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是全省有名的溫泉旅遊資源大市。可是,一方面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一方面溫泉旅遊產業發展不盡人意。那麼,我市溫泉資源究竟有些什麼?溫泉旅遊資源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存在什麼問題?這些資源該如何進行保護?為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叫人豔羨的地熱資源
鹹寧是一座宜遊宜居的生態休閒旅遊城市,享有「中國溫泉之城」的美名、「華中第一泉」的美譽和「一城十二泉」的美景。
我市溫泉資源豐富,6個縣(市、區)均有溫泉資源,全市目前已探明溫泉田有7處,最高水溫64.5℃。可開採量、熱(電)能、平均溫度等各項指標均位於全省首列。據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全市還有一批溫泉勘查遠景區可提供資源儲備。在市地熱局負責人陳雙銀看來,這些都是鹹寧發展溫泉旅遊的良好基礎。
事實也是如此,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各大溫泉酒店及溫泉度假村時發現,一進入冬季,溫泉溫暖舒適的溫度以及它特殊的保健療效吸引著外地遊客,不少溫泉酒店、溫泉度假村人滿為患。「十一過後就是泡溫泉的旺季,我們酒店湯池一天最多時接待了3000多人。」三江森林國際溫泉酒店經理姜超文說。
陳雙銀介紹,鹹寧市溫泉資源利用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的唐代就名聲在外,宋朝時「溫泉沸波」被列為鹹寧八景之一。素有「蒸如坐暖室,從石隙之。沙沸泡起滾滾上,熱如釜」,「其水如湯,浴之可愈病」的民間俗語。早期僅用於民間沐浴,20世紀40年代建成溫泉療養基地。
「我市條件十分優越,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G56杭瑞高速公路、G45大廣高速公路和106、107國道中段等主要幹線均經過鹹寧,各縣市均有高速相通,交通便捷。」陳雙銀說,全市探明的各溫泉田距城區距離不超過10公裡,交通極其便利,溫泉田就在鹹寧城中,共有泉眼、井28口,全國少有。正是因為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市於2010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溫泉之城」。
2006年以來,我市逐步建成了三江、碧桂園、溫泉谷、通聖太乙、楚天瑤池、嘉魚山湖溫泉和崇陽浪口溫泉等一批重點溫泉旅遊項目和景區,形成了溫泉文化旅遊產業集群。《鹹寧市地熱資源管理實施辦法》、《關於加強城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通知》、《湖北省溫泉旅遊服務質量規範》和《鹹寧沐浴溫泉水質標準》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科學合理地保障了我市溫泉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我市連續11年成功舉辦了中國·湖北鹹寧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泡出健康、泡出文化、泡出美麗、泡出時尚」成為人們生活的追求。武漢、長沙、廣州、嶽陽等大中城市的遊客慕名而來。
目前,全市共有14家溫泉酒店,浪口溫泉、山湖溫泉、碧桂園鳳凰溫泉和三江溫泉榮獲「靈秀湖北最受歡迎十大溫泉」的美譽。據統計,去年,我市溫泉年接待客為83.77萬人次,溫泉旅遊總收入達1.18億元。
讓人惋惜的不溫不火
然而,溫泉旅遊作為鹹寧的響亮名片,在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產品開發模式及產品雷同化現象日趨嚴重。
6月4日,市委書記孟祥偉在調研溫泉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時強調「溫泉是有文化的,有儀式的,萬萬不可把溫泉旅遊做成了泡澡洗澡」。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周洪恩坦言,目前我市溫泉資源開發利用存在諸多問題。
——資源調查覆蓋面窄。全市部分已探明溫泉田仍有較大調查潛力,尤其是市城區1500-3000米深範圍溫泉資源潛力巨大,但未進行過勘查。
——開發利用方式粗放。全市溫泉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大部分為旅遊、醫療泡澡項目,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消費特點,每年淡季的溫泉資源開採量僅為旺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全市原有14家溫泉類酒店,因同質化競爭,大多盈利情況不佳,目前僅存7家。因過度集中開發,月亮灣附近溫泉井出現水溫下降、水位降低、水質變差、水量減小等問題,在冬季高峰期硫磺味變稀薄,顏色變淡,甚至出現掉泵情況。
——溫泉品牌和文化推廣不夠。我市除在2010年印製了以溫泉為主題的郵票外,未開展任何溫泉相關文化產品的設計、推廣工作,對溫泉相關歷史文化挖掘不深、研究不透、推廣不足,導致社會公眾對此知之甚少。我市溫泉科普工作也存在範圍不廣、效果不佳問題,富含硫磺的溫泉水可以輔助治療皮膚病以及偏矽酸和鍶、鋰、氟對人體的心腦血管有很好的軟化作用等溫泉常識未深入人心。
而談及原因,周洪恩認為,造成溫泉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對溫泉資源稀缺性認識不足、沒有科學的供水系統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據了解,部分企業在開發利用溫泉資源時,沒有配套節水系統和汙水處理設施,汙水、廢水排放體系不健全,導致資源浪費嚴重,為溫泉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留下較大隱患。此外,有的開發商盲目開發且設計理念老化、陳舊,造成溫泉酒店軟硬體不到位等,導致消費者因體驗感差而不買單。
令人期待的溫泉沸波
那麼,究竟該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溫泉資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光認為,建設「中國溫泉之城」,打造「中國溫泉之都」,必須摸清家底、科學規劃、嚴格管理、挖掘文化,確保我市溫泉資源可持續利用。
勘查先行,做到資源儲量「清晰化」。積極落實《共同推進鹹寧市溫泉勘查合作協議書》的相關內容,推進二期溫泉勘查工作,重點抓好中深部溫泉的勘查工作,摸清溫泉資源儲量、分布情況及水質水溫特性,切實避免上部過度開採。
規劃引領,做到開發利用「多元化」。溫泉分布受到地質結構的影響,屬於非遍在性的旅遊資源,具有稀缺性,因此,應組織編制地熱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根據溫泉資源的水質、水溫等差異,構建醫療開發、旅遊開發、康養開發、個性化開發、戶外研學開發等多元化的溫泉資源開發利用格局,避免一窩蜂的搞單一項目。
分類施策,做到監督管理「精細化」。重構礦權設置方案,依法依規對已探明的溫泉田採礦權進行全面清理,新設礦權按新規劃布局要求進行公開招拍掛出讓,並按「綠色礦山」要求實施水質、水溫、開採量、排放量等指標監控,按有關要求加強對溫泉資源稅費的徵收和使用。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探索出臺配套政策,對溫泉資源二次或多次利用適當予以獎補;推廣實施溫泉資源使用梯級收費,按淡旺季執行不同收費標準,減輕企業淡季經營負擔。
市委黨校副校長張召華認為,隨著大量溫泉旅遊度假區的不斷湧現,旅遊者不僅僅滿足於泡溫泉的需求,而且需要體驗溫泉旅遊地的綜合性文化。打造溫泉旅遊這張特色名片,挖掘鄂南特色歷史文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我市每處溫泉資源都有一個或幾個配套的歷史故事,要充分收集整理,並據此項目進行重新規劃、設計,著重打造一批高端項目和產品。
此外,要積極申報全國溫泉文化旅遊示範區,全面統籌全市溫泉資源開發利用,嚴控市城區新增溫泉開發項目,杜絕「一味求大」開發傾向,並組織開展相關文創產品開發、推廣工作,使得溫泉康養富有儀式感,加深溫泉文化氛圍,增強「香城泉都」美譽度和知曉率。(鹹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恬 通訊員 李皓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