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企業是一家國內知名冷飲企業,產品暢銷全國,自98年以來,在重點區域東北市場遭遇了阻力,銷售一直徘徊不前。2000年,A企業在東北市場淡季期間搶先造勢,提前啟動冬季市場,一舉旺銷。
對於東北市場而言,冷飲銷售具有兩個旺季:夏季(5月—7月)、冬季(12月—2月),8月下旬、9月、10月、11月進入銷售淡季,11月中旬,各個廠家開始陸續推出新品,啟動冬季市場。
淡季市場相對平靜,各個廠家靠暢銷老品維持冷鏈,開始修煉內功:一是展開冬季新品的研發和市場啟動的準備工作;二是召開業務培訓和經銷商會議;三是靜觀競廠動向,伺機出動;四是調整業務架構和經銷商布局。
按照以往冬季啟動的慣例,各個廠家都在互相觀望,新品推廣集中在11月中下旬上市。「槍打出頭鳥」,只要有一個廠家提前啟動市場,就會遭到各個廠家的圍攻,此起彼伏的新品上市,伴隨著促銷、電視廣告、POP等推廣宣傳手段,將其拖入新品推廣大戰的汪洋大海。
廠家們在這場肉搏戰中,各有損傷,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推廣效果。A企業在總結歷年冬季啟動特點時,發現各個廠家推廣的時間段集中,提前啟動的廠家也不過幾天而已,在淡季,電視媒體的高空造勢形成空白,都集中在了11月中旬以後,冷鏈的競爭相對薄弱。
A企業決定提前一個半月啟動市場,新品在10月初就開始小批量上市,進行試銷,檢驗產品的生命力。緊跟著:10月15日大批量儲貨完成,POP終端張貼到位,新品以三送一的力度進行全面鋪設,鋪設時間為5天,10月20日,央視和地方衛視的廣告拉動全面開始。
提前一個半個月啟動市場,各個廠家不敢輕易參戰,畢竟旺季的來臨還需要一段時間,如果參戰將面臨很大的風險。這種違背常理的推廣方式,令各個廠家大為不解,都成為了旁觀者!
競爭對手的旁觀製造了A企業新品推廣一支獨秀的局面:新品的POP在終端隨處可見,三贈一的促銷力度壓滿了終端的整個冷鏈,廣告媒體的宣傳造勢拉動了終端消費。新品在11月初就開始出了旺銷的勢頭,銷量在日漸走高,到了12月份,銷量開始成倍增長,當所有競爭對手開始積極應對的時候,新品已經成為市場上的明星產品,勢不可擋。
在銷售旺季,A企業進行了間歇性斷貨的炒作手段,給予新品火上澆油。冬季推廣的成功,使A企業在東北市場2001的銷售額翻了四番。
隨著競爭加劇,淡季,將不再是個平淡的時期,在淡季,只有比競爭對手反應快,出其不意,搶先造勢,在競爭中方能佔據主動,否則將陷入旺季資源戰、價格戰、廣告戰、促銷戰、產品戰的系列混戰中,消耗大,效果不理想,年復一年,身心疲憊。
總結成功的經驗,我們要看到,A企業的成功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 充分的準備工作。
當所有的廠家將冬季新品推廣的準備工作放到淡季來完成時,A企業已經在夏季就完成了冬季新品推廣的籌備工作,針對東北市場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和方案討論籌備,針對東北市場的特點制定了詳細的推廣排期,無論從產品研發、包裝設計、價格體系,還是從促銷、廣告、推廣等策略進行了周密的安排。
充分的準備體現在計劃制定的周密性、合理性、可行性上面,當淡季來臨,各個廠家修養生息的時候,A企業按照既定的計劃,按部就班的執行著部署,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說明,無論淡旺季,營銷的準備工作時刻都是在進行的,修養生息、稍作調整、片刻的「小憩」等等都是廠家給自己設定的慣性淡季思維。
淡季體現在季節性產品正常的銷量下滑,但終端中仍有的一定的銷量,需要對渠道進行細分,總結不同渠道銷量減少的程度,做好淡季維護工作,同時開發淡季的潛在渠道。就冷飲而言,特通渠道(酒吧、酒店贈送)對於散裝冰糕的需求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差異。
營銷界盛傳的一句話是「淡季做市場,旺季做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