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始前,我們先來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好,你認為可能是什麼原因?
1、不聰明,不是讀書的料
2、聰明,但是不認真、不愛學習
3、既不聰明,也不努力
你先把答案記在心裡,看完文章後再來復盤這個問題,也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在《我們的腦子夠用嗎?》書中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在嬰幼兒時期,較早到達發展裡程碑的兒童往往具有更「好」的腦結構。並且,這個優勢即使在幾十年後依然存在。
除了作為腦發育正常的指標,早期生命的裡程碑還可以促進嬰兒大幅提高認識周圍世界的速度。這裡的裡程碑說的是:爬行、語言、手指控制力、抓握能力等等。
有人會說,每個孩子發育有差異性,有的早一點有的晚一點,很正常。如果任其自由發育,也許是這樣,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幹預達到的目的,如益智玩具、抓握訓練、撫育者的照料方式等。
嬰幼兒的各項技能發展,有助於帶動其他感覺和認知技能的進步,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就像冰球運動員一樣,美國的冰球隊選拔的冰球運動員有七成出生在下半年。難道是因為下半年出生的人天生更健康強壯嗎?
不,是因為冰球運動員的選拔招募全年只有一次,就是在2月的冰球隊員大招募。也就是說,在篩選中,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憑藉早出生半年的發育優勢,更容易打敗對手,獲得入選資格。
而那些憑藉半年優勢入選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訓練,從而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樣的優勢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這就是馬太效應:強的會變得越強,弱的會變得更弱。
馬太效應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是同樣的道理。
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應該是屬於大人常說的「聰明」那一類型。一年級的時候由於提前上了幼小銜接,所以學起來毫不費勁也能考95分以上,家長就覺得萬事大吉。
可是現在二年級,他的缺點就暴露無疑。他連最基本的乘法口訣都不會背,所以做起題來特別困難,久而久之,他就不想做口算題、不願意思考、上課也不聽。越是這樣,就越怕學,所以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常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我倒認為這個分水嶺的意思,不是說幼兒園提前學的知識到三年級不夠用了,也不是三年級開始變得太難了。
而是家長的心態差別,有的孩子幼兒園提前學習,所以一年級時成績不用家長操心,也還挺好的,所以家長就放寬了心,對孩子疏於引導和管教;也有的孩子是因為成績一直很差,家長覺得「放棄吧,估計不是讀書的料,別學壞了就好」。
家長的這種想法也屬於惡性循環,孩子的每個發育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不是說提前學會了一點,就原地不動。那樣,等別人追上來時,你的孩子已經休息得不想跑了。
班上那些學霸孩子之所以會成為學霸,除了有好的學習習慣之外,還有就是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他們願意學習,上課認真聽、寫作業就不費勁、考試也能考得好、然後得到家長老師表揚、進而激發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就有了學習的內驅力。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體現,一種良性循環,強者變得越來越強的原因。
所以,孩子成績不好不要簡單歸責到「聰明」還是「不聰明」上面,也不要說他不愛學習。而是家長需要注意兒童大腦的每一個關鍵可塑期,了解孩子的每一個認知發育階段。
因為成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大量的提前鋪墊和不斷前進,在每一個發展裡程碑不掉隊。
可能看到這裡的家長有一個疑惑,說了這麼多,我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前面的發展裡程碑早就錯過了,我該怎麼辦?
當然有辦法,大腦中負責處理最高層次的認知功能的區域叫做前額葉皮層,這也是人腦和動物大腦最大的區別之一。前額葉皮層要一直發育到成年早期才完全成熟,這一區域的通道髓鞘化直到十幾二十歲左右才完成。
所以說,現在才低年級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後來者居上,不過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把大腦充分打開來,讓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而不是就此給他貼標籤,說「不是讀書的料」。
人類的大腦遠比你想像的更複雜、更高級,也更神奇。
首先,從現在開始抓孩子的學習習慣,根據孩子的薄弱點逐個擊破。如,喜歡分神,可以利用番茄計時法、時間管理器等,也可以給孩子量身定製獎懲表。
只要肯花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其次,每天睡前花半個小時閱讀課外書。我在很多篇文章裡都說過,無論什麼時候,閱讀的好處都利大於弊。
就拿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裡程來說,兩三歲的小朋友喜歡看繪本,因為裡面情節簡單有趣;四五歲喜歡看故事書、科普書,既滿足了「十萬個為什麼」的好奇心,又可以在故事中得到無窮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六七歲看橋梁書、科普書,這個時候的他開始識字了,往橋梁書過渡,讓他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寫到這裡,我推薦一套科普書,我昨天推給朋友這套書,她十分不以為然,說現在就學這東西幹嘛?每天學校作業都寫不完。
這套書的名字叫《每天三分鐘,學會數理化》,名字看起來像是學習工具書,其實不是,只是一套科普書,讓孩子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裡發現數理化存在的痕跡。
作者小森榮治,作為日本理科教育中心代表,同時也是多部門的講師、委員。小森榮治喜歡把「理科令人感動」作為座右銘,開展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理科教研室經營和理科教育活動。
書名說每天只花三分鐘,就學會數理化,還真的不是誇張。一套書共四小本,一個季度一本,一天聽一個故事,一共366個小故事,幫助孩子掌握中小學懂得理科基礎知識,解釋身邊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許多的「為什麼」,既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又可以學到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一些「為什麼」,別說孩子會感興趣了,就是大人也想知道答案:
蜘蛛為什麼不會被自己吐出的絲黏住?太陽的溫度是怎麼測定的?火星適合生物生存嗎?地球上,有深夜依舊太陽高懸的地方!火烈鳥身體顏色的秘密據說土星能懸在水手,是真的嗎?……
看到了嗎?這套書並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我們平常生活中覺得司空見慣的事情,去發現其內在的數理化知識。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讓孩子愛上閱讀並不難,只要選好書,每天花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適合低年級孩子看的書有很多,我這只是舉例了其中一本。
像《每天三分鐘,學會數理化》這樣的書,並不是像有些家長認為的「時候沒到」,甚至認為到了初中自然就會學習,何必現在費時間。
其實不是的,就像前面說的「馬太效應」,如果現在給孩子打開了理科的大門,讓它看到數理化的神奇之處,等到初中時,學起來也會更感興趣,動力更強,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最後,不要聽信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學習是學校老師的事,不關家長的事」這些稍顯偏激的言論。
因為孩子是自己的,也許專業知識家長幫不了太多,但是抓住孩子的發展特點,在每一個認知能力發展的裡程碑上不落於人,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這裡面設涉及到的內容很多,確實需要家長付出很多精力。如果你不願意付出時間,不願意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就妄想孩子像天才般突然開竅,可能大部分時候會令你失望。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找到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了。
那就是馬太效應的影響。
那又怎樣可以讓孩子具有良性循環,變成強者更強的狀態呢?
需要家長付出時間和精力,幼童時期已經錯過,沒關係,現在還來得及。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幾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