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上霸權之靈魂——航海鍾

2021-02-27 慶氏鐘錶


 

 航海鍾(MarineChronometer)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它不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多次海戰中獲勝的決定因素之一,也是遠航的商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定位最可靠的保障。當年東印度公司的阿尼斯通號(Arniston)輪船最後走上致命的不歸旅程,主要原因就是船上沒有精密計時的航海鍾。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航海鍾就沒有大英帝國曾經輝煌一時的「日不落」稱號,同樣也沒有今天航海業的安全可靠和準確定位。

 

   經度是描述在地球東西側相對於本初子午線的位置,我們以角度來計量,由於本初子午線為零度,往東至180度,往西至180度。當遠海航行的船隻接近陸地時,準確確定此時航行的方向位置是最重要的。但是航船經歷長時間航行後,判斷船隻位置的誤差也會越來越大,進而導致偏航及觸礁船沉乃至水手喪命,所以在17世紀末期那個航海貿易逐漸蓬勃發展的時代,避免船難以及準確航行這是遠海航行首要的問題。

 

   我們把時光帶回到17世紀中葉。荷蘭物理學家克斯蒂安·赫根斯(Christiaan Huygens)與1656年發明了時鐘技術裡革命性的擺錘裝置,之後的1673年,他在當時的法國財政大臣讓·巴普提斯特·科爾伯特(Jean-BaptisteColbert)的贊助下,開始研究和嘗試製作一種供遠航船隻使用的航海鍾。1675年,克斯蒂安·赫根斯用來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所頒發的養老金的資金,發明了使用螺旋彈簧擺輪裝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遊絲擺),來彌補他19年前研發的鐘擺在防震方面的不足,而這種遊絲裝置對後來的航海鍾、皮套鍾以及懷表等常處於運動狀態下的鐘表走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克斯蒂安·赫根斯遊絲裝置的重大發明,還在財政大臣科爾伯特那裡獲得了專利權。但是他本人經歷了無數次嘗試,最終並沒能夠解決遊絲擺在海上顛簸狀態中正常走時的難題。

 

   在克斯蒂安·赫根斯之後,許多國家的鐘表大師們都力圖研發出航海鍾,例如英國時鐘大師傑裡米·塞克(JeremyThacker),自1714年開始就進行了多次嘗試。英籍的法國時鐘大師亨瑞·蘇利(HenrySully)從1716年起,也曾專心研究和反覆試製,使航海鍾初具成效。亨瑞·蘇利在1720年後終於研發出一款以精確時間來決定正確經度的航海鍾。由於這台鐘機芯採用了由一大平衡飛輪垂直連結到一個由迪布菲(Debaufre)擒縱驅動式的摩擦轉輪上的技術,所以它的平衡飛輪在搖晃的環境下並不穩定,只能在較為平靜的海上行駛時才能使用,於理想中的航海鍾要求差距甚遠。但是儘管如此,這台鐘卻是歷史上第一臺嘗試用精確時間來量定經度的計時器。亨瑞·蘇利還在1726年以《蘇利先生時鐘發明和結果》為標題,發布了他的研究心得和技術成果。如果有人問史上是誰第一個發明了航海鍾,那一定是亨瑞·蘇利。

 

   在那個年代,許許多多用來測量和定位船隻所在經度的方法被科學家們提出。有一種理論是根據當時對地球自轉的理解提出的,也就是地球每小時自轉的旋轉角度為15度,如果船隻由某地的正午時間出發,它向東航行一小時後,相對原處15度的經線上太陽又位於當地正午時分的位置,以此來推斷。早先還有一種想法是根據荷蘭籍探險家赫馬·弗裡修斯(GemmaFrisius,1508年-1555年)所提出的一個簡單理論,就是比較船隻所在位置的時間與另一處標準時間差(比如標準格林威治時間),便可以推斷出其經度位置。但是,要想知道船隻所在當地位置的時間,通常是依賴於天文觀測,測量不同天體運行的位置來推算時間,這樣的測量時間當然不準確,所以關鍵的關鍵是能夠準確掌握起點和終點的時間,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之前我在英國鐘錶大師裡介紹的那位來自英國約克郡的鄉村木匠約翰·哈瑞森(JohnHarrison),他憑著直覺堅定認為,如果要解決精度航行,只要研發出一臺可以在顛簸的海洋中依舊非常精準走時的鐘,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不過直覺歸直覺,但要一種鍾在長時間的航行下,不受溫度、壓力、溼度等因素而影響,並且還要經得起海水繡蝕或承受得起船隻劇烈搖晃而保持精準走時,在那時的鐘表科技情況下談何容易。更有許多科學家,像牛頓和克斯蒂安·赫根斯等公開質疑這種理論的計時器的實際可能性,更頃向於用其他方法來量定經度,例如利用月亮與相對星星距離的方式(月角距)等,尤其是克斯蒂安·赫根斯,他也曾經嘗試過利用擺錘鐘擺或彈簧式擺鐘來量定經度,且均以失敗而告終。1714年,英國政府設立了一項名為「航海經度」的大獎,獎勵發明航海測量儀器以及精確航海用具,此獎金依據所發明儀器的精確度,從一萬英鎊到兩萬英鎊不等(相當於今天的幾百萬英鎊)。約翰·哈瑞森於1730年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個研發航海鐘的計劃,在湊足研究資金之後,埋頭在鄉下苦心鑽研,並花費了5年日日月月,於1735年完成了他所設計的第1號航海鍾——哈瑞森1號,簡稱H1。H1經過遠航航海測試,沒有達到在規定的誤差之內,宣告失敗。之後他再接再厲,於1741年完成了他的H2,但由於當時英國和西班牙正在進行海戰,H2沒有得到即時的測試,但約翰·哈瑞森已經發現了H2有技術上的不足之處,決定直接進入到H3的研究中,並在 1759年終於完成了他大號的H3。H3所使用了新的圓形平衡器,並且發明了雙金屬片和帶夾圈的滾珠軸承(時至今日,這些發明仍被現代人廣泛使用),然而,新的平衡器在實際航海測試中被證明仍然達不到最精確走時,最終不得不放棄。直到1761年,他把自己研發多年的一個尺寸比H3小許多的H4上報給經度委員會。H4看上去就是一個直徑12釐米的大號懷表,通過一系列測試,終於達到了規定標準。「航海經度」大獎委員會在1767年發布了《哈裡森先生的計時器》這一著作,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發明過程。在經歷了31年的努力之後,約翰·哈瑞森終於解決了利用航海鍾精確走時來測定經線度的問題。與此同時,他向英國國家「經度委員會」申請了「航海經度」獎金。當然,後來經過許許多多的波折,包括幾次的支付,甚至驚動國王喬治三世親自出面問及,終於在1773年當約翰·哈瑞森80歲那年,領到了2萬英鎊總合的獎金。

以上是哈瑞森的4款航海鍾圖

 

   我們再把鏡頭轉向隔海的法國。著名的鐘表大師皮埃爾·理·羅伊(Pierre Le Roy,1717年-1785年)在1748年所研發的航海鍾裡,使用了他自己發明的天文擒縱(DetentEscapement)系統。到了1766年,他又成功地研製出第二臺革命性的航海鍾,而這臺航海鍾除了納入了他的天文擒縱技術之外,還使用了他最新發明的溫差補償平衡擺輪以及同步遊絲技術,給世界航海鐘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前面剛說過約翰·哈瑞森的發明實現了航海鍾在海上準確計時的可行性,而皮埃爾·理·羅伊的研發成果更增加了航海鐘的穩定性。20世紀初有一位英國皇家海軍前上校魯珀特·託馬斯·古爾德(RupertThomas Gould)先生曾說過,約翰·哈瑞森和皮埃爾·理·羅伊兩人的研發成果,是後來在19世紀初期成型的航海鍾裡最重要的技術基礎,尤其是法國大師皮埃爾·理·羅伊的創新成果,讓航海鐘的功能提升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為之後的不斷升級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法國大師費迪南德·鮑爾紹德(Ferdinand Berthoud,1727年-1807年)以及英國鐘錶大師託馬斯·姆格(Thomas Mudge,1715年-1794年)在幾乎同一時期也成功製造過精準的航海鍾。雖然他們倆的航海鍾結構都極其複雜,成本也昂貴,但至少證明了航海鍾可以由許多解決的方案。最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鐘錶大師級人物託馬斯·恩肖(ThomasEarnshaw)和約翰·阿諾德(JohnArnold,1736年-1799年)在航海鐘的簡化和實用性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780年左右,他們在皮埃爾·理·羅伊的天文擒縱基礎上,發明了鎖簧式天文鐘擒縱機構(SpringDetent Escapement)和樞軸式天文鐘擒縱機構(Pivoted Detent Escapement),這類擒縱系統的設計解決了溫差補償的平衡問題。與此同時,他倆還改進了遊絲擺的裝置,使用了相對穩定的柱狀遊絲,令航海鍾在驚濤駭浪之中也能保持絕對的穩定,由此獲得了專利權。託馬斯·恩肖和約翰·阿諾德的航海鐘的造價最初也是極其昂貴的,並非所有的船隻都用得起。當時有許多的遠航船隻,仍然會有因缺少航海鍾而沉沒大洋,航海鍾就越來越受到遠航人員的追捧,因此約翰·阿諾德還開設了專門生產製作航海鐘的工廠。隨著時代的需求,從1825年起,英國皇家海軍決定開始向所屬的所有艦船提供航海鍾,從此海上勢力也隨之大增。

Thomas Mudge - 1771

John Arnold & Son - 1778

Thomas Eamshaw - 1800

Brrguet et Fils - 1813

 

   雖然世界鐘錶製作工業於19世紀中葉就開始了徹底的機械化變革,但航海鐘的製造工藝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基於很多的手工成分。大約到了20世紀初期,瑞士的鐘表製造商雅典(UlysseNardin)在結合現代化生產方法和使用可互換零件的領域裡,取得了突破和進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航海鐘的需求驟然大增,美國著名的漢密爾頓(Hamilton)鐘錶公司率先完善了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航海鐘的方式,在較短期內能夠生產數以千計Hamilton21號和Hamilton 22號航海鍾,配製給美國海軍以及盟軍海軍使用。儘管漢密爾頓取得了劃時代的突破,但自19世紀初期就出現的老款航海鍾仍在繼續生產和使用,例如託馬斯·默瑟(ThomasMercer)公司品牌的老式航海鍾,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在生產當中。

 

   正如我開始所說的,如果沒有精準的航海鍾,英國皇家海軍在世界海戰中的統治地位、大英帝國的擴張都不可能出現,英國也不會擁有「日不落帝國」之稱。英國皇家海軍艦船,就是因為配有精密的航海鍾,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準確地航行和作戰。大英帝國通過強大的海洋戰爭能力,徵服了大片的海外殖民地,而當時英國的對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和法國的艦船卻沒有能力配備先進的航海鍾設備,儘管法國是最早建立印度等殖民地的國家,但它卻在與英國進行七年海洋戰爭之後,被英國皇家海軍徹底擊敗,我想這與英國擁有先進的航海技術是分不開的。


 

   今天,在英國倫敦的格林威治天文臺博物館中,陳列了一系列從古至今的航海鐘的頂級藏品,其中也包括約翰·哈瑞森的H1、H2、H3和H4航海鍾。如果從收藏的角度,要問哪個國家和品類的航海鍾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值得收藏,我個人首推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英國航海鍾。當然,之後出現的德國、蘇聯、瑞士和美國的航海鍾也是很優秀的,但站在歷史的角度和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英國的最好。

謝謝關注!

相關焦點

  • 海上輝煌歲月的見證——肯米迪經典款「航海鍾」
    「航海家」系列時鐘是肯米迪(Comitti)對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精密航海計時器的鐘匠約翰· 哈裡森(1693—1776)的致敬。他所製造的獨特計時器第一次使英國海軍軍官能精確地計算出他們所在的經度位置。
  • 帶你了解航海鐘的故事!
    可以用來指示時刻、測量時間間隔、航海定位和野外天文觀測。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技術的發展及晶體振蕩器的普遍應用,走時準確的石英航海鍾逐漸取代了機械式航海鍾。但現代工藝航海鍾因其獨特蚱蜢時計的造型和賦予的歷史文化價值,已成為現代貴重的工藝收藏品。航海鍾發明近三百年來,歷經了古代航海鍾、現代機械、石英航海鍾、現代工藝航海鐘的變遷。
  • 從電子病歷到航海鐘的聯想
    因為我想到歷史上發明航海鐘的故事,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個海洋強國都迫切需要知道船隻在海上的精確位置,即經緯度。當時,測量緯度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法,那就是藉助六分儀來測量太陽的高度。而測量精度一直是一個難題。沒有精確的位置,船隻就很容易偏離航道或者遭遇海盜。
  • 大航海時代,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
    文|老白380 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在大航海時代,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展風帆戰列艦的國家,有一艘風帆戰艦在英國的海軍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艘戰艦參加過一場海戰,奠定了英國百年間的海上霸主地位。這艘戰艦就是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大航海時代的傑作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可以說是英國海軍最具有代表的一款風帆戰艦。
  • 大航海時代的定位神器發明史
    今天,我們將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的位置定位0度經線,但它的地位不是從來就有的。1707年10月的一天,英國海軍上將肖維爾爵士帶領他的艦隊在地中海大敗法國艦隊後,凱旋歸來。晚上,肖維爾爵士發現艦隊進入了錫利群島。這是一個地獄之門,因為它暗藏著各種暗礁。不幸的是,晚上十點多,五艘船中的四艘船沉沒了,兩千水兵葬生魚腹。
  • 英國霸權發展的四個階段:啟發我們對當前中美發展的思考
    這主要是由於英國霸權的手段是殖民擴張,英國需要通過武力壓倒與之爭霸的對手,從而確立霸權。因此,當英國霸權確立之後,在軍事上也就沒有國家能與之抗衡。而美國霸權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二戰後軍事實力方面,美科技強於蘇,而蘇人員裝備數量上強於美,美蘇軍事實力旗鼓相當。在意識形態的驅動下,美蘇進入冷戰,也就導致美國霸權還經歷了維護期。
  • 【大航海時代】英國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大航海時代】荷蘭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兼顧臨時之計和長遠目標。——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我也很努力--英國早期大航海    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英國靠海盜打贏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奪得海上霸權,逐步成為「日不落帝國」。
  • 葡西兩國海上霸權大爭奪 教皇出面子午線劃勢力
    葡萄牙先聲奪人,海上霸權初建     葡萄牙海上霸權的建立,始於15世紀的亨利王子時代。這位被歷史學家稱作「航海家」的王子成名於1415年的休達之戰,葡萄牙憑藉此役一舉拿下了北非的休達城,從而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
  • 編號8869的航海天文台鐘已陳列在中國航海博物館
    Hoffmann)、中國航海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副館長錢建國先生上周,瑞士雅典表(Ulysse Nardin)將彌足珍貴的編號為8869的航海天文台鐘贈予中國航海博物館,並在「航海與港口館」中陳列,這也是雅典表航海天文台鐘首次於中國公開展示。此舉意在幫助推動中國航海文化,建設航海文明。雅典表行政總裁何伯凱先生(Mr. Patrik P.
  • 一條規定強買強賣的法案,讓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航海條例》
    16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商人們發現,隨著可知世界範圍的擴大,原材料的產地範圍、海外市場的規模一下子擴大了十幾倍;在大航海時代,最有眼力的投資人無疑會在海外貿易上大加投資。歐洲人對海外資本的興趣引發了一系列殖民地爭奪行動,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五個海上強國,為了能獲得更多殖民地,從而獲得更多商業利益,開始大打出手。
  • 大航海時代——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鄭成功挑戰海上馬車夫
    荷蘭的崛起標誌著大航海時代的強國從西南歐轉移至西北歐。公元1568年~1648年,是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西班牙稱其為「低地國叛亂」。2、公元17世紀被譽為「荷蘭人的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一獨立,便加入了大航海的行列,並公開挑戰葡萄牙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公元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
  • 大航海時代(二)| 13世紀到18世紀航海大事記年表
    (《海賊王》裡頻繁出現「新世界」、「黃金之國」和「古文明」)  1558年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即位(~1603年),為了擴展英國的海上勢力而積極的鼓勵海盜活動。  這是英法之間海上爭霸戰的開始。丹彼爾發現澳大利亞。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1699年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徵結束。
  • 雅典表航海天文台鐘贈予中國航海博物館 航海系列領航者腕錶全新發布
    ,受到多個國家海軍及船長的推崇,奠定了航海時計製造商之國際領導地位。為宣揚航海鍾於航海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雅典表特別選於中國航海日主題周期間舉辦雅典表航海天文鐘贈予儀式新聞發布會,向中國航海博物館(China Maritime Museum)贈予彌足珍貴的雅典表航海天文台鐘,幫助推動中國航海文化,建設航海文明。雅典表行政總裁何伯凱先生(Mr.
  • 滾珠鍾、黃金鐘、航海鍾……進博會這個「時鐘博物館」讓人大開眼界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 攝(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繪有歷史名船的航海鍾、滾一圈12秒的滾珠鍾、鍍金的黃金鐘、繪有仕女的中國風鍾,還有動力可以「量身定製」的機械鐘……走進本屆進博會唯一一個時鐘展臺,猶如走進了「時鐘博物館」,在「滴答」聲中,仿佛能一窺歐洲鐘錶匠們的精湛工藝。 「時鐘博物館」裡,90多件展品令人眼花繚亂。
  • 大航海時代的奇葩英國皇家海軍:奉旨打劫 在海盜與海軍間橫跳
    可人家西班牙作為海上強國,在「無敵艦隊」的武力威懾下,別說不把歐洲的老鄰居們不放眼中,就連面對當時中東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都常常會嚷嚷著幹一架。 他們在發現美洲的黃金白銀後,直接就用「鈔能力」把自家軍隊武裝到了牙齒,大有氣吞天下之勢!
  • 只要英國沒有衰落,歐洲大陸就不可能出現霸權?
    二是以待法國徹底破壞歐洲均勢之後,即最早於法國侵犯尼德蘭後,英國再介入歐洲大陸事務,反對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無論英國採取這兩種中任何一種,歐洲都會在英國的主導下首次出現「針對單一強權所形成的規模最大的結合」。這預示著從此之後,除非英國實力,尤其是海上力量遭到削弱從而在歐洲的戰略地位下降,歐洲大陸國家爭霸時代將徹底被永久性顛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也證實了如此。
  • 亨利·哈德孫的航海探險,揭露了17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上競爭
    在歐洲的航海探險史上有一位名叫亨利·哈德孫的悲慘航海家,他擁有輝煌的航海探險成果,曾憑藉優秀嫻熟的航海探險技術和經驗,被荷蘭和英國爭相追捧,並委以重任。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亨利·哈德孫的早期航海成果和他航海探險活動背後所展現出的英荷海上競爭,以及17世紀早期歐洲人對世界地理環境的片面認識。
  • 永遠停止的航海鍾
    -永遠停止的航海鍾-2018.1.20
  • 霸權不再實力猶存 英國皇家海軍的興衰浮沉
    ——編 者 在人類歷史上,要了解海軍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繫,英國無疑是最佳樣本。曾擁有世界最強海軍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國,對近現代人類歷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大英帝國「日不落」的輝煌,雖已隨其海上霸權的失去而終結,但英國海軍由小到大、又由盛而衰的歷史,仍不乏解讀與思考的價值。
  • 這裡是世界時間的起點,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海上霸權
    作為倫敦的東方門戶,格林威治是船隻從海上經過泰晤士河進入倫敦的必經之路。格林威治的位置這個匯聚了天文、航海、王宮和市集的小鎮,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更與王室有著不解之緣。1423年,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漢弗萊(Humphrey)修建起公園作為休閒之所;亨利八世和他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都出生於這座小鎮,父女倆最喜歡的就是都鐸式建築普拉森舍宮。15世紀初,英國王室就在此設置炮臺和瞭望塔來監視泰晤士河上的船隻。公園周邊的山林草地是王室養鹿、放鷹和打獵的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