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古物今緣」關注我
「感受藝術,感悟心靈」
圖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也成了大多數人的愛好之一,小編總結出,如果各位朋友喜歡山水寄情的話呢,就選擇南方出遊,各種風景秀麗多姿;那如果各位朋友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感興趣呢,就適合在北方遊玩,北方古都十分的多,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建築更是很多,小編最近去了一次西安碑林,就看到了很多,於是就想寫個小知識,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起「漲芝士」。
龍生九子指龍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數量極多,代表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
01
老大囚牛,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有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囚牛
02
老二睚眥,平生好鬥喜殺,刻鏤於刀環、刀柄、龍吞口的走獸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的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睚眥
03
老三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嘲風
04
老四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 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鈕,而把敲鐘的木杵做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地撞擊蒲牢,使之「響人云霄」且「專聲獨遠」。
蒲牢
05
老五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多被布置在結跏跌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威武。
狻猊
06
老六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椒圖
07
老七狴犴(bi an),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匍匐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狴犴
08
老八贔屓(bi xi),似龍形,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贔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作圖案文龍去襯託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贔屓
09
老九螭吻(chi wen),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 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螭吻圖1
螭吻圖2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想了解小知識的朋友,歡迎「留言」你來說我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