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年僅35歲壯烈犧牲,殘暴日軍為其舉行「慰靈祭」

2020-12-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年僅35歲壯烈犧牲,殘暴日軍為其舉行「慰靈祭」)

視頻來源於紀錄片《芳草青青憶英靈之楊靖宇》

1931年11月, 東北大地已經一篇冰天雪地,狂風如刀,路上行人寥寥無幾,而此時,一個健碩高大的身影,急匆匆地前往中共滿洲省委。他,就是剛剛被中共黨組織營救出獄的楊靖宇。此前,他因涉嫌共產黨案被捕入獄,此時,他被救出獄,而東北已經淪陷,日偽當道。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幾十萬東北軍不戰而退,總兵力不足兩萬的日本關東軍長驅直入,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地區,然而在東北,仍然有虎膽英雄領導組織了東北抗日聯軍,其中,領導人中有「南楊北趙」之稱,南楊,指的便是楊靖宇。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家灣村一個農民的家庭。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百姓生活困苦,在這小小的村落裡,楊靖宇和其他農村孩子一樣下地幹活,補貼家用。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在楊靖宇幼年的時候,識字不多的母親張君常常給他講古代的英雄俠士的故事,其中嶽飛的故事最讓楊靖宇心折,嶽飛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和英勇的抗金事跡讓他久久沉吟。母親還省吃儉用供他上學讀書,他考入了河南省開封工業學校,楊靖宇和同伴常常來到學校後院的一座宋代的點將臺遊覽,相傳這裡是嶽飛當年抗擊金兀朮,點兵派將的地方,楊靖宇站在點將臺上,常常和同學們談論英雄人物的事跡,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信念在他心中紮下了根。生活的磨礪讓這個純樸的少年樹立了志向,要為國家做些事情。

聯合抗日隊伍,震動東北日偽軍

1927年,楊靖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日軍佔領東北後,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東北大地各種勢力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包括地方山林隊,土匪武裝,以及張學良東北軍殘部等等。

其中,百姓因受到地方軍閥、日本侵略者等的盤剝,生活困苦。一些貧苦的農民不得不揭竿而起,聚嘯山林,被稱為「山林隊」。楊靖宇來到東北後,他了解到這些情況,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他在抗聯活動中積極聯合山林隊等民間抗日地方武裝,以能形成更強大的抗日力量。

楊靖宇為了聯合更多的山林隊共同抗日,經常出入山林隊,可是當時山林隊各自為戰,並不團結,他們也並不了解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楊靖宇因誤會,挨打、被捆綁的事情也時常發生,他卻不懼危險,積極樂觀。有一次,他拍著一位戰士的肩膀說:「看到山林裡的人們個個都把日本鬼子當仇敵,能不高興嗎?小夥子,這就是聯合抗日的思想基礎和希望啊!挨了一頓小小的棍棒,又算得了什麼呀!」楊靖宇總是不失時機地聯合山林隊進行抗日鬥爭。

在東北的山林隊裡,毛作彬是個人物,他帶領著一哨人馬,經常和日本人作戰,但因為對共產黨的隊伍不了解,曾經也與共產黨領導下的南滿遊擊隊交過手。

1933年6月間,一次毛作彬的「毛團」被南滿遊擊隊包圍,遊擊隊可以把他們全部抓起來繳槍械,但楊靖宇認為「毛團」已經反正抗日,不應該再和他們為敵。楊靖宇就要求遊擊隊,不要向「毛團」打一槍一彈,還向「毛團」官兵講道:「南滿遊擊隊抗日救國,不念舊惡,願一同團結抗日。」等,使得「毛團」官兵深受感動。

楊靖宇在團結、聯合抗日義勇軍、山林隊共同對敵作戰,擴大遊擊區鬥爭中,與一些抗日義勇軍、山林隊首領建立了深厚友誼。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不怕累,怕苦,真正去做事情,就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據史料記載,有一支山林隊的首領叫朱海樂,他原是貧苦農民出身,為生活所迫,拉起由150人組成的「綹子」,打家掠舍,殺富濟貧。這支山林隊曾同日偽軍打過幾仗,因勢孤力單都失利了。朱海樂得知抗聯一師經常打勝仗,內心十分敬佩楊靖宇。楊靖宇為團結更多義勇軍、山林隊共同抗日,主動前來與朱海樂會見,向其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道理。

他曾說:「東北被日本侵佔了,咱們得起來救國。別看我們現在的隊伍人少,慢慢就會擴大,火柴雖小,點著火以後可就無法撲滅。抗日的隊伍也是由小到大,我們是紅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們有鐵的紀律,不準打罵百姓,不準動百姓一針一線,就是百姓給我們燉豬肉也不能吃。我們的目的是抗日,全東北人民都應當起來抗日,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國去。」

楊靖宇用兵戰術靈活,指揮得當,打了不少勝仗。根據《本溪滿族自治縣誌》記載,1936年,楊靖宇率抗聯一軍軍部等部隊由柳河、通化一帶來到本溪地區。這時日寇派漢奸邵本良率重兵在後窮追不捨。邵本良本是胡匪頭目出身,當過東北軍團長,「九一八」事變後,他投降日本,成了日偽軍的團長,本溪的老百姓都很恨他。

4月下旬,楊靖宇率抗聯一軍軍部與一師主力部隊在寬甸縣四平街會合,然後分別沿桓仁與寬甸交界和本溪和鳳城交界行進。4月30日來到本溪縣東部的賽馬集,在梨樹甸子大東溝會同地方武裝與一師結盟的「山林隊」共八百人設下了埋伏。

上午十時,三架敵機飛臨大東溝上空偵察,未見異常便飛走了。約半個小時後邵本良率領全部人馬一個司令部,一個加強營,一個炮兵中隊,共八百餘人,從分水嶺進入梨樹甸子大東溝。當時楊靖宇在高處,見敵人鑽進抗聯伏擊圈,他一聲令下,一軍指戰員對敵猛烈開火。

大東溝山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人雖有小炮卻無法施展,成了甕中之鱉,不到半日被殲五百餘人。炮兵中隊長,日本人菊井少佐被當場擊斃,日本指導官英俊志雄大佐躲在死屍堆中,身塗血跡裝死僥倖逃脫。邵本良腳部負傷,帶二十餘人乘亂逃走,此役震動東北,使日偽當局驚恐不安。

將軍百戰死沙場

1932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派楊靖宇去吉林省磐石縣尋找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磐石遊擊隊。當楊靖宇以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來到磐石的時候,磐石遊擊隊剛剛遭受到了一次重創,為了讓遊擊隊員重拾信心,急需打一場漂亮仗。於是,楊靖宇就將目標鎖定在最早襲擊磐石遊擊隊的郭家店地主武裝。

但對於日偽當局來說,楊靖宇卻成了他們的心腹大患。他們連續發起大規模圍剿。楊靖宇領導南滿遊擊隊以機動靈活的戰術,率領一千人的部隊在四個月時間裡轉戰兩千裡,與日偽軍作戰60餘次,多次在敵人兵力空虛的後方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戰鬥中,日軍中尉守備隊長被擊斃,鐵甲列車被擊毀,日偽的四次進攻都宣告失敗。

為了徹底消滅東北抗聯,日本關東軍制定了偽「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整計劃,在東北的兵力達到七十萬人,企圖將楊靖宇和整個東北抗聯困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為了改變東北抗聯孤軍奮戰的局面,1936年6月和11月,楊靖宇兩次領導抗聯部隊舉行西徵,試圖與東徵紅軍打通聯絡。

西徵部隊曾一度挺進瀋陽、撫順一線,並於7月15日在摩天嶺殲滅日軍,繳獲武器。這就是「摩天嶺大捷」。為慶祝這次戰鬥的勝利,楊靖宇創作《西徵勝利歌》予以讚頌:「摩天高嶺一場大戰,驚碎敵人膽,盔甲槍彈勝利繳獲,齊奏凱歌還……」然而,遼河此時還沒有封凍,大批日偽軍蜂擁而至,楊靖宇只好將他的隊伍帶進了深山老林當中。

兩次西徵總共動用的九百餘名兵力當中,東北抗聯犧牲、負傷、被俘和失蹤者佔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但對於全國抗日鬥爭而言,西徵「是東北抗日聯軍同由陝北向長城移動中的抗日紅軍相呼應的首次試探」,起到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對東北地區而言,西徵部隊挺進,牽制了日偽軍的行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遊擊區的壓力,使北滿地區東北抗日聯軍各軍主力得以保存下來。

看到發起的幾次大討伐,都沒消滅楊靖宇和東北抗聯,惱羞成怒的日偽當局實施了更加毒辣的計劃。1938年冬,日偽當局將散居鄉間的民眾集中到大屯區居住。嚴密控制老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出入嚴格檢查,並嚴格實行保甲連坐制。另外,為防止老百姓給抗聯部隊送糧,外出不準帶食糧,這樣一來,就徹底切斷了東北抗聯與老百姓的聯繫。此後,抗聯的鬥爭進入極其艱苦的階段。

楊靖宇帶領的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建立密營,密營一般都建在半地下,類似於地窖,頂上用樹枝樹皮遮蓋,隱蔽性很強。楊靖宇率領部隊在密林中建立70多所密營,除了供部隊宿營之外,還儲存了糧食、布匹、槍械、藥品等物資。

1939年夏,日本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到任後,把楊靖宇列為偽滿洲國第一心腹大患,懸賞兩萬元收買他的人頭。當時,日偽軍僅在濛江境內及其邊界就布兵25000多人,楊靖宇在濛江境內的全部兵力還不足一千人。由於兵力懸殊,再加上給養不足,這一次,楊靖宇率領的抗聯部隊在濛江縣境與敵人戰鬥中遭受重大損失,隊伍減員至四百多人。

就在楊靖宇和抗聯生死攸關的緊要時刻,追隨楊靖宇多年的一師師長程斌背叛革命。程斌戰功卓著,是楊靖宇的左膀右臂,在關東軍的威逼利誘之下轉投敵軍,程斌叛變,使得抗聯第一路軍在敵人面前幾乎沒有秘密,抗聯隱藏在深山密林中的密營被日本關東軍一一起獲,所有補給一掃而空,楊靖宇和他的部隊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由於日寇的嚴密封鎖,楊靖宇和戰士們已經斷糧多日,冰雪、樹皮和棉絮,成了食糧。他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堅持著和敵人進行頑強鬥爭。

2月18日,和大部隊打散的楊靖宇讓兩名警衛員去山下找些吃的。下山後,兩名警衛員與日偽軍「特搜班」遭遇,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特搜班」從警衛員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鑑,判定楊靖宇就在附近,於是調集重兵封鎖濛江縣所有的交通要道。

此時,楊靖宇只剩下孤身一人,跟敵人在林海雪原中周旋。1940年2月23日,此時的楊靖宇已經六天沒有進食,他隱隱聽到了幾位上山打柴村民的說話聲,楊靖宇叫住了他們,拿出些錢,讓他們幫忙買些食物和棉鞋。沒想到,其中一個村民竟然勸楊靖宇投降。誰料想,打柴的村民在回村途中遇到日本特務,將遇到楊靖宇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日偽軍的討伐本部接到報告之後,認定此人就是楊靖宇。他們立即派人分五批向著楊靖宇的藏身之地急進,進行搜索包抄。

一聲令下,一時間,所有的輕重武器一齊射向楊靖宇隱身處,楊靖宇兩支手槍不停地射向敵群,最終,彈盡糧絕。高大、魁梧的身軀倒在了冰冷的濛江大地上,年僅35歲。

楊靖宇遺物圖

日軍解剖了楊靖宇的遺體,他們驚奇地發現,楊靖宇的胃裡竟然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還尚未消化掉的草根、樹皮和棉絮。壯士喋血,感天動地,殘暴的侵略者也為之折服,岸谷隆一郎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楊靖宇犧牲之後,為紀念這位驍勇善戰的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1946年2月14日濛江縣正式更名靖宇縣。

楊靖宇將軍是出色的軍事指揮家,更是抗日英雄,幼有報國之志,長而堅守信念,為百姓之幸福,國家之安康灑盡了他最後一滴血。日本靖國神社第一批集體入祀的日軍成員,即所謂的「肉彈十勇士」,是楊靖宇消滅的。

《朝日新聞》「滿洲版」中的報導《染血的雪原,肉彈十勇士遺骸收容記》

楊靖宇用生命詮釋了英雄不屈的精神,他的治軍有法,嚴肅軍紀,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他以實際行動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振奮國人精神。英雄浩氣長存世間,吾輩更當承志前行。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李曦_NN2587

相關焦點

  •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白山黑水間的抗戰傳奇
    然而,正是這個如此偏遠的小縣城,卻是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14年艱苦奮戰的重要戰場,並最終成為以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命名的英雄城。讓敵人敬佩的抗日民族英雄靖宇縣原名濛江縣,1946年為紀念楊靖宇而更名。在縣城西南六公裡處,就是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三道崴子。
  • 用軍刀劃開楊靖宇的胃,日軍官絕望地毒死妻兒自殺,遺囑這麼說
    在日偽軍的瘋狂絞殺下,從918事變爆發後就一直在東北堅持抗日的東北抗聯損失慘重,經歷了最大規模的戰鬥和非戰鬥減員。楊靖宇領導的抗聯第一軍由三四千人銳減到數百人。情急之下,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
  • 才華橫溢的楊靖宇能力到底有多高?為抓捕他一人,日軍出動上萬人
    今天我們講一個抗日英雄,敵軍為了抓他而出動一人,出動數萬人,卻被他從眼前逃脫。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北一路抗聯部隊司令官楊靖宇。以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為依託,東北抗日聯軍分為南滿、北滿、東滿,分別由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率領。而且楊靖宇驍勇善戰,因為南滿活躍的地區,靠近偽滿州的東邊道,又被稱為「東邊道之癌」,連日軍最精銳的陸軍部隊關東軍也曾數次敗於他。
  • 盤點讓日軍敬佩哭泣的7名中國抗日將軍!
    張自忠犧牲在日軍軍中後,日軍列隊脫帽向張自忠的遺體敬禮,並鄭重裝殮。楊靖宇楊靖宇將軍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出色的遊擊戰指揮官之一。當時楊靖宇被日軍圍困難以脫身,據戰後統計,為了追擊楊靖宇一人,日軍就動用了日本當年GDP的1%。當時追擊的日軍對楊靖宇一直敬佩有加,但是楊靖宇卻寧死不屈,與敵人死戰。
  • 從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記楊靖宇烈士
    10月中旬,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1936年7月,抗聯第一軍與活動在東滿的抗聯第二軍又合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南滿、東滿黨組織合併組成中共南滿省委,魏拯民任省委書記。  到1936年底,抗聯第一路軍已達6000餘人,活動區域也擴大到近20個縣。  當時的民謠唱道:滿天星,數不清,東邊道,出英雄。
  • 楊靖宇最後的五天五夜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楊靖宇領導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寇殊死搏鬥,在這裡書寫了盪氣迴腸的抗日詩篇。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吉林省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英雄壯舉,浩氣長存,當地政府把將軍殉國地建設成園林式的公園,供人們景仰敬拜。
  • 東北三省聯合召開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座談會
    白山黑水築牢血肉長城——東北三省聯合召開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座談會    新華社哈爾濱7月30日電(記者 鄒大鵬、馬曉成)92歲高齡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和戰友們靜靜地坐在臺前,聆聽著專家學者緬懷艱苦卓絕的抗聯歲月
  • 楊靖宇抗聯部隊為何多出叛徒:生存條件惡劣
    一、楊靖宇為什麼沒去蘇聯休整1939年秋,由於日寇的經濟封鎖和毀滅性「掃蕩」,東北抗聯損失極大,整個東北抗聯部隊只剩下二千餘人。為保存實力,東北抗聯在徵得蘇聯同意後,將部隊撤入蘇聯境內休整。進入蘇聯境內的周保中曾派人通知遠在南滿的楊靖宇,催促其儘快率隊北上,到蘇聯境內休整。
  • 白山黑水尋「紅」記|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現場直播訪談、採訪抗聯後人、探尋遺址遺蹟……「白山黑水尋『紅』記——東北三省網絡媒體大型主題聯合採訪團日前在白山黑水間,踏尋東北抗聯的戰鬥足跡,在緬懷先烈的同時,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白山黑水尋『紅』記採訪團在白山市江源區烈士陵園採訪。白山黑水尋「紅」記採訪團踏查五大連池朝陽山抗聯遺址群。
  • 他被日軍畏稱為「鏡泊之虎」,曾驅父休妻,犧牲前慘遭剜眼割舌
    提起東北抗聯的大英雄、大烈士,威名足以震爍古今的莫過於楊靖宇、趙尚志。但是,在當時日本關東軍的心裡,還有一個人,是足以與楊靖宇、趙尚志相提並論。這人姓陳,名翰章,吉林敦化敦化縣西半截河屯人,主要活動於敦化以及寧安鏡泊湖一帶,行動飄忽、來去如風,神出鬼沒,不出擊則已,一出擊疾若奔雷電閃。
  • 楊靖宇被害時日軍割下頭顱,18年後頭顱才找到,得以公祭安葬
    楊靖宇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鄂豫皖蘇區及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40年2月23日下午4時30分,因叛徒出賣,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楊靖宇孤身一人仍頑強與大量日寇在密林中周旋戰鬥,卻不幸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年僅35歲。隨即,窮兇極惡的日本法西斯將楊靖宇將軍的頭顱砍下,導致英雄屍首分離。
  • 永遠:銘記英雄東北抗聯 史實陳列館將屹立本溪
    今年7月,在黨中央的關懷下,投資近1800萬元的遼寧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正式奠基。  楊靖宇從這裡開始西徵  「楊靖宇就是從現在的湯溝開始西徵的!」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鵬一說,在這個面積3344平方公裡的縣裡,很多鄉民都能講上一段關於楊靖宇的抗戰故事,當地人都以楊靖宇為驕傲,認為他是家鄉人。  1936年6月上旬,楊靖宇就是在這裡與抗聯一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巖召開第一次西徵會議。若干年後,當地百姓出於對楊靖宇的熱愛,將他主持會議時曾坐過的石頭稱為「靖宇石」。
  • 「銘記來時路 弘揚抗聯魂」大型尋訪活動綜述:讓偉大的東北抗聯...
    鬥爭最為慘烈的篇章……  吉林省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東北抗聯將士戰鬥生活的足跡遍布吉林這片熱土,全省有數量眾多的東北抗聯遺址遺蹟,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等東北抗聯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英雄事跡在白山松水間廣為傳頌和銘記。
  • 港媒訪楊靖宇孫輩:爺爺犧牲11年後家人才知道
    >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中新網9月18日電 今天是「九一八」事件爆發83周年,據香港《文匯報》報導,1931年9月18日,日軍入侵中國東北
  • 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三師開闢 「城子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簡介
    三師成立後,以遼北山區為主要活動區域,進出於西豐、開原、鐵嶺、清原等廣大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軍,8月,三師與活動在清原縣境內的抗日軍「金山好」部配合行動約月餘後分兵兩路,向撫順和開原、西豐方向發展。師長王仁齋率部從興京岔路子出發,挺進撫順地區;政委周建華率部進入開原、西豐縣東南部山林地帶進行抗日鬥爭。
  • 8個女英雄掩護部隊從背後襲擊日軍,犧牲前告訴戰友:保住手中槍
    8個女英雄為掩護大部隊從背後襲擊日軍,犧牲前告訴戰友:保住手中槍!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人民都站起來對抗敵人,誓死要將敵人趕出中國。當時不管是青壯年,還是老年,少年和婦女都在為抗日而奮鬥。很多抗日英雄中,女英雄非常多,她們在戰場上完全不輸給男人,甚至比男人更加厲害更加無畏。相信大家也聽說過很多抗日女英雄的故事,很多女英雄因為被日軍俘虜受盡折磨而犧牲,比如江姐、張晶麟。劉胡蘭等人。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八女投江」的歷史事實,這八位女性也是在抗日中犧牲的女英雄。那麼,這「八女投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朝鮮人民軍是這個中國人創建的,殉國後,被日軍砍頭焚屍
    說到我黨在東北的抗日名將,大家都會脫口而出:楊靖宇、趙尚志。其實在東北還有很多抗日名將,比如今天要說的魏拯民。魏拯民1909年生於山西長治,本名叫關有維,「魏拯民」只是他的10個化名之一。九一八事變後,22歲的魏拯民出任東北哈爾濱市委書記,在日軍腹地進行敵後工作。他到任後,遇到最棘手的一件事,就是「民生團事件」。
  • 踏訪白山黑水,聽一聽東北抗聯英雄的故事
    名字背後,是英雄的故事,見證著英烈以身殉國的壯舉,也提醒著後人銘記在長達14年的抗戰艱難歲月中,東北抗日聯軍在生與死、血與火磨礪中熔鑄成的東北抗聯精神。4月下旬,記者踏訪白山黑水,追尋英雄的戰鬥足跡,感悟東北抗聯精神的時代意義。什麼是東北抗聯精神?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講解員指著一件件珍貴的展品告訴記者,楊靖宇將軍的經歷就是對它的詮釋。
  • 威虎山:土匪首領曾是抗聯軍長與楊靖宇平級
    資料圖:東北著名女土匪駱龍,她本是妓女,後由大土匪贖出為妻。1934年,日軍第3師團和滿洲國軍第4軍各一部密切配合對謝文東進行大規模圍剿。在艱苦的環境下,謝文東的部下大部分逃亡,不願再幹。  1935年1月,謝文東在方正縣遇到共產黨員趙尚志,與其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趙尚志為總指揮,李華堂為副總指揮,謝文東為委員長。謝文東正式加入抗聯,並與抗聯其他部隊一起堅持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