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午11:30,長寧來福士廣場東區8樓,年輕白領葉曉燕走進一家名叫「萬禾都市農場」的餐廳,點了一份48元的南瓜藜麥色拉當午飯。「南瓜糯,藜麥香,尤其是有機生菜,特別爽脆!我每周都來吃的。」
葉曉燕不知道的是,這些有機生菜之所以如此爽脆,是因為「活殺」:當天凌晨5點,位於崇明中興鎮的萬禾都市農場裡,工人就下地採收「葉帶露、根帶土」的生菜,早上8點包裝完畢後裝車全程冷鏈運輸,10點抵達長寧來福士廣場,被送到餐廳後廚,在廚師的巧手下被做進一份色拉。
從去年起,崇明開始探索蔬菜「兩無化」(無化學肥料、無化學農藥)生產模式,確定2家基地為蔬菜「兩無化」創建基地,萬禾即為其中之一。如今全區「兩無化」蔬菜年種植1000畝次以上,品種有杭白菜、生菜、青菜、芋艿等,深受都市消費者的喜愛。
「兩無化」蔬菜到底要怎麼種?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品質、產量到底如何?消費者願意「買帳」嗎?
「兩無化」蔬菜好在哪?
好吃又環保
7月1日,位於崇明港西鎮雙津村的上海泛信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內,一畦畦碧綠欲滴的雞毛菜地裡,每隔十來米就插著一根小竹竿,竹竿頂端插著一張張A4紙大小的黃版紙,黃版紙上黏有一個個菜粉蝶。「可別小看了這些黃版紙,這可是我們『兩無化』雞毛菜的大功臣吶!」合作社相關負責人支琳琳笑著告訴記者。
「雞毛菜葉易破洞」,是廣為人知的農業常識。由於太鮮、太嫩,雞毛菜葉容易被菜青蟲啃咬,往往要用化學農藥才能殺蟲,避免菜葉破洞。正因如此,很多人買雞毛菜時寧願買葉片破洞多的,因為這是「不使用化學農藥」的證明。但在泛信合作社內,不用化學農藥也能種出葉片無破洞或破洞小而少的雞毛菜,秘訣便是一張張黃版紙:菜青蟲是菜粉蝶的幼蟲,黃版紙把菜粉蝶黏住,加上殺蟲燈等設備的配合,能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大幅減少菜青蟲的滋生。
除了萬禾,泛信是目前崇明另一家蔬菜「兩無化」創建基地。支琳琳告訴記者,基地在生產模式上選用符合各季生產特點、抗逆性強的蔬菜品種,實施高質量有機肥+智能化水肥一體化管道追肥技術和物理防控技術,確保蔬菜種植過程中實現「兩無化」。
「兩無化」蔬菜好在哪兒?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張鋒告訴記者,傳統蔬菜種植模式對環境容易造成負面影響。以蘆筍為例,雖然經濟效益較好,但以往部分種植戶超標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廢棄物汙染嚴重,「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對生態環境壓力較大。針對這個問題,此前崇明已制定出臺綠色農業發展負面行為清單,通過清退淘汰、提升改造等方式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在蔬菜產業方面,針對土地不規範流轉、使用非綠色農藥、農殘超標等主體取消蔬菜政策補貼,並實行不規範種植清退整治行動。
「一方面,傳統蔬菜種植模式對環境易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生態環保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下,人們對蔬菜的新鮮、有機、安全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探索蔬菜『兩無化』種植。」張鋒說。
崇明農產品的「兩無化」始於水稻。2018年,崇明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崇明將來在農業生產中做到全島不用化學肥料,減少農藥的使用,最終不使用農藥」的工作要求,在全區水稻規模種植基地中遴選1萬畝,用來種植「兩無化」水稻。
為了種好「兩無化」水稻,崇明通過使用有機肥、少量生物農藥、太陽能殺蟲燈、人工拔草等方式進行種植,在一些合作社,「稻蝦」、「稻鱉」種養結合模式通過將低密度的水稻種植與低密度的小龍蝦、鱉養殖相結合,形成自然生態循環模式,大幅度降低化學肥料、農藥用量。
張鋒告訴記者,「兩無化」大米和「兩無化」蔬菜都是遴選技術成熟、管理有效、規模適宜、無不良記錄且已通過綠色認證的主體參與「兩無化」探索。「種『兩無化』大米的一些經驗,也能應用於『兩無化』蔬菜的種植上,比如都是整合國內外科研院所力量,組建『兩無化』生產專家團隊,制定高標準生產規程;都是應用智能感知、雲計算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實現農產品生產各環節全流程智能管控。」
「兩無化」蔬菜怎麼種?
拋棄「化學思維」
蔬菜的「兩無化」種植,並不是某一個環節的「兩無化」,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種植標準選定、農業廢棄物處理、種養循環、綠色農資管控等各方面。
農資商店該是什麼樣?在崇明,店鋪陳舊、店員年邁、貨品陳列雜亂無章的年代早已過去。崇明已形成由1個服務總倉和16個門店組成的綠色農藥肥料供應網絡,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手段,「農資新零售」模式已經悄然上線。
「傳統農業的一大不足,在於農資管控不精準。如果對農戶的農藥、肥料補貼和農戶的實際購買行為不掛鈎,『不管你怎麼用,先補貼給你再說』,難保不會有農戶把農藥、肥料低價出售或直接丟棄浪費,影響環境,而且傳統施肥用藥往往量很大,效果卻不一定好。」崇明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綠色農藥肥料供應網絡,所有門店實行信息化管理,可把全區農資進行一體化智能管控。
除了農資管控,標準化、規範化種植也很重要。「小香蔥,長度需在20釐米到30釐米,切須、無白斑、無病蟲害;紫甘藍,單顆直徑應為8釐米到12釐米,無黑邊、無焦心;雞毛菜,長度需在15釐米到20釐米,大小均勻,蟲孔直徑小於0.2釐米,單葉不超過3個蟲孔……」在萬禾都市農場,記者在一份《「兩無化」蔬菜檢查標準表》上看到各種蔬菜都有明確而嚴格的採收標準,表格上還要有包裝人員、主管、負責人、送貨司機四個籤名,寫明採摘日期、包裝日期和成品數量才能運出基地。
「萬禾農場目前確立執行65項標準,其中國標18個,行標20個,企標27個,包括種子標準,種植技術規範,農業投入規範,病蟲害防治規範等。通過標準化、流水線式的生產,可大幅提高『兩無化』蔬菜的生產效率。」黃震說。
蔬菜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如何處置?在崇明,兩個蔬菜「兩無化」創建基地各有絕招。
在萬禾,蔬菜秸稈通過種養循環來實現資源化利用:秸稈成為崇明白山羊的有機口糧,羊產生的羊糞添加生物菌種後腐熟發酵,製成有機肥,又能為蔬菜肥田,提高蔬菜品質。
在泛信,堆積如山的秸稈、菜皮,經過打碎、添加菌種等系列工序,再以長20米、寬4米、高2米的標準堆成一個個肥堆,在肥堆上覆蓋專用防水透氣的高分子覆膜材料,經過4周到8周發酵處理,最終可成為無臭味、無病菌的優質生物質基料肥料。「我們自己發酵製作的有機肥用於『兩無化』蔬菜種植底肥,肥力足,長出的蔬菜更茁壯健康。」支琳琳說。
無論化學農藥還是化學肥料,都有「見效快但隱患大」、「短期效益好,但長期弊大於利」的特點。崇明在探索「兩無化」蔬菜種植模式的同時,其實還在探索另一個「無化」——拋棄了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見影的「化學思維」,而用更長遠、更全面的「有機思維」去對待蔬菜種植。
支琳琳對記者坦言,蔬菜「兩無化」種植以後,產量多多少少會降低。「比如,出於控蟲的考慮,蔬菜要降低種植密度,要稀疏一些;有機肥、有機農藥是『慢工出細活』的,『藥性』往往沒有化肥、化學農藥強,在產量上也會有影響。」崇明區農業農村委蔬菜科科長陳丹也告訴記者,傳統種植模式下,小青菜的一年畝產量約為5噸,「兩無化」種植後,一年畝產量約為3.5噸。
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張鋒告訴記者,無須避諱「兩無化」模式下的產量降低,更不用因噎廢食,因為產量下降而停止「兩無化」種植模式的探索。「現在的人們往往不追求吃得多、吃得飽,而追求吃得精、吃得放心。雖然產量下降了,但『兩無化』蔬菜的品質提高了,更受消費者歡迎,『好產品』更能體現『優價格』。」
此外,以往在農業生產中的典型「化學思維」是小富即安、不捨得投入。有些合作社、種植戶用傳統模式種菜後有一定收益,便捨不得改進生產方式、捨不得在硬體和技術研發上投入資金。「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一定要通過標準化、科技化的路徑實現,基礎投入必不可少。」黃震說。
黃震告訴記者,為了種好「兩無化」蔬菜,萬禾都市農場把近三年取得的利潤都用在了技術研發和硬體設施升級上,包括自動化包裝流水線、農產品源頭追溯系統、農產品智能化管理平臺等。「不止把所有利潤都投了進去,我們還額外追加了投入,3年來一共在研發和硬體升級上花了6000萬元左右。只有這樣,『兩無化』蔬菜才能更好、更規範地實現規模化生產。」
「兩無化」蔬菜怎麼賣?
把農場開進商場
「崇明的農產品,坐著卡車出去,沒腔調;坐著小轎車出去,有腔調。」數年前,崇明區領導就對崇明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銷售方式有過這樣的憧憬。蔬菜「兩無化」種植之後,如何讓優質蔬菜「坐著小轎車出去」?
長寧來福士廣場東區8樓「萬禾都市農場」的餐廳,2018年4月開始營業,佔地2000平方米。黃震告訴記者,雖名為「餐廳」,但那裡有烹飪教室可以現場教做菜,有種植箱可以教種菜,有崇明土布展示區可供參觀,有養著崇明白山羊、羊駝、小白兔等動物的戶外親子活動區可供遊樂。「相當於是把鄉下的農場搬到市區的商場裡了,換一種方式賣農產品。消費者可以各取所需:白領愛色拉菜,小朋友愛羊駝,文藝青年愛崇明土布,大家都能在這裡享受到最新鮮的崇明『兩無化』蔬菜。」
這種「把農場開進商場」的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黃震告訴記者,他在崇明2000畝的農場,用了足足3年多才做到2000萬元年銷售額;而這個2000平方米的「商場裡的農場」,僅用了1年就完成了2000萬元年銷售額。「在市區大商場裡,48元一份色拉菜,不少消費者是能接受的。只要東西夠好,銷路沒有問題。」如今,店內48元一份的南瓜藜麥色拉已是熱銷榜第一名,周末一天可賣掉200多份。
目前萬禾的生產營銷模式是「基地+城市社區+宅配」。2012年以來,萬禾農業通過自建物流團隊以及與第三方合作,提供會員客戶宅配服務。「我們的會員都能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當天採的菜當天就能送到市區客戶家中。此外,我們還建立了萬禾農業公眾號,並與淘寶、微店等平臺合作,與線下供貨對接。」黃震告訴記者。
宅配式訂單農業,已成崇明「兩無化」蔬菜的主流銷售模式。支琳琳告訴記者,泛信也給合作社的300多名會員客戶提供了各種規格的「兩無化」蔬菜套餐,比如優惠價500元的「兩無化」套餐包括不少於9斤的時令蔬菜7樣、不少於3.5斤的精裝草莓一盒和5斤裝「兩無化」大米一袋。
「『兩無化』蔬菜附加值很高。比如青菜,進批發市場的青菜,田頭價一般在每斤1元,而泛信合作社的『兩無化』蔬菜,無論是青菜還是其他蔬菜,統一價格每斤30元,以會員宅配的方式銷售,顧客非常『買帳』。」張鋒說。
張鋒告訴記者,目前,崇明區常年蔬菜種植面積9萬多畝,綠葉菜種植面積3萬多畝,蔬菜年上市量70萬噸,蔬菜綠色認證率超過90%,綠色蔬菜生產方式已成為崇明蔬菜生產基地主流模式,全域綠色蔬菜產業體系已形成。在銷售端,崇明蔬菜銷售已經從田頭採購、批發市場、自產自銷等中低端銷售模式向電商宅配等中高端市場轉移。
記者了解到,目前,區內靜捷、日鑫等10多家合作社已與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線上新零售平臺建立了合作關係,日供應量約25萬單,產品包括綠葉菜、特色蔬菜等,優質生產基地的專業化種植水平、淨菜包裝加工能力等也逐步與新零售渠道商的需求相匹配。「未來,崇明的蔬菜將進一步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希望更多人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崇明菜。」張鋒說。
作者:茅冠雋(上觀新聞)
原標題:《知道嗎?你中午在高檔餐廳吃的色拉菜,是當天清晨在崇明農場裡「活殺」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