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Chinese is DEAD Chinese(好的中國人就是死的中國人)」,SHAME ON THESE CHINESE!!!」(這些中國人真丟人!!!),"their brain are so small like their eyes (他們的腦子跟他們眼睛一樣小)",這些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出現在Youyube上一個標題為 Women run to save parking space(女人跑著佔車位)。在這段視頻中,兩位女士以肉身佔據了一個空車位,與一輛正要進入這個車位的車主對峙。 碰巧的是, 她們長著一副中國人面孔並講粵語,於是不出意外的全體中國人成為一場網絡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看著這些充滿了種族歧視的評論, 我想起了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親身經歷。這位朋友是一個童子軍教官,有一次他教導一群孩子關於如何騎自行車的一些安全規則。他說「你們騎車的時候要注意看車,因為有些司機不一定會注意到你們。」這時,一個孩子問他,「Are they asians? 那些司機是亞洲人嗎(通常指東亞黃種人,尤其是中國人)?」
這個問題是種族言論嗎?應該是。那麼,我們可以斷定這個孩子是種族主義者嗎?不一定。我不太相信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會在童子軍訓練的這種場合,當著我朋友,一個中國人的面,來可以的侮辱中國人。我寧可相信他是無意的。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孩子會無意中說出這種種族歧視言論呢?
這種現象叫做無意識種族偏見(Unconscious Racial Bias)。出發於社會文化成見(Cultural stereotype), 人們經常會用帶色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與自己不一樣的族裔(文獻1)。這種現象已經被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通過種種實驗和研究證實其存在。在這種潛意識裡,白人往往會與漂亮的、受教育的、有道德心的、健康的等正面詞彙聯繫在一起,黑人是貧困的、缺乏教育的、毒品、暴力的,毛利人是肥胖的、貧窮的、暴力、遲鈍的,而華人是貪財的、小眼睛的、粗魯的、沒有公德心的。
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地社會存在著嚴重種族成見:Pakeha(毛利語,指歐裔白人)被認為是有高度競爭力的並且和善的(highly warm and highly competent));Asian New Zealanders(亞裔紐西蘭人)是有高度競爭力的(堪比Pakeha)但是最不和善的;Pacific Nations people(太平洋島裔)是高度和善的(堪比Pakeha)但最沒有競爭力的;Maori(毛利人)是中低度競爭力和中低度和善的(文獻2)。因此,處在這種無意識偏見的暗示環境下,那個 Pakeha孩子無意中說出「Are they Asians?"就不足為奇了。
回到Youtube的那個視頻,可以輕易看到那些狂歡的持種族主義言論者是如何體現出他們的無意識偏見的。在Women run to save parking space這個視頻的頁面上,網頁右側列出了一系列關於粗魯搶車位的相關視頻。在這些多達幾十個的視頻中,我仔細瀏覽了一下,凡是沒有引起種族歧視謾罵的主人公,都是白人。反之,都是有色人種。在當前全世界講究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ectness)的大形勢下,儘管很多謾罵者口口聲聲自我表明「I""""m not a racist(我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但是他們的言論清清楚楚地反映出這種潛意識種族偏見的存在!
無意識偏見如何形成的?我不懂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因此試著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
社會學之父愛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解釋過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叫做Social Fact(社會事實):一切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或者換一句話說,普遍存在於該社會各處並具有其故有存在的,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如何,都叫做社會事實(文獻3)。簡單地說,社會事實就是外在於個人,卻能制約個人行為社會現象。一類典型的社會事實就是公共情緒,比如集會時煽動起來的仇恨、衝動、民族自豪感等等。涂爾幹認為,社會事實產生於系統的教育體系和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從這個角度講,無意識種族偏見也是一種社會事實。
義大利共產黨領袖、政治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進一步提出了 Cultural Hegymony(文化霸權)的理論。葛蘭西認為,資本主義不僅依靠暴力或政治和經濟強制來統治,也依賴其意識形態。資產階級發展了霸權文化,傳播其價值觀而使其成為「常識」。這種霸權不是一種ideology(理念), 因此無法直接反駁。它是一種習慣性思維,通過電影、電視、報紙、新聞媒介中的各種傾向性暗示來植入的一種意識形態。
下面我們從一組網際網路上的圖片來試著說明這種文化霸權是如何無聲無息地建立起無意識種族偏見的。
我選取了兩組比較易於直觀比較的概念對子「漂亮的人對醜陋的人」 ,並通過google搜索該概念的相關圖片,然後試著比較裡面的傾向性。
Beautiful people vs. Ugly people 漂亮的人對醜陋的人
可以看出,在google搜索主題詞「Beautiful people (漂亮的人)"的前二十張圖片裡,漂亮的人有十七張白種人的面孔,三張黑種人。而在主題詞「Ugly people (醜陋的人)"搜素結果的前二十二張圖片裡(除開咕嚕這個虛構人物),儘管他們的面孔因為扭曲而不好辨識,我們仍然大概可以歸納出有八張有比較明顯的白種人特徵,九張黑種人,三張拉美混血裔,二張黃種人。小結:白人是漂亮的,而有色人種是醜陋的。
那麼中國人是什麼形象呢?我也google並得出以下圖片
中國人的形象基本比較寫實,但看了總覺得哪兒不對呢?文藝界明星放的是王寶強(以形象樸實著稱)和他那名聲遠揚的妻子(叫啥呢?想不起來了)。特別是第四張,我們的足球教練高洪波指導有一張面部特寫,讓我放大看一下
英文註明是中國人的面部特徵:平眼眶(有沒有覺得眼睛很小),窄鼻翼
那麼我們的百度是怎麼用圖片來定義「中國人」呢?
有沒有覺得百度的圖片更加順眼一些?而且能看出有明顯美化的功能?
白種人的uncouncious racial bias(無意識種族歧視)很清楚了, 那就是白人是beautiful(漂亮的);而有色人種是醜陋的。
那麼我們中國人有uncouncious racial bias(無意識種族歧視)嗎?
在百度上,中國人認為「漂亮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百度前二十張關於「漂亮的人」的圖片裡,除開我們的十三張國產美女,剩餘的七張「漂亮的人」都是白種人。google裡「Beautiful people」裡有黃種人嗎?一張都沒有,只有三張黑種人。
有研究表明,不管有色人種在白人眼裡是什麼形象,白人在有色人種眼裡的形象那是相當的好(文獻4)。尤其地,東亞人種(包括中國人)特別傾向於用欣賞的眼光來看白種人,但卻對其他有色人種卻不屑一顧(文獻4)。這可以用一種理論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 (制度正當化理論):(百度來的)「制度正當化是指個體將現存社會安排合法化的心理過程。制度正當化的理論基礎包括謬誤意識、公正世界信念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制度正當化理論能夠解釋人們為什麼以及怎樣在認知和意識形態上維護和支持現狀, 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些積極和消極後果。」 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傾向於接受現狀,並美化現狀,包括美化高於自己的社會優勢階層(群體)來安慰自己接受現狀。再簡單點說,就是:你瞧,小白這人多好啊,他天生就比我、小黑還有其他人強,我要能變成他那樣該多好啊!(通過百度「漂亮的人」反映出來的普遍中國人的美化白人的情節)。
當有色人種遭遇白人的無意識種族歧視的時候,往往會過度自我反省,產生是不是我哪兒做得不夠好的錯覺。引用一段黑人女作家 Sunshine M. Kamaloni的話, "racial incidents set me at war with myself 這些種族歧視的遭遇讓我陷於一場戰爭:自己與自己開戰的戰爭。」 她解釋說,為了避免遭到不必要的無意識種族歧視,她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怒氣,時時刻刻提心弔膽地委曲求全以免遭到羞辱(文獻5)。
這種自己內部開戰也在這個youtube視頻下的跟帖看得出來:
還有太多的自欺欺人的跟帖,總之就是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互相推卸責任,指責肇事的主人公是對方的人,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甚至還有「不好意思被老外看笑話了!」這種腦殘的話!難道說這話的人認為老外罵你中國人是理所當然的嗎?
最後分析一下,視頻裡的這兩個粗魯女人有很多身份特徵:規則破壞者,紐約人(很明顯住在紐約嘛,而且英文很好),女人,中國人。為什麼那些種族主義言論只攻擊她們的「中國人」這個身份標籤,反而「規則破壞者」這個最重要的標籤成為個陪襯呢?
這就是無意識種族偏見!中國人做禮貌的事情只會被認為是個案,而不禮貌的事情就會被認為普遍現象並無限放大並再次加固這個偏見,從而形成中國人成為規則破壞者的代名詞,反而規則破壞者這個原詞顯得不再那麼重要。
自我開戰的國人們,醒醒吧。我們要開戰的是種族主義,要開戰的是那些我們都會唾棄的粗魯行為,而不是在種族主義者面前卑躬屈膝,力圖把他們對我們全體國人的辱罵轉移到別的同胞身上。
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他們,大聲地回罵「Shame on you, nasty racists! 你們這些噁心的種族主義者!」
補充:
我寫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國人清醒,而不是要讓國人內部吵架!
我已經預見到那些噴子會怎樣留言,先寫幾條吧,所以如果還有類似噴子出來獻醜,請自行對號入座!
「你自己做不好,怪別人罵?」(是誰做不好?部分中國人做不好,就得全體中國人挨罵?我文中已經說明,粗魯行為哪國人都有,不見得華人就比別的民族更粗魯!再說,罵人就不是粗魯行為?憑什麼他們就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你中國人自己內部就沒有歧視嗎?」(確實有,但是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內部地域歧視有就得去無條件接受種族主義者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我不光反對種族歧視,同樣反對國內存在的地域歧視!)
參考文獻
1、Equality Challenge Unit UK: Unconscious Bias in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2013,https://www.ecu.ac.uk/wp-content/uploads/2014/07/unconscious-bias-and-higher-education.pdf
2、Sibley, G. Chris.,Stewart, Kate.,Houkamau, Carla (2011). Ethnic Group Stereotypes in New Zealand,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https://researchspace.auckland.ac.nz/handle/2292/20312
3、愛米爾·涂爾幹,社會方法學的規則,第一章:什麼是社會事實
4、Sibley, C. G., & Ward, C. (2013). Measuring the preconditions for a successful multicultural society: A barometer test of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7(6), 700–713. http://doi.org/10.1016/j.ijintrel.2013.09.008
5、Kamaloni, Sunshine M (2016),What Are You Doing Here?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Belonging at the Airport,in Security, Race, Biopower: Essays on Technology and Corpo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