陵墓。

所謂「王墓」,其實是一座封土堆,大約高4米,周圍有許多盜墓者留下的探眼痕跡,西北角是一個豎直盜洞,直徑約60釐米,盜洞四壁呈現出一道道豎立的土稜,不見工具挖掘痕跡,估計這正是爆破形成的。

再看洞口周圍,還散落著一些報紙屑、線手套和繩紋磚的殘塊。難道盜墓賊已經得手了?。

村民很快找來繩索。

常一民把繩子綁在腰間,沿著僅可容身的盜洞向下滑。快到洞底時,盜洞成為約30度的角度向東延伸,繼續往裡爬了大約3米,他發現墓壁的砌磚剛被挖開一個直徑約30釐米的洞口。

常一民把手電筒伸入墓室,幽暗的穹隆中透進一線亮光,電光石火之間,是一幅令人驚異的色彩斑斕景象:一個個鮮豔如新人物在墓壁上移動、浮現,仿佛想掙脫千年的束縛,破壁而出。
震驚考古界和美術界的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就這樣驚豔面世了。2002年10月5日,王家峰壁畫墓經歷了近700個日夜的緊張挖掘後,墓室的大門緩緩開啟。穿過墓門,進入墓室,考古人員立即被環繞的壁畫所包圍。一個個生動如初的影像,給人以時空交錯之感,仿佛將人帶到了悠遠的北朝時代。墓穴面積不過6米見方,高卻有8米多,是一座天圓地方的穹廬。
墓室壁畫分上下兩層,穹頂上是天象圖,宛如繁星點點,朵朵天蓮花點綴其間,飄逸靈動。下層壁畫繪著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圖景。正對墓門的墓室北壁是一幅「坐帳宴飲圖」,僕役侍從、樂舞百戲將雍容華貴的墓主夫婦擁坐於帳中榻上,二人面前擺滿美味佳餚,似乎要將世間美食極盡所能帶到地下享用。
墓室兩側,旌旗隨風飄揚,士兵前呼後擁,儀仗隊浩浩蕩蕩。西壁,是墓主人準備出行的場面——青羅傘蓋下,一匹棗紅駿馬整裝待發,馬頸間掛的纓子上還裝飾著忍冬、聯珠紋圖案,這與大夏(即今阿富汗地區)出土的器物極為相似。馬鞍上蓋著的織錦圖案,也是典型波斯風格。駿馬旁,還有一群人相隨,其中兩位鷹鼻鷂眼、絡腮鬍子,相貌與漢人明顯不同,是西域胡人。東壁,是墓主夫人即將出行的景象。車前御手正竭力控制套架著華麗篷車的公牛,旁邊一胡僕前後照看,車後是一群絲帶飄逸的貼身侍女,手捧梳妝盒和披風,顧盼生情。那麼,究竟誰是作畫者?有人猜測,可能是當時的宮廷繪畫大師楊子華,因為繪畫風格與之極為相像。

畫面對稱,過渡自然,徐顯秀墓前所未見的壁畫布局,顯然經過精心設計,形成一個莊嚴肅穆的整體,再現了墓主生前的豪華與排場。

這種講求整體效果的大布局,把魏晉以來的墓葬壁畫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後來絢麗壯美的唐代墓葬壁畫開闢了先河。

同在山西太原發現的北齊婁敘墓壁畫,以剛勁的鐵線勾勒造型和一絲不苟的細節描繪聞名,類似於後世的工筆畫法。徐顯秀墓壁畫則以簡練的快速用筆,準確捕捉人物的動態造型,隱然可見透視之意,似乎已諳寫生之法,頗有些速寫味道。墓道壁畫尤其如此,在粗糙的牆面上,用筆行雲流水,不起稿而一筆到位,幾乎不見修改痕跡,揮灑自如,神乎其技。墓室裡隨葬品和淤土層位混亂,顯然被盜墓賊翻騰擾動過不止一次,絕大多數器物都不在原始位置。墓主人的遺骨散落在破損的棺木之外,墓室中一個金元時期的瓷碗說明,這座墓至少在元代時就被盜墓賊光顧過了。
墓中隨葬品被盜墓賊故意砸毀,雞首壺、尊、碗、扣盒、等幾乎全成了碎片。

墓室東北部,墓主人的棺木已經腐朽,一位考古隊員仔細檢查著每個角落。

突然,他觸摸到一個硬硬的小東西。捏起這個小物件,小心翼翼地抹掉上面的泥汙,突然眼前一亮——天哪,是一枚嵌著藍寶石的金戒指!

這枚藍寶石戒面上的人形圖案,發散出一股神秘的氣息。這是一枚兩個怪獸身體相連形成的戒指,怪獸頭部與蘑菇形戒託相接,鑲藍寶石戒面,戒面陰雕一人,頭戴高帽,雙手各持杖形器,動作似在舞蹈或舉行祭祀儀式。戒指整體裝飾富麗豪華,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考古人員推測,此當為中、西亞甚至更遠的舶來品。在後續的研究中,專家基本斷定,這枚戒指來自西域或是遙遠的地中海地區,藍寶石戒面上的人物,是古希臘中半人半神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他是主神宙斯(Zeus)與阿爾克墨涅(Alcmene)之子,天生的勇士,專制和獨裁的不服從者,一切受壓迫的人的解救者。2014年出品。電影講述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臘,一位女王在為眾神之神宙斯生下一子後死去。她的孩子赫拉克利斯被賦予推翻國王暴政、重建和平的力量。當赫拉克利斯領悟到自己偉大的使命時,他必須抉擇,是帶著真愛逃離或者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自己時代的英雄。因其出身,赫拉克勒斯還沒出世就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惡。但雅典娜誘惑赫拉,使克勒斯吮吸了她的乳汁,從此脫離了凡胎得到了不死之身,也因此力大無比。但赫拉很快就明白那個吸她奶的孩子是誰,她隨即派出兩條可怕的毒蛇,爬進宮殿去殺害孩子,想把他扼死在搖籃裡,卻不料小小年紀的赫拉克勒斯因為吮吸了她的乳汁,擁有了無比的神力,反而把兩條毒蛇制服。因此,赫拉克勒斯的名字,就引申自「赫拉」和「榮耀」。在走向生活之前,赫拉克勒斯拒絕了「惡德」女神的引誘,決心遵照美德女神的勸告,選擇「美德」的路。因為命運的安排,他接受當了國王的不懷好意的哥哥歐律斯透斯委派的任務, 完成十二苦差,即十二修煉。他剝下尼密阿巨獅的皮,用這張奇異的獅皮縫製了一件盔甲,又把獅頭割下來作頭盔;他活捉厄律曼託斯野豬,把它完好地帶回邁肯尼,交給國王歐律斯透斯;他把生有九個頭的大毒蛇許德拉劈作兩段,並把箭浸泡在有毒的蛇血裡,從此以後,中了他箭的敵人再也無藥可醫;
他馴服了波塞冬放帶克裡特島上的瘋狂的公牛,他去地獄降服了冥王看門的三頭惡狗;
他在高加索山上釋放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順著這個被解放了的提坦神所示的方向,來到阿特拉斯背負青天的地方,用智慧、神力和勇氣,得到巨龍看守的金蘋果。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英雄的意志比任何鋼鐵的意志還要堅硬。英雄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為英雄的心中有自己的王,從不向坐在高位卻昏聵的國王跪伏。太原東山王家峰梨園裡的這座北齊墓葬中,佩戴這樣一枚大力神戒指者,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從戒指受磨損的程度看,主人對這一外來之物十分偏愛,說明是長期佩戴著的。
對墓室的清理中,考古隊員在墓室西南角整理出一件破碎的墓誌蓋,拼接一處後可辨篆書「齊故太尉公太保尚書令徐武安王」字樣,由此確認此墓時代為北齊。
旁邊有一個長著四隻「腳」的石桌倒扣在地上,它會不會就是墓志銘?
翻轉石桌,擦去泥汙,密密麻麻的文字清晰地顯露出來了。這張像桌子似的器物,正是眾人期盼已久的墓志銘。
根據873字的《墓志銘》,墓主人是北齊以勇武出名的武安王徐顯秀。徐顯秀,名穎,以字行。忠義郡人(今河北北部)。其祖、父曾任北魏邊鎮高級官員。他先投爾朱榮,後追隨高歡,逐步升遷。東魏時任帳內正都督。入北齊後,除驃騎大將軍,封金門郡開國公。武成帝大寧初,出任宜州刺史。因作戰勇猛,屢建功勳,封武安王。後主高緯時,歷任徐州刺史、大行臺尚書右僕射,拜司空公,再遷太尉。武平二年(571年)正月死於晉陽家中,享年七十,當年十一月十七日,葬於晉陽城東北三十餘裡處,即今天的王家峰。對他的事跡,《北齊書》、《北史》、《隋書》和《資治通鑑》有零星記載。「關下豪傑,盡慕俠風;邊地少年,同歸壯概」,墓志銘中的這些句子,表明徐顯秀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部邊鎮度過的。自幼生長在北地,少年豪俠,徐顯秀能徵善戰。河清三年(564),在著名的洛陽保衛戰中,「多少相懸,車徒異勢。王躍馬抽劍,獨奮孤挺,遂破百萬之師,仍解危城之急」。因為扭轉了戰局,建立殊功,他被北齊封為武安王。
希冀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身上汲取力量,這樣的鑲嵌藍寶石金戒指,戴在這樣一位勇猛的將軍手上,難道不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麼!其時,徐顯秀所在的晉陽,對於東魏和北齊高氏政權,是「霸業所在,王命是基」。名義上是「別都」,但晉陽在東魏、北齊兩代都是軍事政治權力中樞所在,政令所出,皇帝常駐,其影響力遠逾鄴都。可以說,除皇帝和皇室成員的陵葬在鄴都之外,晉陽具備了首都的一切屬性。這一時期,晉陽不但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陣地和主要軍鎮,更是中土與異國異域文化交匯融合之地。當時正值絲綢之路東西方通途之時,北齊與西域各國交往頻繁,來使與貿易交流頻繁。這枚明顯出自西域,有古希臘風格的戒指的存在,恰巧證明了晉陽在當時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無獨有偶,類似這種獨特風格的戒指,在國內也有發現,而且,都和古中國絲綢之路有緊密聯繫。這不是巧合。這是符合內在邏輯的客觀存在,是真實的歷史。從徐顯秀墓表現出來的,除了這枚藍寶石戒指,大量的外來文化因素,還體現在壁畫以及奇特的葬制等方面——
比如,墓室北壁壁畫中端茶奉酒的二侍女衣裙上典型薩珊風格的連珠紋圈對獸和奇花異草的裝飾;比如,墓主坐騎項下的鏤雕蓮花、忍冬和連珠紋的金屬纓蓋;比如,墓主遺骸處理上的祆教風格,都表明北齊武安王徐顯秀的經歷和信仰,絕對有不同於一般之處……2003年4月13日,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赫然名列其中。如今,這枚徐顯秀生前最鍾愛的鑲藍寶石金戒指,陳列在山西博物院。將所有的神力聚集於一處,來自古希臘的赫拉克勒斯仿佛被封印在這一方小小的藍寶石中。

《雲岡石窟》(十六卷)

雲岡,雲中之岡。

這是一個連接人世與佛國的夢幻之地。

眾佛列隊,一半在紅塵,一半在空中。

起自1500年前的某一年,一塊塊巨大或微小的砂巖,不但有了形狀,還有了肅穆,有了慈悲,有了笑意,有了凝思不解,有了洞明一切,甚至有了突然而至的憤怒。

一個個生命,次第從頑石中誕生,在這片山岡上搖曳——

粗礪雄渾的北魏,漸漸露出精緻的顏容。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在《水經注》中,同時代的酈道元對雲岡石窟如此讚嘆。

當時的雲岡石窟,不叫雲岡石窟,它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名字:武周山石窟寺;到了唐代,當大同有了「雲中」這個稱呼時,它還不叫雲岡石窟;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當重修武周山頂一個叫「雲岡堡」的堡子時,它才有了「雲岡石窟」這個響亮的名字。

歲月改變的不只是名稱,還有頑石塑造和結晶出的數萬尊佛。大小石窟基本告竣的那一年,是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現在無法查到,到那一年一共雕鑿了多少尊佛像,只知道目前,整個雲岡猶存大小造像51000多尊,最高的達17米,最小的僅2釐米。

還有一個數字是相對清晰的,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毀損消失的,以及清代和民國年間被盜的佛頭、佛像,達到1400多尊(件)。其中流失到海外有據可查的,有300多尊(件)。

鑿斑斧痕,至今猶在,數百尊雲岡石窟造像抱恨流失,卻只有一隻佛的眼睛在漂泊海外50多年後有幸回歸。

如今,更多流失海外的絕世精美造像,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法國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在日本的正木美術館,在海外知名或不知名的私人手中……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西郊17公裡,依武周山南麓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

它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前後達60多年。

雲岡石窟是佛教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而且是一個逐漸漢化的草原民族,用一個朝代雕造而成的。

☝雲岡石窟外景

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如今,雲岡石窟現存大小洞窟254個,其中主要洞窟45個,其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這是統治北中國的北魏拓跋鮮卑,集全國物力、財力,並利用來自西域的技藝和人力,由一代代、一批批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

拓跋鮮卑,這個起自石窟的民族,建造起更大的石窟,來寄存他們的精神,並向世界昭告他們的存在。

雲岡石窟造像流失的原因較為複雜,在清代以前,少有石窟造像被盜的記錄,總體來看,石窟造像被盜,主要發生在1907至1935年間,其中1918至1930年間最為猖獗。

竊賊的代表人物,叫嶽彬。

他是清末民國北京的大古玩商,一個經歷頗為傳奇的人物,一個栽倒在建國後查處的第一起古董倒賣大案上的民族罪人。

十餘年前,當讀到北京鑑賞家,出身古玩世家的陳重遠先生的《文物話春秋》時,即為嶽彬的狡獪妄為驚嘆,也為他不識時務的愚蠢嘆息,如今再次翻檢嶽彬故事,依舊感慨萬千。

嶽彬的起家,靠的就是盜賣到京城的七尊雲岡石窟佛頭。

嶽彬,1896年出生於河北通縣張各莊,家境貧寒。1910年,到北京琉璃廠一個小古玩鋪當學徒。1917年,已經能獨當一面的嶽彬開始同當過法國駐華公使的魏武達來往,幫魏武達買漆器、法花器和景泰藍等。

嶽彬精明過人,也能吃苦。當時,美國人愛買青銅器、鈞窯瓷器,法國人愛買山西法華、漆器、景泰藍,日本人愛買古玉、造像、龍泉瓷器,英國人、德國人喜歡考古價值高的東西,他都一一記在心裡。國內哪裡有新出的東西,他同樣熟記在心。

清末時,琉璃廠永寶齋古玩鋪買進7尊來自大同雲岡石窟的北魏石雕佛頭,一直沒有賣出去。嶽彬知道日本收藏家搜集中國石雕木刻,西方考古學家也研究中國古代造像,在他們眼裡北魏佛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便聞風而動,用400多元大洋買下這7尊佛頭。

他先以800元賣出一個佛頭給日本山中商會,消息傳出,外國古董商不斷來買。七尊佛頭,居然陸陸續續賣了十來年,也沒「賣」完。

過了若干年真相才逐漸清晰,原來,嶽彬請了個複製高手,不斷按照真品複製佛頭,以假充真,賣給不明就裡的外國人。

嶽彬發財後,開了個「彬記」古玩店,據稱是當時北京最大的古玩鋪。

食髓知味,嘗到甜頭的嶽彬沒有放過雲岡,後來幹了一件蓄意毀壞雲岡石佛的事,手段極其惡劣,令人髮指。

1933年,嶽彬派人去雲岡石窟臨摹,複製了一件與原作一模一樣的造像,當作真的北魏石雕,以3萬美元賣給了美國煤油大王。

1936年,煤油大王將收藏的中國文物拿出來,廣邀請親朋觀賞,結果當場被到過中國的人士指出這是件仿品,原造像仍在雲岡石窟。

煤油大王怒不可遏,給嶽彬拍電報,要求退貨。

真品沒了,贗品不就是「真品」了麼?喪心病狂的嶽彬,生出一毒計,竟然用3000元大洋買通駐大同的軍閥孫殿英某部的一個團長,將雲岡石窟那尊真的造像砸毀得一乾二淨,然後給煤油大王去電,聲明賣給他的是真佛像,雲岡如有石佛,不但可以退貨,還甘願受罰;如雲岡無佛像,要賠償他名譽損失費。

現藏法國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館

原為法國巴黎私人藏家收藏,1922年入藏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館。約被盜於1918—1922年間。

這還不算嶽彬一生中做得最大的壞事,他更大的惡行,是盜賣了龍門石窟北魏石雕《帝後禮佛圖》。惡行累積,他終於由此走上了不歸路。

1931年,美國人普愛倫到洛陽龍門石窟遊覽。

龍門石窟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位於洛陽市城南25裡,是北魏孝文帝從平城大同遷都洛陽(494年)前後開鑿的,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石窟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軀,浮雕佛塔40多座,碑刻題記2780品。

賓陽中洞是其中主要的一座北魏洞窟,門甬道南側浮雕大梵天,北側浮雕帝釋天,中洞三壁刻三世佛,窟門內壁自上而下依次刻「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對坐說法圖」、「薩土垂那太子及須大駕太子本生故事」、「皇帝及皇后禮佛圖」、「十神王圖」。

《帝後禮佛圖》其實是兩幅浮雕的合稱,分列賓陽中洞的東西壁,一幅反映的是北魏孝文皇帝朝拜佛祖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一幅反映是文昭皇太后朝拜佛祖的《文昭皇太后禮佛圖》,各高兩米,寬四米,極為精美。

這個普愛倫,後任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他1925年初到中國時,曾與幾個美國人,帶著大量膠水和布匹到敦煌,準備把他看中的一些壁畫偷偷粘走,不料被當地人發現趕走了。這次在龍門石窟看到《帝後禮佛圖》,大感興趣,就用相機拍攝下來,返回北京後找嶽彬商議,籤訂了一個合同,以5年為期,4萬元為價,「預訂」了《帝後禮佛圖》。

當時時局動蕩,國家正處在危機中,雖然國民政府頒布了《古物保護法》,但龍門石窟沒有專門的文物機構看管。利令智昏的嶽彬遂買通洛陽當地駐軍,讓駐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後找到了洛陽東關一個外號叫馬聾子,真名叫馬龍圖的文物販子,馬聾子又找到偃師楊溝村偽保長王夢林。這個王夢林教唆本村幾個土匪,另外找了本村裡三個石匠,到龍門石窟盜寶。

經過斷斷續續的盜鑿,《帝後禮佛圖》終於被完全敲了下來,兩幅精美的國寶,變成了一塊塊大小不一的石頭。

將碎塊運回北京後,嶽彬請人將碎石塊粘對修配,用了很長時間,才拼湊成三分之二多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太后禮佛圖》,另有兩箱碎石已經無法粘對。

隨後,《帝後禮佛圖》被偷運到美國 。

現在,《皇帝禮佛圖》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皇太后禮佛圖》則陳列在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

《帝後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行列,人物密集重疊,顧盼照應,既渾然一體,又有豐富變化。

整幅浮雕採取橫向構圖,人形處理因此顯得頎長,並略帶向前的傾斜感,既保留了盛典中的帝王生活氣派,又帶有飄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和凝然靜謐的心境。同時,宮女們含睇若笑,嬌慵前行的姿態,與整個虔敬肅穆的氛圍形成了含蓄的對照,流露出作者溝通人世和天界的欲求。

從圖中人物的衣冠髮式和傘蓋、羽葆等儀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前些年火爆一時的電視連續劇《五月槐花香》中,盜賣《帝後禮佛圖》的古玩商藍一貴,就是以嶽彬為原型的。

自作孽不可活,1953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一封讀者來信,著名雕刻家劉開渠等10人檢舉嶽彬勾結外國人盜賣《帝後禮佛圖》。

該報還配發了一個短評,標題就叫《制裁倒賣文物的奸商》。

隨後,以郭沫若為首的三百餘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要求政府嚴懲嶽彬。

公安部門很快立案,從嶽彬家搜查出他與普愛倫籤訂的協議以及幾箱碎石頭。板上釘釘,嶽彬勾結美國人盜賣毀壞龍門石窟的罪行大白於天下。

嶽彬入獄,被判了死刑,但沒有立即執行。1954年春節前,嶽彬因有鴉片菸癮,飯量驟減,發病身亡。

嶽彬死後,他的全部財產被政府沒收。據知情者說:「從北京市炭兒胡同彬記大宅拉走的古玩和家具,用兩輛大汽車拉了近一個星期。房產也被沒收。」此像系雲岡石窟第16—1窟東壁中尖楣圓拱龕內坐佛頭像

嶽彬本人經商雖說比較成功,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為人極不仗義,在圈裡口碑極差。陳重遠先生的《文物話春秋》披露,他不僅對親朋好友,包括對與其相依為命的妻妾都極其寡恩簿義。有人評價,說他一輩子鑽進了錢眼,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發了大財還特別小氣,視財如命,「他是死在錢眼兒裡的。」

而一些和嶽彬接觸較多的老行家則說,嶽彬有如此結局,與其不識時務也有關係。

比如剛解放時,就有人勸告他去香港他不去,讓他將古玩捐獻變化給國家他不捐,死守財產,盼望時局再起變化。

而和他同時期的,名氣、財力都不如他的夏錫忠、孫瀛洲,就比他明智:前者剛解放就將他收藏的古玩全部交公,東西雖不多,也沒什麼好貨,但政府還是嘉獎了他,讓他得以安度晚年:後者則將自己的貴重古玩全部上交,本人不僅受到了政府的嘉獎,還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被聘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顧問,其徒弟耿寶昌先生也進了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著名鑑定專家。如今,流失海外的數百雲岡石窟造像仍然客居異國,回「家」遙遙無期。惟一僥倖回到故鄉的,是一隻佛眼。

目前收藏在雲岡陳列館的這件陶眼,圓錐形體,直徑11.5cm,高14.4cm,由細膩的胎土燒制而成,大的一端端頭略凸為圓面,表層塗有厚重的黑釉,其餘周身呈現出暗黃橙色。

這是石窟中佛像失落的一隻眼球,具體歸屬雲岡哪一洞窟,哪一尊造像,目前尚不清楚。

北魏營鑿之初,雲岡石窟佛像的眼睛並沒有額外的裝置,興作鑲嵌陶眼之事,一般認為始自遼金時期。

據《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遼代自興宗重熙十八年(1049),皇太后重修石窟寺,至天祚帝天慶十年(1120)幸西京,在武周山石窟寺的修建工程持續半個世紀之久,除了「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造像,還興建雲岡十寺。雲岡石窟中幾個主要洞窟內的主像安裝陶眼,大致就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

雲岡陳列館的這件陶眼,本於上世紀30年代不幸流失海外,80年代中期,原藏者、已經退休的原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史克門先生發願捐贈,使其漂泊50多年後重歸故地。

事情發生在1985年春,山西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雲岡石窟研究院前身)收到一封來自中國文化部文物局(1987年更為國家文物局)轉來的特殊信函。

信是著名考古學家、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寫給時任中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呂濟民的:

濟民同志:

您好!

送上雲岡石佛陶眼一件,請考慮是否轉至雲岡保管所保存。

此物系美國堪薩斯納爾遜美術館退休董事史協和先生所贈。其來源,據史協和說是他1932年參觀雲岡時,用一塊大洋購自雲岡附近農民的。史還寫了一紙說明,一併附上。史過去在我國多年,喜愛我國文物並頗有收藏,近年我國學者去堪薩斯參觀者多蒙熱情接待,現又送還此罕見文物(雲岡大佛遺失陶眼者甚多,但現知傳世的陶眼只此一件),殊值稱讚。我的意見,請文物局具函致謝,以示鄭重。上述意見,局領導如認為可行,英文謝函一事是否可煩史協和的老友王世襄同志代擬。

匆匆 敬上

信中的史協和,即史克門(1906-1988),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人,畢業於哈佛大學,師從蘭登.華爾納(Landon Warner),主修藝術史。

蘭登·華爾納,臭名昭著的敦煌文物盜竊犯,也是近代美國著名的探險家、考古學者,二戰中曾保護了日本京都和奈良,奈良、鎌倉等地均有為他設立的紀念石碑。1881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一個律師家庭,1916年來華為新成立的克裡夫蘭美術館收集中國文物。1923年回到哈佛,曾任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隨即組織考古隊遠赴中國敦煌,剝離莫高窟窟唐代壁畫精品10餘幅,盜走第328窟彩塑供養菩薩像等一批珍貴文物。

1930年,史克門獲得當時中美最大的文化交流機構——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在中國留學深造五年。這期間,他遊走華北城鎮,購買了大量中國藝術品。1932年他來雲岡,正是在這一期間。

史克門是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先驅,他對中國古代繪畫、古建築以及明清家具等具有深入全面的認識,納爾遜博物館近7500件中國藝術藏品,有一大半都是他收集採購來的。該館內現在另藏有一尊雲岡晚期風格的北魏佛頭,不知是否也與他有關。

1935年,史克門返美後供職於納爾遜博物館,1945年任副館長,1953年升任館長,1977年退休,並將個人收藏捐贈給納爾遜博物館。

史克門與王世襄先生頗有交情。當年,史克門的母親在北京一所美僑教會學校教授英文時,少年王世襄是她的學生。1948年6月,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王先生得到赴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學習觀摩半年的機會。這期間,他與史克門共事相識,兩人互相交流探討,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宿先生建議由王先生代擬謝函,也間接說明了他們之間的這份情誼。

宿白先生是中國石窟寺考古學學科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而這一卓越成就,正是從大同雲岡出發的。

宿白之與雲岡,早在1942年學生時代就結下不解之緣。到了1947年,他發現《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結合已有考古調查和發掘材料,將古代文獻引入石窟寺研究,取得中國石窟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他對雲岡的熱愛與關注,真摯恆久,這也是他促使這件雲岡佛像陶眼返還故地的緣由。

1985年7月19日,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委派副所長解庭藩赴京,護送石佛陶眼回歸雲岡。

現藏法國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曾由法國古董商收藏。系第30窟西壁上層立佛像,被盜於1907年—1925年間。下圖為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根據調查研究,有據可查的流失到海外的雲岡石窟造像約有300餘件,主要分布在美、法、日等國家,尤其在日本最多。

日軍1937年一佔領大同,立即承擔起「保護」雲岡石窟的職責。據當時報導的照片,在石佛寺的樓閣上,還掛有這樣字樣的牌子:「雲岡石佛寺作為世界的名勝古蹟,軍隊要愛護保全之,若有人破壞、掠奪等,即使是日軍也要依照軍法,嚴懲不貸!」

日人對中國歷史和造像有一種狂熱的佔有欲。1921年(民國十年),日本學者關野貞發表山西天龍山石窟調查報告,震動了日本和國際學術界。隨後,日本的常盤大定、田中俊逸、山中定次郎等研究者紛至沓來進入山西。

其實,在日軍佔領大同前的1936年,原京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的水野清一、長廣雄敏等,就開始對雲岡石窟進行調查和實測,並對9、10、19、20等窟進行盜掘,至1944年共進行8次。據統計,他們從中國陸續取回了有關雲岡、龍門的石窟資料5600件,石刻資料8000件,數量之巨,極為驚人。2011年7月,雲岡石窟研究院以「流失海外的雲岡石窟造像」為主題,首次以明信片形式,向社會公布流失海外的16件造像、佛頭、手臂及立獸。明信片上,均標註了其在雲岡石窟內的具體位置、高度和目前所在的國家。

在此之前,研究院文物專家已經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確定了明信片上的被盜佛像及其肢體在石窟中的具體位置,並推斷出被盜的大致年代。

發行這套明信片,源於雲岡石窟研究院2008年在日本的一次學術交流。

當時,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和考古研究室主任趙昆雨,在日本的博物館和美術院見到了不少雲岡石窟的文物原物。他們還發現,在日本的大多數博物館,幾乎都有雲岡石窟文物。

從那時候起,雲岡石窟研究院就有了徹底澄清流失文物家底的想法,讓世人知道,有多少雲岡石窟文物還在海外。

早在1902年,一名法國人用當時最為先進的照相機,詳細拍攝了雲岡石窟的內容,並於1907年首次出版了介紹雲岡石窟的一部畫冊。

之後,日本人、法國人、瑞典人等都拍攝過雲岡,雲岡石窟的完整性與法國人拍攝的已經有所差距。

上世紀30年代,有個名叫常惠的文化學者,曾經對雲岡石窟造像進行過調查。當時,石窟佛像尤其是佛頭丟失比較嚴重,在常惠的調查結果中,多達96個石質頭像不翼而飛。

調查過程中,為便於清點,常惠專門在佛像上用紅油漆塗數字做為標識,後人在調查研究時,還能在佛像上看到殘留的淡淡的紅色數字。

以上各種歷史資料,為雲岡研究院新的比對提供了基礎。從2009年起,雲岡石窟流失文物調查開始。

研究院採取的辦法是,根據流失造像藝術風格,確定時代,然後劃定所屬窟龕大致位置,根據流失造像的尺寸信息,確定原龕像的大小和所處壁面位置,同時,參照舊照片資料,找到與流失造像相匹配的遺留殘痕,利用3D技術掃描可疑龕像,然後將流失造像圖片與3D圖像做復位對接。

目前,雲岡石窟研究院可以精準復位的佛像,已經達到幾十件以上。眼下進一步做的,是建立與文字圖像相對應的數字信息庫,為今後文物研究、流失造像復位以及文物追討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3月26日上午,國家博物館舉行了《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叢書發布會。

經過10年努力,該叢書的第一卷,即《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終於出版面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中國文物有164萬件。其中既有外國列強掠奪的,也有盜竊走私的,還有外貿和正常的文化交往交流出去的。該卷精選了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精品195件套。

中國文博界和學界多年來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在對海外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文物了解的基礎上,釐清流失流傳脈絡,對其中的精品進行研究,為中外文化交流及博物館之間的密切合作搭建一個全新的操作平臺,同時,為政府制定海外流失文物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該叢書計劃出版20至30卷,首卷的出版,雖然歷時10年之久,但終於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幸與不幸之間,300餘件流失海外的雲岡石窟文物,也將會在某一天全部走進《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成為雲岡千年衰榮的見證。

穿透迷霧,這世間的悲歡離合,終將變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相關焦點

  • 特大開本《雲岡石窟佛造像典藏卷》等三套精品新書發布
    1月11日,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瓜飯樓抄庚辰本〈石頭記〉》、《世界遺產全集·亞洲卷》、特大開本《雲岡石窟佛造像典藏卷》等三套重點新書在北京亮相。新華網記者 陳競超 攝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1月11日,青島出版集團2017年重點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瓜飯樓抄庚辰本〈石頭記〉》、《世界遺產全集·亞洲卷》、特大開本《雲岡石窟佛造像典藏卷》等三套重點新書與讀者見面
  • 商丘文史|清涼寺:一座寺院的中興(下)
    常悟法師住持清涼寺以來,在保護和擴建清涼寺的同時,規範行為,虔誠佛事,嚴肅道風,引領信眾進入佛智,修正自我,結緣社會,善濟窮困。4年間募集資金300多萬元,先後修復、擴建了山門、大雄寶殿、東西寮房、鐘鼓樓,建起普同塔,總建築面積2200多平方米。今日,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的清涼寺,重又響徹起晨鐘暮鼓、梵唄清音。
  • 唐朝蘭陵王與北齊蘭陵王哪個厲害,北齊蘭陵王:戴上面具無人匹敵
    提起蘭陵王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對他很熟悉,畢竟當今有一款遊戲那麼火,但大家知不知道歷中上有兩個蘭陵王,一個是唐朝的蘭陵王,另一個是北齊的蘭陵王,兩人都是不同朝代的人物,兩人都被冊封蘭陵王,那這兩個蘭陵王哪個人厲害呢,於是就有人做出了分折。
  • 河南商丘 千年古剎清涼寺
    千年古剎清涼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坐落在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清涼臺上,清涼臺古稱清泠臺,臺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漢梁孝王之行宮,為昔日梁園七臺八景之一。作為梁園勝景的清涼臺,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佳作。
  • 三菩薩壁畫「回家」了——關注行唐縣清涼寺三菩薩壁畫摹本暨歷史...
    而後,清涼寺也日漸衰落,最終在戰火中損毀殆盡。在此次臨摹走訪過程中,更多細節陸續被發現。比如,壁畫臨摹工程組織者、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郝建文在行唐鄉村走訪時了解到,上世紀20年代,清涼寺大殿被炸塌了,如果連下幾場大雨,就有可能牆塌壁畫毀。清涼寺附近上碑鎮有個文化人,覺得壁畫非常好、有價值,便通過一位古董商找來了買主,將壁畫分割成塊運走。
  • 葳蕤六月——相約雲岡石窟博物館
    40米的屋頂跨度呈拱形鋼梁結構,遠望似波浪湧動、又似流水奔騰,受北魏雲岡纏枝忍冬紋的啟發而設計。六月的雲岡樹木蔥鬱、鮮花盛開,正是旅遊研學、放飛自我的好時光。我在雲岡石窟博物館等您,與您相約在北魏佛教聖地——雲岡石窟。
  • 中國歷史上十大天才猛將排名!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猛將,猛將不同於將才,是指可以以一當十,勇猛無前,在戰場上敢於打頭陣,衝鋒向前的人,他們也許不是最厲害的,但絕對是最猛的。下面小編羅列了一份名單,你怎麼看? 十大猛將排名第十,天縱神威楊再興。
  • 戴了6年的鋼戒 突然箍腫了手指
    消防正在剪戒指  閩南網9月2日訊 戴了6年的鋼戒,突然成了「魔戒」,把手指都箍腫了,貨車司機老胡痛得徹夜難眠。昨日中午,老胡找到了惠安消防大隊,經過消防隊員近1小時的努力,才順利摘下鋼戒。  老胡說,前幾日搬運貨物時,手指因發力而有些腫脹,戴在左手小拇指的鋼戒便再難取下。聽了工友的建議,老胡用了洗衣粉、肥皂洗等方法皆告無效,手指被箍得愈加腫脹,痛得都睡不著覺。  昨天,消防隊員發現這枚鋼戒已經阻礙老胡小指的血液循環,必須摘掉。
  • 中國第五大石窟,距今1400年與雲岡石窟媲美,卻少有人知
    其中名氣最大為四大石窟,即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不過,中國第五大石窟,距今1400年與雲岡石窟媲美,卻少有人知!這就是響堂山石窟,位於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的石窟,也是與雲岡石窟齊名的中國第五大石窟。
  • 綏德清涼寺
    那兩側的小河和石崖中剛剛流淌出的小泉融匯一體,因地下水溫度與地表溫度之差,清涼寺遠眺清晨,往往會有蒸氣輕輕飄浮,形成霧氣,散布於兩側河流和山梁間。遠眺近看,紫氣繚繞,山與河若隱若現,恰似仙境般的自然景觀畫卷,故將原寺院取名紫柏寺。後來,又因兩河夾一梁的獨立地理環境,河水潮溼、潤澤,有效調節山梁寺院氣溫,無阻無擋的東南及西北風每日光顧寺院,終日陣風習習,清涼爽快,人們就把紫柏寺也叫成清涼寺了。
  • 河北規模最大石窟,可與雲岡石窟媲美,其中暗藏皇帝陵長達1400年
    90後旅行,只為遇見:河北「最大」石窟:已有1400多年歷史,可與雲岡石窟媲美河北省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省份,早在夏朝時,就把中國分為了九個州,河北被命名為「冀州」,還是中國九州之首,現在的河北省就是冀州(到現在已經1477年歷史),可以說是河北省內規模最大的石窟,能與雲岡石窟齊名,之所以這裡的名氣很高,原來在這裡竟然隱藏了皇帝陵穴,長達1400年時間。
  • 南北朝名將之北齊柱石段韶
    段韶,北齊開國功臣,也是年少成名。因為與高歡是親戚,深得信任,早些年,高歡還沒發家的時候,爾朱家族的猛將爾朱兆被高歡連耍數次,十分惱火,大軍前來攻打高歡,仗著自己兵多,那是一個耀武揚威。段韶雖然還年輕,但是眼光狠毒,直接對高歡說,別害怕,跟他幹,人多不管用,人心盡失的爾朱氏,也差不多該亡了。結局很明顯,爾朱兆大敗而歸,此時的段韶,官不大,還不能稱之為名將。
  • 誠造社Q版大力神官圖公布,單體居然都能變形?
    最近誠造社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家Q版大力神的官圖,作為大力神控的我對這款產品也是關注良久,這次總算等來了新消息,迫不及待要跟兄弟們分享一波!而這次誠造社的大力神做到了六位單體成員都能單獨變形的設計,以大頭Q版玩具來說,我覺得還是挺有誠意的。從官圖看,這六位單體成員的人形並不牽強,很有內味兒。
  • 龍門石窟的大佛讓人落淚,雲岡石窟的大佛又如何?我被震撼到了!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是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以及甘肅境內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裡,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是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
  • 第二個故事:二月的五臺山之清涼寺-靜心園
    早上早早出門,第一站到清涼寺,拜了佛遇見了一位師父。清涼石就是在這座寺院裡,找一張跟我爸爸一起來的時候拍的照片吧。2019年5月清涼寺的清涼石從清涼寺後門出去,下一站應該是到獅子窩大護國寺住宿。一言難盡的是我走的是比較艱難的路,現在想想,真是…沒出事算我命大。
  • 四川理塘「佛眼」林卡:海拔4000米的綠色奇蹟
    四川理塘「佛眼」林卡:海拔4000米的綠色奇蹟 2018-05-2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社四川理塘5月22日電 題:四川理塘「佛眼
  • 大同之行(六)——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算的上是大同市的一張名片,標誌性景點,我想到大同來旅遊,應該不會有人會錯過它吧?先說一下從大同市區怎麼去雲岡石窟的。下了火車後,坐3路—2(大約24站地)到雲崗站牌下,雲崗站牌離雲岡石窟景區大概不到一公裡地,可以坐當地人的三輪車花上五塊錢或者十塊錢,直達景區門口。
  • 「汝瓷」不止清涼寺
    在寶豐清涼寺與魯山段店之間,瓷窯連綿數十裡,當地古民謠有唱「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萬(貫)」,描述出昔時繁榮盛景。現已知,北宋時期的河南汝州地區及周邊燒制「汝瓷」的,除寶豐清涼寺外,還有張公巷、文廟、嚴和店、魯山段店等地,當然實際燒制「汝瓷」的窯口遠遠不止這些,它應該是一個系列。
  • 商丘清涼寺文化公園規劃出爐 看如何再現皇家寺院輝煌
    獲取商丘最新高清規劃圖清涼寺文化公園清涼寺文化公園位於梁園區王樓鄉,北臨新興路、東臨清涼寺大道、南臨民主路、西臨商興路,佔地總面積約27.56公頃。清涼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寺院,坐落坐落在梁園區清涼臺上,清涼臺古稱清冷臺,臺下有池子名清冷池,是西漢梁孝王之行宮,為昔日梁園七臺八景之一。
  • 大都會鎮館之寶 | 北齊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
    北齊 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北齊(550-577)像高419.1釐米含基座高449.6釐米砂巖雕塑彩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內,有一尊巨大的北齊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像高竟達419.1釐米,在博物館室內展出的如此高大的圓雕石像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