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不是沒有種族主義,中國人只是不歧視白人
作者:西坡 來源:公號「西坡讀史」
有一個流行的誤解是,中國人沒有種族主義。這是一個笑話,就好比說蒙古軍隊不歧視海軍一樣。因為中國雖然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漢族人口佔絕大多數。大多數中國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表達種族觀念的機會。
不表達不等於沒有。事實上,網絡發達之後,每人都有了一個麥克風,你若有心會發現網上的種族歧視言論正在呈爆發之勢。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更是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
川普的支持者中有一支華裔拉拉隊表現十分搶眼,據說還是華裔高知中產群體。而在國內的網際網路上,川普粉更是摧枯拉朽。我不是說他們都是種族主義者,但他們中間有些人確實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種族歧視傾向。
中國人的種族主義很容易概括:崇拜比自己白的,歧視比自己黑的。如果一名中國女子嫁給了白人,圍觀者會各種羨慕嫉妒恨。可是如果對方是黑人,評論區就慘不忍睹了。
越白越光榮,越黑越反動。也有例外,他們在精神上也鄙視「白左」,也就是不搞種族主義的那撥白人。想想真是挺虐的。
今天要講的是,「慕白罵黑」的中國式種族主義是怎麼來的。
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本來就喜歡膚色白的人。「一白遮三醜」是中國的古訓。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古代中國人與古代希臘人一樣,都把周圍的部族視作野蠻人。英文中的barbarian這個詞,最初就是古代希臘人對非希臘人的蔑稱。當然,在古代肯定不止中國人和希臘人有種族優越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應該是每個族群的本能意識。中國人和希臘人的種族論能流傳下來,只因為這兩種古代文明有比較強大的繼承人。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的種族自信被擊潰了。徵服中國人的除了白人的堅船利炮,還有他們的「文明自由」。在當時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中國知識分子看來,西方堪比上古傳說中的大同盛世。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往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族士大夫雖然身體屈服了,但儒家的道路自信從來沒丟過。這方面秦暉老師講得最好,推薦去讀他的《走出帝制》,假如你能買到的話。
從此以後,中國人就不再歧視白種人了,但不代表中國就不再有種族歧視了。恰恰相反,西方的「科學種族主義」傳到中國,取代了中華田園種族主義。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種族主義是西方人發明的,從人種學這門今天已臭名昭著的學科中發端,後來擴展至整個白人世界。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的白人科學家對中國人還不薄。他們認為黃種人比黑或棕種「未開化」人種略好,是「半開化」人種。
種族主義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由於帶著「科學」的光環,很容易就被中國知識分子接受了。康有為、梁啓超都很自然地接受了「黃種人」的身份。但他們對白人「唯我獨優」的種族主義進行了改造,把黃種人提升到了與白種人並駕齊驅的地位。
康有為對黑人的描述極為刻薄:「然黑人之身,腥不可聞。……故大同之世,白人黃人,才能形狀,相去不遠,可以平等。其黑人形狀也,鐵面銀牙,斜頜若豬,直視如牛,滿胸長毛,手足深黑,蠢若羊彘,望之生畏。」
梁啓超說,「可以稱為歷史的人種者,不過黃白二族而已。」其實他自己對於黃種人能否與白種人並肩也有點含糊,他承認從幫助全世界發達進步的角度上看,「不得不以讓諸白種,不得不以讓諸白種中之阿立安(雅利安)種」。
梁啓超承認白人最優秀,黃種人次之,其他種族更次之。但他也幫黃種人找到了一些自信點,比如說「白人嬌而不勞」,而「中國人數眾多,耐勞苦而工價廉」。所以「用吾之所短,以持西人之長,則華工之權力,可以橫絕天下。」
種族理論為梁啓超等晚清知識分子提供了「中國終將強大」的信心。因為「中國人種優質」,所以不管暫時遇到怎樣的挫折,將來都會崛起。今天看來很荒謬,但在當時分分鐘要「亡國亡種」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把種族主義撿起來當精神鴉片服用,又有一種辛酸。
他們不僅渴望自強,還信誓旦旦要徵服世界。梁啓超說,南美和非洲都將成為黃種人的殖民地。康有為還煞有介事地跟李鴻章討論過殖民巴西再造一個「新中國」對設想。老謀深算的李鴻章點頭同意,然後說,這事還得跟巴西公使商量一下。
梁啓超說中國人又多又能吃苦很可能說對了,可惜的是,黃種人還沒開始徵服世界,「黃禍論」就開始在西方流行了。今天以模範少數族裔自居的華人,又怎麼斷定「白右」(我剛造的詞)真把華人當自己人?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