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今天小靈帶大家認識下龍子老九螭吻{chi wen},又有叫鴟吻{音譯}或者魚龍,螭吻是古代傳說萬獸之長龍的第九孩子,民間和佛教典籍中提到螭吻是來源於古印度佛教。相傳約在華夏南北朝時期,是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在佛教典籍中螭吻為佛家的護法,有驅兇闢邪的作用。螭吻性格高傲喜歡遠望擅長吞物,就其好遠望這一愛好倒是和他哥哥嘲風相像。古時候人們的房屋居多以木質結構為主,人們常把螭吻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雕刻作屋脊鎮火的獸頭居多,螭吻形象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因為龍子嘲風和螭吻都常常出現於屋頂之上,人們經常會將它倆混餚,其實很好分辨嘲風為獸身,螭吻為魚身,一個在殿角,一個在屋脊。都有著守宅安家的寓意。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有先天為龍,也有後天化龍之說。對於化龍一說,民間廣為流傳的有兩種說法。一種為蛇化龍,一種為魚化龍。我們先了解一下蛇化龍,相傳蛇為龍族後裔,有龍的血脈,所以其修行到一定程度有化龍的資格,蛇經歷數百年的修行可化身為虺,再經歷數百年化身為蛟,再經歷數千年度劫封正才可化身為龍。另一種說法就是鯉魚躍龍門之後便可化身為龍。我們的龍九子螭吻,其頭為龍,身為魚,螭吻一直都想成為真正的龍,聽聞傳言,如果魚類可躍過龍門者,立化龍。螭吻依據傳說找到龍門位置,原來龍門並非是真正的門,而是天河之水流入凡間,形成的高萬丈的瀑布。螭吻多次躍起,終歸失敗,於是在這龍門之下開始了自己的修行,終於經歷數千年時光,螭吻躍過龍門,來到天界,玉帝封正其為龍,得其正果。
在後世記載的「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