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句話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長,這些民間神話中的龍子,在外形上幾乎與龍完全不一樣,那麼龍生九子究竟是哪九子?為什麼中國古代傳說會出現不同的版本?
龍生九子最早出自明朝《玉芝堂談薈》,原文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中以九來表示極多的意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虛數,也是一個極為尊貴的數字,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生九子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呢?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比如楊慎的升庵集,李東陽的懷麓堂集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都有所記載,但是說法不一,以年份偏老並且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的是哪九子。
這本書認為龍生九子依次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長子囚牛,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音樂,因此琴頭上並刻上了他的雕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即稱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yá zì),想必大家都聽過,睚眥必報,這個成語,他嗜殺喜鬥,有仇必報,刀環刀柄上的龍吞口便是它的雕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之後,更平增了幾分力量,他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出現在儀仗和宮殿守衛的武器上,從而顯得更加的威嚴莊重。
三子嘲風,喜歡登高遠眺,所以常被用來做墊腳的裝飾,殿臺角上的走獸就是它的雕像,象徵著祥瑞和威嚴,同時他還起到了震懾妖魔,屏除災禍,闢邪安宅的作用。
四子蒲牢,雖有龍的外表,卻十分害怕金魚,每一次看到金魚,他就趕緊爬上岸,大喊救命,令人驚奇的是,因為害怕而叫出聲的蒲牢,聲音尤其大,和洪亮的鐘聲有的一比。人們根據他的特點,就把蒲牢鑄為鍾,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金魚的形狀,敲鐘的時候,讓金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五子狻猊(suān ní),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的裝飾就是他的雕像,此外,清朝二品武官官服上的圖案也是狻猊,取其勇猛之意。
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樣子很像烏龜,喜歡負重,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古代的石碑巷,有一隻像烏龜的神獸,其實他就是霸下,霸下和烏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著差別,霸下有一排牙齒,而烏龜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龜甲上,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上那虎頭形的裝飾,就是它的雕像,傳說狴犴不僅仗義執言,而且能夠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之上外,還會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出現。
八子負屓(fu xi),是所有龍子中形象與龍最接近的神獸,喜好舞文弄墨,所以古代那些鐫刻著文字的石碑頭部往往裝飾著負屓的形象。
九子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宅之物以必火,除了上述這個主流的版本,龍生九子之外,民間還有,饕餮貔貅等不同的神獸,相互替換的多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