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封建王朝處斬犯人的標準時間點

2020-12-20 歷史小迷弟V

經常看歷史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午時三刻」這個詞非常熟悉,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橋段:時間已經到午時三刻,犯人馬上就要被處斬,此時往往會有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這個犯人就被救下來了。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指的是哪個時間點,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要了解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計時方式。

日晷

1、我國古代計時方法簡介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計時方法的描述,如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提到他的生辰:「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在當時不難理解,但是對於現在的我們如果不了解的話根本就不知道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對於年月日古人也早有定義,古人把晝夜交替的周期定為一「日」;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定為一「月」,即朔望月;年的定義大概是由莊稼成熟的物候形成的,《說文》中記載:「年,谷熟也」。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漸漸地形成了「歷」和「曆法」。《堯典》是我國古代一部記載曆法及其計算方式的一本書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本書。

確定了年月日等計時單位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便使用天幹地支和十二時辰的方式來計算時間,有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和紀時法。

紀年法,我們常常看到的或了解到的如貞觀元年、康熙二十年、乾隆三十六年等是根據皇帝的年號來計算年的。而每一年都有它自己對應的幹支年,如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為丁亥年,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為壬申年。

紀月法,古人紀月通常以虛數為紀,如一月二月三月,作為歲首的一月又叫正月,跟我們現在月份的計數方式基本一樣。先秦時代,每個月還有特定的名稱。《爾雅》說:「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餘,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

紀日法,古人以幹支來計日,幹支即所謂的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組合成60個單位,以甲子開始,以癸亥終。

紀時法,我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幹支紀年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辰

言歸正傳,現在說說午時三刻。

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說文》:「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時三刻約當日11點45分。

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砍頭呢?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正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國古代很多人民比較迷信,他們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個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處斬犯人

我想,在古代選擇午時三刻來殺人,無非也就是這兩種說法,而且很有可能,第一種說法佔很大的比例。

在觀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我們還會聽到一種說法,叫「秋後問斬」。古人認為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來源於《禮記·月令》,書中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西漢大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他認為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古代低下的生產力,人們不能夠很好的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因此他們往往會把這種情況歸結於某種力量,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力量,如我國古代的人們則相信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自然災害、瘟疫、豐年等等都是上天賜予的,人類的一切所作所為必須符合天意,也正是如此,我們在觀看古裝歷史劇或看古代的一些典籍時也就不難理解古人的某些行為了。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午時三刻 砍頭掐時間
    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在十字街頭法場上,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等在酒樓上的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盧俊義就走。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比如《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為神」,講任被判凌遲處死,押赴刑場,「只等午時三刻」。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古代問斬犯人為什麼要選擇在午時三刻?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橋段,當官的大老爺坐在涼棚之下,一手執筆,抽出一支令牌,在令牌上不知道畫些啥玩意,然後往地上一扔,旁邊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午時三刻已到,問斬!」為什麼所有的古裝影視劇都說在午時三刻問斬,而沒有別的時間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的死刑犯,斬首時間為午時三刻,其原因竟然是這樣
    而從古至今也都有死刑犯,所謂的死刑犯就是要被接受判處死刑的犯人,犯了命案或者特大案子才會受到這麼嚴重的處罰,古代對於死刑犯的方法大多都是斬首,但是斬首並不是宣判了立馬就斬的,古代對這些是特別有講究的,比如說古代的死刑犯斬首一般時間定位午時三刻,那麼為什麼要定在這個時間呢?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的死刑犯,斬首時間為午時三刻,其原因竟然是這樣。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裡面有什麼門道?
    在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問斬罪犯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我國古代的計時器主要是日晷、滴漏等。其中,滴漏一般是用銅壺盛水,標上刻度,將一晝夜分為100刻。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
  •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很多會選擇在這個時刻?
    大家看多了古裝劇,一定對犯人行刑的劇情太熟悉了,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而且每次要殺關鍵人物的時候總會在最後一刻沒有成功,不是有了皇帝或者上級官員的特赦,就是劫法場成功。那麼我國古代在選擇行刑時間上,為什麼偏偏是「午時三刻」呢?在這一時間行刑是有什麼講究和文化含義嗎?
  • 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古人做事經常會避開午時這個點,難道僅僅是因為迷信?
    了解歷史的人都清楚,在古代一旦犯了什麼大罪,不僅要承受牢獄之災,而且還隨時可能會被砍頭,電視裡就常見到,被押上去砍頭的犯人,後面還有監斬官看守,而旁邊站著的就是屠夫,威武兇猛,但是砍頭也有個規矩,那就是必須要在午正三刻斬首,這是為什麼呢?這個時間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 煙雨江湖午時四刻是什麼時候
    18183首頁 煙雨江湖 煙雨江湖午時四刻是什麼時候 煙雨江湖午時四刻是什麼時候 來源:網絡
  • 揭秘古代時辰:古人的計時方法——時、刻、更、點
    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辰正08:00巳時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巳正10:00午時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正12:00未時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未正14:00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目前,現代社會上的時間系統是「24小時制」,每天24小時,從0: 00到24: 00。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
  • 民間故事:行刑前的劊子手竟念念叨叨,犯人聽了忍不住回頭
    但是那些沒有傳承的,好比是縣城的另外兩家,只能活到三四十歲,或許便會意外死亡。所以,劊子手的待遇相當好,便是因為這個原因,畢竟殺生太多,也是一種罪孽。那兩家倒是時常探聽著李三一家,期望得到一些秘密畢竟誰都不想早死。
  • 《煙雨江湖》外賣小哥什麼時候出現 外賣小哥午時四刻任務攻略
    而在拉陶淵益入隊的前置任務鏈中有一個環節就是前往客棧找到外賣小哥,但是這個外賣小哥卻只有在特定的時點才會出現所以讓不少玩家都感到頗為費心。現在就為大家分享煙雨江湖外賣小哥午時四刻任務攻略。 在非正解的時間槍王客棧找到店小二詢問,都會得知讓玩家在每日的午時四刻前來才有機會找到他。 注意這裡的時間是指的遊戲內的時間,具體可以參看右側中央的時辰進度,而不是指玩家現實中的時間。
  • 聊聊封建時代的「禪讓式王朝更替」與「修史政治」
    小君昨天推送的文章《風流與血色並存的南朝》提到了魏晉南朝的禪讓式王朝更替。今天就有朋友在文章底部留言,表示對封建社會的禪讓式王朝更替很感興趣,要求小君把這個展開來說一說。作為回應,小君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封建王朝更替與封建政治文明延續的話題。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社會王朝更替頻繁,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話,光是記清所有的王朝就要花費不少精力。
  • 端午節之午時水
    瑣碎錄中記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