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龍生九子之「螭吻&鴟吻」

2021-02-19 弘毅智創

螭吻&鴟吻

怎麼念?啥意思?

一上來是不是有點懵了?

是不是感覺腦細胞有點不夠用?

不急不急!

首先,往下看圖

原來是一種動物,有點像龍,有點像魚……

 

沒錯,它就是魚和龍的結合體,龍頭魚身,又叫魚龍。

 

看過它的廬山真面目後,請大聲念出「螭吻」 「chī wěn」 ,鴟吻呢?也是念「chī wěn」。

我的天哪!漲姿勢了,咱以後也是有文化的人。

螭吻從何處來?

這要從中華民族的龍文化說起。

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聖、吉祥的動物。

許多書籍中對龍都有精彩的描述,比如在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煮酒論英雄」段落中寫道: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另外,明代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介紹:「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螭吻,則是古代龍的九子之一,一般認為是第九子。

龍生九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

傳說,龍頭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老二:睚眥(yá'zì),傳說生得豺首龍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兇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

《史記》司馬遷對「範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

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

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老三:嘲風(cháo'fēng),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雕像。

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但是嘲風本身是災難的集合體。地震,海嘯等都是嘲風的力量。

傳說嘲風為盤古的心,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

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老四:蒲牢(pú'láo),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雕像。

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妄以藉此趕走鯨。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老五:狻猊(suān'ní),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雖然相貌兇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雕像。

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狻猊也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如今,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還留著古人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排行第五,這座廟又名「五爺廟」。

老六:贔屓(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雕像。

霸下(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老七:狴犴(bì'àn),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雕像。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對作奸犯科之人極有震懾力。

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古時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因此監獄也被民間俗稱為"虎頭牢"。

老八:負屓(fù'xì),身似龍,頭似獅,平生好文,是龍子中另一位好風雅的--專愛書法。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雕像。

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

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託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老九:螭吻& 鴟吻(chī'wěn),又名鴟尾(chī'wěi),傳說中它生得龍首魚身,它的形態最早出現在漢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

根據《蘇氏演義》的記載,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武帝應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時,群臣爭相詢問殿脊之上為何物,漢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長得像鴟的尾巴給起名"鴟尾"。

螭吻則是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螭首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

螭: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說文·虫部》:「螭,若龍而黃。」而螭首即龍頭。

又相傳,螭吻可能是南北朝時,隨佛教傳入的「摩竭魚」演變而來。

摩竭魚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巨大鯨魚,古代印度傳說摩竭魚在海上吞噬商船,但若聽到有人稱頌如來佛的名號,便潛入海底,放商船平安還家。

佛經上記載,摩竭魚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

螭吻是龍形的吞脊獸,其口闊噪粗,平生好吞。許多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雕像。

據說此物能吞萬物,人們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被稱作「好望者」。

多年來,螭吻一直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據悉,由於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屋頂的磚瓦會在正脊處交匯,這個特殊部位在沒有加固措施的情況下極易損壞造成脫瓦、漏水,而螭吻可起到加固屋頂的作用,

這是無數代建築工匠經過大量實踐得出的經驗,同時也隨著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精美、複雜。

尤其是在大型古建築中,螭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

北京故宮太和殿是目前國內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歷史上多次毀於天災人禍,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太和殿正脊兩端各有一隻螭吻,既是防水構件同時也起裝飾作用,而這對螭吻堪稱目前國內古建中最大的一對,每一隻螭吻寬2.7米,高3.4米,重達4300斤。

一般來說,大型螭吻都是由數量不等的琉璃構件拼接而成,而太和殿正脊上的螭吻是由13件構件拼接而成,因此也稱「十三拼」。

能把九子念清楚,認識它們,我真是太難啦!

 

咱不管,先把螭吻&鴟吻念對,搞清楚,漲知識,就OK啦。

簡單總結,螭吻&鴟吻是一個祥瑞神獸,而且具有鎮宅滅火的神技。

 

小編從事阻燃防火研發多年,和螭吻&鴟吻的緣分匪淺。

 

這不,BOSS給小編任務:為年輕的「弘毅智創」公司設計LOGO和註冊商標,小編一下子就想到了「螭吻&鴟吻」

其實,選擇動物名稱做公司商標、企業名稱、產品名稱/暱稱、項目代號的,也不少,例如:「河馬」、「犀牛」、「螞蟻」、「平頭哥」、「小蠻驢」「大山雀」、「菜鳥」、「天貓」、「飛豬」、「考拉」、「鳳凰」、「白鷺」、「貔貅」,等等。

 

小編獨愛「螭吻&鴟吻」,根據「螭吻&鴟吻」的原型,針對性地進行修改設計,將防災滅火的神獸化作可愛的小魚龍,用其作為公司LOGO,為阻燃防火事業保駕護航。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心目中最喜愛的防火神獸,又是什麼呢???歡迎和小編互動哦。

                                  

                                                     

相關焦點

  • 一分鐘科普,龍生九子之老九吞梁「螭吻」
    龍生九子之——老九螭吻名稱:螭吻,身份:龍生九子之老九又名:鴟尾鴟吻,形似:龍頭魚身特點:口潤嗓粗,出處:太平御覽歷史起源螭吻,又名鴟尾、龍吻、鴟吻(音吃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 漲芝士——龍生九子
    ,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起「漲芝士」。 龍生九子指龍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數量極多,代表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
  • 漲芝士——龍生九子
    ,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起「漲芝士」。龍生九子指龍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數量極多,代表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
  • 螭吻
    螭吻(chīwěn),又名鴟尾、鴟吻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九,魚形的龍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
  • 鴟吻是怎麼「吻」上去的?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那些年》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宋 朝 鴟吻是位於古代大型建築正脊兩端
  • 鴟尾和鴟吻
    鴟尾和鴟吻鴟(chī)尾和鴟吻都是我國古代殿堂或門闕建築屋脊上的裝飾物。史籍多將鴟尾和鴟吻、蚩(chī)吻、螭(chī)尾、螭吻歸為一說,對其淵出與淵意又都說法不一。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云:「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北方避炎災,可置之殿堂。』
  • 房事 中華建築屋頂藝術之螭吻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是龍的第九子。▲ 早期鴟尾,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 清代官式十拼大螭吻說到這裡真是覺得能編造出龍生九子各司其職的人真是天才,比編出見色起意,各種亂搞的宙斯高明多了。
  • 龍生九子在翡翠雕刻中的寓意(下篇)
    龍生九子之老六:霸下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是龍生九子之中的老六,它的形象很像龜,力大無窮喜歡負重,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掙扎著向前走,卻總是移不開步,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碑座下的龜趺(guī fū)也就是龜形石座就是它的形象。
  • 龍生九子,螭吻化龍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今天小靈帶大家認識下龍子老九螭吻{chi wen},又有叫鴟吻{音譯}或者魚龍,螭吻是古代傳說萬獸之長龍的第九孩子,民間和佛教典籍中提到螭吻是來源於古印度佛教。螭吻性格高傲喜歡遠望擅長吞物,就其好遠望這一愛好倒是和他哥哥嘲風相像。古時候人們的房屋居多以木質結構為主,人們常把螭吻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雕刻作屋脊鎮火的獸頭居多,螭吻形象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因為龍子嘲風和螭吻都常常出現於屋頂之上,人們經常會將它倆混餚,其實很好分辨嘲風為獸身,螭吻為魚身,一個在殿角,一個在屋脊。都有著守宅安家的寓意。
  • 鴟吻的前世今生
    上圖這件龍首形鴟吻屬於五代南漢時期,出土於南越國宮署遺址。它挺立昂首,雙目圓瞪,口微張,唇下有兩絡短鬚,頭頂一對短角,鬚髮向後,身刻龍鱗文,造型溫馴,是南漢遺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呢!鴟吻,是古代大型建築正脊兩端的飾物。鴟吻又叫螭吻,所謂龍生九子,鴟吻是其中之一,而龍生於水,飛於天,人們將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裝飾又有興雨防火的寓意。
  • 古人云: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那「虎生三子」下一句是啥?漲知識了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中國有很多關於龍的種種傳說,古人云:「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那「虎生三子」下一句是啥?看完漲知識了。
  • 龍生九子,九子都有誰
    有時候在聽評書之時,往往在形容道一家幾個兄弟各自秉性有所不一樣,有好有壞之時,總是習慣性說上一句:「各位看官,正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的兒子們都還又所不同呢,更何況人呢.......」那麼龍生九子,有都是哪幾個呢,他們都是幹什麼的呢,今天就來扒一扒這幾位都有誰。
  • 當我們看古代建築時我們在看些什麼07螭吻篇
    建築形式或構件的產生往往是發明者的靈光一閃,或是建築工程中的妥協之策,但隨著時光的流逝,脫離統治者功用及大眾審美的都在消亡,而兼具美觀和實用的都在不斷演化並變得豐富多樣。螭吻就是後者。1 什麼是螭吻螭吻,又稱鴟吻、鴟尾、吻獸,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建築構件。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你一定百分百見過它。
  • 龍九子起源:「龍生九子」的由來與爭議
    關於「龍生九子」的說法起源於民間,古人以「九」為「數之極」,「、龍生九子」中的「九」也就是表示「多」的意思。正如[明]謝肇淛《五雜俎》中所言:「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也就是說,龍生性好淫,與很多動物都有染,所以龍子也就具備多樣性,當然也不就不止九子了。
  • 中國民間,「龍生九子」的說法,到底是哪九子?
    所謂的「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生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在明代很多學者的筆記裡,都有記載,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等。版本較多,說法不同。
  •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叫什麼
    民間傳說中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同時「龍生九子」也是一個漢語成語。這裡有一個問題,龍生九子到底是哪九子?他們分別叫什麼?一起來看看吧!螭吻。  根據民間傳說,「龍生九子」這個成語是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長。「龍生九子」這個成語出自明朝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原文是「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 螭吻:能吞火吐水的龍子,名字的由來是源於誤傳
    【名稱】:螭吻【別稱】:蚩吻、鴟尾、鴟吻、魚虯、鰲龍、鰲魚【類別】:靈【特徵】:龍子之一,形龍頭魚身,即龍魚,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寓意避免火災【能力】:平生好吞,能御水螭吻,[明]李東陽版的「龍九子」之一,又名「鰲魚」,獸首鴟尾形如龍的龍子,因其好望、好吞火、能吐水,故將其築於屋脊有闢邪防火之意。
  • 九州妖怪錄│螭吻
    ,能御水 螭吻,[明]李東陽版的「龍九子」之一,又名「鰲魚」,獸首鴟尾形如龍的龍子,因其好望、好吞火、能吐水,故將其築於屋脊有闢邪防火之意。若以現行說法以論之:「嘲風=螭〈蟲勿〉≠螭吻=〈蟲彎〉〈蟲全〉+鰲魚」 關於「螭吻」能吞火吐水的說法早在漢時就已流傳於世。據[東晉]王嘉《拾遺記》所載:「鯀沉羽淵,化為玄魚,後人修玄魚祠以祀之,見其浮躍出水,長百尺,噴水激浪,必降大雨。漢世越巫,請以鴟魚尾厭火災,今之獸頭鴟尾是也。」
  •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神獸介紹—龍生九子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神獸介紹—龍生九子龍生九子:古代傳說,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 後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出自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其中九可能為民間流傳的虛數,個別流傳的名稱也有差異。
  • 龍生九子在翡翠雕刻中的寓意(下篇)
    龍生九子之老六:霸下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是龍生九子之中的老六,它的形象很像龜,力大無窮喜歡負重,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掙扎著向前走,卻總是移不開步,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碑座下的龜趺(guī fū)也就是龜形石座就是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