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春與秋語之(ID: chunyuqiu99)
莉絲·默裡198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最髒亂差的街道,父母吸毒、患有愛滋病,母親不僅有精神病,而且雙目幾乎失明。16 歲那年一無所有的她只能開始流浪街頭,但她最終靠著一定要改變命運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努力,拿到獎學金考上了哈佛大學。
莉絲的故事曝光之後,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她被稱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並且成為了勵志演說家,為無數困境中的人們樹立了榜樣,帶去了希望。
2003年莉絲從哈佛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後,獲得了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頒發的「無所畏懼獎」,並且受到了總統柯林頓的接見,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
之後,莉絲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自傳體小說 「Breaking Night」,一經出版就成為2010年度超級暢銷書,由此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3項提名。
01糟糕的原生家庭:出生貧民窟,父母雙雙吸毒患愛滋,16歲開始流落街頭
莉絲的母親出生在一個很糟糕的環境裡,她的父親家暴並且強姦了兩個女兒,導致她從小就離家出走。遇到後來成為莉絲父親的皮特之後兩人成為嬉皮士,但很快就走上了吸毒、酗酒的道路。
從莉絲記事起就時常和姐姐麗薩看見父母吸毒、酗酒,家裡也因此變得一貧如洗,姐妹兩經常忍飢挨餓。在毒品的侵蝕下,母親的身體變得非常糟糕,雙眼幾乎失明,胳膊上滿布針眼,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父親皮特非常聰明,在莉絲眼裡,他熱愛閱讀,是個天才式的人物,似乎知道所有事物的答案,但是同樣吸毒的他對女兒們的生活從來都是不管不顧。
飢餓難耐的莉絲有時候只能從垃圾桶裡撿吃的,沒有水可以洗澡,沒有可換的衣服,她身上總有難聞的味道,也因此在班級裡被人嫌棄和欺負。
這導致她很不喜歡上學,但即使只是偶爾才去趟學校,聰明的莉絲考試時卻取得了滿分的成績。當老師問到她原因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格格不入的貧窮女孩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並非只是天資聰穎,她雖然很少去學校,但是她從鄰居撿垃圾的老太太那裡拿到一切可以得到的書去讀。
15歲那年,母親被確診了愛滋病,搬回外公家裡去住。經歷了一個月在收容所裡暗無天日的生活之後,莉絲被允許去外公家裡,和媽媽姐姐生活在一起。
那幾個月是她所能回憶的生命中最正常和幸福的一段時光,不在父親身邊的母親終於可以停止吸毒,精神也正常了,她們有時候一起出去逛街,在咖啡店裡聊天。
然而一切都是暫時的,母親的病越來越嚴重,被外公趕出家門的莉絲開始了流浪。和一群不良少年混跡在街頭,她睡過地鐵站,也在馬路邊乞討過,甚至餓的實在受不了了就去商店裡偷東西。直到有一天當莉絲去母親常去的酒吧找她的時候才得知母親已經去世了。
她回想起自己過去十幾年的生命,在學校被人嫌棄的時候,她對自己說「我以後會去學的「,母親病重時,她說「我以後會去看她的」。如今母親去世了,她才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永遠沒有以後的。
02生活不會等待任何人,而你的生活只有現在
從母親逝世的打擊中驚醒過來的莉絲,決定不再做一個傻瓜,她要重回學校,推自己一把,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她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去拜訪了所有能去的學校申請入學機會,終於有學校接收她之後,17歲的莉絲從8年級重新開始學習。
為了趕上之前落下的進度,不至於在21歲才能從高中畢業,她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和時間來學習,在地鐵上,在餐廳打工的時候……
老師只知道她是每天第一個來學校,最後一個離開學校,但是不知道的是無家可歸的莉絲每天等最後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獨自在學校走廊的角落裡趴在扶手上寫作業。
靠著想要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莉絲在2年時間裡完成了4年的課程,並且以平均96分的優異成績取得了全校第一名。
靠著學校前十名可以去波士頓高校參觀的機會,從沒離開紐約的莉絲在哈佛大學校園裡看到了另一種人生。她問自己如果再努力一些,會不會也能像這個校園裡的人一樣呢?既然老師說他們也是普通人,那自己和這些普通人相比有什麼區別呢?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不同呢?她給自己的答案是更多的努力。
她全A的成績讓她順利通過了哈佛的面試,但連一個三明治都買不起的莉絲怎麼可能負擔得起一年四萬美金的學費呢?幸好老師告訴她如果通過紐約時報的論文和面試,她可以獲得獎學金。
在幾千名申請者中,莉絲靠著出眾的成績,勇敢面對現實的精神,對家人的理解和愛,以及她對未來的渴盼,最終獲得了第六屆紐約時報獎學金,走進了哈佛的大門。
當別人問到為什麼她能做到時,她笑著說:「我為什麼會做不到呢?」
是的,她做到了,她不僅取得了哈佛心理學的學位,在紐約時報獲得了一份工作,並且終於有了自己的住處,再也不是無家可歸的人了。
03阿德勒:心理創傷是不存在。別再讓原生家庭替你背鍋了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是不存在的,他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當很多人根據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將自己現狀的困境歸結於原生家庭的不幸時,阿德勒主張的「目的論」則認為這些人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主動選擇了現狀。
比如對於一個自稱小時候受到父母虐待而無法走出家門適應社會的成年人,人人大都會說是因為童年的不幸才導致這個可憐的人無法走出家門,而阿德勒心理學則認為他是出於「想受到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這一目的而故意不出門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的確很有趣,但是就像我們因為感冒發燒去看醫生時,假如醫生只回答說「之所以感冒是因為你昨天出門穿的太薄」。那我們肯定是不會滿意的,不管感冒是因為穿的少還是因為淋了雨,我們需要解決的是發燒受折磨這個症狀,需要的是吃藥、打針這樣的治療行動。
莉絲的早期經歷可以說比絕大多數人都有資格歸罪於原生家庭而自暴自棄,但是她在後來的演講中說到,「我知道我可以回想著所有糟糕的記憶,給自己藉口持續待在無效的自我對話中然後放棄,但我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不去責備過去,只是詢問自己下一步可以做什麼。我做出了有效的自我選擇,因此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不想說「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地步」這樣的話,但是大多數人糟糕的程度,真的到了抱怨且只能抱怨原生家庭的程度了嗎?
面對糟糕的家庭和只會抱怨的周圍環境,莉絲卻說她從中學到了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感激,她對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愛你」。
如今的莉絲站在臺上,自信地談論著往事,你會發現所謂的糟糕過往經過她的努力,都已經成為了過去。人們稱她為「奇蹟女孩」,但莉絲告訴我們勇敢面對過去,從現在開始做出有效的自我選擇,你所認為的不可能出現的奇蹟,就會成為真實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