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古墓群:衣冠南渡,阮鹹橫膝清音奏

2020-12-14 福州新聞網

蓮花燈

「阮鹹」花紋磚

展櫥藏品

  文物名片

  豐州古墓群

  豐州古墓群系西晉、東晉、南朝、隋唐時期墓葬群,分布於南安豐州華僑中學附近獅子山、廟下村及周邊山坡,桃源村鳳冠山周邊山坡。兩晉及南朝古墓大多為券頂磚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磚室兩種。磚室墓平面有長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磚紋飾多樣,出土遺物以青瓷器為主。先後出土的銅質「部曲將印」、「阮鹹」圖案花紋磚,均為福建省首次發現。同時,出土有「太康五年(284年)」「寧康三年(375年)」和「太元三年(378年)」紀年墓磚。

  晉人南渡時,不僅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還傳入了中原地區的生活方式和發達的文化藝術。南安豐州皇冠山4座墓葬出土「阮鹹」的模印花紋磚,足以說明這一樂器在傳入泉州後的流行程度,及其在上層社會的文化藝術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

  前世傳奇

  閩南首郡的繁榮物證

  講述人 鄭輝(考古發掘領隊、文博研究員)

  自梁至隋,南安豐州雖為福建南部政治經濟中心,但過去僅見於文獻記載,而缺乏實物資料。豐州附近大批墓葬的發現,反映當時此地的繁榮,為研究閩南歷史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資料。從墓室的結構與隨葬品分析,墓主的身份大都是貴族。這些墓葬的發現,對於研究福建南部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957年3月,南安豐州華僑中學興建校舍,挖到許多四耳和雙耳的大瓷瓶,同時發現花紋磚墓數座,福建省文管委員會晉江辦事處人員查看後,認為是古代墓群。於是,省文管委派出一個工作組到場清理,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亦派人前往參加。

  當年3月14日至4月9日,前後清理東晉、南朝及唐代三個不同時代的墓葬15座。其中東晉墓1座,墓室作長方形券頂墓,墓磚青灰色,在側面印有「古錢」「人面」「鹹康元年(335年)」,可以清楚地知道此墓是東晉也就是公元337年的墓葬。墓室中出土有青瓷器和鐵器6件。此次還清理南朝墓11座、唐墓3座,出土150多件陶瓷器。

  1973年,華僑中學東北角興建地質隊宿舍,再次發現古墓群,清理出其中3座東晉古墓。出土物有「寧康三年(375年)」和「太元三年(378年)」紀年墓磚、雞首壺、硯臺、虎子,以及珍貴的篆書陽文「部曲將印」銅印一枚。

  1982年,在華僑中學西邊九日山下的廟下村,發掘出西晉至唐的墓葬群,分布面積約5萬平方米,其中一座出土印有西晉「太康五年」(284年)的墓磚,這是福建最早有紀年的磚室墓。

  2006年8月至12月及2007年12月,為配合福廈高速鐵路的建設,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博物院館聯合對豐州皇冠山古墓群進行了兩次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和清理了34座墓葬,是當時我省發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一處兩晉南朝古墓群。

  34座墓葬中出土隨葬器物200餘件,種類有陶器、青瓷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石器、珠料等。豐州墓葬的發現數量多且集中,其年代自晉延續至唐。因此,可以確定此地自晉至唐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葬地。

  福建南部開發與晉人南渡有密切關係。西晉時期,南安雖屬晉安郡,但仍是邊境。東晉後開始逐漸發達。《泉州府志·山川條》載:「城南曰晉江,晉南渡時,衣冠士族避地於此,沿江而居,故曰晉江。」晉墓的發現,證實了當時晉江兩岸確有貴族居住。至南朝時,福建南部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因此在梁天監時,又把晉安郡分為晉安和南安二郡,豐州即為當時的南安郡城。

  以上歷次的發掘,特別是2006至2007年豐州皇冠山古墓群的發掘,均出土了大量模印花紋磚,種類多樣,紋飾精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朝時期的政治背景、宗教狀況,體現出人們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的發展及變化,記錄了當時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為研究當時的生活、宗教、文化藝術等提供了豐富資料。其中4座墓葬的墓磚刻有古樂器「阮鹹」圖案,這在福建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音樂和樂器史有重要意義,為研究「阮鹹」向南傳播的路線提供了重要物證。

  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結合,可以推斷在晉人南渡時,不僅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還傳入了中原地區的生活方式和發達的文化藝術。墓葬中的畫像磚、模印花紋磚描繪的內容,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南安豐州皇冠山4座墓葬出土「阮鹹」的模印花紋磚,足以說明這一樂器在傳入泉州後的流行程度。從墓葬形制、裝飾和隨葬品的數量、工藝推測,墓主人不是平民,身份地位應該較高。據此推斷,「阮鹹」在上層社會的文化藝術生活中有重要位置。

相關焦點

  • 江浙一帶出的院士狀元最多是因為衣冠南渡遷徙到蘇南了嗎?
    衣冠南渡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士族、中原文化、中原政權由北向南遷移。這也導致了大量的北方士庶南遷並定居下來,為南方的經濟人為發展打下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方的經濟人文發展逐漸趕超北方,其中以江浙一帶為典型代表。
  • 南朝古墓又現南安豐州 13件殉葬品驚豔出土(圖)
    南朝古墓又現南安豐州 13件殉葬品驚豔出土(圖) qz.fjsen.com 2013-01-23 07:59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青釉胎質的燈盞非常精美「南安豐州又發現一座古墓。」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可是,西晉卻擔不起大一統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亂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亂導致了我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隨之而來的就是華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指的是中原世家大族的集體南遷,而當時的遷徙之地就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東南地區。衣冠南渡至江南,五胡內遷於中原,這便是南北朝。
  • 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皇冠山再現六朝古墓群?(圖)
    去年年底,參與福廈鐵路沿線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考古人員,在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發現了全省最大的六朝時期古墓群,成為當年福建考古重大發現之一(本報曾對此多次報導)。昨天上午,南安市豐州鎮西華村村民王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8111報料,稱在去年發現六朝古墓群的皇冠山,又找到不少類似的古墓,一座墓室的券頂已經露出,墓磚上還有小魚、錢幣等多種花紋。  在皇冠山上是否還隱藏著未被發現的六朝古墓?
  • 南安豐州:一座古城的文化延續(圖)
    華僑中學宿舍樓的地下室,有一處1956年發掘古墓群時留下的一座墓室。當年九日山周邊共發掘東晉墓1座,南朝墓18座,唐墓50多座。 豐州老街附近,一口明代的甘棠井還在為附近的居民服務。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是海絲之路歷史的重要見證,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流史的縮影。 九日山、蓮花峰產的石亭綠名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63歲的傅春生說,這裡的老茶樹百年歷史的比比皆是。
  • 八十年前那段衣冠南渡的生死悲歌
    那志良 群學書院△那志良先生(1908-1998)與單士元先生(1907-1998)在臺北故宮重逢這張照片拍攝於1994年,是兩位把一輩子奉獻給故宮的先生,在暌違半個多世紀後的重逢。
  • 探秘南安豐州「周井堡」
    南安豐州「周井堡」一直是歷史遺留的一個謎,它的建置要早於三國時期吳國建立的東安縣,可謂歷史悠久;在豐州至今有古碑、文獻、門牌、聯對、族譜等物證實它的存在;現場踏勘發現疑似「周井堡」的具體遺址……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王贊成 蘇歆悅 文/圖「周井」古石刻立於道旁「先周井,后豐州」
  • 泉州南安豐州發現漢代夜壺(組圖)
    漢代夜壺盤口壺五連罐  臺海網1月2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李賢斌)南安豐州皇冠山古墓群昨出土一個東漢到三國時期的矮扁形狀的盤口壺連同此前幾天的五連罐、夜壺等,專家稱這是泉州首次發現的漢代文物,並推測可能是漢人南遷時從中原帶來泉州的,說明豐州古墓並不都是六朝時期的,還有更早的。這些文物,有望成為漢代中原人南遷泉州的實物見證。  盤口壺跟之前發現的不一樣,顯得矮扁。泉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陳建中判斷它為東漢到三國時期的,年代更早。  此前幾天,考古人員還在這幾座古墓中發現夜壺、五連罐等。
  • 南安豐州九日山下發現7塊東晉墓磚(圖)
    「豐州九日山下,村民拆雞舍豬圈,發現了7塊墓磚。」近日,豐州文史愛好者王先生爆料稱,墓磚上面印著東晉時期的花紋,其中有一塊印著「元興二年」字樣的紀年墓磚。  據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範佳平介紹,「大康五年」就是「太康五年」,墓是1982年在豐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我省已知最早的紀年墓,屬西晉初年,公元284年。  範佳平告訴記者,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就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墓磚反映著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樣貌。」
  • 洪少霖: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1700多年閩南最長建制史,380年築城史,延續在南安豐州古地。  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定居九日山下。數不清的煙雨,飄浮、滴落金溪水面。多少雙眼神被金溪流水吸引,被翻滾的煙雨迷濛,被大自然河山震撼,被古郡豐州繁華浸染!  閩南文明發源地、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起點之一,不斷訴說往日豐州繁華。
  •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2020-11-21 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溫宿古城古墓群 阿克蘇景點
    溫宿古城古墓群景點類型:人文景觀開放時間:  8:00——17:00>門票價格:  10元最佳時間:  夏秋季交通指南:  從龜茲故城遺址坐一輛馬車,1元錢就去了景點名稱:  溫宿古城古墓群>景點介紹:  這是一片據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維吾爾古墓群。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陝西紫陽縣驚現清代古墓群
    西部網訊(記者魏永賢通訊員許海昌張斌張慶)日前,在紫陽縣麻柳鎮青巖村發現清代鄒姓家族古墓群,古墓保存總體完好,建造精美,古樸厚重,氣勢宏大。3月2日,紫陽縣政協文史資料《紫陽古建築》採編組到青巖村作坊坪探尋古院落鄒家院子。
  • 福建大規模發掘豐州墓群 發現古代排水系統(圖)
    豐州墓群驚現古代排水系統  本報訊 豐州六朝墓群開始大規模發掘,相繼發現了墓室內的排水系統,這一發現說明,這裡以前住了不少達官顯貴。  在此次的福廈高速鐵路考古中,除了豐州段外,莆田段也收穫頗豐。莆田東海鎮利角村發現了一處宋代龍窯,出土了大量瓷產品及製造瓷工具。
  • 東北歷史:吉林市帽兒山古墓群,埋的是誰?
    在吉林市,有一座帽兒山古墓群。 很多人都知道這座古墓群,但是這座古墓群裡埋的是誰呢? 很多人不知道。
  • 青海都蘭吐蕃古墓群有望得到有效保護
    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04月12日電  (記者錢榮、姜辰蓉)記者近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採訪時了解到,曾兩次列入全國重大考古發現的都蘭吐蕃古墓群有望得到保護,作為全國100處重大遺址保護項目,目前,都蘭古墓群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和搶救性工程正在加緊進行。
  • 南安豐州桃源村發現墓志銘,明朝清官傅文龍事跡曝光
    一座明代古墓,在鐵路施工中被意外發現,打開古墓後,在墓穴裡發現了一塊墓志銘,密密麻麻的文字,記載了明朝清官傅文龍的事跡。這裡面到底記載了怎樣的故事呢?海絲商報記者帶著好奇心,前往豐州鎮桃源村一探究竟。鐵路建設意外挖出墓志銘「這座古墓是在去年意外發現的。」豐州鎮桃源村傅氏族人傅靜望介紹,興泉鐵路南安段從桃源村經過,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在村中的烏石山意外發現了一處古墓,墓碑上刻有「明進士朝列大夫潛庵傅公墓」字樣。
  • 青海曾發現一處大型古墓群,古墓裡的「破布」引起各國專家的興趣
    據記載,在青海一個叫做都蘭縣的地方,就曾有個大型的古墓群被文物工作所的工作人員發現,在這個古墓群共挖掘出了200多座大小不同的古墓,不過在挖掘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古墓群中的很多古墓都已經有了被挖掘過的痕跡了
  • 探訪新疆阿拉爾「巨人村」昆崗古墓群(圖)
    探訪新疆阿拉爾「巨人村」昆崗古墓群(圖) 圖為存放在塔裡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的昆崗古墓乾屍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