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我國古代一直被視為吉祥的動物,雖然人們並沒有見到過真龍,不過古往今來關於龍的傳說那是說一晚上都說不完,在一些文章中把龍描繪的十分強大神秘,而在以前皇帝做主的時代,龍的形象就是皇權的象徵。相傳,龍一出世就代表著祥瑞。有句古話叫做,「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那麼龍的九子都是哪九個呢?我們今天來盤點一下。
大兒子,囚牛
《治世餘聞》有載:「囚牛,龍種,性好音樂。」龍首蛇身的長相,聽覺能夠辨別世間萬物聲息。囚牛是龍的九個兒子中性情最溫和的,平生最喜歡音樂,對琴類如痴如醉,由於經常低頭看著胡琴發出的音律,於是後人就把囚牛的形象雕刻在如今的胡琴琴身上面。
二子睚眥
睚眥,排名第二,豺身龍首的長相。傳說出生時,差點因為長得難看本父親丟掉,母親苦苦哀求才勉強留下來了。他性格剛烈,殺伐果斷,好勇喜鬥,嘴裡總是含著刀與劍,遂古人將他的形象雕刻與刀劍之上,以增加威懾力。而睚眥必報這個成語就來自他,他的性格想必就不用多說了。
老三嘲風
《竇存》云:「凡九種,皆一龍所生子也蚩吻一雲嘲風,好險。」老三叫嘲風,外表像走獸,龍首,老虎獅子差不多的身形。老三是一個天生的冒險家。越危險的地方他越想去體驗。後人就把他的象徵雕刻在大殿的屋簷四角,不僅象徵祥瑞,還可以鎮宅。
四子蒲牢
蒲牢長得像盤起來的龍。他住在大海邊,平時十分喜歡大聲吼叫,而叫聲洪亮獨特。關於他的傳說還特有趣:相傳他很害怕鯨魚,只要看見鯨魚就十分害怕,要是遇到調皮的鯨魚嚇唬他,聲音就叫的更大了。而後人索性將他的形象鑄造在鍾鈕上,希望讓鍾能發出更大的響聲。
五子狻猊
老五雖然是龍子,但卻不是龍首,就是猛獸獅子一樣的形象。因為在古時候,狻猊這名字是獅子的稱呼,古時候獅子並不叫獅子,是西域作為貢品送上來的。但是狻猊和普通的獅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他不愛動,非常有耐心而且喜歡煙火。傳說佛祖見他這一特性,便直接將他收為坐騎,後來就被人將他的形象用作裝飾放在佛像底座和香爐。
六子贔屓
贔屓又被稱為「霸下」,他外形像龜,最大的喜好是負重,並且昂首抬頭,永不停步。與世無爭的他是祥瑞之獸,象徵吉祥和長壽。《堅瓠集》云:「一曰贔屓【避戲】。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古人便將贔屓的形象,雕刻在重物之地,藉以祥瑞。
七子狴犴
七子又叫憲章,外形虎身龍首。秉公好義,威風凜凜,是非分明生平最見不慣小人得志。傳說哪有爭執的官司,他就會去主持公道。於是他的形象常常在官府中出現,而古時候的衙門和監獄中的獸像,就是他,古人借他的神威,用以維護公堂上的肅穆正氣。
老八負屓
負屓形象是龍形,生平喜歡文學作品,文字,特別喜歡雕刻得蒼勁有力的碑文。甚至甘願自我犧牲,來為這些美麗的文字裝飾。文房四寶中就能發現他的身影,古人將他與老六贔屓一起用來裝飾石碑。
九子鴟吻
又名螭吻/鴟尾,他看起來更像是蛇減去尾巴的樣子。他和老三嘲風的愛好一樣,都喜歡冒險。他還愛吞食火焰,就因為這一愛好,有人便認為他是水神。北宋吳楚原的《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古人常在宮殿的飛簷上雕刻他的形象,用以避火。也有在鴟吻身上插一寶劍的,藉以是永久避火(避禍)。
大家是不是好奇沒有饕餮、麒麟、貔貅什麼的神獸,饕餮是兇獸,在被記載為兇徒,是人們傳說的惡魔。所以不可能是龍子;而麒麟與貔貅的輩分都是和龍平起平坐的,麒麟在民間的地位傳說是炎帝的坐騎,傳說貔貅還曾幫助黃帝打敗過蚩尤,也是一種瑞獸。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