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2015-03-11 國家天文臺

【字體:

語音播報

  3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會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04年啟動,是國內最早啟動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學研究計劃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牽頭,會同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聯合組織,總經費5000萬元。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在2004-2007年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針對天文學研究對「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需求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驗平臺開發工作,針對科技資源的便捷高效訪問、編程模式下科學數據的大規模統一訪問、各類科技資源的無縫融合使用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和開發成果在LAMOST大科學工程、中國天文數據中心等項目和平臺中得到應用,服務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基於LAMOST大科學裝置的銀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體證認》、自然科學基金委天文重大項目《LAMOST銀河系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宇宙結構起源——從銀河系的精細刻畫到深場宇宙的統計描述》等一系列重要天文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執行期間,天文信息學被提出並得到不斷發展,e-Science和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理念漸入人心。 

  因項目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良好,本課題2010年被作為6個應用示範項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計劃為期一年的滾動支持。 

  雖然本項目的執行期已於2010年底結束,但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一直在持續。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專項和國家發改委高技術服務業研發及產業化專項的資助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和天津大學開始共同打造「天文學科技領域雲」,使得虛擬天文臺從「虛」到「實」。這個平臺以國內核心天文觀測設備的時間申請、審批,數據匯交、共享、使用,課題設計、開展為線索,融合天文觀測和科研活動所需的科學數據、網絡存儲、高性能計算、軟體和實用工具等資源,形成一個物理上分散、邏輯上統一的網絡化科學研究平臺,實現了10年前該重大研究計劃打造「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目標。平臺2014年5月上線運行,目前已經整合了中國科學院5大天文臺的10多套觀測數據和雲計算資源;註冊用戶超過300人;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2.16m等10多套觀測設施提供數據管理和發布服務;為麗江2.4米望遠鏡、興隆2.16米望遠鏡等提供觀測時間申請等運行支撐服務;為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服務。 

  十年磨一劍。基金委10年前啟動的這個重大研究計劃所孕育的研究成果和培養起來的人才隊伍正在為今天和明天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 

  3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會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04年啟動,是國內最早啟動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學研究計劃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牽頭,會同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聯合組織,總經費5000萬元。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在2004-2007年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針對天文學研究對「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需求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驗平臺開發工作,針對科技資源的便捷高效訪問、編程模式下科學數據的大規模統一訪問、各類科技資源的無縫融合使用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和開發成果在LAMOST大科學工程、中國天文數據中心等項目和平臺中得到應用,服務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基於LAMOST大科學裝置的銀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體證認》、自然科學基金委天文重大項目《LAMOST銀河系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宇宙結構起源——從銀河系的精細刻畫到深場宇宙的統計描述》等一系列重要天文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執行期間,天文信息學被提出並得到不斷發展,e-Science和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理念漸入人心。 
  因項目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良好,本課題2010年被作為6個應用示範項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計劃為期一年的滾動支持。 
  雖然本項目的執行期已於2010年底結束,但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一直在持續。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專項和國家發改委高技術服務業研發及產業化專項的資助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和天津大學開始共同打造「天文學科技領域雲」,使得虛擬天文臺從「虛」到「實」。這個平臺以國內核心天文觀測設備的時間申請、審批,數據匯交、共享、使用,課題設計、開展為線索,融合天文觀測和科研活動所需的科學數據、網絡存儲、高性能計算、軟體和實用工具等資源,形成一個物理上分散、邏輯上統一的網絡化科學研究平臺,實現了10年前該重大研究計劃打造「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目標。平臺2014年5月上線運行,目前已經整合了中國科學院5大天文臺的10多套觀測數據和雲計算資源;註冊用戶超過300人;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2.16m等10多套觀測設施提供數據管理和發布服務;為麗江2.4米望遠鏡、興隆2.16米望遠鏡等提供觀測時間申請等運行支撐服務;為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服務。 
  十年磨一劍。基金委10年前啟動的這個重大研究計劃所孕育的研究成果和培養起來的人才隊伍正在為今天和明天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 

列印 責任編輯:麻曉東

相關焦點

  • 大數據帶來的天文視覺盛宴——走近中國虛擬天文臺
    (原標題:大數據帶來的天文視覺盛宴——走近中國虛擬天文臺)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副主席、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告訴《中國科學報》,2000年左右,隨著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一批天文觀測項目開始啟動,天文學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對單個天體的精細觀測改為大天區巡天觀測。新的觀測方式帶來了海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和呈現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了天文學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 虛擬天文臺讓天文數據活起來
    現在,「數據洪水」或「數據爆炸」早已成為天文學界的常見詞彙,如何利用好這些海量數據,通過信息技術推進天文學研究成為一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虛擬天文臺應運而生。虛擬天文臺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全球範圍內的天文研究資源無縫透明連結在一起,從而形成數據密集型、網絡化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環境。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
  • 集雲計算、大數據據等技術於一身的「虛擬天文臺」獲得科技進步獎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和天津大學共同申報的「中國虛擬天文臺基礎軟體與系統」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虛擬天文臺針對國內天文觀測設備與科學數據開放共享具體需求,基於雲計算、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我國天文學界研發了支持從觀測時間申請、海量天文數據歸檔發布、在線數據分析處理到學術成果管理等環節,涵蓋天文學研究全生命周期的基礎平臺,是國際上首個實際應用的虛擬天文臺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家天文臺攜手阿里雲:計算100億光年數字宇宙 打造虛擬天文臺雲項目
    嚴俊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工程經理部經理,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主任。
  • 「國家天文臺—天津大學天文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副校長劉東志和國家天文臺科技處處長盤軍為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會議由聯合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孫濟洲教授主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書記宋俊啟、院長李克秋、副院長胡清華、軟體學院副院長張加萬等出席會議。  隨後舉行了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的聘任儀式,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趙永恆博士
  • 【中國新聞網】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DESI項目成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表示,DESI被稱為繼斯隆光譜巡天之後的第四代宇宙學巡天項目,計劃利用5年的時間,獲取數千萬星系的紅移,構建當前最大的三維宇宙,有望揭露暗能量的神秘面紗。
  • 廣州大學與國家天文臺共建天文研究中心
    【每日科技網】   廣州大學在打造重大科研平臺上又有新動作。3月16日,廣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聯合運行紅外/光學望遠鏡、共建聯合天文研究中心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紫金山天文臺舉辦「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達標評估考核暨2020年度...
    紫金山天文臺舉辦「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達標評估考核暨2020年度基層黨支部黨建工作述職會議 2020-12-14 紫金山天文臺 「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達標評估辦法》,12月10日下午,紫金山天文臺黨委組織召開「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達標評估考核暨2020年度基層黨支部黨建工作述職會議。
  • 國家天文臺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利用阿里雲資源計算分析數據
    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BASS巡天團隊、DESI國際合作巡天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這也是目前人類測量獲得的最大宇宙天圖,全球200名科研人員歷時6年聯合觀測和數據分析,覆蓋兩萬平方度的天空,約為全天球面積的一半,容納10萬億數碼像素,包含20億天體。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天文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為了給天文學家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中國正在打造「中國天文數據中心」,除了把國內數據收集在一起,還把國外的數據匯總起來,共同為天文學研究提供服務。「中國天文數據中心」通過了世界數據系統的權威認證,這在亞洲是第一個。再給大家開拓下思路,現在天文學研究都在研究哪些事?
  • 美國阿雷西博天文臺一夜倒塌 天文探索領域或只靠「中國天眼」
    普通遊客與「中國天眼」又可以有著多親密的距離?美國阿雷西博天文臺一夜之間倒塌數月前計劃拆除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2003年至2011年成為機場氣象觀測和預報研究組觀察員;2010年至2012年被選為亞太區航空計劃及實施區域組的通信/導航/監察及氣象小組共同主席;2013年至2015年成為亞太區氣象小組副主席。2011年,我晉升為助理臺長,轉為負責公眾天氣服務;2020年2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
  • 2016年新疆天文臺「情系蒼穹」大學生夏令營圓滿結束
    2016年新疆天文臺「情系蒼穹」大學生夏令營圓滿結束 2016-07-24 新疆天文臺 【字體隨後,新疆天文臺副臺長陳卯蒸介紹了新疆天文臺總體概況及各學科方向的發展;天文學會秘書長宋華剛作了「天文學為什麼讓人類如此著迷」及「如何走入天文學」科普報告,使同學們從各種奇幻的天文現象逐步走進天文學研究。豐富多彩的報告將大家帶入神奇的天文學大門。通過參觀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並與在臺研究生進行聯誼活動,使同學們對新疆天文臺科研發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已發布,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獲悉,報名截止日期: 2016年12月31日。詳情如下: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位於江蘇南京,於1950年5月建成,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 【中國廣播網】中央媒體採訪團探訪新疆天文臺
    新疆天文臺在新疆這片廣袤熱土,守望著無垠蒼穹,為我國天文研究與觀測、為新疆的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目前新疆天文臺的目標,就是在新疆建造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它將為我國未來的探月工程、火星、金星探測等國家任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為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上發揮獨特作用。
  • 國家天文臺與廣州大學共建天文研究中心
    國家天文臺與廣州大學共建天文研究中心 2015-03-17 14:54:27許青青)記者17日從廣州大學獲悉,廣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聯合運行紅外/光學望遠鏡、共建聯合天文研究中心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愛沙尼亞中央銀行啟動評估數字貨幣的研究項目
    愛沙尼亞銀行正在啟動一項為期多年的研究項目,以評估其電子政府技術在操作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方面的適用性。該計劃與愛沙尼亞政府區塊鏈的長期合作夥伴Guardtime科技公司和SW7集團合作,將專注於基於KSI區塊鏈(愛沙尼亞電子政務的核心技術)的解決方案。該項目還將研究通過使用身份和其他愛沙尼亞電子政府產品可能實現的新的支付解決方案,儘管它將不再圍繞具體的個別技術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