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翻譯造假背後:人機對戰AI正確率僅1/3,想替代人工還早

2020-12-21 AI財經社

近日,科大訊飛AI翻譯被指造假。

2018年9月20日,網名為Bell Wang的同聲傳譯員在知乎發文稱,科大訊飛在2018年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中,利用人工翻譯內容冒充AI機器翻譯。

21日,科大訊飛回應稱,從未講過AI同傳的概念,會議上使用的「訊飛聽見」現場同傳翻譯,翻譯部分是由人類同傳人員現場完成的。24日深夜,Bell Wang更新文章稱,科大訊飛消費者BG副總裁、聽見科技總經理王瑋與他進行了電話溝通,他表示認可「訊飛沒有主動造假的行為」。25日,科大訊飛官方微信發布一篇題為《真金不怕火煉,科大訊飛沒有造假》的文章,再次聲明沒有造假。

事實上,目前的多項研究和實踐結果均顯示,在翻譯領域,特別是同聲傳譯領域,機器的「功力」與人工還有較大的差異。在此前韓國舉行的一次同聲傳譯「人機對戰」中,人工翻譯可以翻對80%左右的內容,而機器的正確率僅有1/3。

AI同傳「造假」始末

據Bell Wang發布的文章稱,作為2018年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的官方同聲傳譯人員,他在會議期間發現屏幕上提供的翻譯內容並非機器完成,而是識別口譯員翻譯後的語句,轉錄為文字在屏幕上顯示。屏幕上同時還顯示了「訊飛聽見」的logo,Bell Wang認為,從觀眾的角度看,必然會產生誤解,以為翻譯內容是訊飛的人工智慧提供的。

隨後,Bell Wang得知本次會議在一家名為知領直播的平臺直播,直播間內使用機器朗讀的翻譯內容,是訊飛識別人工翻譯後轉化而成的文本。知領在關於此次會議直播的官方介紹中稱,引入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實現國際高端會議的中英文頻道切換、智能翻譯和自動語音播報。

Bell Wang表示,事前並未收到科大訊飛和知領直播的告知,他們在沒有徵得譯員同意的情況下,就冒名使用了譯員的翻譯成果。

Bell Wang的文章一經發布,迅速被轉發到各種社交平臺,眾多網友義憤填膺。有人在微博爆料,自稱是同聲傳譯譯員,曾接到訊飛會議的翻譯訂單,甲方給出的條件是,不能說出是真人在翻譯。

一位知乎網友稱,曾在2018年5月負責過一場同傳項目,她所在的公司負責提供譯員和設備,客戶同時使用了訊飛聽見在大屏幕上實時投放文字。這位網友發現,在英翻中過程中,訊飛連接同傳接收器,識別譯員聲音,轉成文字顯示。當時訊飛的宣傳是人機耦合,但有很多人認為是訊飛翻譯的。

9月21日,科大訊飛回應稱,目前公司提供兩種翻譯方案:一是沒有任何人工參與的全自動翻譯;二是人機耦合,由翻譯人員提供翻譯結果,訊飛提供語音轉寫。當方案為第一種時,文字展示區logo顯示為「訊飛聽見——AI離線翻譯系統」,第二種的logo顯示為「訊飛聽見」。9月20日當天,訊飛提供的是第二種方案,logo顯示為「訊飛聽見」,是不存在問題的。

此外,訊飛方面表示,在此次會議開始前,就對翻譯服務方面的分工進行了說明,可能是這位譯員沒有聽到,產生了誤解。

24日,科大訊飛消費者事業群副總裁、聽見科技總經理王瑋女士與Bell Wang進行了語音溝通。當晚,Bell Wang更新文章,表示溝通後認可「訊飛沒有主動造假的行為」。他同時認為,訊飛在營銷和公關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客觀上放任了過度宣傳,導致各方誤會。

25日,科大訊飛官方微信發布一篇題為《真金不怕火煉,科大訊飛沒有造假》的文章,再次聲明訊飛沒有造假。對於在直播中將同傳人員翻譯後的文字進行語音合成播出,是主辦方提出的會務要求,科大訊飛僅為此提供技術支持,與直播過程無關。

AI代替人工同傳為時尚早

根據訊飛聽見的官網介紹,其智能會議服務所提供的套餐包括現場文字實時上屏、會議現場字幕疊加、多語種實時翻譯等會場服務。AI財經社致電客服諮詢,客服表示訊飛聽見提供的是轉寫服務,而非翻譯服務,是根據現場翻譯的內容轉成文字,配合會議進行顯示。

2018年9月21日,科大訊飛董秘江濤回應,科大訊飛從沒講過AI同傳的概念,始終強調是人機耦合模式。人工智慧目前是無法替代同傳的,只能幫助同傳提升效率。

早在一年多前,科大訊飛發布曉譯翻譯機,這是全球首款實時中英互譯機器。產品發布後,很多宣傳文章都號稱這款產品是同聲傳譯的終結者。科大訊飛當時就作出回應,拒絕神化機器翻譯。雖然目前機器翻譯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但還無法勝任會議同傳等高水平的翻譯任務。

近年來,除科大訊飛外,騰訊、搜狗等巨頭也紛紛布局AI翻譯,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AI翻譯代替人工還為時尚早。

2018年4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開幕,騰訊啟用獨家研發的AI同傳,由「騰訊翻譯君」和「微信智聆」聯合組隊技術合作方,為大會提供獨家AI同聲傳譯服務。不在現場的人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查看騰訊AI同傳的翻譯結果。

當天不斷有人截圖分享小程序中翻譯出錯的情況,卡殼、不知所云、簡單的詞組翻譯為亂碼、一帶一路譯成「一條公路和一條腰帶」等問題層出不窮,傳說中能夠搶了同傳飯碗的人工智慧「掉鏈子」了。馬化騰隨後發布朋友圈表示:「新嘗試,多包涵。」在幾個月前的年度員工大會上,馬化騰剛為騰訊AI翻譯站過臺,親自宣傳「騰訊翻譯君」和「微信智聆」。

2018年5月,搜狗發布一款錄音翻譯筆,提供錄音轉文字、對話翻譯和同聲傳譯等功能,支持英語、日語、漢語等17種語言與中文實時互譯。同聲傳譯僅支持中英互譯,有測評機構在測試後表示,受制於機器性能,搜狗錄音翻譯筆的翻譯效果和人工同傳還有很大差距。

就在科大訊飛被傳造假一事發生前,訊飛聽見和騰訊同傳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開幕式上展開了一場較量。據與會者稱,在以中文為主的語音轉文字過程中,兩家公司的產品都表現不錯。但到了國際嘉賓演講環節,兩家的產品都出了不同的問題。

《第一財經》報導稱,從英文流利程度來看,騰訊同傳更勝一籌,而科大訊飛在嘉賓進行語種切換時,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反應。到了日本嘉賓發言時,或許是因為發音原因,騰訊同傳直接罷工,科大訊飛則依靠現場同傳翻譯的中文,轉為文字顯示,繼續工作。

2017年2月21日,韓國首爾世宗大學舉行了一場人類對抗AI翻譯比賽。參賽選手包括從業經驗在5~20年的4位專業翻譯員、谷歌翻譯、韓國NAVER翻譯程序Papago、自動翻譯國際企業SYSTRAN。最終結果顯示,在滿分為60分的比賽中,AI翻譯平均得分為20分,而人類譯員平均得分49分,遠超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科大訊飛「造假門」背後,智能翻譯尚難取代人工
    不過,有參會人士在知乎上質疑稱,訊飛的現場翻譯並非機器智能翻譯,而是通過人工同傳之後,由機器進行朗讀。科大訊飛官方緊急回應稱,該參會人士是把科大訊飛的「訊飛聽見」轉寫功能誤會成「機器同傳」,並聲稱「科大訊飛沒有造假」。隨著這場「造假風波」事件的發酵,關於科大訊飛語音識別和智能翻譯方面的討論不斷。
  • 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你以為是機器在同傳,其實是人工……
    ,科大訊飛卻陷入了「AI同傳造假」的風波。這容易讓觀眾產生「都是人工智慧翻譯」的錯覺,而忽略背後同傳譯員們的勞動成果。對此,9月21日,科大訊飛的回覆是,「科大訊飛從來沒有把同傳翻譯包裝成機器翻譯。」「科大訊飛沒有做混淆,而同傳的對接是由會議主辦方聯繫的。」科大訊飛方面還提到,當機器同時提供轉寫和翻譯服務時,文字展示區Logo顯示為「訊飛聽見—離線翻譯系統」;機器僅提供轉寫服務時,文字展示區Logo顯示為「訊飛聽見」。
  • 科大訊飛回應AI同傳造假:從未將人工翻譯包裝成機器,或因動了別人...
    打開APP 科大訊飛回應AI同傳造假:從未將人工翻譯包裝成機器,或因動了別人「奶酪」 李倩 發表於 2018-10-08 16:47:57
  • 被Diss造假,科大訊飛說從未提出過「AI同傳」概念
    9月21日,眾多媒體報導,科大訊飛AI同傳被指造假。但是在這次事件中,科大訊飛的做法確實引起了誤解,事件還存在多處爭議,例如科大訊飛是否有意混淆AI同傳與人工同傳,科大訊飛的人機耦合具體如何操作?我們先來回顧下Bell Wang描述的事情經過。
  • 科大訊飛的擦邊球:以人工冒充「智能」把球打飛了
    科大訊飛是否存在主觀「欺詐」難以判斷,但細數一下,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工」冒充「智能」案例,還真不少。  誤會還是造假?  科大訊飛可能自己也沒想到,找的同聲傳譯工作人員居然在知乎上有個固定專欄。  這讓尋找中國創客想起了幾年前的一個段子,某網際網路公司在招聘時明確表示:有公眾號的不要。
  • 科大訊飛被打臉 AI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譯嗎?
    科大訊飛AI同傳同傳作假被打臉!科大訊飛成立於1999年,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研究,軟體及晶片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及電子政務系統集成的軟體企業。2008年,科大訊飛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近年來,隨著AI語音識別技術日漸走紅,科大訊飛也受到大量資本青睞,股價一路走高。
  • 科大訊飛推多款AI新品:翻譯將下崗 汽車會聊天
    現場推出了多款人工智慧新技術和新產品,包括訊飛聽見的多語種實時翻譯技術和面向個人用戶的曉譯翻譯機,個性化化語音合成技術,全新的智能車載系統飛魚助理,系統化輸入解決方案,智能電視盒子超腦魔盒,面向營業廳的曉曼服務機器人等等。科大訊飛還同時推出了面向家庭、汽車、教育的新的戰略布局。
  • 科大訊飛「打假」雲知聲,創始人為同門師兄,自身也曾被質疑造假
    3、從家電智能語音模組的營收來講,根據云知聲招股說明書的信息,其在2020年1-6月智能語音模組的收入為403.29萬元,而同期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模組收入為1.08億元,預計2020年智能語音模組收入達1.9億元;2020年1-6月雲知聲語音模組的收入僅有科大訊飛的3.73%。
  • 開盤跌逾6%,27萬股東失血40億,科大訊飛靠「人機耦合」還能留住...
    9月25日,科大訊飛開盤後大跌6.2%,按總股本20.93億股算,27.33萬股東已失血40億元。中秋假期期間,一場關於科大訊飛的爭論迅速發酵,事件源於一位翻譯員的爆料。
  • 科大訊飛回應媒體評論:從未有過房地產開發銷售
    【TechWeb】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董秘江濤在上市公司溝通平臺回應稱,堅守主業20年,從未有過房地產開發銷售;並再次回應了「造假」質疑:科大訊飛機器自動翻譯已得到廣泛應用,不存在造假。
  • 騰訊推出機器人翻譯,翻譯將下崗,2018年將迎來BAT和科大訊飛的翻譯...
    在不同的語言對比中,GNMT把PBMT與人工翻譯的鴻溝縮小了58% ~85%,接近了人工翻譯的水平。谷歌翻譯準確率這一突破背後的技術被稱為序列到序列學習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這是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術,除了應用於翻譯,這個算法還可以應用於編寫AI聊天機器人和描述圖片。
  • 科大訊飛翻譯機3.0來襲 翻譯效果「逆天」
    科大訊飛翻譯機3.0採用訊飛全球首創的INMT離線翻譯引擎、神經網絡機器翻譯、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圖像識別、離線翻譯以及四麥克風陣列等多項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賦予了旗下翻譯機「聽得清、聽得懂、譯得準、發音美」四大AI特點。
  • 科大訊飛僵局:疑扣非淨利潤下滑 翻譯產品或誇大其詞
    近期,科大訊飛發布關於增加披露2018年度業績快報財務信息的公告,其中扣非淨利潤同比較大幅度下滑的現象引發市場關注,而之前科大訊飛因翻譯機價高問津者少、同聲傳譯涉嫌造假,也被市場極為關注。重重困境之下的科大訊飛又將如何破局呢?
  • 科大訊飛:「AI +翻譯」將會創造全新旅行體驗
    科大訊飛消費者品牌總監林怡發布了《AI+翻譯創造旅行新體驗》的科技融合創新成果。林怡說,今年是訊飛成立20周年。20年,我們一直在堅持源頭核心技術創新。2017年,科大訊飛和國家科技部一起成立了人工智慧認知重點實驗室,在今年10月份已經籤約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並成為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的獨家供應商,這是冬奧組委會對訊飛人工智慧轉寫和翻譯技術的認可。
  • 科大訊飛發布訊飛翻譯機3.0,獨家7大行業AI翻譯
    【環球網科技合報導】5月21日,科大訊飛召開2019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翻譯機新品訊飛翻譯機3.0,售價3499元。配色方面,訊飛翻譯機3.0提供星空藍、墨研黑、寶石紅三種選擇,整體設計延續上代產品。但在表現上有明顯提升。
  • AI翻譯大戰愈演愈烈 百度科大訊飛等競爭
    種種消息顯示,百度極有可能於近期推出一款手持式智能翻譯硬體,加入科大訊飛、分音塔科技等企業開啟的AI翻譯機大戰。  有微博網友透露,百度方面已經在北京語言大學進行了一次非公開的隨機路測,該款設備將配備一鍵翻譯、語種智能識別、自帶WIFI熱點等功能。據稱,一位攜帶印有百度LOGO手提袋的女生手持一件正面無品牌標記的硬體產品,流暢地完成了中英文識別和互譯,和外國留學生無障礙交流。
  • 科大訊飛發布訊飛翻譯器、智能錄音筆等AI新品
    5月21日,科大訊飛(002230.SZ)2019新品發布會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舉辦。會議主題為「你的世界,因A.I.而能」,科大訊飛在會上推出了訊飛翻譯器3.0、智能錄音筆、智能辦公本、轉寫機等新品。據介紹,訊飛翻譯機3.0翻譯速度達到「0.6秒閃譯」,實現清楚拾音、響亮外放和智能識別多音多義詞,打造「聽得清才能譯得準,源頭創新保障翻譯」的準確翻譯效果。
  • AI翻譯讓語言交流更順暢 科大訊飛翻譯機被譽為「翻譯神器」
    AI翻譯讓語言交流更順暢 科大訊飛翻譯機被譽為「翻譯神器」時間:2020-01-07 15:46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AI翻譯讓語言交流更順暢,科大訊飛翻譯機被譽為翻譯神器 出國旅遊在近些年來似乎不再是人們遙不可及的夢,但最讓人忌憚的是語言交流問題,因為出了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和你所說的中文格格不入
  • 從智能語音、圖文識別到認知智能 科大訊飛:用AI技術啃最難啃的...
    早在2017年,科大訊飛研發的醫考機器人,就在滿分600分的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考出了456分的高分,在所有考生裡排名前96.3%。也就是,它已經具備執業醫師的上崗資格,專業水平甚至超過了一般的醫師。  在此基礎上,科大訊飛不斷豐富完善算法,研發出了「智醫助理」,用於輔助基層醫療機構診斷。
  • 博鰲亞洲論壇首次啟用人工智慧翻譯 科大訊飛展現中國AI科技風範
    以翻譯機為例,大會首次啟用人工智慧翻譯機作為「志願者」,並經過嚴格考核、審慎篩選,選用了「中文語音產業國家隊」科大訊飛旗下新品——訊飛翻譯機2.0。500臺科大訊飛翻譯機新品承擔起了當天大部分跨語言即時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