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寂微涼,月白如霜,浣花溪畔的草堂裡,一位身著素色圓領袍衫,鬚髮皆白的老人斜斜倚在榻上,醉眼惺忪地望著窗外天邊的明月。良久,一陣清風吹過,他哆嗦了一下,皺眉低眸沉思片刻後,神色落寞,眼神卻明亮地對著坐榻的另一端,晃著手中酒瓶淺笑道:「工部,今日又得新詞,可願聽否。」
半晌,似乎等到了該有的回應,他仰頭飲了一口後,嘴角帶笑卻語帶著哀泣吟唱起來: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一曲終了,他長長地呼了口氣,再次怔怔地凝望著窗外,方才種種翻湧上來的情緒正慢慢地消退,可是為何掛在天邊那輪明月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
1
公元836年,長安城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的宅院裡誕下了一名男嬰,年輕的父親韋韞看著這個胖娃娃與虛弱的妻子,內心滿是歡喜與愛憐,他一會看看這個,一會看看那個,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忽然他脫口道:「彩兒,去把剛煮的補湯端來」。半晌沒等到回應,他轉頭望向身後,只見空蕩蕩的屋子裡邊除了幾件陳舊的家具外再無其他。
韋韞愣了下,隨後低頭兀自苦笑:是啊,他們韋氏雖然還頂著個名門望族的頭銜,但是時至今日已衰落,之前宅院裡的僕人大多作鳥獸散,只餘幾名無處可去的粗使老僕,這個孩子現在到來,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取名韋莊,字端已的男孩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一天天長大,可是歡樂的日子沒持續多久,他還來不及長大成人,父母親便雙雙亡故,留下年幼的他與幾個更年幼的弟妹。
不過韋莊生性堅強、豁達,且好讀書,加上前代先祖們豐功偉績的激勵,在父母親過世後,家境越發貧寒的他,讀書越發刻苦,盼著能一朝中舉,光復門楣,實現匡扶堯舜之志。
十四歲那年,韋莊參加考試,落榜。此後他多次參加科舉皆失望而歸,直到公元880年,韋莊又一次落榜後,偏偏禍不單行,此時黃巢軍攻入長安,瞬間整個長安城陷入一片狼藉之中,流民四起,韋莊與弟弟妹跟隨著人流到處東躲西藏,可沒過多久,幾兄妹就徹底失散,此後經過兩年的輾轉,韋莊從長安到了洛陽。
2
在躲避戰亂期間,韋莊目睹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流離失所與痛苦,到洛陽後,韋莊作了長篇敘事詩《秦婦吟》: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鬥黃金一鬥粟。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六軍門外倚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悽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此詩藉助一位逃難婦女之口訴說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與災難,全詩結構宏大,情節曲折豐富,在詩成後即深受人民讚賞,韋莊還因此得了個「秦婦吟秀才」的名號。
滿腹才華,志在匡扶社稷的韋莊沒有趕上個好時代,只能在漂泊與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在戰火中顛沛流離的韋莊,一路在各地輾轉,後來到了江南,與滿目瘡痍,飽經戰亂的中原不同,這裡顯得那麼的安然與繁榮。
江南是真好,山水清麗旖旎,美人溫柔,酒亦醇香,在這如畫如夢的美景中,韋莊一顆飽經滄桑的心慢慢地被撫慰著,在這裡他找到了很多的快樂,也曾想過就在此終老,只是不知為何他總還是會想到年少時的長安,暫居過的洛陽。
公元893年,風雨飄搖的李唐王朝再次開科取士,58歲的韋莊回到長安應試,仍舊落榜,但他沒有放棄,次年再考,終於在他59歲時登科,被任命為校書郎,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可惜好景不長,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欲為帝。聽到消息的韋莊,帶著滿心的失望去了蜀地投靠一直對他賞識有加的王建。之後經過幾方混戰,李唐於公元907年徹底滅亡,本來即使身在遠處,對朝廷還存有點念想的韋莊,自此絕望,與諸位將領共同擁戴王建即皇位,次年72歲的韋莊被任命為宰相。雖然匡扶大唐,重回盛世已成黃粱一夢,但是他也總算在前蜀遂了「有心重築太平基」的願望。
3
入蜀後的韋莊積極參與政事,蜀地在他的治理下越發繁榮,在蜀地他深受人民愛戴,漂泊了大半生的他終於如他先祖那般封侯拜相,也終於可以安定下來,有了歸宿,只是他越來越沉默,再也沒有寫過一首詩,連他最好最重要的長詩《秦婦吟》,也嚴禁子孫提及,甚至沒有收錄進自己的詩集《浣花集》,以致於長期失傳。
晚年的韋莊把杜甫遺留下的草堂重新修葺並在浣花溪畔安頓了下來,他敬稱杜甫為工部,經常口誦杜甫的詩句並把自己的詩詞集命名《浣花集》,以表示自己的敬意,雖然在草堂裡他還會時不時跟杜甫來個隔空對話,但是他卻不再言志,只專工於詞,寫盡了旅愁閨怨,離愁別恨,也因詞與溫庭筠並稱「溫韋」。
韋莊與溫庭筠都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可兩人的詞作風格卻大不相同。
王國維曾評價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溫庭筠專攻詞句,辭藻華麗,深隱含蓄,韋莊的詞則是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直抒其情。
而《菩薩蠻·人人盡道江南好》剛好把韋莊這種詞風表現得淋漓盡致。
開頭「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通俗直白地道出遊人對於江南的感受,千百年來成了讚美江南的通用句子,引發了人們對江南的無限嚮往與遐想。
江南究竟好在哪呢?「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江南的水碧綠,比碧藍的天空還要美上幾分。一艘畫船徜徉在比碧藍的天色還要美上幾分的碧水中,在裡面躺臥著聽瀟瀟雨聲入眠,這種生活是多麼的閒適自在啊。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的女子真是溫柔又美麗,那個酒壚邊賣酒的女子,撩袖盛酒時,露出的手腕如同霜雪般瑩白。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此等美景美人美酒,讓人怎捨得還鄉呢,所以在年老之前都不要回去故鄉,回去,那邊也是戰亂連連,你會後悔的。
只是,明說著「莫還鄉」,卻又為何屢屢提及故鄉,是想還鄉,而捨不得這邊的美酒佳人,還是現在未老,不能還鄉,抑或是不敢,還是不能?一個「莫」字,與兩百年後陸遊在沈園題的「莫、莫、莫!」一般,道盡了多少輾轉思量與深婉沉痛。表面上看著甚是豁達,我還沒有老,不要回故鄉,實際上卻是欲歸不能歸的盤旋鬱結。「還鄉需斷腸」,則回應了前面的「遊人只合江南老」,為什麼跟你說離家遠遊的人只願跟江南一起蒼老,因為回到那戰火瀰漫的故鄉,你只會悔斷腸。
整首詞表面上看著雖直抒胸臆,歡快明亮,卻又憂傷委婉,這也是為何陳廷焯會說: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原因了。
此詞是韋莊晚年寓居蜀地回憶江南舊遊而作,有人解析說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江南水鄉與昔日愛人的懷戀之情,這種想法不無不妥,只是太淺,一個有著匡扶堯舜之志的大唐子民,一個飽經戰亂,用筆觸寫出《秦婦吟》,有著時代責任感的詩人,一個大半生漂泊在異鄉,在暮年之際,想到了故鄉,想到了故國,更多的應是對自己平生身世的感慨,抒發的是對已無法回去的故國無可奈何的哀悼與懷念。
身在蜀地,美麗的江南已經離得很遠很遠,只是不曾想昔日的長安會變得更遙遠,再也靠不近,歸不得。
公元910年,韋莊逝於成都華林坊,終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