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我們都曾是個很不錯的小孩

2020-12-23 大音聆聽

就在不久前,96歲的林良爺爺在睡夢中永遠地睡去了。

曾經,他在世上為人們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就像是春日燦爛的陽光溫暖了一代代人,也是他告訴了每一個迷失的我們:我們曾經是個多麼好的小孩。

林良是臺灣兒童文學的領航者,被譽為「臺灣現代兒童文學之父」,同時也是臺灣地區兒童文學界公認的「常青樹」、「大家長」。當然,他還是我們心中永遠敬愛的「小太陽」、「林爺爺」。

從上面兩首作品中,我們能看出林良那清新雋永、帶有淡淡幽默的文筆風格,猶如田間夾雜著泥土的微風,溫柔而帶有孩子氣息。細細品嘗又覺得如沐春風,充滿了對世界的寬容和理解,這些可愛的文字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會讓人們聒噪不安的心靈慢慢安靜下來,靜靜地欣賞世界的美好。

臺東大學林文寶教授曾評價林良的作品:

猶如中國太極的拳路,在行雲流水的套路中,有著勻稱的呼吸,舒緩的節奏和到位的文字。乍看之下中規中矩,端詳才知其溫柔敦厚,不含糊虛弱,反而展現著渾厚內功,拳拳到肉,卻總能轉暴戾為溫柔,不血不腥;他的沉穩收斂,一派輕鬆寫意,無意間就使得讀者安靜下來,汲取風景。

林良先生創作了大半輩子,僅憑著手中一支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尤其是兒童文學,他這一生幾乎都在為兒童而寫,以至於在他心中一直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哪怕到了80歲仍然紅光滿面,興致勃發。

林良先生曾說,他每次創作的時候身邊仿佛圍繞了一群性格各異的小孩。

就是這樣充滿童心的林良,成為了「臺灣兒童文學的第一人」,也成為了孩子們心中最溫暖的陽光。

如今斯人已去,他仍然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璀璨絢爛。

一個人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像林良先生這樣自帶陽光的人,他的經歷裡也曾匯聚過許許多多的溫暖。而且,這顆「小太陽」從他小的時候便開始閃閃發光了。

林良受其父親的影響,從小喜愛看書。周末的時候父親常常帶他去書店購書,而且每次一去就會沉浸在書本裡無法自拔。當父親沒空的時候,林良也會自己一個人跑到書店去,捧著一本書站在角落裡著了魔似地看起來。

有一次林良在書店看書,因為看得入迷結果站了一整天,直到兩腿都發軟了,於是他開始像丹頂鶴那樣站立起來,先站一隻腳,這隻腳站累了,又換另一隻腳。

等到天黑的時候,林良還在站著看書,這種一股勁的求學精神打動了書店的經理,他招呼林良進去辦公室坐著看,這讓年幼的林良很是感動,一向安靜內斂的他,在離開的時候主動向書店經理深深地鞠了一躬,並且認真道謝:「謝謝,再見。」

熱愛讀書的孩子思維也縝密得多,情感也豐富得多,林良就是那樣。他曾經也會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感到迷惘,會反思自己的不足,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及時改正,學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高中的時候,林良曾在本子上提過一個問題遞交給校長,他問:我不懂得怎麼樣跟別人和睦相處。於是校長建議他去看看《卡耐基處世教育》,而聰慧的林良很快便在那本書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如果自己可以虛心一點,放下過多的自以為是,放下多點執念,認真傾聽和思考別人的意見,這樣就能與他人相處得更好。

林良從小就在人們美好的善意中長大,因為生活中那些熱心人們的幫助,他漸漸便成了一個熱心腸的人,也更加懂得體諒和理解別人。

除了外在較好的環境,家庭的溫度更加重要。而這一點,林良的父母做得很好,雖說他們沒有過多的言傳身教,卻能夠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深深影響著孩子。其實很簡單,他們彼此特別相愛,也是這深沉的愛紮根在林良的心中。

林良曾回憶道:「母親也曾經為一件事傷心落淚,要找人傾訴,那時候父親一定會坐在旁邊安慰她。父親也曾經為某件事難過,要吐露他的心事,母親就會在一旁聆聽,一邊為他倒杯茶。在那個時候,我就會有一個錯覺,以為父親是母親的父親,母親是父親的母親。」

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長大,該會是多麼幸福?以至於林良成了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依舊快樂得像個孩子。

現在的我們還沒來得及跟童年告別就已經長大了,也許已經成了父母,成了長輩,忍不住感慨歲月不留人,有一天世界也會變得蒼老。

也許我們的童年並沒有充盈那麼多的愛,但我們仍然可以把充足的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也許我們來不及成為一個好孩子,但我們卻來得及成為一個很好的大人。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有機會重新長大,重新找回當初美好的自己,再次擁抱幸福,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等到那個善良的林良長成了大人,後來也就成為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他從父母那裡學到的關愛子女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下一代,讓他們也能在這溫暖的世上走一遭。

在林良先生編輯的《小太陽》一書裡曾詳細地描述過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在這一個個充滿溫情的小故事裡,我們總能找到生活酸甜的影子,偶爾會心一笑,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個小幸運。

林良先生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是這樣描述的:

她的小被窩裡好像有一部小印刷機,印出一份一份淺黃深黃潮溼溫和的尿布。我們一份一份接下來,往臉盆裡扔。因此,阿釧的眉頭皺了,阿釧的胳臂酸了,阿釧的脾氣壞了。她的印刷機使我們的臨時用人吃不消了。我們的臥室開始有釘錘的響聲,鐵絲安裝起來了,一道,兩道,三道,四道,五道,六道。她的尿布像一面一面雨中的軍旗,聲勢浩大地掛滿一屋。我們在尿布底下彎腰走路。

林良先生把孩子生活中的每個片段都生動地刻畫了出來,每一個鏡頭對他而言都彌足珍貴,就是連家長們懊惱的更換尿布,吵吵鬧鬧在他看來都是動聽的旋律。

這小嬰兒會打鼾,小嗓子眼兒裡咕嚕咕嚕響。她吃足了奶會打嗝,會伸個懶腰打呵欠,還會打噴嚏。我們放在床頭的育嬰書上說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們享受她給我們的一切聲音,這聲音使我們的房間格外溫暖。我們偷看她安靜時候臉上的表情,這表情沒有一絲愁苦的樣子。

這樣和藹的林良先生簡直就是個「女兒奴」,他無限地包容著孩子的種種,他覺得「這是人間最快樂的痛苦、最甜蜜的折磨」,他甚至願意這樣的「折磨」可以持續一輩子,「但願不分晝夜,永遠緊緊擁她在懷裡!」

林良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父親,他總是能理解孩子們的心情和感受,知道怎樣保護他們珍貴的童心。

《小太陽》中有這樣的記載:

星期天答應帶老二去看一場《流浪一匹狼》。她也答應讓我把書房的門鎖上,趕快把稿子寫完再出門,不來吵我。10分鐘以後,她來敲門:「爸爸,還剩幾行?」我告訴她還剩80行。再過5分鐘,她又來了:「還剩幾行?」為了表示有個進度,我只好告訴她:「還剩60行。」接著,「還剩幾行?」「50行。」「還剩幾行?」「20行。」「還剩幾行?」「9行。」「還剩幾行?」「一行。」「一行寫完了沒有?」「寫完了。」「走吧!」「走!」路上,她稱讚我寫稿子很快。我卻在計劃晚上等她睡了再動手寫那篇稿子。

換做是其他家長應該早就不耐煩或是大發雷霆了吧?現在的家長大多不願意把心思花在孩子身上,總是覺得孩子的事情無足輕重,過兩天就會忘了,比起他們的事情自己的工作會更要緊。

但林良先生非但沒有因為工作而推掉和孩子的約定,也不會因為孩子的煩擾而大發雷霆,而是溫和地回答著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像是跟孩子做一場遊戲那樣,細心耐心地呵護著她的心靈。

孩子的種種追逐打鬧在他的眼裡都變得美好至極,生活中瑣碎點滴通過他那可愛的文筆,變得活潑有趣,趣味橫生。

當父母也許是一件心力憔悴的事情,但也會是一件有趣而幸福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自己血緣的生命就像天使那般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期待著你帶給她無限的溫暖和寵愛,她活躍的小身軀似乎在說:「等長大以後,我會變成另一個你,如你一般地善良,如你一般地快樂。」

所以,如果你有幸成為父母,一定記得要當一個善良、快樂、美好而堅強的父母。你要充滿愛,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愛,你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

雖然會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要相信,孩子不會讓你失望,他們就像上天贈予你的寶藏,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取之不盡的光茫,足以溫暖你的餘生。

林良先生說他有三個童年,自己的一個,當父親時候孩子的一個,當爺爺的時候也算一個,所以他一點也不害怕變老,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歲月算什麼,歲月是淡淡的光影,只有童年才是貫穿一生的。」

1992年,曹文軒在臺灣見到林良後,用四個字來形容他:去淨火氣。

有一次,桂文亞和80多歲的林良一起去咖啡館,當問林良喝什麼的時候,林良慢慢地說:「冰咖啡。」問他吃什麼,林良慢慢地說:「巧克力蛋糕。」下次再約的時候,桂文亞已經知曉,直接問:「林先生您要喝冰咖啡對嗎?」林良笑眯眯地說:「我要喝冰咖啡。」「您要吃巧克力蛋糕對嗎?」「我要吃巧克力蛋糕。」

林爺爺可愛的模樣總是讓身邊的人感動不已,他以一顆孩子之心面向生活,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的眼光。他為孩子們創造美好的詩歌,記錄下他們金光閃爍的童年,也留住了自己心中的童年:

簡單,純粹,有趣,有愛。

要相信,不論時過境遷,青絲變白頭,我們仍然有辦法守住珍貴的童心,重拾簡單的美好,做個一直長不大的孩子。

人生像是一輛單行的列車,誰也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或是停駐,就是那樣的,磕磕碰碰地前行,有過豔麗也常是憂鬱,幸好它的車廂足以讓我們載滿足夠的快樂,而後再慢慢卸掉那些亂心的煩惱。

從出發到結束,笑著,鬧著,哭著,哼著歌,盡情欣賞沿路的風景,靜靜地等候著風刻畫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任由著雨染白了頭上的每一根青絲。我們還是會笑著把夢提起,宛若當初,宛若從未長大。

如果可以,我們當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可好?簡簡單單,嚮往陽光,在什麼時間都愛開心,每天都有大笑的力量。

我們終將成為大人,所以請一定要善待心中那個長不大的小孩,不要忘了當初為什麼要長大,為什麼要出發。

相關焦點

  • 林良|我們都曾是個很不錯的小孩
    就在不久前,96歲的林良爺爺在睡夢中永遠地睡去了。曾經,他在世上為人們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就像是春日燦爛的陽光溫暖了一代代人,也是他告訴了每一個迷失的我們:我們曾經是個多麼好的小孩。林良先生創作了大半輩子,僅憑著手中一支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尤其是兒童文學,他這一生幾乎都在為兒童而寫,以至於在他心中一直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哪怕到了80歲仍然紅光滿面,興致勃發。林良先生曾說,他每次創作的時候身邊仿佛圍繞了一群性格各異的小孩。
  • 林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
    林良先生,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他寫作的文類,大致包括散文、小說、童話、兒童詩歌、論述等;他寫給大人看的散文或隨筆,大都用筆名──子敏發表;寫給兒童看的所有兒童文學作品,用的名字──林良,就是本名;這個原則,他一直沒有改變。
  • 林良:臺灣兒童文學的導師
    林良先生為提升兒童文學的發展不辭辛勞,後繼者無不以他為標杆,追隨他,以他在兒童文學的努力與成就作為榜樣。而讀者更是喜歡他清新雋永、帶有淡淡幽默的作品。在臺灣幾乎無人不曾讀過林良先生的創作,他的兒童文學深深烙印在臺灣人的心中,陪伴每個人的成長歲月。如果每個人都是看《國語日報》長大,那麼就一定看過林良先生為兒童而寫的童話、散文、童詩和兒歌。
  • 林良:生活與工作處處是文學
    其中,首推臺灣兒童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林良,他在臺灣暢銷40多年的《小太陽》、《爸爸的16封信》、《早安豆漿店》、《林良爺爺的30封信》、《會走路的人》、《回到童年》和《我是一隻狐狸狗》等作為第一批已正式由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近日,第三屆「海峽兒童閱讀論壇」暨「林良作品研討會」在京召開,通過感性品悟、作品細讀與學術研討會3個部分,全方位展示、評價林良作品的經典性。
  • 臺灣兒童文學泰鬥林良告別讀者
    林良致力於創作兒童文學長達 60 餘年,代表作有《小太陽》《爸爸的 16 封信》《我是一隻狐狸狗》等,翻譯作品兩百多冊。人們常用"臺灣兒童文學界的大家長""臺灣兒童文學界的泰鬥"等稱呼來形容他。 林良與廈門也頗有淵源———他是廈門人,出生於 1924 年,曾在廈門的中山公園、鼓浪嶼等地度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 林良先生一路走好
    有童心的人都長壽,96歲的林良先生,在睡夢中走了。林良,1924 年生於廈門,祖籍福建同安。
  • 廈門籍臺灣兒童文學泰鬥林良「告別」讀者
    他和豐子愷一樣,心中都有一個個這樣實實在在的兒童朋友,這也是他至今寫作不斷的動力。  推動兩岸兒童文學交流  林良在大陸有許多文學界的朋友以及小讀者們,他的去世引發兩岸不小的關注。昨天,多家大陸出版機構撰文紀念他,認為他在推動兩岸兒童文學的交流和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 林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
    ◎ 林煥彰(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林良先生,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他寫作的文類,大致包括散文、小說、童話、兒童詩歌、論述和翻譯。他寫給大人看的散文或隨筆,大都用筆名──子敏發表。
  • 追憶臺灣兒童文學泰鬥林良:永不消失的小太陽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12月25日(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通訊員 鄭楚楚)這幾日,兩岸兒童文學界作家紛紛撰文悼念兒童文學界泰鬥林良。 12月23日清晨,林良在家中平靜過世,享年96歲。林良祖籍福建廈門,長期致力於兒童文學、親子教育等寫作,創作與翻譯兒童文學作品兩百多冊,他在大陸的大部分作品都授權給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 「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林良
    林良先生寫道:「如果我不怕『記流水帳』的話,家庭生活的題材實在是俯拾即是。……我對『流水帳』並不抱反感,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重新組合了的流水帳』織成的,問題是能不能織出『錦』來。」  1924年10月,林良出生在廈門。他曾在《永遠的孩子》一書中回憶廈門往事:「讀初中時,下午4點放學,我常常建議大家到港仔後海濱浴場散步。退潮時候,海水把那一片白色沙灘留給了我們。
  • 林良
    ,備見精巧史料曾記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他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授工部營繕所丞後任錦衣衛指揮、鎮撫,值仁智殿相較於江南、北京等地,明代之前的廣州算是一個藝術的荒涼之地,在畫錄中,僅有記載三位廣東畫家。然而,從林良開始前,明朝的宮廷畫家多達七八十位。從未有一位廣東畫家在畫壇上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於是有人定林良為「粵畫之祖」,不無道理。
  • 永不消失的「小太陽」——追憶臺灣兒童文學泰鬥林良
    林良祖籍廈門。他長期致力於兒童文學、親子教育等寫作,創作與翻譯兒童文學作品200多冊。他在大陸的大部分作品由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其中,林良最著名的代表作《小太陽》,是一部關於家、關於愛的作品,他的一生就像「小太陽」一樣,溫暖、照耀著一代代家庭。  兒童文學界的「大家長」  1924年10月,林良出生在廈門。
  • 林良水墨花鳥畫欣賞
    林良(約1428-1494),字以善,南海(今屬廣東省廣州)人,中國明代著名畫家。史料曾記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他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授工部營繕所丞,後任錦衣衛指揮、鎮撫,值仁智殿。林良擅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
  • 林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
    林良先生,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他寫作的文類,大致包括散文、小說、童話、兒童詩歌、論述等;他寫給大人看的散文或隨筆,大都用筆名──子敏發表;寫給兒童看的所有兒童文學作品,用的名字──林良,就是本名;這個原則,他一直沒有改變。
  • 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逝世,曾創作翻譯兩百餘冊作品
    林良(1924-2019),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陌生的引力》、《小方舟》、《現代爸爸》等,兒童詩集《動物和我》、《林良的詩》,兒歌集《小動物兒歌集》、《我會讀》,廣播劇《一顆紅寶石》,傳記文學《國父的童年》,圖畫故事《大年夜飯》、《綠色的花》,遊記散文《哪裡最好玩》等,另著有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創作及翻譯達二百多冊。
  • 林良《秋樹聚禽圖》
    原標題:林良《秋樹聚禽圖》秋樹聚禽圖(絹本設色) 林良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林良,字以善,廣東南海扶南堡人(今南海大瀝)。生於宣德年間(1426—1435),卒於弘治年間(1488—1505),是明代宮廷中最傑出的水墨花鳥畫家,也是廣東繪畫史上第一個進入主流性行列的畫家。
  • 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辭世:只有童年才是貫穿一生的
    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林良給人有一種優遊儒雅的風範,因為他擁有一種從容的、良好的、「慢的」生活方式,我稱它為「慢的哲學」的生活方式。這種「不急」的「慢的哲學」,養成了他一輩子都在寫作,從不停下來休息,任何時候,他都可以靜下心來寫作。這是非常好、非常了不起,也很令人羨慕的一種人生態度。
  • 臺灣兒童文學泰鬥林良告別讀者
    林良致力於創作兒童文學長達 60 餘年,代表作有《小太陽》《爸爸的 16 封信》《我是一隻狐狸狗》等,翻譯作品兩百多冊。人們常用"臺灣兒童文學界的大家長""臺灣兒童文學界的泰鬥"等稱呼來形容他。 林良與廈門也頗有淵源———他是廈門人,出生於 1924 年,曾在廈門的中山公園、鼓浪嶼等地度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 林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
    ◎ 林煥彰(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林良先生,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他寫作的文類,大致包括散文、小說、童話、兒童詩歌、論述和翻譯。他寫給大人看的散文或隨筆,大都用筆名──子敏發表。
  • 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辭世:童心永存,愛是「去淨火氣」的溫暖
    他是「淺語藝術」的倡導者;他使用日常淺顯的生活語言,作為寫作的表達工具,為成人寫作,也為小孩寫作。林良給人有一種優遊儒雅的風範,因為他擁有一種從容的、良好的、「慢的」生活方式,我稱它為「慢的哲學」的生活方式。這種「不急」的「慢的哲學」,養成了他一輩子都在寫作,從不停下來休息,任何時候,他都可以靜下心來寫作。這是非常好、非常了不起,也很令人羨慕的一種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