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問斬犯人為什麼要選擇在午時三刻?

2020-12-26 中華民俗花式講解磚家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橋段,當官的大老爺坐在涼棚之下,一手執筆,抽出一支令牌,在令牌上不知道畫些啥玩意,然後往地上一扔,旁邊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午時三刻已到,問斬!」為什麼所有的古裝影視劇都說在午時三刻問斬,而沒有別的時間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時辰。時辰是我國傳統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九十六刻,每個時辰約兩個小時,每刻鐘約為15分鐘。所以,按著這個算下來,午時三刻的話,應該是中午的12點45分!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問斬呢?有什麼原因呢?

古人挑選這個時間段的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有二:

第一,按照傳統的陰陽理論來說,中午時候太陽最足,所以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選擇在這個時候問斬,就是為了「闢邪」。在古代,如果是問斬十惡不赦之人,那麼,必定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這一時間段。

另外,為什麼午時三刻這個時間是陽氣最旺的呢?因為在這個時間,人的影子最短,說明了太陽正當中,也就是陽氣最盛的時刻。

第二,古人也有人道主義的思想。按照人的體感來說,午時三刻這個時間是人的精神狀態比較渙散的時間。古人選擇這個時間問斬,也許是為了減少被問斬人的痛苦吧。但是,到了問斬的時刻,還有人會困嗎?估計嚇都要被嚇死了!

綜上,這就是為什麼古人選擇在這個時間段來問斬了。

婚禮人禮婚 俗世論世俗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午時三刻:封建王朝處斬犯人的標準時間點
    經常看歷史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午時三刻」這個詞非常熟悉,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橋段:時間已經到午時三刻,犯人馬上就要被處斬,此時往往會有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這個犯人就被救下來了。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指的是哪個時間點,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裡面有什麼門道?
    在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問斬罪犯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我國古代的計時器主要是日晷、滴漏等。其中,滴漏一般是用銅壺盛水,標上刻度,將一晝夜分為100刻。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
  •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很多會選擇在這個時刻?
    大家看多了古裝劇,一定對犯人行刑的劇情太熟悉了,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而且每次要殺關鍵人物的時候總會在最後一刻沒有成功,不是有了皇帝或者上級官員的特赦,就是劫法場成功。那麼我國古代在選擇行刑時間上,為什麼偏偏是「午時三刻」呢?在這一時間行刑是有什麼講究和文化含義嗎?
  • 午時三刻 砍頭掐時間
    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在十字街頭法場上,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等在酒樓上的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盧俊義就走。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比如《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為神」,講任被判凌遲處死,押赴刑場,「只等午時三刻」。
  • 古代的死刑犯,斬首時間為午時三刻,其原因竟然是這樣
    從古代到今朝我們都知道都有法律,所謂的法律就是維護正義、捍衛正義、抵制犯罪。而犯了法的人都要接受到處罰,而接受處罰的重與輕其只要還是看犯的事的大與小來決定的。比如偷雞摸狗肯定比奪人性命要處罰的當然會輕一些。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揭秘古代時辰:古人的計時方法——時、刻、更、點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在古代,子時相當於晚上23: 00到凌晨1:00;丑時相當於凌晨1點到3點,以此類推,持續剩下的10個小時如下圖所示。在這眾多時刻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午時。
  •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秋後問斬,而不是其他幾個季節呢?
    即使在古代,也有對死刑犯的反覆審查。畢竟,人的生命是生命的問題。於是就有了一個緩衝期。在這個緩衝期的開始,並不一定是把所有的犯人集中在秋季死刑上,而是集中一個自由的時間進行再審複查,然後確定死刑,自然是集中在審訊上,而不是簡單地把所有的犯人集中在秋季死刑上。還有不同的任務要做,比如大喊大叫,各級幹涉,高層抽查。所以,「秋後問斬」其實相當於死刑判決前的上訴期。
  • 揭秘古代時辰:「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想知道這些,還要先了解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刻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 古人做事經常會避開午時這個點,難道僅僅是因為迷信?
    了解歷史的人都清楚,在古代一旦犯了什麼大罪,不僅要承受牢獄之災,而且還隨時可能會被砍頭,電視裡就常見到,被押上去砍頭的犯人,後面還有監斬官看守,而旁邊站著的就是屠夫,威武兇猛,但是砍頭也有個規矩,那就是必須要在午正三刻斬首,這是為什麼呢?這個時間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 古代劊子手行刑前,為何都往刀上噴一口烈酒?原來是有特殊講究的
    古時候行刑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在小說集和戲劇中,人們經常能夠見到或聽見在處死犯人時,官府的命官說:「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尤其是犯人被押在刑場,假如時間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間一到,才能問斬。為何行刑設在午時三刻?實際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水滸傳》透露的古代處決犯人的「良辰吉日」
    然後呢,午時三刻一到,三眼銃一放,喇叭兒一吹,鬼頭刀一舉,人頭落地戲就算收場了。午時三刻處斬簡單,省事,乾巴利索快。效率真高,看著解氣。過去有句老話,叫「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名導演呢?因為他們能洞察觀眾的心裡,準確把握觀眾的脈搏,對症下藥,先把他們忽悠瘸了,最後把他們忽悠捏了,成了自己的鐵桿粉絲,說啥啥信,這樣,好多導演的想法就會成為一部分人共同的想法,即使是錯的,說的人多了,好像就成了真的。「三人成虎」就是如此。回過頭來咱們再聊這殺人。
  • 中國有座城門,專走死人異常邪乎,上面刻三個大字,一般人不敢看
    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城市往往都是被高大的城牆保護起來的。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城牆留出四門,完全可以滿足城中的交通,一點都不會發生擁擠。當然,在現在社會城牆已經失去了實際作用,成為了阻礙城市交通的主要問題之一。當然,經常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肯定對斬首流程非常熟悉:犯人們被關押在囚車中運送到法場,然後午時一到,全部魂飛冥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