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家國外科技網站報導,美國谷歌公司旗下的Chrome瀏覽器開發團隊,準備將其程序代碼中所有的「黑名單」和「白名單」一詞,用更加「種族中立」的詞語替換掉,以支持美國黑人的反種族主義的運動,消除程序代碼中潛藏的隱性種族主義。
根據美國科技網站9To5Google.com的報導,繼6月3日美國谷歌公司宣布支持美國黑人群體的反種族主義遊行活動後,谷歌公司旗下全球知名的Chrome瀏覽器的開發團隊也開始採取行動,消除其程序代碼中會給人造成種族主義印象的用語。
▲圖為谷歌公司的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表示支持美國黑人群體的抗爭
其中,報導中重點提及了兩個將被移除的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詞語——「黑名單」(Blacklist)和「白名單」(Whitelist)。這兩個詞也是咱們中國人都在廣泛使用的單詞。
▲截圖來自9To5Google.com的報導
從9To5Google.com的報導來看,其實在去年10月甚至在2018年5月的時候,Chrome瀏覽器的開發團隊其實就已經開始鼓勵程式設計師們在使用其開原始碼時,避免使用「黑名單」和「白名單」這兩個詞了,其原因是這兩個詞語會加重人們對於「黑是不好的,白是好的」這種有種族主義之嫌的認知,並建議將這兩個詞更換為「屏蔽名單」(Blocklist)和「允許名單」(Allowlist)。
▲圖為此前谷歌Chrome瀏覽器的程序人員提議避免使用「黑名單」等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用語
如今,在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而死的事件引發了席捲全美遊行後,谷歌瀏覽器方面也決定全面推進這項更換「黑名單」和「白名單」等有種族主義色彩用語的工作。
根據9To5Google.com的介紹,這意味著將有超過2000個「黑名單」用語將被替換掉。不過,從Chrome程式設計師給出的修改建議來看,這個替換掉「黑名單」一詞的過程本身倒不會很複雜,就是把「黑名單」的英文單詞Blacklist中的第三個字母「a」替換成「屏蔽名單」英文單詞Blocklist的「o」即可。
▲圖為谷歌Chrome瀏覽器的程序人員給出的移除「」黑名單」以及「白名單」等用語的建議和步驟
延伸閱讀
美專家:消除種族歧視痼疾,我為美國哭泣!
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非裔美國人死亡事件目前在美國國內持續發酵,蔓延至全美多地的抗議示威活動。表面上看,此次全美抗議示威的導火線是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而死,但深層次的根源則在於美國長期種族歧視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的集中爆發。對此,美國各界人士紛紛發生,強烈譴責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痼疾。喬治城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可·埃裡克·戴森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對長期存在與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提出了嚴厲批評,並表示在這個問題上「為美國哭泣」!
麥可·埃裡克·戴森 : 我們生活在一個拒絕承認非裔的基本尊嚴和人性的國家。當我們說非裔美國人的生命重要的時候。我們不是在暗示說別人的生命不重要。我們只是說其他人群已經被承認了,但對於我們這個問題還存在。所以,當我看到發生在喬治·弗洛伊德身上的事,一個非裔美國人在乞求拿開壓在他脖子上的膝蓋時,那個白人,那個白人警察在他的膝蓋上承載著整個社會拒絕從我們脖子上拿走的重量,一個被白人至上主義邏輯和意識形態灌輸的社會的全部重量。我為這個國家哭泣!因為喬治·弗洛伊德是一個人,他今天本應該活著,沒有理由因為對非裔人群的無視就這樣失去生命。而這種無視似乎不僅給了美國警察力量,也在美國社會產生了影響。我們在很多很多地方都看到了這一點,不僅是喬治·弗洛伊德,在中央公園,被警察用武器威脅的觀鳥者,還有在喬治亞州在街上慢跑的阿莫德·阿伯裡,他就做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街上慢跑,就會像動物一樣被追殺。所以除非這個國家解決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和種族不平等問題,否則我們將再次進行這樣的討論。
罕見批評川普?英國首相表態,能遮住西方種族歧視的醜嗎
「黑人之死」引發全美抗議,並大有跨國蔓延之勢。對此,川普並未痛定思痛,反而在推特上咆哮,以「低等生命」「失敗者」稱呼示威者。
英國首相詹森近日喊話川普,「我們哀悼喬治·弗洛伊德,看看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我感到震驚和厭惡。」「種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暴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出路。」
抗議示威發生以來,那些向來熱衷對別人說三道四的政客和媒體集體噤聲,堅持「雙標」。前兩天,有記者問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怎麼看待「川普威脅對美國抗議者使用軍事力量」時,他足足沉默了20秒才發言,並且迴避批評川普,轉而表示自己「將工作重心放在加拿大人身上。」相比之下,詹森算是「心直口快」,罕見地批評了美國。
黑人的命也是命,他們的人權也要得到保障。少數族裔長期遭受歧視,是美國社會的瘡疤,其背後的種族主義思潮,更是全人類的公敵。對此,詹森的表態沒毛病,也是必須維護的一種「政治正確」。
目前,英國本地爆發反對種族歧視和美國警察暴力執法的抗議示威活動。警察與示威者在首相府外激烈衝突,導致示威變成了騷亂。有英國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發動民眾,抨擊英國成為「種族主義國家」,直言「英國警察中存在太多的機構種族主義。」著眼這些苗頭,詹森的表態恐怕也有「滅火」的意思。
但話又說回來,西方社會始終是嘴上的種族平等和心理上的種族歧視並存。就拿英國來說,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黑人被謀殺概率是白人的兩倍,該地區登記在案的仇恨犯罪中,82%是出於種族原因;在經濟方面,相較於擁有同等學歷的白人,少數族裔的失業率高出兩倍半。
平日裡,這些矛盾還能被掩蓋。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導致不同種族間的人權落差進一步放大,少數族裔的失業率和致死率都高於白人群體。這個意義上,弗洛伊德之死成了一個宣洩口,西方國家其實都面臨著同樣的風險。
冠冕堂皇的話術終究解決不了西方社會的問題。事實上,許多西方政治精英並無意根除社會不平等的痼疾,甚至一些人本身就是「白人至上」的擁躉。對此,有哲學學者認為,「沒有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我們所認識的西方文明就不會存在。」「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種族主義才是西方社會的常識。」如今,西方社會右翼政黨、民粹派別崛起,恰恰說明好不容易蒙在種族主義上面的遮羞布大有被扯下的危險,遑論剷除種族主義呢。
高壓之下,抗議示威終將平息,但西方種族平權卻其路漫漫,沒有行動,幾句不鹹不淡的表態能改變什麼呢?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時報、央視新聞客戶端、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