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紀實:黃花崗,多雲,氣溫21-29度,東北風1級,溼度80%。
廣州清晨的五時四十分天還不見亮,記得在東部城市這時已經大亮了,從賓館步行前往黃花崗。
每年秋季黃花文化節都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展覽。步行四公裡,天完全亮了,黃花崗公園大門清晰可見。雖然已是深秋,黃花節還未隆重登場,但園內松柏、蒼天古樹、花草等植被散發出的清涼味已經香滿園了。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又稱黃花崗公園,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是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紀念公園。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辛亥年3月29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由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攻打兩廣總督,經一晝夜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喻培倫等100餘人犧牲。同盟會員潘達微冒險奔走四方,由慈善機構出面收殮遺體,共得72具,合葬於此。潘氏死後,亦附葬於此。
黃花崗原名紅花崗,潘達微在安葬了烈士後,認為「紅花」不及「黃花」一詞雄渾優美,黃花即菊花,比喻節烈,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從此以後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
為了不走回頭路,從西門進入黃花崗公園,眼前是緬懷起義烈士的紀念碑長廊,最裡面是喻培倫的衣冠冢,其人曾研製炸彈,組織暗殺團,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灃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黃興的率領下隨林覺民、方聲洞等革命黨人攻入廣東督署,被俘後從容就義,為72烈士之一。
默默地行走在石板路上,耳邊仿佛能感受到當年烈士們的吶喊……
然後是龍柱,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下部雕刻鯉魚躍龍門。
往前是黃花亭,再往裡,一個四方池,當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也是紀念72烈士的,但沒有介紹,不知道什麼含義。
繼續往裡,是汪兆銘書的72烈士之碑,林森監製,林森二字應該是文革破壞了,旁邊還有胡漢民所書的題記。其實裡面不少石刻都有修補的痕跡,人名為主。
往中間走就是這裡的重點——72烈士之墓,同盟會廣州起義死難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並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據說1911年查出有姓名可考的烈士56人,1912年又查出16人,共計72名,1932年再查出烈士14名,總計86人,但加上無名烈士,犧牲的有百餘人。
懷著崇敬之心,走到墓前,鞠躬靜默!環墓一周,看著石碑上烈士的名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時光早已飛逝,黃花崗外已是繁花都市,但烈士的精神永存。
紀功坊峙立墓後,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72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書寫。
紀功坊後面是辛亥三月廿九革命記的石碑,另一側則是國民黨有功人員之墓。
最後,經過默池,走向正門走,大門上方「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金光閃閃。
烈士安眠的園陵,如今已成為市民們休憩遊玩的公園。一大早許多老人或帶著小孩玩耍,享受著天倫之樂。或來晨運,或有打太極,或有三五個在一起練嗓子的,也有十來個聚在一起跳廣場舞的。小孩的打鬧聲,老人的歌聲笑聲,音響傳出來的舞曲聲,讓這座莊嚴靜謐的園陵很有幾分熱鬧。也許長眠在此的英烈因此而欣慰,當年奮力追求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嗎,人民幸福祥和。
費用:車票 218元,餐費50元,住宿100元,合計368元。
10月16日(周五),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