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到過北京的故宮,十年前進過汝南新建的南海禪寺,去一次就了解了大概。君王也罷,佛主也罷,都是讓人彎膝跪拜的。都市生活的喧囂有時會讓人感到疲憊,像我等奔波在鋼筋叢林裡的小家雀,還是比較貪戀綠水青山、碧海藍天所帶來的愉悅,何必再捧著一顆疲憊的心去頂禮膜拜呢?不諳皇權佛道,即便是走馬觀花看了,也化解不了生活中的萬古愁。思來想去,竟讓我無端地念起了毗鄰南海禪寺的"小南海"來。那裡面的廊橋遺夢是否能讓人寄意寒星慰身心呢?
小南海是古代"蔡州八景"之一。它原先的名字叫南湖,位於汝南古城東南角。由於歷代郡府築堤修城都要從那裡取土,天長日久形成了一大片水泊荒草的窪地。明朝時候在南湖仿造南海普陀寺的模式建了個觀音閣,因其規模小於南海的觀音閣,人們就把南湖稱為"小南海"。
據《汝南縣誌》記載小南海內除了觀音閣外,還建有大士寺、準提樓、黃鶴樓等景觀。黃鶴樓是在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6年)建成,可惜在明末被毀。清雍正年間,又遷天中書院於南湖之上,稱南湖書院。乾隆年間,大興竇煦題寫"登瀛"二字鐫刻於一青石之上,立於南湖北側,更為小南海平添了一些文化氣息("登瀛"是指登上瀛臺,清代新進士及第授官儀式之一)。就這樣經明清兩代近600年起起伏伏的擴容,營建了西起悟穎塔、東至汝水河濱、北至城壕總面積達千畝的風景區。景區內殿堂樓閣,花草葳蕤、小橋流水、芙蕖滿湖......。由於小南海清幽雅靜,貌若仙境,成了汝南人精神的寄託點,也是遊子魂牽夢縈的相思地。
小南海興於北宋,盛於明清。後馮玉祥1928年督豫後,下令打神扒廟,小南海的廟祀神像均遭到了破壞,元氣未復,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從此小南海隱入幕後,先是做了汝南園林學校的校園,成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世外桃源,如今又成了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委辦公地點,冥冥中還真應了"煙雨何年見白衣"那句話。
原來的小南海也建有南海禪寺,它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45年),早已不存。如今的南海禪寺毗鄰小南海的東南,佔地500餘畝,寺域開闊,建築浩繁。是1992年臺北大香山觀音禪寺主持明乘法師出資1.5億復建的。除了西、北山門外,內有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舍利塔等建築,號稱亞洲第一大寺院。每臨(農曆)初一、十五,成千上萬的香客蜂擁而至,熙熙攘攘。而小南海呢?佇立一旁,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又宛若一縷揮之不去的炊煙。
小南海留存的詩詞很多,諸多文人雅士觸景生情,把內心的感受揉入這美麗的自然風光裡,釀成佳作,韻味悠長。王元梅在《汝陽紀勝》中吟道:"平湖煙水泛慈航,空閣雲開紫氣翔。一道虹橋浮水面,居人爭獻南海香";黃雲寫的《登觀音閣》更是別有滋味在心頭:"鏡裡南湖碧四圍,重樓復閣燕穿飛。王孫此地迷芳草,煙雨何年見白衣。一自滄桑人代改,遂令簫鼓畫船稀。多情惟有橫塘水,依舊紅蕖媚晚暉";傅鸞祥遊宦在外30年後攜友遊南湖後亦走筆抒懷:"三十年何迅,南湖倩夢遊。清風如拂袂,明月似穿流。難憶新樵徑,尚思舊佛樓。欲追君與致,不及一浮鷗"。
追憶小南海,幽思桑梓地。想著她"萬裡閒雲來白鶴,一泓秋水漾青蓮"的愜意,想著她"參差碧瓦前人澤,明月依依擁夜珠"的朦朧,再想著她"瓠城北望低蒼圃,樂嶺西看小翠巒"的蔥蘢,竟讓人不由自主地憶起了童年。是啊,童年是一條清澈的小溪,從心底倏然湧出,溼了臉頰,亮了眼睛,潤了生命。而小南海呢?就是長在童年裡的那顆相思豆。(作者:李雪陽 )
作者簡介:李雪陽,男,河南省汝南縣人,中共黨員,生於1970年,1990年寫《淺談奉獻與索取》一文,被列為蘇魯豫皖四省高考學習範文。之後輟筆,2019年再次提筆,現有多篇拙文散見於省市縣報刊雜誌及各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