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記者了解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將在南沙設立院士工作站。
劉少軍是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導,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領域的理論-技術-產品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新成績。
根據去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劉少軍院士將唯一的工作站設在廣州南沙,這無疑是對廣州科研和產業實力的肯定。
「父子院士」為魚忙碌
在研究「魚」的院士當中,「父子院士」和「師生院士」常被津津樂道。他們一生的課題就是如何讓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魚。
劉少軍的父親、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長期致力於魚類及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生理研究。1981年,劉筠帶領著湖南的團隊,在我國最早獲得了草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
過去從江河裡捕撈的魚,放到池塘的時候,因為水位、水流等發生變化,難以自然產卵。劉筠的研究解決了魚苗的問題,也解決了產量的問題。如今,草魚魚苗賣得便宜,草魚也成了人們經常食用的魚類之一。
劉少軍於2000年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教授林浩然是他的老師。
林浩然與阿爾伯塔大學魚類學家彼得(R.E.Peter)教授長期合作,開展魚類生殖生理學研究,揭示了魚類促性腺激素合成與分泌受神經內分泌雙重調節的內分泌生理機理。其應用技術被國際魚類學界命名為「林-彼方法(Linpe Method)」。以「林-彼方法」為基礎,他們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和促性腺激素誘導魚類產卵的新技術,創製了「高活性新型魚類催產劑」,實現了完全可控的淡水魚類人工繁殖,生產應用成效顯著,從根本上解決了淡水魚類養殖的苗種問題,被譽為魚類人工繁殖的「第三座裡程碑」。
劉少軍院士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領域的理論-技術-產品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新貢獻,攻克了種間生殖隔離難關,闡明了魚類遠緣雜交的主要遺傳和繁殖規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魚類雜交關鍵育種技術。
科技為南沙漁業養殖賦能
隨著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的南沙科學城開建,南沙日益成為科創高地。同時南沙也是廣州市重要的水產品養殖基地。南沙區現有水產養殖面積10.33萬畝,2019年總產值37億元,養殖面積和產值位居全市首位。
在科技賦能下,南沙的漁業養殖已經展現出新的動能。劉少軍院士此次意在將院士工作站設在一家水產公司,該公司擁有華南地區最大規模的鯇魚養殖場。
劉少軍認為,廣州有一批漁業養殖的代表性企業,水產科研團隊的實力也非常雄厚。「科研團隊、大企業和政府支持,我認為三方面都非常重要。」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