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作曲劉熾:希望百年後仍有人唱我的歌

2020-12-12 新華報業網

  文 |趙徵溶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祖國頌》《英雄讚歌》……這些膾炙人口的旋律,出自著名作曲家劉熾之手。劉熾先生是我的恩師,師生情長四十年,和他在一起的幸福時光,便成了我恆久的記憶。今年是劉熾老師百年誕辰,那一頁頁記憶自然地打開了,我仿佛又回到了昨天。

  1958年1月,劉熾隨文化部下放幹部來到我們蘇北寶應勞動鍛鍊。春節前,他們中央實驗歌劇院的下放幹部在寶應縣工人俱樂部排練歌劇《白毛女》片段,悠揚的笛音勾住了我的神魂,擔任笛子伴奏的正是劉熾老師。我自幼便愛弄笛,經工人俱樂部的老許同志引薦,我吹了一曲《黃水謠》,他便收我為徒;我鞠了三個躬,便拜他為師:做夢也沒想到這麼簡單。

  當時劉熾老師住醫院開痔瘡,第一堂課就在病房裡,他坐在病床上給我講笛子的修理,如何校正音準。另外有兩個同學在跟他學作曲,他也讓我學作曲。除了學習音樂基礎理論,我們每周還要寫一首歌,他就坐在病床上給我們講課和批改作業。猶記我的第一首歌曲習作《栽紅苕》,免不了稚嫩,他卻說我有想像力,給我以鼓勵。病體稍愈,他就坐在醫院的草坪上給我們講歐洲的音樂史。約近一個月,我們就生活在這音樂的氛圍裡,音樂細胞在接受著劉熾老師的滋養。

  後來他出院了,我們每周六課後跑五六裡地,去他下放的老鴉莊上課。下放幹部和社員實行「三同」(同住、同吃、同勞動),一天三頓稀飯,生活很艱苦。劉熾老師手術後需營養,就託老許買些蛋糕,由我們放在書包裡捎去。囿於當時的政治氣氛,這也是悄悄的。

  田頭河邊就是我們的課堂,他給我們講課,批改作業,有時我們還和他一起勞動。劉老師有支短笛,我們就用蘆葦仿製了一管。他試吹了一下,說是很有印度蘆笛的韻味,誇獎了我們。以後每去老鴉莊,漸近村子了,我們便吹起蘆笛,劉老師便仿佛聽到了我們的足音。我們的教與學便多了別一番情趣。

  其時我就住在工人俱樂部,劉熾老師上城開會常和我住一起,我也便多了接受劉熾老師教誨的機會。那會兒我們都在做第三套廣播體操,那明朗熱烈的樂曲就是劉熾老師創作的。一天晚上,他親手寫下了曲譜,給我講了迴旋曲式。那載著他手跡的筆記本,2016年我贈給了延安魯迅文化園珍藏。一次恰巧電影院放映《上甘嶺》,他和我們一邊看電影,一邊就著電影的播映, 輕聲地給我們分析其中的音樂,如此無比親切的現場口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創作的《上甘嶺》音樂的博大深情,深化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劉熾老師十分熱愛和重視民間音樂。淮劇是我們寶應的地方戲,曲調婉轉纏綿,一次他跟我們去城南劇場看了一折姑嫂對唱,一直讚賞不已,受他的感染,我們也有了對戲曲音樂的親和。一次與他同行,縣廣播站正在播放開始曲,他停住了腳步讓我聽。樂曲是銅管樂《騎兵進行曲》,他問我,這首樂曲有什麼不足處?我真的說不出來。他講,樂曲有了很好的主題,而沒有很好地加以發展,只用了轉調的方式進行,顯得單調重複,否則可以是一首很好的樂曲。又一回,我們去浴室洗澡,他發問:「《我的祖國》的動機(即主題)是怎樣發展的?」想了好一會兒,我也說不出米和豆來,劉熾老師告訴我,「是音勢的倒轉!」他還用手指比劃著,如此跟劉熾老師在一起,就好像生活在流動的音樂教室裡。

  為了籌備某次演出,王金陵、王春元創作了反映積肥的小歌舞劇《大揪什錦湯》,劉熾老師又拿起了筆流淌旋律,譜寫了十來首歌,由歌劇院的演員排演。正巧暑假裡,他們樂隊人少,劉熾老師就引薦我們參加他們的樂隊,我吹笛子,陸展拉二胡。一個星期的排練,我們浸淫在劉熾老師的旋律裡,受著藝術的薰陶,也領略到了劉熾老師一旦進入創作情境而拋開個人憂愁的寬廣胸懷。

  過後一兩個月,聽說下放幹部回京了,我真的有些失神,劉熾老師就要離開我們了,更覺得與他在一起分分秒秒的可貴。就在離別前,他給揚州專區幾個文化幹部講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創作,我們也去聽了課。我的父兄設家宴為劉熾老師餞行,乘隙他給我講了變奏的知識,上了最後的一課。

  離情依依,拿什麼來給劉老師送別呢?我們選了光潔如玉的蘆管,精製了兩支蘆笛,劉老師接受了我們的一腔純真,並在東風飯店宴請了老許、陸展和我,又在縣幹部招待所跟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至今我珍藏著這幅照片。他還給我們留下了告別寶應的一曲優美深情的水鄉頌歌——《千裏運河水流長》,至今我們這一輩寶應人還常常唱起它。

  秋深薄暮,劉熾老師他們就要乘汽車走了。我和陸展去汽車站送行,愣愣地坐在堤邊的木材上發傻,心裡像堵著一團亂麻,竟沒有傍近劉熾老師身邊再說幾句話。

  人離開了,書信往還把我們的心連在一起。他出版了新書,雲南出版的《祖國頌》《劉熾抒情歌曲選》,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大揪什錦湯》,都給我們寄來;我們寄去的習作,他依舊批改。一首習作《節日進行曲》,他在批語上寫了「很好」,給了我很大鼓舞。如此,一直延續著珍貴的師生情。

  文革期間,我跟劉熾老師斷了聯繫。文革後,終於又聯繫上了,他給我的回信中,最使我欣喜的是「我還在為祖國和人民流淌旋律」。

  1989年10月劉熾創作50周年音樂會在北京舉行,我和梁兆麒同學應邀去了,從此有了我們師生分別三十年後的一見。他深知我們來趟京城不容易,就在他住的那幢樓裡跟人家借了一間房,安排我們住宿。10月10日音樂會首演的那一天,東北也來了兩個客人,中午我們就在大羊坊小小地聚宴,我執廚,幾色江南菜餚,席間喝了我帶去的家鄉「松齡老窖」,推杯換盞間,跟著劉熾老師一起高興。

  劉熾老師為什麼熱愛給基層寫歌?在陪他去理髮的路上,我問他。他說:「人民需要音樂,人民不是抽象的,是由各種不同職業、不同文化、不同愛好的人組成的。為所需要的一部分人作曲,也就是為全體人民服務。音樂是人民創造的,把音樂還給人民,是世界上任何真正的音樂家所遵循和追求的。作曲家的創作不是為了幾個給自己捧場的內行,而是為了更多的外行。他們需要娛樂,需要美的享受,應該給他們寫,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使音樂真正發揮美育和鼓舞人心的作用。內行往往評頭論足於某些技術,外行才是真正的評論家。他們的評論不是技術的,而是心靈的直感。」我第一次聽到了他的心音,方懂得作曲的真正的目的和意義。

  在京一起回憶往事,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老鴉莊的鄉親,提到了我的母親,便知他對寶應一往情深。我與縣政府有關部門領導聯繫,1990年5月,邀請劉熾老師重返第二故鄉寶應終於成行。

  到寶應後,當地文化界為他舉辦了歡迎音樂會,演出了許多劉熾老師的音樂作品。他給寶應的音樂愛好者作了題為《祖國萬歲》的音樂講座,講述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和音樂創作。他語言幽默,間以逸聞軼事,妙趣橫生。當時的華縣長拜望他,他又提到了歌曲《千裏運河水流長》,「那時的寶應,沒有歌裡寫得這麼好,那是一種理想,現在實現了。藝術家就應該有理想,應該是個理想主義者!」

  那次,寶應電視臺和寶應廣播電臺請劉熾老師寫開始曲,他爽然地答應了。他熟悉地方的民歌,要用寶應的《鑼鼓車》和揚州的《拔根蘆柴花》改編,我抄寫了曲譜給他寄去。已是冬天了,他給電臺、電視臺創作的管弦樂《開始曲》完成了,並聯繫中央樂團演奏,我和電視臺的同志一起去了北京。錄音的那天晚上,我們和在北京的幾個老鄉都去了,隨著旋律從管弦中流出,樂思又把我們帶回了家鄉。最是那《鑼鼓車》,經過了劉熾老師的改編美化,那麼優美抒情,一派水鄉風韻。在座的人讚嘆不已,樂團的指揮更豎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大師的作品!」

  劉熾老師知道我勤於讀書和寫作,便讓我參與他的傳記寫作。1991年5月,我去北京開始了正式採訪。猶記講述之始童年的那一段,父親被西北軍的卡車撞折了腿,失了業,斷了生計,家裡揭不開鍋。小德蔭(他的原名)提著口袋從董家磨坊背回接濟的麵粉,去當鋪當掉父親從四川買回來的最心愛的銅鐃,又迫不得已輟學去三仙廟打掃佛堂餬口謀生。

  在一個星期內,他的敘述從童年到了延安時期。在延安,他考上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高足,踏上了聶耳、冼星海所開創的中國新音樂的道路。在大秧歌運動中,他成了魯藝秧歌隊的「傘頭」(領頭),編創出《勝利鼓舞》這樣別具一格的大型集體腰鼓舞,古樂新聲《翻身道情》很快從延安傳向了邊區和抗日根據地,當時周恩來副主席招待來延安的外賓,都指定劉熾唱這首歌。

  1993年和1995年,我又兩次登門採訪,聽他講述挺進東北的足跡,長春城外戰壕裡教戰士唱他創作的《鋼鐵部隊進行曲》(後為38軍軍歌),反映土改的歌劇《火》的燃燒,《工人大合唱》寄託的「建設祖國」的願望。新中國成立後,劉熾老師又進入了創作爆發期,我記下了《荷花舞曲》《新疆好》《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祖國頌》的創作往事。他把《我的祖國》的創作體會概括為「愛國情、民族音」,說他是「喝民間音樂的奶水長大的」。

  1997年冬,我完成了劉熾老師傳記的初稿,並在病榻上三校書稿。1998年3月,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劉熾老師應邀來淮安,我與家兄文瀾去拜望他。他稍稍地翻了幾頁,便露出了欣喜的神色,說待他的新居裝修好,讓我和他一起修改書稿。過後我便一直等待著。猶記那年9月16日,我和他通了電話,他說身體不好,要住院治療。誰知這竟是我們最後的通話!恰如晴天霹靂,10月23日先生病逝於醫院中,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悲痛也是力量,一種使命感在催迫著我。幾經努力,《讓我們蕩起雙槳——追尋劉熾和他的旋律》終於在2001年10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那年10月23日,劉熾老師逝世三周年的忌日,我請學生將書送到八寶山公墓,放在紅軍牆前,先生就葬於此,我把這本書作為對先生的祭奠和感恩。

  時間過得真飛快,劉熾老師離開我們,一晃都20來年了。他曾說過,「不修今生修來世。百年之後還有人唱我的歌,就叫修來世。」如今人們還在唱著他的歌,讓他一直活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裡,有著不朽的藝術生命。

相關焦點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追尋北京音樂記憶《讓我們蕩起雙槳》
    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面向全國徵集而來的音樂故事作品陸續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其中,中國IPTV北京分平臺選送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引發了全民溫暖記憶。
  • 童謠:《讓我們蕩起雙槳》創作背景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主題曲。這首由劉熾先生作曲,喬羽先生作詞,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歌曲,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影響了足足三代少先隊員。並於2002年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課本上被選為課文。  《讓我們蕩起雙槳》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的主題曲,為新中國最受兒童喜愛的歌曲之一。這首歌在五十年代可謂是紅遍華夏大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深受喜愛。它實際上是電影故事片《祖國的花朵》中的主題曲。
  • 歌曲欣賞:令幾代人難以忘懷的經典之作《讓我們蕩起雙槳》
    現正是春有百花的好時節,我們學校組織學生郊遊,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在湖邊孩子們興奮之餘,不約而同的唱起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再配上優美動聽的歌曲,真是美不勝收。同時也勾起我美好童年的回憶。《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劉惠芳演唱的歌曲。
  • 《讓我們蕩起雙槳》吉他指彈練習曲譜分享,適合初學者和弦練習!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由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的一首經典歌曲,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原唱是劉慧芳。這首歌曲也是幾代人童年的回憶,曾經也作為範文出現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中,至今仍被傳唱著。
  • 馬天宇翻唱經典《讓我們蕩起雙槳》溫柔之聲唱響赤子童真
    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和我的祖國》-「音為有你」主題獻禮活動攜手數十組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歌手及藝人,共同致敬經典。活動首發歌曲《不忘初心》,一經發布收穫諸多好評。而後,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青年歌手馬天宇,傾情獻唱一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加入同賀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隊伍中。
  • 足跡|聽張雪迎講述《讓我們蕩起雙槳》背後的故事
    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就讓美好的青春永駐,多夢的時光悠長。《足跡》走訪了《三毛流浪記》《祖國的花朵》等電影中的原型人物、健在的電影主演和知情人,在青年演員張雪迎的講述中,一起走進新中國電影中孩子們的世界。串講人:張雪迎「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 還記得兒時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嗎?四季都值得去的北海公園
    小時候聽過很多簡單而又快樂的歌曲,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我們蕩起雙槳》、《讀書郎》等等,它們陪伴我們度過貧乏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北海公園標誌性建築在那麼多宛轉悠揚的童年歌曲中,那一首《讓我們蕩起雙槳》你是否還記得呢?
  • 《讓我們蕩起雙槳》說課稿
    《讓我們蕩起雙槳》說課稿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6-24 09:4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中考作文點評:《讓我們蕩起雙槳》
    不知怎的,那首歌又從耳邊響起,那景象又在眼前浮現……媽媽將我送入幼兒園,和老師打個招呼就走了,我萬分悲傷,同天空的小雨一同落下我的淚水。有個同學聽聞哭聲,放下手中的玩具安慰我:「別怕,我是你的朋友。」她拉著我,就大聲地唱起了《讓我們蕩起雙槳》那首歌,那充盈著笑意的臉龐讓我感到春暖花開。我們一同步入小學,升入初中,互幫互助,相互學習。
  • 國慶70周年,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聲,不期而至。喬老爺蕩起雙槳 濺起湖水瞞淚水;劉仙熾推開波瀾 漾幻行年入童年。有些東西,藏在記憶的深處。平常顧不上去想,一旦觸動,感情的波瀾便不可收拾。「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這樣一件精品、經典,讓你瞬間穿越回童年,淚目。
  • 讓我們蕩起雙槳兒歌歌詞
    >讓我們蕩起雙槳兒歌歌詞2016-03-25 10:03: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紅領巾迎著太陽  陽光灑在海面上  水中魚兒望著我們  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 沒什麼不能嘻哈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有嘻哈改編版了
    就是這個小傢伙改編出了嘻哈版《讓我們蕩起雙槳》想學京劇的男孩,效仿古人以詩譜曲的孩子……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原創少兒民歌成長音樂真人秀《歌聲的翅膀》中一向不缺極富創意的小選手。孩子們的新花樣、好創意仍在繼續——本周日(4日)的節目中,就將有一位名叫黃金豆的9歲男孩用一曲嘻哈改編版《讓我們蕩起雙槳》驚呆了所有輔導員,更讓蔡國慶驚呼:「小船要翻」。小黃金豆一唱完這首嘻哈版《讓我們蕩起雙槳》,最先表達出激動的是輔導員蔡國慶。原來,蔡國慶自己小時候就是唱的這首歌進的銀河藝術團,這次聽了黃金豆加入的嘻哈、饒舌元素,蔡國慶笑言歌中的這艘小船已經「蕩到月球去了」。
  • 那些年我們傳唱過的愛國愛黨歌曲
    他登上返津的火車,思緒如飛,邊唱邊寫邊打拍子,歌詞與曲譜幾乎同時噴湧傾瀉:「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  1950年《大眾歌選》第三集在首篇的位置發表了王莘作詞作曲的《歌唱祖國》,這是這首歌第一次面世,逐漸在華北地區的工人和學生中間流行開來。
  • 小夥改編《讓我們蕩起雙槳》 教小學生中醫知識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陪伴幾代人度過童年的歌曲,當這首歌融入了中醫元素會怎樣?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帥氣的中醫師黃河銀,花了一年時間把這首歌重新填詞、製作背景,做成了一首介紹中醫的MTV,並走進成都市的小學教給孩子們,「宣傳中醫文化應該從孩子們抓起。」
  • 《我的祖國》永遠讓人熱淚盈眶,來聽聽這首歌創作背後的故事
    在激烈的戰鬥間歇,狹窄的地下坑道內,志願軍衛生員唱起了《我的祖國》這首歌,鏖戰多日、傷痕累累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歌聲中昂起頭來。歌還沒唱完,美軍的炮火就停了,志願軍們齊刷刷站了起來——又要衝鋒了。喬羽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喬羽,曲作者劉熾,首唱者是郭蘭英。
  •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究竟要蕩多久?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從1955年的電影主題曲《祖國的花朵》到現在,這首歌在中國「蕩漾」了半個世紀。它經典,讓人難忘;讓人回首,佇望,往事如昨天。但,我不想討論它的價值,它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而漸漸老去。我今天想要表達的,是從這首歌曲的背後所折射出的一些道理。今天是六一節,祝我們天真的、純潔的小朋友們節日快樂,因為在你們那裡,總是有無限可能。
  • 每個成年人哼起《讓我們蕩起雙槳》,都會感到莫名悲傷
    《讓我們蕩起雙槳》會令不少人感到悲傷。最簡單的原因,這首歌是小調的,簡單粗暴的講,一般來說大調歡快,小調憂傷。小調就是小三和弦為主的,本來就憂傷。大調的話,一般孩子們唱不上去要麼用假聲唱,要麼用合唱唱,孩子們正常獨唱的話是唱不上去的。
  • 上海舉行新年音樂會 獻上2019的「第一首歌」
    將散落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歌曲,用交響性的手法組成一個藝術整體:「有的將它們整體連接(如《東方紅-在燦爛的陽光下》《遊擊隊歌-人民軍隊忠於黨》《紅旗頌-黃浦江頌》),有的將其器樂化(如《遊擊隊歌),有的改變演唱方式(如合唱版《我的祖國》、女聲及混聲合唱《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當然,也有如《婁山關》那樣直接以原作形式呈現的作品。」
  • 很多人會唱讓我們蕩起雙槳,但是關於北海公園,你真的了解嗎
    可能80年代的孩子都會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和北海公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在影視劇中,每每出現北海公園,一般都會出現讓我們蕩起雙槳都優美旋律。但是很少人知道,這首歌的曲子就是劉熾先生在和小朋友在北海划船的時候,來了靈感,他以腿為桌,完成了這首名曲。