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1 國家天文臺
語音播報
3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會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04年啟動,是國內最早啟動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學研究計劃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牽頭,會同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聯合組織,總經費5000萬元。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在2004-2007年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針對天文學研究對「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需求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驗平臺開發工作,針對科技資源的便捷高效訪問、編程模式下科學數據的大規模統一訪問、各類科技資源的無縫融合使用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和開發成果在LAMOST大科學工程、中國天文數據中心等項目和平臺中得到應用,服務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基於LAMOST大科學裝置的銀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體證認》、自然科學基金委天文重大項目《LAMOST銀河系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宇宙結構起源——從銀河系的精細刻畫到深場宇宙的統計描述》等一系列重要天文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執行期間,天文信息學被提出並得到不斷發展,e-Science和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理念漸入人心。
因項目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良好,本課題2010年被作為6個應用示範項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計劃為期一年的滾動支持。
雖然本項目的執行期已於2010年底結束,但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一直在持續。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專項和國家發改委高技術服務業研發及產業化專項的資助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和天津大學開始共同打造「天文學科技領域雲」,使得虛擬天文臺從「虛」到「實」。這個平臺以國內核心天文觀測設備的時間申請、審批,數據匯交、共享、使用,課題設計、開展為線索,融合天文觀測和科研活動所需的科學數據、網絡存儲、高性能計算、軟體和實用工具等資源,形成一個物理上分散、邏輯上統一的網絡化科學研究平臺,實現了10年前該重大研究計劃打造「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目標。平臺2014年5月上線運行,目前已經整合了中國科學院5大天文臺的10多套觀測數據和雲計算資源;註冊用戶超過300人;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2.16m等10多套觀測設施提供數據管理和發布服務;為麗江2.4米望遠鏡、興隆2.16米望遠鏡等提供觀測時間申請等運行支撐服務;為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服務。
十年磨一劍。基金委10年前啟動的這個重大研究計劃所孕育的研究成果和培養起來的人才隊伍正在為今天和明天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
3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會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04年啟動,是國內最早啟動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學研究計劃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牽頭,會同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聯合組織,總經費5000萬元。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在2004-2007年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針對天文學研究對「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需求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驗平臺開發工作,針對科技資源的便捷高效訪問、編程模式下科學數據的大規模統一訪問、各類科技資源的無縫融合使用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和開發成果在LAMOST大科學工程、中國天文數據中心等項目和平臺中得到應用,服務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基於LAMOST大科學裝置的銀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體證認》、自然科學基金委天文重大項目《LAMOST銀河系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宇宙結構起源——從銀河系的精細刻畫到深場宇宙的統計描述》等一系列重要天文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執行期間,天文信息學被提出並得到不斷發展,e-Science和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理念漸入人心。
因項目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良好,本課題2010年被作為6個應用示範項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計劃為期一年的滾動支持。
雖然本項目的執行期已於2010年底結束,但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一直在持續。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專項和國家發改委高技術服務業研發及產業化專項的資助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和天津大學開始共同打造「天文學科技領域雲」,使得虛擬天文臺從「虛」到「實」。這個平臺以國內核心天文觀測設備的時間申請、審批,數據匯交、共享、使用,課題設計、開展為線索,融合天文觀測和科研活動所需的科學數據、網絡存儲、高性能計算、軟體和實用工具等資源,形成一個物理上分散、邏輯上統一的網絡化科學研究平臺,實現了10年前該重大研究計劃打造「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目標。平臺2014年5月上線運行,目前已經整合了中國科學院5大天文臺的10多套觀測數據和雲計算資源;註冊用戶超過300人;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2.16m等10多套觀測設施提供數據管理和發布服務;為麗江2.4米望遠鏡、興隆2.16米望遠鏡等提供觀測時間申請等運行支撐服務;為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服務。
十年磨一劍。基金委10年前啟動的這個重大研究計劃所孕育的研究成果和培養起來的人才隊伍正在為今天和明天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