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可可西裡做「CT」

2021-01-10 澎湃新聞

冬季,廣袤蒼涼的可可西裡無人區,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地質科學工作者正在通過深地震反射的地球物理技術,來獲取青藏高原北部深部結構的高解析度數據,從而為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精細深部結構和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提供重要依據——

不久前,《西藏新聞聯播》播放了一則有關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的報導: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盧佔武率領,中山大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100餘位隊員組成的科考隊,在藏北可可西裡無人區首次獲得了該地區的高解析度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2020年12月15日,記者來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見到了科考隊負責人盧佔武,以及兩天前剛剛從青藏高原可可西裡回來的程永志、吳國煒等科考隊員。

「切開」青藏高原

探查巖石圈精細結構

「我們承擔的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七『高原生長與演化』中的一個專題——關鍵地區巖石圈精細結構與淺部響應,目的是採用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揭示青藏高原巖石圈精細結構與淺、深構造關係,研究殼幔構造的深部動力學過程及其對第三極重大事件的制約和影響。項目2019年年底開始啟動,為期5年,將重點在可可西裡、祁連山等藏北無人區、喜馬拉雅南坡和南迦巴瓦等區域,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構造地質、地球動力學模擬等綜合考察研究。」盧佔武告訴記者。

盧佔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銳,主攻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我們的專題將選取可可西裡、南迦巴瓦、南亞通道3個關鍵地區,實施深地震反射、寬頻帶地震、短周期密集臺陣、大地電磁的考察,揭示巖石圈三維結構。」面對一幅青藏高原地形圖,他用手指從可可西裡往南向南亞通道重重地劃了一道線——「這就是要完成的穿過青藏高原的大剖面,中部這段前人已經做過,已有詳細的數據,我們要進行的是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剖面和高原南部的南亞通道剖面。同時在青藏高原東部的南迦巴瓦關鍵區進行殼幔三維結構的地球物理考察。」

據介紹,深地震反射剖面好比是為地球做「CT」,主要通過解譯近垂直地震反射數據從而獲得有關反射界面形態的詳細資料,是當前國際上探測地殼結構最有效的地震探測方法之一。

科考隊員在可可西裡應用大功率鑽機實施鑽井。供圖:盧佔武

在可可西裡關鍵區,科考隊將完成近400公裡穿過可可西裡無人區—崑崙山—祁連山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同時沿反射剖面布設25臺寬頻帶地震儀、短周期密集臺陣觀測儀400臺;在南亞通道關鍵區,將布設400臺短周期地震儀器跨越喜馬拉雅山帶,完成長度約200公裡的短周期密集臺陣剖面。這些剖面完成後,再結合以往在喜馬拉雅、拉薩地體、羌塘地體的工作,最終形成一條南北向近2000公裡、「切開」青藏高原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從而支持相關研究,在巖石圈結構精細探測基礎上,構建新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提升我國學者在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國際研究中的地位。

走進可可西裡

挑戰無人區的極端艱辛

「這個冬季我們已完成可可西裡西藏境內近180公裡的剖面。」高大健壯的程永志介紹說。

2020年10月,地質所青藏高原科考項目組來到遼闊壯美的可可西裡。此時,可可西裡已早早進入寒冷的冬季,大風猙獰呼嘯,飛雪不時地造訪。「真是特別的冷。在這裡,厚厚的羽絨服就像一層布,一吹就透,外面必須再罩上厚重的軍大衣。」程永志告訴記者,但也只能是這樣的天氣,人們才能進入工作區——夏季,凍雪化後滿地泥濘,到處都是沼澤,車輛行駛異常困難。

「更難受的還是呼吸不暢等高原反應。由於空氣稀薄,氣壓偏低,人們快走幾步都感覺費勁,更別說還要幹活,布點、放線、採集數據……而且,那裡的沸點只有80多攝氏度,這麼長時間,我們就沒吃過完全煮熟的飯。」 看見記者疑惑的目光,程永志補充了一句:「我以前比這還胖,這70天,瘦了10多斤。」

程永志是博士,吳國煒是碩士,即便是盧佔武,也剛剛過了40歲,都是精力充沛、熱情高漲的青年。再冷再苦,也擋不住他們雀躍的心。開車行進在雄渾蒼茫、平坦開闊的荒原,他們戴上墨鏡在車裡高歌,揮舞著手臂向遠處和緩延綿的雪山打招呼;在多格錯仁強錯湖邊,他們迎著刺骨的大風,把軍大衣敞開,跳起颯颯的舞蹈,轉身,揚手,厚實的軍大衣便在可可西裡天然鼓風機的幫助下,像鬥篷那樣飄動起來。程永志特地給記者放了一段他們拍攝的視頻,「效果不錯。」他得意地說。

然而,可可西裡科考任務給予他們的閒暇並不多。在吳國煒等人拍攝的照片裡,身著紅衣的科考隊員們測量定點,布設大功率鑽機鑽井下藥,放線、拉線,用儀器接收數據,忙碌得不像是身處空氣稀薄、舉步維艱的高原;而背景中斑駁的雪原、板結的泥地、一片一片冰凍的沼澤,又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地質科學工作者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

2020年11月29日,部分科考隊員在冰凍的鯨魚湖面上合影。供圖:盧佔武

10多年前,負責國家深部探測專項西藏剖面野外工作的盧佔武就曾在藏北羌塘無人區野外經受了長達7個月的艱苦磨鍊。問及這一次與當年經歷對比的感受,盧佔武的回答出人意料:「在可可西裡,我腦袋裡面最大的聲音就是,再也不想來了!」 不過,說是這樣說,面對這兩個多月的出色成果,盧佔武又興致勃勃地與程永志等人商議起春節過後再上高原的行程和工作計劃了。

揭開高原奧秘

需要各學科從攜手到融合

說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人們並不陌生。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地質、水、氣候、生態、災害、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演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是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啟動當天,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希望能通過這次科考,「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2019年10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科考項目所屬任務七「高原生長與演化」,正式通過立項評審,該任務由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其科學目標是揭開高原形成與環境、生物協同演化之謎。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大陸仍然在發生強烈複雜的縮短和旋轉變形,形成高原和高山,出現大規模巖漿變質作用,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且地震頻發。原因是什麼?

大陸巖石圈俯衝和高原隆升的過程是怎樣的?這樣的地質學大事件對青藏高原乃至周邊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青藏高原至今仍在持續北向生長的演化機制、過程和方向是什麼?

可可西裡地表那些斜向尖利巖石出露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地球動力學因素?

「青藏高原是科學家探尋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奧秘的『聖地』。」在盧佔武的內心,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一直都在召喚著他,他希望自己和同事能夠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這項國際公認的地球物理先鋒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共同揭開青藏高原的身世之謎。

「能夠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受益良多。」盧佔武打開手機相冊,向記者講述自己帶隊考察的見聞和體會,「最深切的感受是自然科學必須來自扎紮實實深入實地的探索,而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則為揭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生態演變乃至了解整個地球提供了方向和路徑。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各個學科的交叉、融合,關注地球大數據的深度關聯和綜合發掘。」

「科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盧佔武的手機裡,還藏有許多可可西裡野生動物的照片,有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羊,還有狼。「無人區,是人類的禁區,但並不是生命的禁區。在這片高原淨土親眼看到這些自然狀態、無拘無束的野生動物,是幸運,也是啟迪。」

原標題:《他們為可可西裡做「CT」》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可可西裡,是天堂,亦是地獄
    在蒙語中意為「美 麗 的 少 女」曾經有一位姑娘,住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相傳她有沉魚落雁之容。有這麼一群人,不畏艱難守護藏羚羊,和這裡的一切因為缺氧,這些「守護者」們極少說話,除了巡邏,他們幾乎沒有大塊時間做其他的事
  • 我眼中的可可西裡
    這裡矗立著為保護藏羚羊而英勇犧牲的索南達傑烈士紀念碑和他的衣冠冢。傑桑·索南達傑,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是他最先關注可可西裡的環境保護。1994年1月18日,他一人與18名偷獵者進行激烈槍戰,中彈犧牲,成為為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第一人。零下40度的低溫把他最後的形象凝固成一尊雕塑,身邊是偷獵者丟下的近2000張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皮!
  • 可可西裡在哪裡 可可西裡在哪個省份
    一直以來,可可西裡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種是聖潔而神聖的存在,甚至是不少人夢中的西藏,而其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也吸引著人想要去探索和徵服,但可可西裡究竟在哪裡呢,請繼續往下看。  可可西裡位於我國青海省和西藏北部,從地理概念上來說,「可可西裡(地區)」(23.5萬平方公裡)和「(青海)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8.4萬平方公裡)並不是同一個地點,「可可西裡(地區)」是可可西裡山脈及其附近盆地和丘陵地帶
  • 「可可西裡」青色的山梁
    青色山梁「可可西裡」並不是藏族詞彙,藏族把這裡叫「阿欽公加」,官方出於提升該地區的旅遊價值更把這翻譯為「美麗的少女」,很多人都認為「可可西裡」是藏族地區。青色山梁下的藏原羚青色也是藍色,蒙古族把這裡形容為藍色的高地,在蒙古語裡的「可可
  • 可可西裡:巡山隊員為藏羚羊遷徙提供保護
    新華社西寧7月27日電(記者王金金)成群結隊的藏羚羊在可可西裡腹地卓乃湖區域產仔,目前開始陸續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可可西裡藏羚羊進入回遷季,巡山隊員們正為藏羚羊遷徙日夜提供保護。  藏羚羊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5月至7月,來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等地的藏羚羊,紛紛到被稱為藏羚羊「大產房」的可可西裡卓乃湖產仔。  地處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裡,是世界自然遺產地,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為保護這些珍稀野生動物,國家有關部門在可可西裡設置了不凍泉、索南達傑、沱沱河、五道梁、卓乃湖等保護站,一批巡山隊員常年在這裡巡護。
  • 【平川眺望】走進可可西裡(組圖)
    眼下,電影《可可西裡》正在全國各地上映,這部在中國第一無人區拍攝而成的影片,以獵殺藏羚羊和阻止獵殺藏羚羊為載體,講述了人在絕境中的生存掙扎和人與自然的相互抗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藏羚羊是可可西裡的代表物種,隨著其數量的急劇下降,長江源頭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自然環境惡化,越來越多的水土變成泥沙向中下遊傾瀉。近年來,隨著各種媒體的報導宣傳,可可西裡的環境問題逐漸受到關注。去年,中國地質大學成立了保護藏羚羊協會。作為協會會員,胡多總想為可可西裡做點什麼。機會終於來了。
  • 可可西裡|生命的禁區
    喜歡可可西裡的,可以觀看陸川導演的《可可西裡》,該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裡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地理位置:「可可西裡」蒙語的意思為可可西裡的藏羚羊自1997年的不到兩萬隻回升為六萬隻。
  • 可可西裡因女孩失蹤案火了,生命禁區可可西裡「不歡迎你」
    可可西裡因女孩失蹤案火了,生命禁區可可西裡「不歡迎你」最近可可西裡女孩失蹤案火了,引起了全網的關注,一時間人們對女孩,對可可西裡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女孩名叫黃雨蒙,帶著悲傷和憧憬,一人踏上了可可西裡的旅行之路,本想看一看這處人間仙境、淨土,想不到的卻是誤了卿卿性命,葬送在了可可西裡。世人皆說可可西裡美得不像話,卻忘了可可西裡還有個名字叫做「生命禁區」。
  • 可可西裡,不可逾越的生命禁區
    過了「冬季」裡的崑崙山口,天空逐漸明朗,氣氛祥和多了,陽光透過雲海為草灘灑下光源。騎摩託車穿越可可西裡的人在這裡扎了堆兒,還有拖著小車徒步到西藏的人,他們需要多長的時間與可可西裡的公路為家?《可可西裡》:「說個老實話每次巡山,到了最後發瘋一樣的想出去」。中國境內最後一片原始荒原,是藏羚羊最後的棲息地,曾經保護藏羚羊的巡山隊年年日日在可可西裡深處面對未知的危險,那時候他們沒有編制,僅是在用生命和信念守護住這一片淨土。直到記者那一篇震驚中外的報導,才讓可可西裡逐漸從絕望走向光明。
  • 可可西裡怎麼就成了文青的精神家園?
    「誰說可可西裡沒有海,陪我到可可西裡看一看海,我不要未來,只要你來。」有海的是西西里。可可西裡沒有海,而且極度乾燥。民謠歌者將男女情愫注入可可西裡,讓聽歌的人也為之動容。這也就是為什麼,厭倦人間的人常常無視自然的殘酷,只身前往可可西裡。即使外人無法理解,「生命的禁區」這幾個字,才是可可西裡對他們最大的吸引力。
  • 可可西裡無人區你知道多少?
    勇兒被安排在條件艱苦的陀陀河觀察站,勇兒犧牲在收集資料的路上,這是在可可西裡第一個犧牲的志願者」。刀郎是在一次採風中,聽到了流傳在西海的這個故事,他感動之餘為瑛和勇兒的愛情故事寫下了《西海情歌》。年均溫為-10.0℃~4.1℃,最低氣溫-46.2℃。最冷月出現在1月份,最暖月在7月份。氣候乾旱寒冷,植被類型簡單。擁有野犛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可可西裡是中國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的野生動物多達230多種。
  • 走過可可西裡
    從看過電影《可可西裡》後,便有了對這個艽野荒原的嚮往。影片中充滿血腥的殺害讓人深感痛心和憤怒!對那些誓死保護野生動物的勇士們不由得肅然起敬!或許,這並不是一片可以輕易踏足的地方,但我一直都相信,這個願望,一定可以實現。8月21日,我們從曲麻萊前往格爾木,沿著215國道穿越了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
  • 青藏高原--可可西裡旅遊注意事項
    ​如果現在的生活讓你覺得很困惑,很厭倦,不妨給自己放一個假,給自己安排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更好的自己,走過青藏不少地方,可可西裡卻是內心深處最喜愛的地方,所以大連康輝旅行社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可可西裡的旅遊注意事項,至於景點網上的介紹很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喜好就選擇。
  •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兩個可可西裡
    說起可可西裡,好像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可可西裡是位於青海省西部的一大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起可可西裡你會想起什麼?大冰的歌,陸川的電影,藏羚羊還是青藏鐵路?這可能是國人對於可可西裡最多的認知了,至於可可西裡還有什麼?
  • 探秘可可西裡:藏羚羊今年遷徙結束,母羊為保護小羊以身飼狼
    三江源全國媒體大型採訪最後一站,8月底來到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記者從保護站獲悉,在可可西裡集中產仔的藏羚羊於8月底結束回遷,絕大部分已陸續返至原棲息地。救助中國的藏羚羊有四大棲息地,青海可可西裡、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都在可可西裡周圍。每年五六月份開始,各地的雌性藏羚羊就向可可西裡的卓乃湖、太陽湖、烏蘭烏拉湖遷徙,行程從幾百公裡到上千公裡,神奇的是,它們都帶著雌性小羊,以讓它們認路,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到這幾個湖邊產下小羊後,又從8月份開始帶著小羊們返回各自棲息地,千百年來,路線固定。
  • 我與可可西裡的緣分
    從格爾木沿著青藏公路向可可西裡出發,途經崑崙山上青藏公路邊名為青藏綠色驛站「崑崙山驛」休息時,想起了我與籌集資金修建驛站的民間環保公益人士楊欣的一段往事。 1995年年底,在深圳市環保局任職的我接到了國家環保局的電話,說介紹一位名叫楊欣的民間環保人士到深圳來找我,請我們協助解決有關自然環境保護的問題。
  • 為什麼說可可西裡無人區很可怕?
    比如說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就有一塊被各國學者和專家稱為「生命禁區」的區域——可可西裡,蒙語為「青色的山梁」,意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為「阿欽公加」,意為「北部崑崙山下那片荒涼的土地」。可可西裡,名字特別美,但一般美麗的背後,總是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作為中國最大的一個無人區,可可西裡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橫跨西藏-新疆-青海,面積達到了450萬公頃,是我國最大的一個自然保護區。
  • 可可西裡美景
    大家短期內無法去可可西裡親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那就從圖片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吧!崑崙山口碑南側立有崑崙山口紀念碑及傑桑·索南達傑紀念碑,紀念這位為保護可可西裡野生動物而捐軀的藏族優秀兒子。沱沱河周邊有長江第一橋、長江源頭紀念碑、可可西裡保護站等。
  • 可可西裡有個「藏羚羊幼兒園」
    青海可可西裡有個藏羚羊「幼兒園」每年,可可西裡巡山隊員都會救助產仔季被落下的藏羚羊幼仔今年7月可可西裡巡山隊員救助了11隻藏羚羊幼仔如今,它們已經五個月大了……視頻來源:新華視點微博嚴冬季節的可可西裡滴水成冰。
  • 可可西裡藏羚羊遷徙,見證生命未知之謎,但:可可西裡不歡迎你
    4月30日,首批待產雌性藏羚羊通過可可西裡野生動物通道前往產仔地,其中有43隻藏羚羊穿過青藏公路,開始時間與去年相比提前了大約一周。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裡的驕傲",我國特有物種,群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