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獄裡,你是誰可以不重要,因為所有人洗退曾經的身份,帶著罪過來到這裡,不會有人因為你曾經高不可攀或低如草芥而有所針對。
在監獄裡,你是誰又很重要,因為就你個人而言,要重新從內心打破自己,才能在心靈上找到平衡,一種因你而不同的思悟。
在人生這條路上,能阻止你墜落至谷底的,只有你自己。
尋找你自己的隱秘
沒有遇到心理諮詢師,可能人們始終不能知曉自己內心的秘密。陳某漫不經心地在沙盤上擺了一圈模型,一向不愛與人交往的他,面對不相熟的諮詢師並不想浪費精力。23歲、身強力壯、性格冷漠,諮詢民警劉一鳴上下打量著陳某,定睛琢磨著他的沙盤,心裡有了想法。
陳某年輕無知,單親家庭,因搶劫與故意傷害罪入獄,有前科,衝動犯罪。這些是陳某的標籤,也是他對自己的認知。監管民警趙海濤通過改造談話,結合沙盤和心理測試結果,讓一個及其渴望被關愛的叛逆年輕人形象躍然眼前。
陳某自己對渴望與關愛嗤之以鼻,與自己漫長的刑期相比,沒有什麼更能刺激他的神經,和他敷衍而不充實的沙盤一樣,他的內心同樣空虛且無所依靠。但在測試、談話、再測試、再談話的往復中,他內心最隱秘的角落也漸漸露出了端倪。
陳某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一提及到家庭與父母,自己會那麼衝動暴躁。隨著民警談話逐步深入,他也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毫不在乎……
有一些服刑人員表象問題很明顯,只是難在解決辦法上,但有一些服刑人員沒有表象問題,甚至他自己都難以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存在,這些就是教育改造工作中急於攻克的難關。
在監獄心理諮詢室裡,教育改造科民警在沙盤中看到過形形色色不同的隱秘,而陳某對自己的認識, 才剛剛掀開了一角……
反思你自己的人生
人生總是需要反思,而能激發反思的事情往往都很慘烈。
王某的人生驗證了那一句:生活遠遠高於藝術。2007年,王某因故意殺人罪鋃鐺入獄,罪重刑長、性格偏激的他改造表現始終不好。服刑十三年間,他曾因擾亂監管秩序等罪名加過兩次刑,原本漫長的刑期,在他的怠慢下,更加漫長了。他的姐姐在來探監的路上,突發車禍離世,而後,他的母親查出乳腺癌晚期……他人生就像一輛脫軌的過山車,始終在下坡路上顛簸。
在與母親親情電話後的很多天,王某都很沉默,有時還會暴躁,由他入獄引發的一系列變故,讓他懊惱、悔恨、反思:如果曾經沒犯罪,親人就不會因意外離世;如果入獄後積極改造爭取減刑,也許母親還可能撐到他回家……然而餘刑還有十四年的王某,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在監獄與家屬聯合親情幫教下,王某情緒趨於穩定,他的監管民警董立鵬時常對他說,從現在開始也為時不晚,別讓以後再有悔恨。
用生離死別換來反思並不是一筆划算的交易,但當人生跌入谷底之時,反思人生卻是最有效的重啟按鈕。在會見室、幫教室裡,監獄民警看過太多眼淚,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讓這每一滴淚水,都能喚起一段人生的反思。
回歸你自己的本心
監獄每年為服刑人員開展很多活動,七一、國慶主題教育,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親情幫教,徵文、朗誦、繪畫、合唱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還設立了圍棋社、文學社、足球隊等社團。每一次活動,每一個社團,這其中都不乏佼佼者,在漫長的刑期中,他們就是在這些活動裡,重新認識了自己。
祝某2013年因詐騙罪入獄,當時的彷徨茫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作為呼蘭監獄服刑人員「晨鐘」文學社的成員之一,他心有所悟,情有所牽,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徵文中寫到,「無論我曾經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還是今天身陷牢籠的一名囚子,我都深深地為我的祖國感到榮耀。」當他寫下文字的瞬間,也正是他認識自己的開始。
文字是思想的語言,但走進圍棋,成為呼蘭監獄服刑人員「火鳳凰」圍棋社社長,是祝某從沒想過的事情。在呼蘭監獄圍棋教育改造逐漸深入時,祝某接觸了圍棋,並深深熱愛了圍棋。他在圍棋報上發表過數篇文章,獲得了圍棋業餘等級證書,還與「棋聖」聶衛平下過圍棋。他的監管民警王猛說,在監獄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祝某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本心……
在監獄教育改造工作中,民警善於讓服刑人員拾起一個身份,可以是執筆者、博弈者、樂者,或者是父親、兒子、丈夫,或者只是一名中國人,在這些身份中,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給予自己,回歸自己……
□■□
服刑人員從鋃鐺入獄時的恐慌、不安,到被長期關押而導致的麻木、不懼,再到逐漸覺醒、振作,所有的監獄改造過程,都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尋找、反思、認定自己。教育改造工作通過心理矯治、親情幫教、主題教育、文體活動在深層次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服刑人員,引導他們重新塑造自己……
撰稿 | 劉巍
原標題:《監獄裡,你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