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期貨消息 2018年1月20日,由和訊期貨主辦的第十五屆財經風雲榜期貨行業頒獎典禮暨第五屆創世紀期貨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召開。本次論壇以「轉型升級,共融發展」為主題,邀請期貨及衍生品業內各位重磅嘉賓、專業機構代表及行業人士匯聚一堂,共襄盛會,共謀未來!和訊期貨現場圖文直播報導。
浙商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軍,邁科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晴和、宏源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化棟、長江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顯榮、方正中期期貨有限公司總裁許丹良參與圓桌論壇,現場以「場外業務與資產配置的機遇」為主題進行討論。
胡軍: 場外交易太重要了,如果說把這個案例給到財政部,現在我們國家這麼多錢在財政部手裡。如果說能夠實現這一點,我相信對我們國家的戰略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這裡面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剛剛說到「瓶頸」,現在還沒有到「瓶頸」的時候。先進一點的公司,剛剛伸出一隻腳,大部分的公司連一隻腳都不知道怎麼抬。現在真正的瓶頸是如何邁出這一步。
姜晴和:我想講六個字:定位、特徵、方向。定位。我認為今天的傳統就是昨天的創新,今天的創新可能就是明天的傳統。所以創新的步伐是永遠不能停歇的,而且創新永遠都是相對的。比如說海外市場,現在我們國內認為是創新業務,實際上在國外早就是傳統的了。場外是場內的補充,都是市場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特徵。場內市場是一個標準市場,場外市場是一個個性市場。場內市場是一個基礎市場,場外市場是一個衍生市場。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各家公司的發展模式不一樣,發展方向不一樣,團隊在專業方向上也有所不同。
方向。既然我們有這麼多的不同,我們未來的場外市場就需要大家針對自己的特點和特徵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比如說我們是以做貿易項為背景的,我們在倉單交換、風險服務、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要多做工作。
王化棟:金融基礎資產對應的金融場外期權個性化的衍生產品,也是期貨公司的專業所在,也是我們的專業領域。前幾天我們的一個老領導找我,跟我聊起這一塊,他問我怎麼看待這一塊業務?我認為這一塊業務是我們期貨公司不應該放棄的。除了以商品為基礎的場外期權,以金融資產為對象的場外期權,也應該是期貨公司和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未來所經營的內容。希望這一塊可以為期貨公司帶來新一輪的利潤和收入增長。
譚顯榮:場外市場對於期貨公司或者說推出場外期權業務的金融機構來說,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期權價格和對衝成本之間的比價。所以對衝人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把這個業務發展好,一定要提升自身應用複製或者是模擬一個期權的能力,如果說這個能力不夠,這個業務發展一定是受限制的。這取決於我們能力的提升和人才的培養等等方面。
許丹良:剛剛大家談到了期貨公司突圍方向,我認為期貨公司突圍最好的方向是風險管理,而不一定是財富管理。因為就財富管理而言,我們先天就不是證券、銀行的對手。因為論規模我們的先天稟賦就沒有那麼大的規模,但是風險管理市場巨大,是我們的專長。我們的子公司實力現在還遠遠不夠,所以我提一點倡議,我希望把風險管理子公司牌照回歸到期貨公司,由期貨公司真正把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在我們的層面可以落地做實。
以下為文字實錄:
接下來即將進入第二場圓桌論壇:場外業務與資產配置的機遇。本場圓桌論壇的主持人是:和訊網金融衍生品事業部內容總編謝瀚瑤女士。本場圓桌論壇的嘉賓他們是:浙商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軍女士,邁科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晴和先生、宏源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化棟先生、長江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顯榮先生、方正中期期貨有限公司總裁許丹良先生。
有請各位。
謝瀚瑤:非常榮幸,今天可以主持第二場的第二論圓桌環節。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 場外業務與資產配置。我們知道今年場外業務規模有爆發式的增長,今年場外業務規模已達到1500億元,而去年只有25億元,如此爆發式的增長,各位領導認為場外業務增長的原因是什麼?爆發式的增長能對我們期貨公司業務其他業務有什麼樣的帶動作用?
胡軍:我的理解,期貨行業這兩年其實一直在做場外業務,最近有一個品種基本上被期貨子公司包攬了,那就是橡膠。現在做的混合膠和天然膠的庫存基本上都在基差貿易手中。2017年開始的場外期權業務做的也很大,從規模上來看,整個場外業務的發展之後,我們以前把他分開來,基差歸基差做,場外期權歸場外期權做。未來的發展,基差和場外如何融合共同服務實體經濟上,要更多的進行推廣。我想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謝瀚瑤:姜總,您有什麼樣的看法?
姜晴和:首先感謝和訊網,感謝大家。我想講六個字:定位、特徵、方向。
定位。上一輪圓桌會議大家對創新和傳統業務做了深刻的表述和探討。是我認為今天的傳統就是昨天的創新,今天的創新可能就是明天的傳統。所以創新的步伐是永遠不能停歇的,而且創新永遠都是相對的。比如說海外市場,現在我們國內認為是創新業務,實際上在國外早就是傳統的了。場外是場內的補充,都是市場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特徵。場內市場是一個標準市場,場外市場是一個個性市場。場內市場是一個基礎市場,場外市場是一個衍生市場。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各家公司的發展模式不一樣,發展方向不一樣,團隊在專業方向上也有所不同。
方向。既然我們有這麼多的不同,我們未來的場外市場就需要大家針對自己的特點和特徵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比如說我們是以做貿易項為背景的,我們在倉單交換、風險服務、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要多做工作。
譚顯榮:我覺得最核心的是兩個基本因素。
一、期貨是標準化產品,與針對現貨市場多元化需求之間有不對稱性。相對來說,場外期權是更為適合的。
二、股指避險功能受到限制之後,2017年股票市場有很多機會,大家為了規避價格風險,想鎖定比較合理的價格,很多都去了場外期權的方式。這兩點引發了期貨行業2017年場外市場爆發式增長。基於我的理解,還是股票的量最大,商品這一塊絕對量不大,但是整個發展速度和大家的認知來看,2017年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
謝瀚瑤:那麼如何利用場外市場打好創新組合拳?
譚顯榮:場外市場對於期貨公司或者說推出場外期權業務的金融機構來說,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期權價格和對衝成本之間的比價。所以對衝人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把這個業務發展好,一定要提升自身應用複製或者是模擬一個期權的能力,如果說這個能力不夠,這個業務發展一定是受限制的。這取決於我們能力的提升和人才的培養等等方面。
謝瀚瑤:王總,您有什麼樣的見解?
王化棟:2017年是期貨行業的元年,一個是商品期貨,一個是場內的商品期權,另外一個是場外期權。場外期權大規模的增長,當然這個規模和國際相比,和場內交易相比還有差距。從國際成熟市場來看,我記得2013年我們到美國考察,其場外市場成交名義規模是場內的十倍左右。場外市場現在之所以快速發展,從國際市場來看,就源於場內市場是一個標準的市場,標準的市場與客戶的個性化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帶來了要滿足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必須要通過金融機構,把金融機構用工具和資源形成個性化產品,來對衝客戶風險,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利用個性化的需求帶來了場外衍生品的快速發展。
從這十幾年國外成熟市場來看,場外衍生品是一個快速發展年。場外衍生品的發展也給這些投行為代表的,包括一些國外的期貨商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能力點。我想這可能是2017年我們場外業務快速發展的原因。但是大家從另外一個層面可以看到,其實我們期貨公司的場外期權業務還是以期貨子公司為主體展開的。其實證券公司在2017年也做了大量的場外期權業務,他們是圍繞著股票等金融資產展開的,據我了解中信、中金、銀行等幾家券商,去年所帶來的收入都在10億以上,名義金額在2500億左右。收入比期貨行業2500億名義金額所帶來的收入高很多。
金融基礎資產對應的金融場外期權個性化的衍生產品,也是期貨公司的專業所在,也是我們的專業領域。前幾天我們的一個老領導找我,跟我聊起這一塊,他問我怎麼看待這一塊業務?我認為這一塊業務是我們期貨公司不應該放棄的。除了以商品為基礎的場外期權,以金融資產為對象的場外期權,也應該是期貨公司和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未來所經營的內容。希望這一塊可以為期貨公司帶來新一輪的利潤和收入增長。
許丹良:剛剛主持人談到場外市場規模很大,但是實際上大嗎?你看看國際上場外市場的規模就知道了,剛剛提到了是場內市場10倍以上,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是多大的規模?另外我們說期貨市場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很好了。但是實際上我們說只是標準化產品在交易所當中的60個品種,覆蓋了大宗商品的產業鏈。我認為這一直都是在量變的積累,而中國的期貨市場,什麼時候實現質變,那就是我們利用場外市場把場內市場產品可以有機結合起來,為產業提供個性化全方位的服務。
目前我們期貨公司可以做的事其實只是經紀業務,我們服務實體經濟還是落地在子公司,2017年我們剛剛展開手腳試水第一年,達到了如此公司。我們的子公司和產業客戶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這個市場第一年就可以達到這個規模,一方面是市場合力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產業客戶面對市場價格波動本身就有這樣的需求,而且表達了強烈的風險管理的願望和需求的願望。我們的產業客戶能不能利用場內交易基礎品種進行風險對衝?我認為能力不夠。大家想,從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很多的風險管理需求,沒有一個是標準化的,可以和場內品種結合起來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子公司要幫助他們把這些風險和場內品種結合起來。產業客戶的需求是規避價格大幅度波動帶來的風險敞口,同時他還希望對於價格大幅度波動,能夠製造一部分的風險收益,推翻了原來傳統的套期保值的思路,以前套期保值的思路是讓利潤平滑一點。現在既要規避風險,還要在價格波動時掙的到Delta收益。而我們為他們提供服務,分散了風險,但是我們的訴求不是掙Delta收益,而是掙波動率的收益。我們和產業之間是一種有機結合,是一種長期共存穩定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有產業的需求,有專業的服務,場外市場會快速擴展,發展規模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今天我們場內交易可以超過美國的場內交易規模,我們的場外交易也一定可以。
謝瀚瑤:現在我們場外業務規模雖然有了快速增長,但是和全國經濟總量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既然未來還有這麼大的發展空間,風險管理子公司目前還需要克服那些問題才可以實現這個美好的期望?
許丹良:很好的一個問題。中國期貨行業服務實體唯一通道就是在子公司落地,因為期貨公司做不了。但是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什麼?中國的期貨行業幾百億淨資產,三萬多人。用我們整個期貨行業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服務都不匹配,更何況我們的子公司。我們的子公司100億淨資產,一千三四百人的規模,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而這個市場是非常大的。
剛剛大家談到了期貨公司突圍方向,我認為期貨公司突圍最好的方向是風險管理,而不一定是財富管理。因為就財富管理而言,我們先天就不是證券、銀行的對手。因為論規模我們的先天稟賦就沒有那麼大的規模,但是風險管理市場巨大,是我們的專長。我們的子公司實力現在還遠遠不夠,所以我提一點倡議,我希望把風險管理子公司牌照回歸到期貨公司,由期貨公司真正把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在我們的層面可以落地做實。
現在我們的狀況是什麼?我們子公司在前沿,服務於實體。但是他的人力不夠,資金實力不夠,又不是金融機構,銀行又不給他授信,我就無法給他擔保,因為要隔離。5年前設立這種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擔心風險波及整個行業,所以要物理隔離。但是現在這條路已經走出來了,而且國外也證明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十九大又提出金融必須服務實體經濟。如果說不能把牌照回歸到期貨公司,至少要打通我們和子公司之間的通道,可以幫助他們做風險管理。現在我們監管是穿透管理,他們出了問題我們要承擔連帶責任的,這和監管又有悖論。我們希望藉助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環境,推動條例改革變化。老條例把子公司牌照加進去,把自營放開,我們服務實體一定比現在做得更好。
主持人:王總,您覺得風險管理子公司未來擔子重嗎?
王化棟:其實這個公司我覺得是在原有期貨公司標準業務基礎上的一個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實際上是對我們期貨公司經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的資源整合配套能力的考驗。如果說沒有專業能力的公司,我們是經營不下去的。如果說沒有綜合配套公司,這個公司也不可能有好的營收。從目前子公司情況來看,有兩類。一方面,大家認為我是從專業工具出發,利用場外的工具設計相應的產品。另一方面就是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或者說產業客戶,比如說永安資本去年做的很好,他們是從產業客戶期限角度出發的。這樣從客戶的需求和子公司的資源進行整合。
我自己認為,應該說兩個路徑都對,但是實際上最後兩個缺一不可。作為一個子公司而言,對我們的考驗一個是我們的專業性,我們的專業能力,他不僅對我們的管理是考驗,對風險控制是考驗,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的工具,我們的產品等等的考驗,我們所做的很多業務實際上國外銀行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為驅動的自營交易。實際上客戶是我們的交易對手。這樣的情況下,你如何做出對衝價差,你把成本刨去,你有收益,你把風險控制住。這就要求我們非常強的專業能力。這是對我們子公司專業能力的考驗。這方面我們首先面臨專業人才,這個專業人才可能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金融工具,還有客戶個性化需求,場外場內產品等等都要了解和結合的東西。
另外還有資本,現在子公司的資本,因為它是期貨公司子公司,但是期貨公司又不能給他做擔保,它是一家孤立的子公司。這個時候對它的資本是非常大的考量。因為我們做的是公司的資源整合,公司上下遊的產品,包括客戶的資源,有的客戶需要我們基金、資本的支持,沒有資本,沒有錢是沒有話語權的。,但是子公司現在在資金上有很多的困難。期貨公司不能給他擔保,作為股東而言,就很難在這個價值鏈上整合。
過去期貨公司一直是在嚴監管下標準化的經營,我們固有的模式,風險的戰略理念和經營這種非標的個性化業務,包括我們的決策機制、公司風險偏好,都要適應我們子公司的管理和決策,這也是一種考驗。因此人才、資本、經營管理都是對我們子公司的約束。
我非常贊成許總講到的,人為的東西能不能解決,我們自己人為設立的,我們自己行業設立的藩籬能不能先自己拆掉。後面內在的專業能力、資本,這需要股東、期貨公司、市場來解決的。這些我們內外結合,找到我們子公司發展的一條路徑。只有子公司充分發展,期貨公司的個性化經營和差異化的經營,期貨公司新的商業模式都可以走出來。
謝瀚瑤:譚總,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經營模式分享給大家?
譚顯榮:風險管理子公司這兩年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當中,按照證監會倡導的幾種業務類型而言,比如說代理套保、聯合套保、倉單質押等業務各家公司都做得不錯。對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這方面的案例很多,基本上每家公司這些方面都做得比較好。
實際上我們風險管理子公司面臨三個方面的先天不足。
一、定位不足。風險管理子公司到現在的定位都是一個怪胎,既不是金融機構也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貿易企業。有人說它是金融公司,不對。它應該是基於期貨市場功能的一種延伸的特殊的準金融企業才對。這個定位的錯誤,導致我們的銀行、稅務、監管各個方面對公司認識不一樣,限制了公司的發展。
二、人才不足。我們的期貨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前我們說要做現貨領域的期貨專家,期貨領域的現貨專家。這才是風險管理子公司能夠去做風險管理的服務商和供應商。但是我們的人才不足,這就直接影響了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發揮期貨市場功能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監管趨嚴,在嚴監管環境下發展創新業務有先天不足。期貨本身就是高度標準化的,風險管理子公司想在這個基礎上發展非標化、多樣化的產品滿足客戶要求,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業務範圍受到了大量的限制。比如說場外業務,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們說的商品期權和場外期權,還有期貨市場標準化以外非標的衍生品市場,或者說我們把標準化市場進行分拆和現貨市場進行對接,這種真正的場外業務是需要風險管理子公司實現的。而我們想做做不了,不能做。
因此,我認為風險管理子公司是怪胎,包括在中期協開會我也會談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把它放開發展,這樣才有希望,否則越往前走,限制會越多。
謝瀚瑤:接下來我想問一下姜總,資產管理子公司的情況現在比較尷尬,您有什麼樣的思考?
姜晴和:我還是想講三點:現狀、困惑、出路。
現狀。大家講場外市場未來的發展,剛剛各位都談到了,確實前景非常好。但是我們說前景很美好,現狀太骨感。第一個是我們的子公司資金實力不足,第二是政策原因,第三是我們場外市場的很多業務都要依託於我們的子公司做。因為母公司的管理法規和規章特別清晰。尤其在大的監管背景下,變通餘地非常小。但是子公司本身的資本實力,而且它確實是一個怪胎。我們本意是用有限公司的辦法來割斷我們的風險,但是現在我們的管理又把它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在管,而它又不是金融機構做的是場外個性化服務,在管理之間就存在了矛盾。
困惑。以我們而言,我們原來是做現貨貿易為背景的公司。我們和券商背景的朋友交流,他說你們做子公司有一些優勢,實際上是張家不知李家苦。2015年,我們子公司做銷售做了100多億,應該是比較大的。但是在2016年上三板的時候出現問題了,因為有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因為我們本來設立子公司的初衷就是利用母公司的優勢去服務產業經濟。但是目前的政策又限制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聯繫。
出路。一個是政策,一個是市場。政策方面,比如說我們剛剛談到它就是一個怪胎,既然你設立了它,就要有一些個性化的,甚至是規避現有對母公司管理的一些約束,讓它放開去做。現在又要管理母公司的方法管它,就會讓它走不動了。而且期貨公司母公司理論上來從經營角度講不需要那麼多資本金。但是從防控風險角度來講,資本金是必須的。但是子公司要提供流動性必須要有資本金支持,因為沒有錢,自己怎麼放大呢?我們是子公司的股東,但是股東不能為子公司做擔保,股東的錢他是用不了的。如果說把母公司投資到子公司,又受到金融管理的限制。目前讓一個小孩去做一個未來大人做的事,還是力量有限的,因為他身體太弱了,做不了。而且他又是一個既受學校管也受家長管的孩子。所以他走起來要麼是家長覺得他走得不好,要麼是學校的他走得不好,所以他就不知道怎麼走了。未來隨著一步一步積累,可能大家會有一些共識。2015年以前我們最多提的是創新,2016年是監管,2017年我們提的是回歸本業,既然要回歸本業,就要給他一片天空,一片土地,讓他飛,讓他走,否則他走不動也飛不起來。
胡軍:說一個案例,今年大豆的價格從3800跌到3600,我們大豆保險保了5個半月,平均賠給農民120塊錢,最多一個農民賠了170塊錢,基本上60%下跌覆蓋到了。如果說不是用我們這樣的方式來接觸農民問題,靠我們原來財政部的收儲。假設今年按照3600收儲,財政沒有給一分錢農民補貼,因為跌到了3600。我們按照農業貸款算利息,4%是最少的,那也要一百四五十的成本。另外是倉儲費,放一年,大豆期貨交割倉庫5毛錢一天,實體經濟便宜一天,總要1毛錢一天的吧。一年下來36.5。還有損耗,還有陳化問題。我這麼算一算,300塊/噸的成本。農民還一分錢好處沒有拿到。而我們的做法農民一年人均120元拿到手了。如果說按照傳統的方式,農民一分錢好處沒有,300塊/噸的成本我們還沒了。
場外交易太重要了,如果說把這個案例給到財政部,現在我們國家這麼多錢在財政部手裡。如果說能夠實現這一點,我相信對我們國家的戰略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這裡面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剛剛說到「瓶頸」,現在還沒有到「瓶頸」的時候。先進一點的公司,剛剛伸出一隻腳,大部分的公司連一隻腳都不知道怎麼抬。現在真正的瓶頸是如何邁出這一條腿。
第一,農業保險我們走到現在,如何讓財政部、國務院知道我們做的事,我們期貨做了貢獻,財政部要知道,農業部要用起來。如何讓市場各方,由需求方來使用這一塊,這需要行業共同努力。
第二,我們現在少量公司在做這個事,我們也很擔心,一條腿剛剛邁出來,監管也在看你怎麼走,這裡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黑龍江大豆,整個黑龍江大豆幾百萬噸,如果說我們都給保了,一個期貨子公司你可以開多少倉,可以做多少對衝?這當中的監管會不會有問題?會不會一條腿還沒有邁出來就給你叫停了?還有配套套保等各項措施怎麼跟上。還有期貨公司自己實力怎麼增強,現在個別公司在做,當大家都在做的時候,場外期權這個業務是一種對衝風險。風險管理子公司基本上就是幾個億的註冊資本,一旦接了一個大業務,單筆業務出現比較大虧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承受能力?我們現在用波動率,我們的研究能不能跟得上波動率的變化,如果說看錯了,造成比較大虧損的時候,你能不能兌現?所以我覺得這個裡面,我們不是說「瓶頸」而是在找突破。就是到底這個腳怎麼走?
未來看,我們很樂觀,無論如何,期貨行業和現貨行業最大的區別在哪裡?期貨行業是一個沒有日子的行業,你沒有退路只能往前走。所以對期貨行業而言,場外期權的業務無論如何都要往上走。這一次習總書記十九大報告很大篇幅談到我們要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中提到六點,其中一點是鄉村振興戰略、一點是區域局部平衡。這兩點就是我們期貨行業要做的事。先讓實體企業轉型升級得以實現,我覺得我們這樣去做了,整個行業有出路了,整個企業經濟轉型實現了,整個國家戰略達到了,未來整個前景看好。
謝瀚瑤:時間的關係,我們最後一個問題。各位老總用一句話談談2018年,你們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好期貨行業應該做的事。
胡軍:2018年,金融行業四大板塊:一是支付銀行做的,二是投融資證券和銀行共同做的,三是風險管理期貨行業做的,四是財富管理。所以2018年,期貨行業做好兩件事,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
姜晴和:各個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和所長,我們怎麼好自己的事呢?根植於組織中,一定百花齊放。
譚顯榮:期貨行業2018年還是要不忘初心,堅守職責。從發展的角度,18從中國傳統來說是「要發」,又是狗年,要「旺」,我們對2018年期貨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王化棟: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提出建設中國期貨市場30周年。1988年國務院文件提出要建立期貨市場。我覺得十九大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期貨市場就是在改革創新當中突破出來的新的市場,新的工具,期貨行業也是一個新的行業。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這個行業的創新和突破給予更多的容錯和試錯的勇氣和機制。
許丹良:剛剛大家談了場外、前景和困難。充分體現期貨行業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2018年,我呼籲一下,希望期貨協會可以先站出來扛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旗,率先推動行業變革。
謝瀚瑤:2017年期貨市場曲折發展,擁抱實體經濟始終是根本目標。那麼為了建設一個更高效的全面的多層次衍生品市場,商品與金融,場內與場外,期貨與期權需要共同發力,多點開花。我們也希望在已經到來的2018年場外衍生品市場在防範風險的主旋律下,在期貨公司、交易所及各類機構及個人的參與下能繼續提速,保持良性發展的態勢,感謝大家。
(責任編輯:邵一迪 HF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