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朋友去河北博物館參觀,在門口一定會看到兩座造型奇特的石獸,這是河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的原型叫作「錯金銀雙翼神獸」,於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出土。關於這神獸的來歷,還頗有一絲傳奇。
1977年,平山縣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平地」運動,農民們看見地裡聳起的兩座高高的土堆,常常上山挖土填地,竟陸續挖出好多殘碎的瓦片和飾品,缺乏文化的農民看不懂是什麼,便也沒有管。
當地文物局不知怎麼得知了這消息,大隊人馬匆忙趕來,經現場鑑定,這卻是一座古墓。文物專家們為發現古墓興奮不已,又對之前文物的破壞心疼款款,又繼續挖掘,可挖了好久,墓裡該有的什麼墓碑、棺槨、祭品一樣都沒有看見。
專家都準備失望而歸,有個專家不甘心地狠狠剁了一腳,卻踩空掉了下去。這竟是一個墓中墓,後來經過進一步鑑定,得知此墓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錯」的陵墓,而為了防止盜墓賊和地水等外部侵害,特意採用了這種獨特的墓葬形式。
這座錯金銀雙翼神獸從此得見天世。古代人因不識麋鹿而喚作四不像,從外型來看,這座錯金銀雙翼神獸也堪稱「四不像」。其身形矯健威武,四肢抓地有力,最屬奇特是兩翼的翅膀,似乎要駕風騰飛,整座神獸就像是「龍」一樣被各種動物的器官拼湊而成。
出土時,神獸共有兩對四隻,全身皆嵌滿金銀,因此雖然只長約40釐米,而高20釐米,類比一支小貓的體型卻重達20多斤,專家們仔細辨別,仍然不知道這是什麼古獸,於是只好以「神獸」來稱呼。
要想辨別神獸的身份,首先要知道神獸來源國中山國的文化背景。中山國是一個小國,建於戰國時期的燕趙之間,由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鮮虞部落建立。這個部落雖在中原建國,文明卻更偏向原始,充滿詭譎的夢幻的想像力是它的特點。
這樣想,似乎出現一個「四不像」也情有可原,但這具體是什麼呢,學術界沒有定論,但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飛廉說。
飛廉是遠古神話中出現的「風神」,據說身長長毛,並且生有雙翼,是一種善於飛走的神獸。我國北方部分少數民族的藝術特色,跟這種風格恰好重合。
二、闢邪說。
在我國一些地方,東漢時期曾出圖過另一種神獸——闢邪,"闢邪"也是似獅而有翼,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鈕上面,就常以闢邪形象作為裝飾。因為闢邪是後來之物,是不是也無法明證。
這樣長著翅膀的神獸形象,並非只有中國才有,古埃及的"羊頭猛禽墜子",亞述帝國的"人面雙翼公牛像"都是同一個藝術母題。那翅膀正代表著這個民族對天空、對自然現象、對神靈等神秘的嚮往。具有珍貴的藝術文化價值,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這座錯金銀雙翼神獸因為是孤品,在中國,目前只發現這麼4隻,所以一時還沒有更精確的研究佐證,留待後世去辨認,而對於普通的遊客而言,能得見2000年前如此精美神秘的藝術品,也算一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