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導,星巴克咖啡在北京的價格,不僅高於紐約、倫敦等城市,甚至高於同在亞洲的印度城市。與此同時,2013年第二財季報告顯示,星巴克中國/亞太地區營業利潤率為32%,而美洲區為21.1%,歐洲等地僅為1.9%。於是,星巴克中國的「暴利說」不脛而走。
「星巴克暴利」,簡而言之,即星巴克在中國價格太高,遠遠高於它的成本,高得很不應該,很不公平。好事的媒體千方百計要去追尋星巴克的成本,而星巴克呢又語焉不詳,就更加令人疑竇叢生,憤憤不平,好像中國人民受到了美國資本家的盤剝加歧視。按照央視的說法,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公平的貿易原則被各國認可,不應對任何國家的消費者進行歧視對待。何況,歐美國家的人均收入可比中國高多了,這歧視就更加嚴重。
星巴克真的歧視中國人了嗎?事實上,早已有人指出所謂「暴利說」缺乏財務學常識,比如毛利高不僅由售價高決定。重要的是,星巴克中國的價格高,可能和消費習慣有關。中國消費者喜歡一泡幾個小時,當然會增加店方的運營成本。對歐美人來說,喝咖啡是家常便飯、大眾消費,而對中國人來說,喝咖啡卻被定義成了小資行為。越是大眾化、普及化的產品,價格當然就越便宜。如果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星巴克在中國未必就貴得離譜,中國自己的一些咖啡連鎖店其價格也不便宜。
但是,在價格和成本問題上說一千道一萬,恐怕都未必能讓有些人心悅誠服。沒關係,說到底,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制定產品價格完全就是市場主體的自主權利,旁人毋庸置喙,跟公平與否無關。星巴克愛定多高就定多高,能賣1000元一杯,也是人家的本事。當然,星巴克沒有那麼蠢,因為在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潛在的競爭者虎視眈眈。如果消費者因此覺得不公平、受歧視,用腳投票好了,沒有必要憤憤不平,弄得好像受到傷害。
不得不說,因為星巴克是外資,就戴著有色眼鏡,緊盯其「暴利」不放,可能恰恰是一種歧視。如果只是把它當做充分競爭行業中的一個市場主體,就不應該有這樣的不公平感。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不自信的表現。既然星巴克能如此「暴利」,說明該行業的市場空間巨大,這不正是中國的咖啡店的大好機會嗎?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