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調皮的小靜,圖片|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從古代到今朝我們都知道都有法律,所謂的法律就是維護正義、捍衛正義、抵制犯罪。而犯了法的人都要接受到處罰,而接受處罰的重與輕其只要還是看犯的事的大與小來決定的。比如偷雞摸狗肯定比奪人性命要處罰的當然會輕一些。而從古至今也都有死刑犯,所謂的死刑犯就是要被接受判處死刑的犯人,犯了命案或者特大案子才會受到這麼嚴重的處罰,古代對於死刑犯的方法大多都是斬首,但是斬首並不是宣判了立馬就斬的,古代對這些是特別有講究的,比如說古代的死刑犯斬首一般時間定位午時三刻,那麼為什麼要定在這個時間呢?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的死刑犯,斬首時間為午時三刻,其原因竟然是這樣。
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重刑犯被判處「斬立決」,然後就被拖到刑場裡面去準備行刑。但其實「斬立決」並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斬了,而往往是要等上好幾天甚至是幾個月,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中的原因其實很多很多,其原因也真正包含了中國人從古至今的規矩一定不能忘。
其實古代對於行刑的時間是非常講究的,在絕大數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時間的。一般來說,多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所謂「秋後問斬」。《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規定,每歲立春後至秋分不得決死刑,另外24個節氣日、國慶節、皇帝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也不能殺人。那麼為什麼古人偏偏喜歡秋後算帳呢?這就是和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就是說人的行為要順應天意,不可逆。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這時行刑才能順應自然界肅殺的意味,所以古人一般喜歡秋後算帳。
皇帝貴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所以處決犯人也要避開重要的天時。那麼古人行刑更為注重的「午時三刻」又有什麼講究呢?"午時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點左右,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代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十惡不赦的極度重犯往往選擇在這個時間處斬,用旺盛的陽光壓制讓他連鬼都做不得,對死刑的講究體現的不僅僅是法律,更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對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那麼古代被斬首後的人腦袋還有意識嗎?記得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很多原來的貴族人士都成了被革命的對象,又有很多人被執行死刑,但是有個人死還要做這個實驗,就驗證了一下身首分家之後大腦還有沒有意識,他提前跟儈子手交代了一聲,如果自己頭掉了還在眨眼說明還有意識,而當他的頭被砍下來之後儈子手一直盯著他觀察,果然發現他還在眨眼睛,一直眨了十幾次,然後這個實驗也解開了很多人的疑惑。
喜歡的話可以給小靜點點關注,並且轉發分析。後續為大家更新更有趣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