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受藏家追捧 或因其為"歷史孤本"(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張愛玲致曉雲小姐的信

錢鍾書書信和手稿。 資料圖片

  文\本利特約撰稿 陳方

  日前,備受關注的「錢鍾書信札拍賣案」有了結果,經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理判決,中貿聖佳拍賣公司和李國強因侵犯著作權和隱私權,錢鍾書遺孀楊絳獲賠20萬元。百歲老人楊絳的維權之路,暫告段落。

  名人書信都是歷史的孤本,一封信往往成為解讀歷史的一把鑰匙,收藏愛好者對名人書信的熱情自然可以理解。不過,「錢鍾書信札拍賣案」的一審判決,也為名人信札收藏者敲響了警鐘:名人信札到底該不該收藏,以後還能不能在藝術品市場上流通?

  物權與隱私權的權利較量

  去年年中,錢鍾書夫人楊絳狀告中貿聖佳拍賣錢鍾書私人信件的案件,引起全社會對名人信札拍賣的高度關注,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審理判決,更是引發了公眾對名人信件著作權和隱私權的討論。

  2013年5月,北京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表示,將舉辦錢鍾書書信手稿的專場拍賣,消息一經曝光即引來錢鍾書遺孀楊絳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次拍賣的物品裡有錢鍾書和夫人楊絳、女兒錢瑗及朋友的私人信件,其中包括錢鍾書寫給香港《廣角鏡》雜誌社總編輯李國強的信件。「此事讓我很受傷害,極為震驚。我不明白,完全是朋友之間的私人書信,本是最為私密的個人交往,怎麼可以公開拍賣?」楊絳在公開信中,措辭嚴厲地表達了憤怒和反對。

  楊絳發表公開聲明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站出來力挺楊絳,「這一行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在當事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公開拍賣和公開出版的性質完全相同,最重要的在於『公開』。任何未經許可的公開都是對隱私權的侵犯。」

  一些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民法、智慧財產權法和憲法領域的權威法律專家,當時也就此事件進行研討。法律專家們一致認為,未經作者同意,拍賣私人信件嚴重侵害作者及他人的隱私權和著作權,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應當依法禁止。

  時隔9個月之後,2014年2月17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理判決支持了楊絳的訴求,這場官司,也被學界視為一場物權與隱私權的權衡較量。

  據報導,承辦此案的法官解釋,隱私權是指公民不願公開或不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一般而言,隱私權包括通信秘密權與個人生活秘密權。其他人即使合法獲取到公民個人的通信信息,也負有妥善保管這些通信信息的義務,如果故意洩露他人通信秘密,造成損害後果,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探究真相與窺探私慾的

  倫理較量

  「錢鍾書信札拍賣案」暫時告一段落,事實上,有關名人書信公開引發的風波,這並不是第一起。

  2013年5月30日,在「錢鍾書信札拍賣案」炒得沸沸揚揚之際,《新民周刊》還披露了另一起名人書信風波。2007年,蘇偉貞在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談和張愛玲書簡往來的往事,2008年莊信正在臺灣印刻出版社出版《張愛玲來信箋注》,公布他和張愛玲往來的84封信,2013年3月,著名學者、《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夏志清教授在臺灣地區出版了《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收入張愛玲寫給夏志清的信件118封,夏致張信17封,共135封(其中32封首次面世)。

  於是,張愛玲在信中談及的隱私,包括她晚年在美國不堪的困窘生活,全部暴露在公眾面前。而且,她的那些因不滿意而未出版的文字,也被人一一整理出來出版。眾多「張迷」紛紛表示抗議,「張愛玲是愛面子的人,請給她留一點面子吧!別總想著稿費。」

  「張迷們」雖然對此痛心疾首,但是夏志清解釋說出版張愛玲信件,是「為了說出真相」。他的出版也得到了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的支持,「看見有人對夏志清的痛心疾首,認為是不道德行為。但如果大家八卦的材料來自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電視劇《她從海上來》等等,張愛玲會滿意嗎?」著名「張學」研究學者陳子善也表示,「研究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除了必須面對她生前公開發表的作品,還應關注她出於各種原因未及問世的手稿。」並稱張愛玲書信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將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隱私遭曝光,在文壇,張愛玲不是第一人。縱觀以往,隱私被曝光的作家並不在少數。而正因此,世人才能夠與作家創作過程中最隱秘的那種狀態得以相見、碰撞並產生火花。從魯迅的書信集或日記中,人們不僅讀出了其與弟弟周作人之間的關係如何一步步惡化,還從中捕捉到了中國兩類知識分子的分歧、爭議與失和的縮影;人們更從勃羅德違背卡夫卡遺願整理出版的西方現代文學大師弗蘭茨·卡夫卡的幾千張親筆手稿、信件、日記中,看到了這位開一代新風的作家的創作全貌,繼而讓卡夫卡作為「現代文學之父」的地位和意義為全世界所公認。

  一方面,好奇心很強的普羅大眾有窺探名人私生活的欲望,同時,還原一個人的歷史真面目,不能僅靠表面的那點光環,任何一點蛛絲馬跡都不能錯過,手稿和書信作為一個原生態的文本,既可還原印本之缺,又能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因此一些研究者很樂意看到這些資料能夠作為史料進行研究。但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過於探究無關公共事件的名人私生活,將名人的窘迫曝於光天化日之下,有違道德。這不是為了探究真相,只為滿足看客們的窺私慾,這樣的研究其實根本不具備學術性。

  追求真相與窺探私慾的倫理較量不可避免的展開。於是,一些專家建議應該建立名人書信公開或拍賣徵詢制度,「受信人」想要公開或拍賣,需要徵得寫信人同意,當寫信方離世,至少也該徵得其家屬同意;又比如讓拍賣行承擔審查著作權的義務,不能只需要對拍賣委託人負責,還要為著作權人負責。

  在一些學者眼裡,「張愛玲書信被公開」與「錢鍾書信札拍賣案」其實還有很大不同。張愛玲去世後,她沒有直系親屬,她的遺產繼承人是宋淇、宋以朗先生,只要宋以朗先生不反對就沒有問題。而對於錢鍾書先生的書信,因為楊絳先生健在,只要楊絳不同意,這些書信就不能拍賣或出版。

  收藏價值與市場流通

  的現實較量

  儘管「名人書信」引發的糾紛不斷,但這並不影響名人書信此前在收藏拍賣市場上的紅火。

  名人信札到底有多火?看看這組數據就能略知一二。2010年12月,一件名為《北宋唐垧致胡宗愈伸慰帖頁》的拍品出現在上海道明拍賣公司的秋拍中。唐垧和胡宗愈北宋神宗年間在同知諫院一同為官,這封唐垧得知胡宗愈兒子夭折而寫出的慰問信僅僅96個字,便拍出了9128萬元的高價,每個字的價格高達近100萬元。而在近現代名人的信札拍賣中,郭沫若1931年至1937年僑居日本期間,寄給東京文求堂書店主人田中慶太郎父子的全部書簡、明信片、出版筆記,2011年12月在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上拍,這組名為《致文求堂書簡二百三十函》的拍品拍出了2415萬元的高價。

  不僅中國名人的信札受到藏家追捧,其實在國外,名人書信的國際拍賣價也是相當高的。例如愛因斯坦給美國總統羅斯福關於原子彈的信,1987年在紐約「索斯比」拍出了22萬美元;邱吉爾的七封情書,1994年在倫敦「佳士德」拍了7.68萬英鎊;尼克森的總統辭職信,1995年在倫敦「索斯比」拍了8.28萬美元;列寧給俄社會民主黨的信,1993年在倫敦「索斯比」拍了4200英鎊;蕭邦給阿爾貝爾伯爵的信,在紐約「索斯比」拍了19萬美元;哥倫布描寫發現美洲大陸的信,1991年在倫敦「佳士德」拍出了44萬美元……可以看出,在國外名人書信也是收藏中的珍品,而且價位遠高於國內的名人書信。

  名人書信都是歷史的孤本,一封信往往成為解讀歷史的一把鑰匙。不過,「錢鍾書信札拍賣案」的一審判決,也為名人信札收藏者敲響了警鐘:名人信札到底該不該收藏,以後還能不能在藝術品市場上流通?

  據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副總經理謝曉冬介紹,如果把收藏價值拆分為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等方面來看,肯定不是所有的名人信札都具有以上全部屬性,但名人信札肯定會具有其中某一種或幾種價值。如果想要收藏,必須對名人信札要有所了解,收藏名人信札要有自己的方向和收藏體系。

  而名人書信的交易和流通,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沒有明確的約定,交易的只是信札的物權,而不是著作權。書信屬於寫信人的原創作品,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收信人擁有信件的物權,也有權處置信件歸屬。而對於名人信札隱私權的保護,因為在拍賣活動時需要進行公開展示,的確可能侵犯到著作權人的隱私權。如果名人信札是針對某些學術問題、公共話題等的討論,並不涉及到不便公開的隱私權,或者是私下一對一的交易,也不會侵犯到隱私權。

  「錢鍾書信札拍賣案」一審判決之後,法律對名人書信交易的約束也將越來越完善。

相關焦點

  • 僅展一天,北宋孤本《結蓮社集》、明馬湘蘭唯一信札真跡亮相
    現存最早北宋孤本詩文集《結蓮社集》展出現場展出現場  澎湃新聞 圖據明珠美術館公布的資料,此次展出古籍善本包括現存最早北宋孤本詩文集《結蓮社集》、眉山七史本《宋書》殘葉、迄今最早宋初木刻印刷品《雷峰塔佛經》、錢謙益手書、民間僅存《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晚明流行歌曲的歌詞集
  • 名人信札各大拍賣場表現亮眼
    一封幾十字短小的信札,或訴說一段歷史,說寄託出親友之間的的真摯情誼。近些年,名人信札成為拍場寵兒,不知是源於老百姓對於名人背後故事探究的好奇心,還是一種對於曾經書信往來生活方式的懷念。   縱觀近年的國內名人信札拍賣,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信札頻現高價。無論是古代書家的信札,還是近現代名流的往來書信,都是信札愛好者的搜尋重點。
  • 沈葆楨信札散論
    沈葆楨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即在鹹豐帝奕詝將奕訢、文祥等洋務派擬定的洋務救國方針定為國策、在奕詝死後慈禧基本是按奕詝生前所定方針治國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林則徐、魏源等「師夷長技」議論付諸實踐。可見,沈葆楨是林則徐「中體西用」思想的直接繼承和運用者。沈葆楨與林則徐關係,從一側面反映了洋務派與地主階級改革派之關係。
  • 在吳大澂日記與信札中窺其生活及書風變化
    近期,《篤齋藏吳大澂手跡四種》由敦堂文化和西泠印社合作出版,呈現吳大澂日記及吳大澂致潘祖蔭、續昌、譚鍾麟的信札,從中可略窺吳大澂三十歲以後近三十年間書風變化的軌跡,也記錄了其生活軌跡。澎湃新聞特此刊發本書序文及部分信札。清同治四年(1865),蘇州城剛從戰亂中走出來,儘管家園荒蕪,幸而離散的親人重新歡聚在了一起,老百姓過日子,無非求個天下太平。
  • 藏家談名人手跡拍賣:收信行家終成旁觀者(圖)
    然而,由於名人手跡太過散落,書寫人及其家屬很難控制其流轉途徑,眾多上拍的書信、手稿也並非出自當事人或其後人。其中,有的是出版社將名作家的投稿,與編輯的通信當作故紙堆處理給了收廢紙的;也有由於歷史原因,「文革」中被查抄的手稿未能歸還當事人的。古籍收藏家黃裳就在「文革」中失去了全部藏書和名人手跡,後來也只得到部分歸還品。
  • 從鄭振鐸信札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收購中秋帖等往事
    這批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字跡潦草的信札關涉的卻是之後讓我們如雷貫耳的諸多文物的命運: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祥龍石、郇齋善本、陳氏珍泉等國之重器都由此歷史節點得以回歸。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聯繫。
  • 一批信札劃撥國圖 講述重要文物搶救過程
    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在北京開幕。國家文物局供圖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恢弘篇章。
  • 汲古閣本"夢窗丙丁稿"或為納蘭性德舊藏孤本(圖)
    汲古閣本"夢窗丙丁稿"或為納蘭性德舊藏孤本(圖)     汲古閣初刻本原書持有人、中國政協文史館特聘文史資料研究員彭令經多方考證認為,這本汲古閣本《夢窗丙丁稿》或曾為清初詞壇大家、《紅樓夢》中「賈寶玉」原型納蘭性德舊藏存世孤本,後因機緣巧合輾轉歸於晚清詞壇大家鄭文焯。  《夢窗詞》是宋代詞人吳文英(號夢窗)的代表作。此本以毛晉汲古閣刻《夢窗丙丁稿》為底本。批校者晚清詞家鄭文焯(1856——1918),與王鵬運、朱祖謀、況周頤合稱清季四大詞人。
  • 先父馮永軒收藏的信札
    「札」,本指古代用來寫字的小木片,引申為公文及書信。造紙術發明前,我國的書寫材料,早期為甲骨、石料、金屬(如青銅器),因其笨重,又採用紡織品(稱「帛」)、木片(書寫後稱「札」)或竹片(書寫後稱「簡」)。
  • 珍藏名人手跡 最愛那舊墨裡的風流
    同為手跡,與書法類收藏品相比,這些名人手跡或許並不具有更多藝術欣賞的價值,卻承載了許多名人真實的生命軌跡和其文化學術的進程,因而具有非同尋常的文獻意義。  手札向來是反映和記錄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最佳文體,而名人的社會影響大,他們的個人學識、心事胸懷乃至趣聞軼事等同樣會通過手札得到反映。這批首次在濟南展出的名人手跡,也透露出了名人的生活細節。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家圖書館 記錄新中國成立...
    幾經努力,韓滉的《五牛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等一件件珍貴文物重回祖國懷抱。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紀念展入藏國家圖書館的這批信札,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
  • 保利廈門2020春拍,四百餘件珍稀郵品信札首次亮相廈門
    據悉,保利廈門此次設置了「玄覽——重要古董器物專場」、「煙雲供養——歷代佛像、銅器與琺瑯陳設諸器」、「中國古董珍玩」、「中國書畫」、「當代藝術與潮流」、「珠寶腕錶與裝飾藝術」、「御養珍藏——養生茗品及珍稀佳釀」、「郵品、世界名人字札、籤名收藏」八個專場,上拍近兩千件藝術精品。
  • 馬克思信札在西泠印社2014秋拍拍賣 420萬創西方信札中國拍賣紀錄
    寫這封信的時候,馬克思正為重病的愛妻燕妮而焦急。 12月15日晚,馬克思的一封親筆信在杭州拍賣。這封信寫於1881年,除了學術研究,馬克思還提到了燕妮。數月後,燕妮去世。 馬克思還附上一張自己的大幅照片,稱是自己「手邊僅有的一張」,一同寄給了他的美國好友、美國工人運動支持者約翰•斯文頓(John Swinton)。
  • 瓊州府古地圖:手繪於1840年以前 為傳世孤本
    古紙古色,手工白紙,簾紋約兩指寬;毛筆手繪,線條流暢,字跡遒勁,為明清舊物無疑。圖上標有「瓊州府」的字樣,故暫稱為「瓊州府古地圖」。這也進一步證明,此幅標明「瓊州府」的古地圖必為明清時期舊物。其二,從圖上「崖州」名稱考證
  • 絕世孤本《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價值
    原標題:絕世孤本《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價值   四、《圓明園四十景圖》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圓明園被毀以後,大家看到的是一片荒蕪的廢墟,除了對曾經輝煌唏噓不已,對當年英法聯軍的殘暴的譴責,人們毫不吝嗇地表達出對圓明園真實面貌的強烈好奇:圓明園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也許會一時語塞。
  • 「凡是國寶,都要爭取」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凡是國寶,都要爭取」,記錄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的往來信札,如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天下午,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在京開幕。
  • 南京為歷史文化名人立像 首批10位春節後亮相(圖)
    10位歷史名人雕像中的一半將立在南京老門東的「一館兩院」烏龍潭公園在五臺山邂逅「袁枚」、在烏龍潭公園遇見「魏源」、在老門東碰到「董源」「巨然」……春節後,當你在南京街頭偶遇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身影時,可別奇怪。
  • 曾有個秘密小組搶救流散文物 今天這百餘件信札揭開歷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批新中國成立初期鄭振鐸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往來信札今天(12月26日)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批166頁的文件,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文物工作者搶救流散文物的歷史。此次捐贈的這批信札,主要為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函和相關單據,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1952年9月6日,鄭振鐸給徐伯郊的信,開列了重要藏家與重點收購文物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