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不好你真的搞懂原因了嗎?馬太效應了解一下

2020-12-12 小勳和媽媽

在文章開始前,我們先來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好,你認為可能是什麼原因?

1、不聰明,不是讀書的料

2、聰明,但是不認真、不愛學習

3、既不聰明,也不努力

你先把答案記在心裡,看完文章後再來復盤這個問題,也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書中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在嬰幼兒時期,較早到達發展裡程碑的兒童往往具有更「好」的腦結構。並且,這個優勢即使在幾十年後依然存在。

除了作為腦發育正常的指標,早期生命的裡程碑還可以促進嬰兒大幅提高認識周圍世界的速度。這裡的裡程碑說的是:爬行、語言、手指控制力、抓握能力等等。

有人會說,每個孩子發育有差異性,有的早一點有的晚一點,很正常。如果任其自由發育,也許是這樣,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幹預達到的目的,如益智玩具、抓握訓練、撫育者的照料方式等。

嬰幼兒的各項技能發展,有助於帶動其他感覺和認知技能的進步,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就像冰球運動員一樣,美國的冰球隊選拔的冰球運動員有七成出生在下半年。難道是因為下半年出生的人天生更健康強壯嗎?

不,是因為冰球運動員的選拔招募全年只有一次,就是在2月的冰球隊員大招募。也就是說,在篩選中,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憑藉早出生半年的發育優勢,更容易打敗對手,獲得入選資格。

而那些憑藉半年優勢入選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訓練,從而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樣的優勢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這就是馬太效應:強的會變得越強,弱的會變得更弱。

馬太效應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是同樣的道理。

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應該是屬於大人常說的「聰明」那一類型。一年級的時候由於提前上了幼小銜接,所以學起來毫不費勁也能考95分以上,家長就覺得萬事大吉。

可是現在二年級,他的缺點就暴露無疑。他連最基本的乘法口訣都不會背,所以做起題來特別困難,久而久之,他就不想做口算題、不願意思考、上課也不聽。越是這樣,就越怕學,所以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常說「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我倒認為這個分水嶺的意思,不是說幼兒園提前學的知識到三年級不夠用了,也不是三年級開始變得太難了。

而是家長的心態差別,有的孩子幼兒園提前學習,所以一年級時成績不用家長操心,也還挺好的,所以家長就放寬了心,對孩子疏於引導和管教;也有的孩子是因為成績一直很差,家長覺得「放棄吧,估計不是讀書的料,別學壞了就好」。

家長的這種想法也屬於惡性循環,孩子的每個發育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不是說提前學會了一點,就原地不動。那樣,等別人追上來時,你的孩子已經休息得不想跑了。

班上那些學霸孩子之所以會成為學霸,除了有好的學習習慣之外,還有就是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他們願意學習,上課認真聽、寫作業就不費勁、考試也能考得好、然後得到家長老師表揚、進而激發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就有了學習的內驅力。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體現,一種良性循環,強者變得越來越強的原因。

所以,孩子成績不好不要簡單歸責到「聰明」還是「不聰明」上面,也不要說他不愛學習。而是家長需要注意兒童大腦的每一個關鍵可塑期,了解孩子的每一個認知發育階段。

因為成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大量的提前鋪墊和不斷前進,在每一個發展裡程碑不掉隊。

可能看到這裡的家長有一個疑惑,說了這麼多,我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前面的發展裡程碑早就錯過了,我該怎麼辦?

當然有辦法,大腦中負責處理最高層次的認知功能的區域叫做前額葉皮層,這也是人腦和動物大腦最大的區別之一。前額葉皮層要一直發育到成年早期才完全成熟,這一區域的通道髓鞘化直到十幾二十歲左右才完成。

所以說,現在才低年級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後來者居上,不過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把大腦充分打開來,讓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而不是就此給他貼標籤,說「不是讀書的料」。

人類的大腦遠比你想像的更複雜、更高級,也更神奇。

首先,從現在開始抓孩子的學習習慣,根據孩子的薄弱點逐個擊破。如,喜歡分神,可以利用番茄計時法、時間管理器等,也可以給孩子量身定製獎懲表。

只要肯花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其次,每天睡前花半個小時閱讀課外書。我在很多篇文章裡都說過,無論什麼時候,閱讀的好處都利大於弊。

就拿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裡程來說,兩三歲的小朋友喜歡看繪本,因為裡面情節簡單有趣;四五歲喜歡看故事書、科普書,既滿足了「十萬個為什麼」的好奇心,又可以在故事中得到無窮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六七歲看橋梁書、科普書,這個時候的他開始識字了,往橋梁書過渡,讓他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寫到這裡,我推薦一套科普書,我昨天推給朋友這套書,她十分不以為然,說現在就學這東西幹嘛?每天學校作業都寫不完。

這套書的名字叫《每天三分鐘,學會數理化》,名字看起來像是學習工具書,其實不是,只是一套科普書,讓孩子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裡發現數理化存在的痕跡。

作者小森榮治,作為日本理科教育中心代表,同時也是多部門的講師、委員。小森榮治喜歡把「理科令人感動」作為座右銘,開展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理科教研室經營和理科教育活動。

書名說每天只花三分鐘,就學會數理化,還真的不是誇張。一套書共四小本,一個季度一本,一天聽一個故事,一共366個小故事,幫助孩子掌握中小學懂得理科基礎知識,解釋身邊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許多的「為什麼」,既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又可以學到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一些「為什麼」,別說孩子會感興趣了,就是大人也想知道答案:

蜘蛛為什麼不會被自己吐出的絲黏住?太陽的溫度是怎麼測定的?火星適合生物生存嗎?地球上,有深夜依舊太陽高懸的地方!火烈鳥身體顏色的秘密據說土星能懸在水手,是真的嗎?……

看到了嗎?這套書並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我們平常生活中覺得司空見慣的事情,去發現其內在的數理化知識。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讓孩子愛上閱讀並不難,只要選好書,每天花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適合低年級孩子看的書有很多,我這只是舉例了其中一本。

《每天三分鐘,學會數理化》這樣的書,並不是像有些家長認為的「時候沒到」,甚至認為到了初中自然就會學習,何必現在費時間。

其實不是的,就像前面說的「馬太效應」,如果現在給孩子打開了理科的大門,讓它看到數理化的神奇之處,等到初中時,學起來也會更感興趣,動力更強,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最後,不要聽信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學習是學校老師的事,不關家長的事」這些稍顯偏激的言論。

因為孩子是自己的,也許專業知識家長幫不了太多,但是抓住孩子的發展特點,在每一個認知能力發展的裡程碑上不落於人,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這裡面設涉及到的內容很多,確實需要家長付出很多精力。如果你不願意付出時間,不願意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就妄想孩子像天才般突然開竅,可能大部分時候會令你失望。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找到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了。

那就是馬太效應的影響。

那又怎樣可以讓孩子具有良性循環,變成強者更強的狀態呢?

需要家長付出時間和精力,幼童時期已經錯過,沒關係,現在還來得及。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幾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

相關焦點

  • 9月出生的孩子上學最虧?馬太效應顯示,9月出生是天賜的良機
    政策的正確與否暫且不評論,9月出生晚上一年學,真的是悲催的事嗎?看完加拿大冰球隊的例子,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反而會慶幸,孩子能晚上1年學。02 馬太效應——讓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源自《新約·馬太福音》,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冰球隊1月份出生的球員,就是馬太效應的受益者。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學習時間上的馬太效應,超時導致效率低下,兩個竅門教你合理用時
    有很多父母都覺得,如果孩子的學習效率不高,那就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長,這樣就可以彌補學習效率的問題。可是久而久之,父母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是學習時間比較長,可學習成績仍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出色。而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他們仿佛都沒有用太多的時間學習,這也就讓很多父母深表疑惑。
  • 馬太效應是什麼?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1]中的一則寓言。這本來是一則古老的寓言,而寓言本身就包含著某種生活的哲理,也就是說它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精華。
  • 溫室效應,你真的了解嗎?
    溫室效應,你真的了解嗎?溫室效應,也稱之為花房效應,主要造成的原因就是人類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植物吸收能力不足而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停留在上空之中,而這也是人類活動過於激烈而導致的問題,但是目前的人們還是沒有意識到溫室效應的嚴重性。
  • 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很多家長,甚至有些老師都會說,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但是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這麼一點,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對時間的管理。這就是有些人想方設法補課、熬夜,最終也學不過另外一些同學。因為他並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訣竅。這個秘密,你要是轉給有孩子的朋友們,家長和老師們都會感謝你的!
  • 婚外情中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真愛情?假愛情?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四姨太效應:《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鞏俐扮演四姨太。為了爭寵,假裝懷孕。你總是腦袋裡幻想著大家能相安無事,而現實告訴你是痴人說夢。正如「馬太效應」一樣:你老是想著讓兩個女人都為你瘋狂,到頭來是你為兩個女人抓頭撓腮。兩極分化攪得你頭皮發麻。沒有你的出現,別人哪怕是度日如年也沒有離婚啊。
  • 馬太效應:贏家通吃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是贏家通吃的法則,他揭示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社會競爭本質。《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定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於是國王獎勵他十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經賺了五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五座城邑。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那麼,如果家長一直處於這樣被動的狀態,任由孩子跟自己的唱自己唱反調,那麼會有哪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呢,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孩子一直和家長唱反調會有這些不好的影響:影響一:孩子容易走向歧途因為孩子不願意家長管教,那麼即使家長說了什麼教誨的話,在孩子耳朵裡也是刺耳的聲音,因此,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家長要指導並且盼望改正的時候,孩子則會用非常極端的態度面對家長,那麼,問題會變得格外嚴重
  • 金融行業馬太效應顯現,鳳凰金融沉澱科技實力「強者更強」
    導語:近兩年,金融行業的馬太效應正逐漸顯現。實力強勁的企業,擁有與優質機構合作的絕對優勢, 近兩年,金融行業的馬太效應正逐漸顯現。實力強勁的企業,擁有與優質機構合作的絕對優勢,為廣大用戶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優質,虹吸用戶的效應也更強。
  • 老人說屬鼠的孩子生肖不好,影響孩子的運氣,原因真的很微妙
    有很多老人是這樣說,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之前數年的時候,很多會因為鼠年災害,還有很多時候是因為加上鼠年收成不好也有一定的原因,然後導致大家對數的印象不好,其實鼠年也有好的,並非所有的鼠年都是不吉利或者是不豐收的,本身這種說法都是很片面的,有很多時候也不難發現,有的時候馬年,虎年這樣的人也會出現不大分手的情況,或者是乾旱乾酪的情況都會有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在申論文章寫作中,需要加入一些原理效應為論證增彩,在此本文中重點介紹馬太效應,希望大家學以致用,用到寫作當中。【內涵詮釋】《聖經 • 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你得了解一下「吊橋效應」
    請問,這個是真的麼?」聽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問這個秘籍是真的麼?是覺得它很無釐頭,還是聽起來有那麼點道理呢?其實啊,這個說法還真的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是「情緒雙因素理論」,又或者是「吊橋效應」。那麼我們這一節課,就來看一看「心動」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情緒雙因素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在1960年左右提出的。
  • 孩子是因為懶而成績不好嗎?
    很多孩子與父母分兩地,孩子自小便是一人或者呆在爺爺奶奶等親人身邊,成了留守孩子,部分留守孩子敏感,缺愛,安全感不足,因此在功課上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績還是存在一定的影響,關注成績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更應從實際與源頭找原因,對症下藥。
  • 孤島效應:孩子情緒低落學不進去,是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
    由於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很多孩子都在家進行很長一段長時間的封閉式學習。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之前在學校學習狀態不錯,但上網課卻常常心不在焉,不在狀態,回到學校後成績也下降了很多,這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產生了「孤島效應」。
  •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測驗結果顯示,聆聽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學生,比聽放鬆指令或是什麼都沒做的學生,成績都要來得好,而進步的幅度,相當於比他們原本的智商高出了八或九分──這對他們來說可是很有用的。在這項測驗中,學生們要看一些經過折迭裁剪的紙張上面的圖形,並猜測這張紙在沒有折過前是什麼樣子。這裡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你能看出下圖的紙張,在經過折迭和裁剪後,會變成圖A到E中的哪個形狀嗎?
  • 小學成績是否重要?家長們該怎麼看小學生的成績?
    小學生的成績是不是重要?有些家長對待小學階段的成績就很重視,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很發愁。有的還會說兩句,說孩子是不是太貪玩,一點兒不上進。其實,小學階段的成績不必每次都看重名次,小學階段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聖經有個小故事,人們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的是上帝會把更多的資源給更強的人,更少的資源給更弱的人,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資源決定了發展的能力,於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難以逆襲。 這是真的嗎?
  • 2020福建事業單位申論寫作技巧: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馬太...
    2020福建事業單位申論寫作技巧: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馬太效應 事業單位考試中,寫作部分的答題技巧十分重要。馬太效應【內涵詮釋】《聖經 • 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原指在科學界的榮譽報酬、資源分配中,存在著對「功成名就」者繼續賦予,對「無名小卒」者繼續剝奪,並將前者的成就趨勢加以極大強化,使之達到一個極端的失常現象。
  • 全班成績差是老師沒教好嗎?有這3個習慣的家長,孩子成績大多差
    不能再讓孩子在那裡被耽誤了。」1、全班成績都差,一定是老師教得不好嗎?這個問題不是我朋友一個人提過,最近有三四個網友朋友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討論這個問題。那全班成績都差,就一定是老師教得不好嗎?不要說某些班全班成績差了,就算是某些學校全員成績差也是正常的。這跟老師無關,不是老師的責任。2、有這3個習慣的家長,子女成績大多差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成績有好有差本來就是正常的。並不是成績不好就是老師沒教好,因為學習不是老師單方面的事。老師講了,學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也決定了孩子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