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外媒消息,德國超市之王麥德龍(需求面積:8000-9000平方米)開始通過招標,出售在中國的業務,據說這筆交易估值15億-20億美元。據麥德龍集團2018財年業績報告顯示,麥德龍中國營收26.5億歐元,約合30.3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8家競購者正準備對德國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中國業務的多數股權進行第二輪競購。競爭者的名單中包括萬科、永輝、騰訊、大潤發、蘇寧和阿里巴巴。
對此,《商學院》記者向麥德龍中國方面求證,對方表示,目前,尋找合作夥伴仍處於進程中。在此進程中,麥德龍已與多家潛在合作夥伴接觸並展開對話和溝通。在此基礎上,目前麥德龍正逐步縮小潛在合作夥伴的選擇範圍,為進一步談判做準備。「一旦確認真正對合作感興趣的夥伴,我們將會籤署保密協議,並啟動關於合作範圍及合作方式的談判。」
此外,對於記者提出的相關細節問題,對方表示,「關於合作夥伴的名字、猜測和具體的時間表,目前我們不予置評,也無法公布更多信息。」入華23年,麥德龍曾是有著獨特優勢的大型倉儲超市,在業績巔峰期曾在一年內連開12家門店。但「好景不常在」,緊隨而來的是營收增速一路收窄,麥德龍的財務也出現「縮水」的現狀。據pitchbook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麥德龍的營收就開始走下坡路,2018年淨營收同比下滑1.6%。
如今,面臨多家企業爭相競購,麥德龍將現有資產變現顯然是有吸引力的。但麥德龍在出售這些增長型資產後,還剩下什麼?麥德龍中國的價值,到底還有多大?被收購後還能否保留其品牌?歐洲零售巨頭為何在中國戰略失靈?
緋聞不斷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麥德龍中國第一次傳出「被收購」的消息。
2018年就有消息稱麥德龍中國業務正在尋求出售,復星國際正在洽談收購麥德龍股份。2018年9月,外媒報導,德國知名批發零售超市麥德龍正在評估中國業務,包括出售股份和尋找合作夥伴等事宜。2018年10月,麥德龍再次傳出正在與銀行洽商為旗下中國業務尋找一家合作夥伴。2018年11月2日又曝出麥德龍正在與騰訊洽談合作事宜。2019年2月14日,據路透社報導,阿里巴巴正與德國零售批發商麥德龍展開新一輪談判,或收購其中國業務的部分股權。
而就在2018年底,《商學院》就中國業務是否出售採訪麥德龍中國方面時,麥德龍中國品牌總經理曹湧對《商學院》表示:「完全造謠」。曹湧表示:「我們不會出售麥德龍中國業務,新店也在按計劃籌備。」
「麥德龍之所以受到眾多中國企業收購興趣,是由於中國電商市場及大數據應用日趨成熟,與麥德龍合作將可帶來協同效應,同時麥德龍的海外供應鏈具有相當吸引力,可為中國市場引入優質進口產品。」獨立零售觀察者、新零售頻道創始人王曉鋒指出。
5月27日消息稱,此次麥德龍中國的競購方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博裕資本和房地產開發商萬科組成的財團、厚樸投資與生鮮移動電商平臺美菜網組成的財團,以及高瓴資本與永輝超市組成的財團。有知情人士表示,其他競購方還包括蘇寧控股、超市運營商物美集團和私募股權公司春華資本。
路透社今年3月曾報導稱,麥德龍已通過招標形式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交易的估值在15億美元至20億美元之間。
1996年,來自德國的麥德龍在上海開設了中國首家門店,帶著「歐洲第二,全球第三零售批發超市集團」的光環走進中國市場,引進了「現購自運」的倉儲式商場模式。
麥德龍目前在華擁有約1.1萬名員工。據麥德龍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在截至2018年9月的財年內,其在華銷售額為27億歐元(約合30億美元)。知情人士稱,目前麥德龍在中國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擁有95家門店和房地產資產。其中,房地產在麥德龍中國業務中佔據了大部分價值。
同德國一樣,麥德龍在進入中國後,仍舊堅持只買不租的開店策略。
王曉鋒表示,麥德龍除了在中國有96家門店,還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擁有房地產資產。這十幾年間,中國商業地產租金不斷上揚,商鋪租金每年以5%~8%的速度上漲。更有數據顯示,不少租賃期滿的大賣場,續租價最高甚至是原有租金的8倍。
戰略失靈
麥德龍為何在中國屢次受挫?
「其實不光麥德龍,外國零售巨頭們在中國的發展都面臨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零售電商智庫及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指出,10年來它們在中國遭遇的主要是外部競爭,有四大原因:1、國美、蘇寧、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品類殺手的成熟;2、京東、阿里、拼多多等新舊電商的發展壯大;3、中國城市化進程導致的地價上漲;4、綜合業態和創新業態的崛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18年中國的購物中心將超6000家。
麥德龍中國相關負責人對《商學院》表示,麥德龍在全球擁有超過760家門店,覆蓋35個國家。截至目前,在中國的59個城市開設了96家門店。
雖然與同期進入中國的沃爾瑪、家樂福相比,20餘年間,麥德龍在中國僅僅開出了96家店鋪,還不到前兩者的四分之一,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也不如前兩者,但在企業端(B端)麥德龍中國卻又鮮少能遇到競爭對手。僅這一點,便能讓近幾年在To B業務上加速布局的阿里巴巴難以放手,多次伸出橄欖枝,尋求合作。
「麥德龍的優勢在於,它有足夠多的B端用戶且黏性相對較高,再加上會員制的政策,讓麥德龍在線下也能更清楚客戶的購買習慣以及商品數據。」王曉鋒表示,除此之外,麥德龍的生鮮供應鏈優勢也尤為明顯。
「雖然對B端黏性較高,但隨著企業政策的調整以及部分公司福利的減少,麥德龍顯然有些疲軟。」莊帥指出,麥德龍在中國媒體關係維護很少、推廣也很少、政府關係維繫也很薄弱。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麥德龍在華業務的不順遂。
「因為定位,錯失中國機會。」管理學專家畢波對《商學院》表示,對公不對私,與大眾消費市場隔離。麥德龍是針對專業顧客的現購自運(指專業顧客在倉儲式商場內自選商品,以現金支付並取走商品)超市,相比傳統送貨批發商,有即時獲取商品和營業時間更長的優勢。它定位於「有限」的客戶,只對單位、企業法人或者小零售商等工商領域的經營者和群體消費層。
麥德龍中國主打高端付費會員制,在C端客戶中難以推廣,這導致其主要客群為B端客戶(即中小企業),而B端生意很難為其帶來爆發式的營收增長。此外,麥德龍還採取了較為保守的市場擴張策略,門店數量十分有限,這令它在中國市場難以打開知名度。
顯然,受到會員制的限制,麥德龍已經開始調整其銷售策略。
據麥德龍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麥德龍的業務模式能同時服務於B2B和B2C。未來,麥德龍中國將積極地探索在O2O全渠道零售、食品配送服務、福利禮品三大領域業務的快速增長。
該負責人稱,一是O2O全渠道零售,主要為C端客戶提供服務。二是FSD食品配送服務,主要為餐廳、酒店及中小型連鎖飯店,食堂等提供專業服務。三是福利禮品業務,為專業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福禮解決方案。這三大業務互補性非常好,在麥德龍的同一個商場裡就可以同時協同好這三塊業務的發展。
零售行業專家、新零售內參創始人云陽子表示,以麥德龍一直以來的撤資戰略來看,在合適的時候為中國區尋找一個好的買家更為重要。
水土不服
麥德龍中國頻繁「被出售」背後,是麥德龍並不理想的生存現況。
據2019年公布的麥德龍2018年年度財報來看,2018整個財年,麥德龍集團營業收入高達365.3億歐元,而中國市場的金額僅佔到7.3%。
事實上,這家世界零售百強第三位的歐洲老牌零售批發超市,自2010年開始營收就開始走下坡路。2008年麥德龍營收實現歷史最好的655.29億歐元,之後緩慢下降到2015年的592.16億歐元,但在2016年其營收一度下降63%,至218.70億歐元。
這也正是麥德龍不斷希望通過重組改善業績的主要原因。據彭博社報導,麥德龍甚至願意出售其中國業務高達80%的股權給中國合作夥伴,而能否成功交易的關鍵,在於多家潛在買家的價格是否讓其滿意。除了96家門店,出售的標的還包括麥德龍在北京上海等地擁有的多個不動產。
「目前中國的大賣場正在處於激烈的轉型期,最後無非有三個結果。」雲陽子解釋稱,第一是自我轉型,其次是把自己賣掉,最後是尋求合作。
雲陽子強調,儘管麥德龍方面一直在強調不會出售中國區業務,而且為了成為更好的食品供應商,還要加大在中國的發展力度。但當一批批同期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商紛紛撤出或尋求賣身時,麥德龍也茫然失措,想要尋求新的發展契機,進軍便利店業務,並在上海開出「合麥家」便利店,可卻總是不得善終;想要實現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藉助阿里突圍線上,可線上業務也並沒能給它帶來多少增長空間,麥德龍中國也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為擴張在華業務,2014年,麥德龍對中國市場作出了一個全新的判斷,認為中國零售行業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小型業態,於是開始試水便利店「合麥家」。麥德龍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一個便利店品牌,被列為重點發展同樣選擇從上海開始,還迅速開啟了特許加盟模式。
但是合麥家門店只開了4家,到2017年,因為門店銷售始終有限,而房屋租金持續上漲,最終僅有的4家門店全部關門。而從提出便利店計劃到全部關門,不足3年時間。
「目前零售業已經進入了新零售發展時代,傳統實體零售業者必須在電商、實體業態升級方面作轉型。大店成本高且選址難,而中小型緊湊門店則選址靈活化,更有利於零售業者的發展。」莊帥指出。
「麥德龍是全面被收購還是尋求合作目前還尚未可下定論。」莊帥指出,目前傳統商超各自「擁抱」網際網路巨頭,目前已組成強有力的三大組合:沃爾瑪和京東、大潤發和阿里巴巴、蘇寧和家樂福中國。未來的格局還將可能繼續發生變化。
如今,麥德龍進入中國超過20年時間,但面對實體經濟環境頹勢和外資公司在華愈加的的「水土不服」,究竟是退出中國還是加快轉型都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本文轉載來自:商學院 董枳君,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