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安倍因病辭職的消息鋪天蓋地,就在這個時候,川普發言了。
川普發推特稱,剛剛和我的朋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了一次精彩的談話,他不久後即將離任。安倍晉三將很快被公認為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日本與美國的關係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是一個特別的人物!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剛剛消息,8月31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電話會談。
據悉,這是安倍和川普自5月8日以來首次舉行電話會談,也是安倍在28日正式宣布辭職後首次與外國領導人進行電話會談。因此,關於這次會談的關注度自然頗高:
讓我們看看此次電話會談中的幾個重點:
第一, 安倍向川普解釋了辭職原因。
第二, 希望以日美在內的G7集團可以團結一致應對疫情。
第三, 強調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不會因自己的辭職而改變。
尤為亮眼的是第三點,言辭間不無透露著安倍對接下來美日關係的擔心。
的確,如今日本新首相競選在即,美國大選也漸漸臨近,美日關係會否有大的變動?
共同社:日本政府計劃在9月17日選出新首相
據共同社消息,日本政府計劃在9月17日選出新首相。報導稱,執政黨自民黨計劃在9月8日發布公告,並在9月14日開始投票。9月17日,自民黨計劃召集臨時國會,屆時將選出新任首相。
而誰將接替安倍更是成為了話題焦點。有日本網友評論到,「安倍首相決定辭職。 大家已經開始預測下一任首相候選人了~。 是麻生副首相、菅義偉官房長官、茂木外相、高市總務層、河野防衛相。真不知道會是誰呢」?
目前,網友提到的前幾名人選都相繼登上了日本推特『熱搜榜』,而有分析稱菅義偉是最適合"緊急上場"人選。
至於美國這邊,大選活動也是進行的如火如荼。距離美國大選的「最後決戰」只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拜登、川普相繼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據目前的民調形勢,拜登的支持率高於川普。不過,不到競選的最後一刻,誰也無法預測結果。
可別忘了,美國2020年的選情竟與2016年「詭異相似」。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9日發表題為《再掌權四年:美國人為何最終還是很可能投票支持川普》的文章稱,隨著美國總統選舉的日益臨近,儘管疫情蔓延,社會動蕩,而且執政者四年來表現得離經叛道,不過在11月大選之前的這段時間,川普會說服選民再給他四年時間,哪怕他之前有過一連串失敗。最終川普可能會通過暴露對手拜登的弱點,讓選民支持他連任。
文章指出,川普沿用了和2016年相同的「美國優先」口號,讓公眾的審視焦點集中在民主黨身上。拜登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不過他缺乏讓民眾相信應該由他來取代川普的嚴謹,因此,與其說川普勝利的概率大,不如說拜登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如此看來,有部分輿論的預測和導向的確是意味深長。雖然僅僅只是預測,但是至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安倍對川普稱得上是「卑躬屈膝」。
此前安倍和川普在打高爾夫時的合影
自2016年美國大選結束以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顯然是對川普最為「巴結」的外國領導人。川普勝選後,安倍就迅速跑到紐約與之會面,川普就職後,他又迫不及待地率團訪美。
更有一些美媒對安倍評價,安倍為取悅川普,不僅逼著日本的大企業各種「賣血」去投資美國,甚至還要求這些企業必須給出可以讓川普「在推特上炫耀」的投資和就業數字。
那麼,日本新一任首相又是否會繼續延續安倍對川普「唯唯諾諾」的風格。
據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29日報導,安倍的辭職增加了美日之間發生摩擦的可能性。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扎克·庫珀認為,「不能指望下一任首相」依然能與川普保持友好的私人關係。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學者克林諾說,日本新領導人可能不願付出那麼多努力去安撫或屈服於川普。
而《日本經濟新聞》30日亦稱,美國11月大選在即,川普將大部分精力用於內政,若他與安倍接班人之間出現嫌隙,日美同盟可能受到考驗。
事實上,在歐巴馬時期,安倍便使出渾身解數欲博得「美主日輔」的地位,但川普上臺徹底改變了這些,日美關係中「美主日從」的地位沒有根本改變,美國完全掌握了對日的主動權,安倍,不得不擺出低姿態,希望能以經濟貢獻換取美國的安全承諾。
無論在安保方面還是在貿易領域,川普都主張「美國第一」,日本面臨的形勢並沒有安倍政府宣傳的那樣樂觀。不管川普會不會贏得大選,日本都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充當「冤大頭」,日美關係從來就沒有對等過。
不過,有專家也發出提醒稱,無論接下來是由誰接任日本首相,無論誰將贏得美國大選,日美同盟的根基並沒有實質性損害,中國不要掉以輕心。
譬如人們所關心的釣魚島問題,近日,日美防長會面,並確認釣魚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
河野太郎與埃斯珀舉行會談 圖源:河野太郎個人推特
《日本經濟新聞》30日稱,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當地時間29日與美國防長埃斯珀在關島舉行會談。雙方在會談中再次確認《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尖閣諸島」(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聲稱一致反對任何以武力片面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的行為。
能夠確定的是,總體上,日美在大的戰略目標指向上仍保持一致。如今日本正密切觀望美國國內形勢,並將結合美國大選結果,重構對美高層政治溝通渠道,確保日美關係基本盤穩定。
美日同盟一方面反映了美國與日本對中國和平崛起加以遏制的一致性,但是另一方面背後又表現為美日兩國利用與反利用的關係以及矛盾和分歧,對於中國來講,既要看到這種一致性,又要加以利用其中的矛盾和分歧,化解危機,變被動為主動。對於日本在釣魚島的挑釁以及右翼分子綁架日本政府,試圖復燃日本軍國主義,中國必須讓日本清楚,歷史決不能重演,日本的帝國衝動,必須被遏制,挑釁者必須被嚴懲。(楊國軍)
創作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