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九彩巷內的方聲洞故居
三個「九彩」命名的巷,形成一個扇形
海峽網11月22日訊(海都記者鄭靚 劉世泉/文 林丹/圖)提及九彩巷,您的印象裡,這裡是否是色彩斑斕,如虹一般?然而據《榕城考古略》,這裡原來是韭菜園,俗稱九彩園。
九彩巷,含九彩弄、內九彩巷與外九彩巷,如今是片祥和的生活社區,而時日巷內方家,曾走出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和東方傑出的女畫家方君璧,他們是當時福州傑出青年的代表人物。
尋常巷弄人家「蝦油」小鋪巧匠
「韭菜園,今俗作九彩園,名未詳何取。有二巷,合而出於小古樓街。」《榕城考古略》中的這句話道出了九彩巷的「前世」。
民俗專家方炳桂說,這塊地以種植韭菜聞名遠近,「韭菜」在福州方言中與「九彩」近似,約定俗成,竟然成了現在沿用的地名。
而所謂「二巷」,指今九彩弄和內九彩巷,「小古樓街」則指的是外九彩巷,西通北大路,往東北延伸連接鼓屏路,全長約400米。三條巷弄圍成一片扇形的區域,氣氛祥和。
昨日細雨,小巷氤氳。外九彩巷如今已找不著「古樓」的身影,兩側鱗次分布著糧油店、蔬菜店等,加上各種美食小吃,福州市井「蝦油味」頗濃,居民足不出巷,便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在外九彩巷靠近鼓屏路的巷口,一塊靠在路邊的牌匾上寫著:「補鞋、補傘、修拉鏈、洗鞋……」匾上僅維修項目就寫了8行。
這家店開了十幾年,店家黃師傅告訴記者,這段時光裡小巷格局沒有變,「如果真說大變化,就是前幾年進行景觀改造,刷白了牆,也加了一些景觀小品。」
內巷方家 走出熱血青年和傑出女畫家
從外九彩巷一拐,熱鬧的背面卻是清幽一隅,您可能不知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就是從這條內九彩巷走出來的。
據說,方家曾是大戶人家,宅子裡原有花廳、書房,庭院內有假山、魚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方家親屬遷居外地,房屋無人管理,均拆除改建。現存首進門頭房、六扇大門,並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緊閉的大門背後,埋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歷史書上稱,方聲洞自幼聰明機警、膽略過人、口才極好。1902年,方聲洞東渡日本進入陸軍學校讀書。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熱血的方聲洞毅然加入。
1911年初,孫中山準備舉行廣州起義,方聲洞爭取到運送軍火回中國的任務。起義爆發時,他奮勇當先。在雙門底孤身被圍,容無懼色,計殺哨弁兵勇共20多人,血流遍體而氣不衰,彈盡力竭而死。方聲洞彼時才25歲,他的遺體事後安葬於黃花崗。
方聲洞還有一個有名的妹妹方君璧,是第一位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中國女學生。福州文史研究者王勇堅說,方君璧14歲離鄉,到巴黎後,立刻開始上法語班,周末在蔡元培等老師的教導下學國文。她的《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入選當時法國最有名的巴黎春季沙龍,引起了轟動,方君璧被法國畫界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
責任編輯:蔣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