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吸毒的貧民窟女孩考上哈佛,你還有理由讓原生家庭背鍋?

2020-12-20 春與秋語之

本文作者:春與秋語之(ID: chunyuqiu99)

莉絲·默裡198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最髒亂差的街道,父母吸毒、患有愛滋病,母親不僅有精神病,而且雙目幾乎失明。16 歲那年一無所有的她只能開始流浪街頭,但她最終靠著一定要改變命運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努力,拿到獎學金考上了哈佛大學。

莉絲的故事曝光之後,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她被稱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並且成為了勵志演說家,為無數困境中的人們樹立了榜樣,帶去了希望。

2003年莉絲從哈佛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後,獲得了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頒發的「無所畏懼獎」,並且受到了總統柯林頓的接見,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

之後,莉絲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自傳體小說 「Breaking Night」,一經出版就成為2010年度超級暢銷書,由此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3項提名。

01糟糕的原生家庭:出生貧民窟,父母雙雙吸毒患愛滋,16歲開始流落街頭

莉絲的母親出生在一個很糟糕的環境裡,她的父親家暴並且強姦了兩個女兒,導致她從小就離家出走。遇到後來成為莉絲父親的皮特之後兩人成為嬉皮士,但很快就走上了吸毒、酗酒的道路。

從莉絲記事起就時常和姐姐麗薩看見父母吸毒、酗酒,家裡也因此變得一貧如洗,姐妹兩經常忍飢挨餓。在毒品的侵蝕下,母親的身體變得非常糟糕,雙眼幾乎失明,胳膊上滿布針眼,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父親皮特非常聰明,在莉絲眼裡,他熱愛閱讀,是個天才式的人物,似乎知道所有事物的答案,但是同樣吸毒的他對女兒們的生活從來都是不管不顧。

飢餓難耐的莉絲有時候只能從垃圾桶裡撿吃的,沒有水可以洗澡,沒有可換的衣服,她身上總有難聞的味道,也因此在班級裡被人嫌棄和欺負。

這導致她很不喜歡上學,但即使只是偶爾才去趟學校,聰明的莉絲考試時卻取得了滿分的成績。當老師問到她原因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格格不入的貧窮女孩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並非只是天資聰穎,她雖然很少去學校,但是她從鄰居撿垃圾的老太太那裡拿到一切可以得到的書去讀。

15歲那年,母親被確診了愛滋病,搬回外公家裡去住。經歷了一個月在收容所裡暗無天日的生活之後,莉絲被允許去外公家裡,和媽媽姐姐生活在一起。

那幾個月是她所能回憶的生命中最正常和幸福的一段時光,不在父親身邊的母親終於可以停止吸毒,精神也正常了,她們有時候一起出去逛街,在咖啡店裡聊天。

然而一切都是暫時的,母親的病越來越嚴重,被外公趕出家門的莉絲開始了流浪。和一群不良少年混跡在街頭,她睡過地鐵站,也在馬路邊乞討過,甚至餓的實在受不了了就去商店裡偷東西。直到有一天當莉絲去母親常去的酒吧找她的時候才得知母親已經去世了。

她回想起自己過去十幾年的生命,在學校被人嫌棄的時候,她對自己說「我以後會去學的「,母親病重時,她說「我以後會去看她的」。如今母親去世了,她才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永遠沒有以後的

02生活不會等待任何人,而你的生活只有現在

從母親逝世的打擊中驚醒過來的莉絲,決定不再做一個傻瓜,她要重回學校,推自己一把,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她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去拜訪了所有能去的學校申請入學機會,終於有學校接收她之後,17歲的莉絲從8年級重新開始學習。

為了趕上之前落下的進度,不至於在21歲才能從高中畢業,她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和時間來學習,在地鐵上,在餐廳打工的時候……

老師只知道她是每天第一個來學校,最後一個離開學校,但是不知道的是無家可歸的莉絲每天等最後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獨自在學校走廊的角落裡趴在扶手上寫作業。

靠著想要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莉絲在2年時間裡完成了4年的課程,並且以平均96分的優異成績取得了全校第一名。

靠著學校前十名可以去波士頓高校參觀的機會,從沒離開紐約的莉絲在哈佛大學校園裡看到了另一種人生。她問自己如果再努力一些,會不會也能像這個校園裡的人一樣呢?既然老師說他們也是普通人,那自己和這些普通人相比有什麼區別呢?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不同呢?她給自己的答案是更多的努力

她全A的成績讓她順利通過了哈佛的面試,但連一個三明治都買不起的莉絲怎麼可能負擔得起一年四萬美金的學費呢?幸好老師告訴她如果通過紐約時報的論文和面試,她可以獲得獎學金。

在幾千名申請者中,莉絲靠著出眾的成績,勇敢面對現實的精神,對家人的理解和愛,以及她對未來的渴盼,最終獲得了第六屆紐約時報獎學金,走進了哈佛的大門。

當別人問到為什麼她能做到時,她笑著說:「我為什麼會做不到呢?」

是的,她做到了,她不僅取得了哈佛心理學的學位,在紐約時報獲得了一份工作,並且終於有了自己的住處,再也不是無家可歸的人了。

03阿德勒:心理創傷是不存在。別再讓原生家庭替你背鍋了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是不存在的,他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當很多人根據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將自己現狀的困境歸結於原生家庭的不幸時,阿德勒主張的「目的論」則認為這些人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主動選擇了現狀。

比如對於一個自稱小時候受到父母虐待而無法走出家門適應社會的成年人,人人大都會說是因為童年的不幸才導致這個可憐的人無法走出家門,而阿德勒心理學則認為他是出於「想受到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這一目的而故意不出門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的確很有趣,但是就像我們因為感冒發燒去看醫生時,假如醫生只回答說「之所以感冒是因為你昨天出門穿的太薄」。那我們肯定是不會滿意的,不管感冒是因為穿的少還是因為淋了雨,我們需要解決的是發燒受折磨這個症狀,需要的是吃藥、打針這樣的治療行動。

莉絲的早期經歷可以說比絕大多數人都有資格歸罪於原生家庭而自暴自棄,但是她在後來的演講中說到,「我知道我可以回想著所有糟糕的記憶,給自己藉口持續待在無效的自我對話中然後放棄,但我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不去責備過去,只是詢問自己下一步可以做什麼。我做出了有效的自我選擇,因此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不想說「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地步」這樣的話,但是大多數人糟糕的程度,真的到了抱怨且只能抱怨原生家庭的程度了嗎?

面對糟糕的家庭和只會抱怨的周圍環境,莉絲卻說她從中學到了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感激,她對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愛你」。

如今的莉絲站在臺上,自信地談論著往事,你會發現所謂的糟糕過往經過她的努力,都已經成為了過去。人們稱她為「奇蹟女孩」,但莉絲告訴我們勇敢面對過去,從現在開始做出有效的自我選擇,你所認為的不可能出現的奇蹟,就會成為真實的事實。

相關焦點

  • 一個父母吸毒、15歲就開始流浪的小女孩,是如何考入哈佛的?
    名字就叫做《風雨哈佛路》。電影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經常精神病發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而且還身染愛滋,父親更是無暇顧及家務。他們靠領政府救濟金生活,經常會沒有食物。小女孩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艱難地度過她的童年。
  • 《風雨哈佛路》:父母吸毒、生活困頓,她卻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勵志電影,它根據同名書作者莉絲默裡的真實故事改編,豆瓣上數十萬人給出了8.1的高分。故事圍繞著女孩伊莉莎白·麗茲展開,她生活在一個千瘡百孔的貧民窟家庭,父母吸毒、酗酒,母親更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和姐姐不得不在充滿毒品和飢餓的環境中長大。
  • 聽書《風雨哈佛路》合集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介紹了作者莉絲·默裡從貧民窟走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經歷。《風雨哈佛路》主人公麗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儘管父母吸毒,但莉絲仍然深愛著他們。她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在學校,麗絲骯髒的衣著,和藏在頭髮裡的蝨子讓她飽受同學嘲弄,終因逃課被送進瘋人院。
  •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原生家庭裡,你該怎麼辦?
    03貴人相助電影《風雨哈佛路》女主人公麗茲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裡,父母酗酒,吸毒,當她的母親把家裡最後剩下的一點錢搶去買毒品後麗茲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爭取到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並成功地考上了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紐約時報工作。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比如去年的都市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儘管事業有成,但是一直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她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很多人從中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把所有的不幸,不快樂,生活的負面一股腦的都拋給原生家庭背鍋呢?如果是這樣想,我覺得那就錯了,這樣不但不能救贖自己,還會將自己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
  • 《風雨哈佛路》: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從原生家庭中破局而出
    如果你還在抱怨命運不公,如果你還在抱怨自己沒機會,如果你還在滿腹負能量,覺得自己命運不堪時,推薦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相信你看過之後總會有所觸動。不管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是商務人員,不管是醫生還是老師,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義。
  • 從貧民窟女孩到名牌大學生,這部電影藏著實現階層跨越的秘密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經典的勵志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民窟的女孩,通過自我努力最終走到哈佛的真實故事。女孩身上那種直面生活苦難的勇氣,面對生活不公不抱怨的樂觀,那種為了實現夢想奮不顧身的精神,鼓舞著無數在生活的泥濘中掙扎的寒門學子 — 即使生活不公與艱辛,但是你可以選擇向生活低頭,也可以為了更好的生活盡力拼搏。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把原生家庭的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正是這位大山女孩,這本自傳,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通過教育重塑自我。 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讀者票選超越前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為》,榮獲年度最佳圖書,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 靠清理垃圾為生,考上哈佛大學!他的故事藏著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
    看點前段時間,出生底層、畢業後成為環衛工人的美國黑人男孩Rehan,靠不懈的努力和堅韌,先後考上馬裡蘭大學和哈佛,堪稱另一個版本的「風雨哈佛路」。不過,寒門學子逆襲被大肆宣揚的背後,恰恰反映了美國社會階層固化和教育不公,就連常青藤盟校也有為上層階級服務的本質。一方面是對名校的追逐,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學生患上「空心病」。
  • 她用2年時間考上哈佛:人生沒有藉口,我也曾是普通人
    ——《風雨哈佛路》 Liz 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的同學們肯定都知道,圖中這個女孩叫Liz,前期背景大概是: 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家庭關係滿目瘡痍 父母吸毒,母親患精神分裂 母親在她15歲時候去世,爸爸被關進收容所 因逃課被迫送入瘋人院等等 看了上邊的這些簡要,是不是覺得這個女孩子好像是集萬千不幸於一身
  • 2018年讀書筆記第43本·莉絲·默裡的《風雨哈佛路》
    本書講述了一位女孩從小在悲慘的環境下成長,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執著成功進入了哈佛大學。莉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吸毒,沒有收入,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她有一個姐姐,卻和她格格不入。莉絲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
  • 風雨哈佛路:地獄,還有十八層。你有什麼資格說你生活在地獄中?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影片《風雨哈佛路》是在豆瓣上被推薦次數最多的影片之一,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來。講述了小女孩麗茲如何由一名普通平凡,缺少管教,很少上學的"壞孩子"進入哈佛,涅槃重生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的故事。
  • 看完日本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對比才知道:養個精英,家庭有多重要?
    看了日本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對比才知道:養育一個精英,家庭因素真的很重要。 從小在貧困家庭長大的作家馬拉慢感慨道:「有些東西是從娘胎就帶出來的,改不了,造不了。」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今後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影響,真的很大。 04 被富養長大的孩子,身上那種自信和勇敢,更是精英階層所追求的。
  • 父母是毒癮者,曾經的街頭流浪女,如今卻活成了別人的一道光
    這是一個被稱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國際演說家莉絲·默裡說的話,因為她不想讓她現在的外表以及哈佛學歷去愚弄任何人,願意讓大家看到最真實的自己。對於莉絲來說,童年的貧瘠卻滋養了她幼小的心靈,這滋養的成分是家庭成員間彼此的愛。莉絲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貧民窟家庭中,父親偽造止痛藥的處方騙取巨額利潤,最終,被查出是多起欺詐案件的主犯而入獄,被判了三年的有期徒刑,這個時候,正好是莉絲在她母親的肚子裡。
  • 原生家庭理論深度解析比爾·蓋茨的推薦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接下來我會運用原生家庭的理論來深度解析這本連續80周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的年度圖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Educated)。書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編輯部從《聖經》中找到的靈感,據編輯介紹,這句話包含了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逃離」,第二重含義是「找到新的信仰」。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能影響Ta的一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 上帝發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有一部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
  • 人生巧克力的味道裡,一定有父母的味道
    巧克力的味道裡,一定有著父母的味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你現在還是在父母呵護下的孩子,還是你已經成年建立的自己的家庭,「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存在於你的深層意識裡,影響著你的所有行為。你 將 收 獲了解問題父母的行為模式認知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學會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對生活有所覺察,你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面向陽光,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你愛的有溫度的家庭和事業
  • 感念父母的恩情,接納父母的平凡與不完美,是一個人最好的德行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幡然悔悟的一刻:曾經對父母的怨懟,在某一瞬間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有長久的愧疚?平凡的父母雖不能給我們大富大貴,但他們給了我們健康的生命,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們默默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